又名: 人民的意志 / Jana Gana Mana
导演: Dijo Jose Antony
编剧: Sharis Mohammed
主演: 普利特维拉吉·苏库玛兰 玛玛塔·莫汉达斯 Vincy Aloshious Siddique Suraj Venjaramoodu Benzi Mathews Shari Rajesh Babu Midhun Venugopal LittleDarshan
制片国家/地区: 印度
上映日期: 2022-04-28(印度)
片长: 162分钟 IMDb: tt13391710 豆瓣评分:8.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甘地曾如是谈论道德和正义之间的关系:良心面前,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法则。
这句话大致传递了两个意思,其一是,真理未必完全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其二,它也在警示世人,盲目寻求公众正义的潜在危害。
当这样一句警示名言出现在印度新片《宿敌》中,它的寓言功能就变得不言而喻,观众也将通过影片目睹过度强调结果正义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
电影拥有长达2个半小时的夸张时长,并被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章节。在故事的头个章节中,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典型英雄叙事的正能量故事:
一位疑似被男人奸杀的女性在遭遇对方焚尸灭迹后,被媒体大肆报道。舆论压力和警方的正义感使然,让其中一位执法者决定绕过腐败不堪的司法体系,对嫌疑犯擅自动用私刑。
尽管此举让他受到本国人权机构起诉,但上至政界下至民间,大家都对警务人员表达了充分的同情,甚至愿意自发出席他的听证会,为其伸冤。
如此感人的场景在电影的下半场却迎来180°大反转,为其辩护的律师并没有尝到多少批判人权机构伪善的甜头,便很快败下阵来。
辩护方向并未按照他的预期方向发展。电影下半段开始围绕辩护律师的立场展开,将叙事重心放在法庭戏份,凭借有理有据的来回拉扯,让观众不得不开始审视一开始和民众保持高度共情的合理性。
控方律师分别从即时正义、正义的偏狭、群众道德盲区几个点,质疑了辩方立论。这种看似违背主流民意的做法当然不会让他得势,因为事实都摆在那里:
有证人亲眼目睹了犯人毁尸灭迹的行为,且坚持证言没有弄虚作假,而执法者擅自动用私刑的行为,也不过是响应民意的义举。更何况,影片在前半段就多次出现过权力系统干扰执法进度的场面。
证据确凿之下,民众对印度本国的司法腐败心知肚明,既然法庭给不了受害者正义,良心发现的执法者擅自动用私刑又会错到哪里去呢?
然而经过控方律师的抽丝剥茧,现场观众和银幕前的诸位发现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为执法者提供辩护的证人证词虽然不假,但对于当晚目睹的案发经过,他只看到了局部真相。事实上,那几个焚尸的嫌疑人并不是主要犯事者,背后还牵扯更复杂的政治游戏。
故事的完整版,得从一桩看似和本案无关的校园霸凌说起。
一个来自贫困村庄的女学生,通过勤奋学习考入了当地一所高等院校攻读博士,然而因为卑微的出身和不受待见的种姓,导致其学位论文迟迟得不到通过。
导师不但借种姓歧视之便频频掠夺她的学术成果,还以毕业期限做要挟,让她被迫不停地向对方供应自己的汗水和劳动结晶,最终这名学生因不堪导师压榨,无奈选择上吊自尽。
然而针对学生的制度杀人事件并未得到校方管理层的重视,知晓此事的女教师因执意替学生出头,而被涉事教员故意谋杀。
讽刺的是,这起原本应该深入调查的案件,最终却被警方以肇事逃逸匆匆作结,并被警方高层利用。
这位警方高层不是别人,正是故事前半段那位替民众执行正义的警务人员。他这么做的理由,无非是想帮即将参选的执政党议员夺回地方选票。双方一番设计,才上演了这出“司法黑幕之下无英雄“的苦肉计。
而那所谓的“四大恶人”,到头来不过是这场戏中的龙套角色,他们在替上层干脏活途中不幸被人目睹,并不知不觉中成为整起事故的背锅侠。
当失去了利用价值,他们也难逃被灭口的厄运。
借由控方律师的梳理,我们终于看清了执法者和他背后团体的本来面目。
原来,所谓的“替天行道”不过是为了服务政治利益团体而被精心构建出来的一场戏,利用民众对公权力的不信任和被正义感所激发出来的民怨,自始至终都是被利用的道具。
这不禁让人想起《乌合之众》中那段围绕大众心理的著名论断:
“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该书中提及的幻觉制造源,其实就来自我们今天接触到的各路媒体。不得不说,片中不管是政客还是执法者,都对大众心理有相当研究,他们很清楚如何利用大众情绪为其制造他们想要的“真相”。
在这些被精心杜撰的“真相”中,媒体的选择性报道非但没有帮助民众接近真相,反而加深了民众的认知误区,进而把大众对真相的理解彻底剥离。
如此,政客达到了他的统治目的,民众却在碎片化信息中获得了虚假的正义满足,进而陷入以偏概全的道德狂欢。
正如控方律师在辩论中所言,如果大众追求的“真相”只是一味通过媒体获得,如果警方又仅靠民众的一面之词擅自执行所谓的“正义”,而缺少一个合法合规的第三方平台来监督梳理,谁能保证不会出现如故事中一样的冤假错案?
控方律师的出现,如果从道德层面看固然不近人情,却是人类从感性过渡到理性的必然产物。法庭的程序正义固然有它的局限和漏洞,却是保证社会稳定和有法可依的重要来源。
《宿敌》虽然本质上是充满商业片思维的电影,却难得将批判的目光汇聚到自诩正义的群众之上。透过对案件的层层反转和解密,观众最终看到了一个让人不堪,却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善良倘若被邪恶利用,同样会把人推向炼狱;正如正义转换立场,同样会露出可怖的獠牙。
在一个缺乏公平正义的大环境下,人们对正义的渴望乃至对罪恶产生理所当然的道德审判固然是人之常情,但保障正义在相对正确的手续中执行,才是法治社会的立根之本。
《宿敌》通过层层反转,让我们再次见识了印度电影人对制度完善的期许和渴望,从中我们既看到了残酷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他们对社会情绪的深刻反思。
当我们习惯以戏谑眼光调侃片中那不加节制的配乐和视听技法,或许,是时候摈弃偏见,看看那些技术性问题的背后究竟在聊什么。
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搞不好才是促使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撰文 / Zed
策划 / 轻年力量
根据一些观影经验我认为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要比完全创作型的电影好拍(限于现实题材剧情电影)
这部我觉得就把完全创作型电影的短板显露出来了。它给我感觉像是从“我要拍一部抨击某某话题的电影”到“我要编一个能串联起来的故事”然后通过电影层层揭开真相。但由于缺乏现实基础,一些请节交叠在一起会让人觉得有点假,不知道是因为无所谓合理还是做不到合理。
1⃣️副警督的自首首当其冲,他儿子出车祸看得出来应该是候选人搞的鬼,出于“英雄的背后应该有一段悲惨的故事”这种烂理由。然后警督因为妻子的“我会为了儿子的安危舍弃你的一切”的言论而潘然醒悟一般自我推翻,利用别人的手把自己绳之以法,为的是让儿子痊愈。
一个能够灵活运用“通过舆论利用公众情绪力量干涉政治活动”方法的人,一个面对女性尸体无所谓真相立即为候选人制定一份拿到选票计划的人,真的会因为这种玄乎其玄的理由去自首吗?要是你坐牢以后儿子还是没救过来怎么办?要是你自首连累到候选人于是他又拿你儿子开刀怎么办?这下你甚至因为坐牢什么都做不到。且他交出证据的时候说“是为了让我终于可以睡个好觉”。道德感像是犯罪以后突然出现了。
且我认为明知有杀人案不探寻凶手反用于政治活动使其被掩盖和亲手杀人两者之间并无罪恶等级的高下之分。何来说法“第一种可以睡好觉第二种就自我道德谴责得睡不着”呢。
2⃣️既然案件能够被推翻完全是因为嫌疑人的自首,主角为什么要对大反派“这并不是结束,这是开始。”“我要以法律为武器打的你落花流水”这样balabala了两分钟。你语言煽动能力确实行(虽然前期的母亲和法官都被你气够呛),但案子又不是你调查的,难道你想接下来的反击都靠别人给你送线索吗?好像送线索之前你也没有想要复仇,那你怎么表演的像蛰伏多年终于时机成熟开始一步步实施计划的人啊?我理解想拍续集所以让主角在结尾煽风点火,但是没必要且奇怪。只会让敌人明白自己有个蠢蠢欲动的敌人。
顺说这电影标题和海报还挺好笑的。海报上两张大脸根本互相毫无关系也不存在宿敌之说,真正作为主角宿敌的人实际上出场没几分钟,宿敌之间的故事在下一部。标题也预告化了是吧。
另外我看到律师提出“即时正义”的时候以为剧情是“虽然警督杀的是很可能被死刑的人但他还是错了”然后找到警督私自行刑而非罪犯想要逃跑后被击毙的证据,但这件事后面就被无数信息给淹没了。
诚然电影讨论的东西是多,但更多的并没有讨论好。
如果凶手确实有罪,警察是不是就可以在上法庭前下手。
为什么说“一个国家的尊严来自于这个国家给予女性的尊严”。
每15分钟就会发生的强奸案,现在有一个上了头条就被平反,其他没平反的是不是就不管了。
教授用学生毕业需要自己的签名来威胁学生并且涉及到专利权,学生自杀以后老师被抓了,没自杀的是不是不管。
那个学校的副校长从有52名学生自杀便称其能力不够所以放弃,到对“老师提出诉讼有问题的教授的要求”表现消极,投票只有一票后彻底不管,再到老师去世公开演讲称其无足轻重,是她自己半夜出现在那里有问题。这桩桩件件也没人管。
谴责了广大群众容易被舆论煽动情绪,结果真相大白以后他们又在尾随攻击押运副警督的车辆。母亲又在对着副警督锤锤打打。
这很像一段对话:“小姐,该起床了”“别叫我小姐”“好的,小姐”
就纯听不见看不见改不了。
但是这又和韩国电影那种“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的讽刺警醒式结尾不同,这种电影他们会在最后拍一段反派仍然逍遥法外的镜头,意思很明确。但宿敌这部给我的感觉像是“你解决问题了,没解决完,而且没想提醒我们要解决” 因为这些问题好像电影里的其他人也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
这就让我有种便秘的感觉。
就 7分不能再多。
…
分享一些金句
电影还是要自己看
突然想起曾经有个人问我
文青是个贬义词吗 我lve过去了
现在我也一样会闪避这个问题
因为文青代表还会愿意发现美好的事物的人
敏感的文青早晚变愤青
就像fin水枪的傻子
这些愤怒终究会是水枪里的水 被吞的词条 404的404 没人听没人看的作品
希望还能看见美好事物的人
多停留在这个阶段 持续看见好的风景
虽然很傻 可是总觉得 水枪也会
滴水穿石吧
叙事因素多,故事嵌套复杂,反映的各类社会矛盾多,是优点。但故事发展和逻辑关系太欠缺。俗话说老鼠拉木钎,大头在后面,但实际一个小老鼠,在地上根本就拖不动那么大个的一个木掀。前一个小时,就是小老鼠,还有点逻辑和推理,以为是演那个警察伸张正义,然后法庭上讨论法律和正义谁优先的问题呢。结果后面拖出的这个大铁掀,太大了,太重了,以致导演都不知道从哪下手开始演了。干脆全凭演员,尤其是那个突然冒出来的瘸腿律师用嘴说了。所以只能给3分。 最近看的几部悬疑剧,打着不断反转的旗号,吸引观众,情节设计上都有类似问题。要想反转,前面得埋线索,得让观众保持好奇之心。而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编乱造。是反映社会问题。但这个问题跟你的剧情相关吗?
看完后,简单梳理下情节,假定采用有的电视剧里分人分线索叙事的方法,会不会更好点。
一,萨那教授。就是开头第一部分的样子。但不能用那个坏人警察来侦破,而应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基层警察来负责。也不要搞舆论和学生抗一的事情。就单纯讲侦破过程。包括发现燃烧尸体,确认身份,走访生前事。解剖时法医可以说不是烧死的,是撞死的。走访学院时,可以通过那个坏教授和那个女学生反映萨那的为人。那个坏教授的情节可以设置悬疑点,毕竟最后要找到他。如果还想埋伏那个自杀的女学生,可以安排在学校门口或者教授办公室碰见女学生的父亲,但当时不是警察重点。校长就不要一言九鼎的打击死人了。这条线能揭露校园学术腐败就够了。这里的疑问是那个坏教授为啥非得撞死女教授呢?女教授反对他压榨学生,学校已经有定论了。那个女教授势单力孤,不能够给他完成威胁啊。所以这个杀人动机影片揭露不完全。
二是义警破案,通过侦察车辆,走访目击者,发现那4个人渣,4个人渣主动认罪,很纳闷。黑警不能够参与侦破,否则自己设计,自己侦察,自己揭露,太假了。所以应安排第三个正义警察,相当于揭露警局内部的黑暗。可以写4个人被暗杀在警局内部,警局想掩盖事实,目前看,法律和正义的庭审争论就不要演了,应该就是杀人灭口,消灭痕迹最可信。但第一集里的教授怎么和这4个人渣关联,是个难点。最好是教授和警方高层或者政府高层有关联,是个利益团体最好了。
三是黑警或者高层。这点影片塑造的就更加支离破碎了。咋就是选举危机了?人们为什么会把对选举危机的兴趣转移到烧尸案?转移兴趣就能影响选举结果吗?影片里都没有交代清楚。假如那个教授是个女的,是部长的家人或者老婆,为了遮掩老婆丑事,倒可以说通。高层为啥要撞死那个黑警的孩子呢?他不应该知道黑警要反水啊。绑架孩子再威胁黑警不是更有效吗?这块逻辑很混乱。
第四,应该是那个瘸腿律师。他怎么知道这些细节呢?和黑警合作,法庭上假戏真做?没必要啊,直接向法官举证就可以了。至于瘸腿律师为啥是宿敌,和谁是宿敌,没看明白,腿是咋瘸的,为啥介入这个案子也没看明白。法庭上东拉西扯弄了好多个案例来抨击整个社会,仿佛自己是上帝,更不可信。律师,保证自己辩护人的利益就可以了。
上面每个人物,关键环节之间的联系,人物动机都经不起推敲,未交代清楚,只是看着阵势庞大,敢于揭露社会问题,就给高分。有点不合适。
所以,它不是一个好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