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在希望的田野上(2021)

在希望的田野上(2021)

又名: 暖冬

导演: 王骏晔

编剧: 饶俊

主演: 曹骏 安悦溪 罗钢 赵亮 张丹峰 杨皓宇 高一清 胡文喆 崔莉雅 徐玉琨 蒋一铭 曹毅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1-09-15(中国大陆)

集数: 24 单集片长: 48分钟 豆瓣评分:8.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硕士毕业的张楠(曹骏饰),因母亲患癌,被迫放弃了大城市很好的发展前景,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回到土生土长的白果村担任工作队队长。三年扶贫工作张楠坚毅不屈的性格为扶贫工作贡献良多,亦解开了童年心结,明白到扶贫工作的奥义。

演员:



影评:

  1.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流价值观 ,主流价值观都应该得到弘扬,以正世风。但为何以主流价值观为内核的主旋律电视剧,阙经常剃头挑子一头热遇冷呢?,究其本因,还是剧情本身脱离实际,变成了空中楼阁,除了高喊口号,什么都没有。。

    我之所以给这部电视剧五星好评,就是因为这部电视剧非常之真实,让我一个农村出身的人看的津津有味身临其境,简直就是我小时候生活的翻版。下面我就谈一下这部剧的真实之处,和其他一些有点。

    1.人情冷暖唯人自知。

    张楠母亲生病,他四处挪借,可是身为至亲的二叔表哥,表叔们有钱却见死不救,把人性的凉薄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让我不禁想起了战国策中的苏秦诃浮生六记里的沈复。寄语君等,天上下雨 地上滑 ,自己跌倒自己爬。人情就像一张纸,那经风吹和雨打。

    1.夜间开会时 ,张楠在篝火下考上红苕。

    2.张楠挑水时在桶面放上荷叶,一个是为了防止水漾 ,荡出桶里。当然我想也有为了防尘的目的吧。

    3.铺床,放上稻草,并解释是为了增加柔软度和防潮湿。

    4最让我感动的一个情节,是对贫困山村孩子们朴实而又无奈心声的刻画。当小悦问孩子们的未来理想时,孩子们回答 没有编剧刻意的高调,有的就是乡村儿童最真实最渴望的心愿,我想父母在身边,我想看电视,(话说我小时候也是个电视大王),我想出去打工。ps,古语有言,衣食足而知礼仪。一个生活极度匮乏的孩子,极少会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如果有,那就是编剧在说,而不是孩子在说。

    5.大水冲断了村路,领导们骑着水牛去验收建档立卡工作。这一个情节在其他剧里不会有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孳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保证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

    6.对农村人物群像刻画生动形象。

    人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属性,不管这利益来源是否正当,毕竟正直的人太少,世间的灰色地带太多。体面人维护利益的手腕更高明,也更含蓄。,农村人的手段就简单粗暴,纵然是有心眼,其手法也很拙劣。不良村民撒泼打滚争吵撕打,就很真实,奉劝诸君,不要认为,农民就一定朴实,有人的地方就必定有江湖。

    这部剧,是腾讯出品的少有不主打流量的良心作品,但显然腾讯对它宣传不足,甚至没有宣传,腾讯精选页,都没为他留一寸地 有一种被打入冷宫感觉。流量受到追捧,好剧受到冷落真是时代的悲哀。

  2. 实不相瞒,本来是冲着男女主角曹骏安悦溪来的,没想到却猝不及防的被罗钢老师饰演的李世涛局长给圈粉。不为别的,主要是这个局长简直太“人间清醒”了!各种经典发言,每一句都说到了我的心坎儿里~

    首先在“局长见面大会”上,刚来到教育局的李世涛发表讲话的时候直接就说“大家平时工作也都挺忙的,一般没事儿我不爱开会~”我感觉当代社畜听到这句话,内心应该都会免不了阵阵躁动吧?!~这样不爱走形式主义的领导简直太爱了~!

    紧接着,大哥又说“平时见到我呢,也不用打招呼,我走路爱思考,你们跟我打招呼容易打断我“。言简意赅的两句话,一下子就把这个领导的形象立住了。很明显,这个局长不爱官僚主义,更不爱形式主义,更喜欢认认真真干实事儿的人。所以他一眼就相中了为烂尾楼小学勇敢发声的张楠,而且还不惜自掏腰包花重金把张楠请回来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爱贤之心,清晰明了。

    在初回到这个小乡镇的时候,李世涛和夫人在山间公路上看着连绵不绝的高山。局长夫人问他为什么放着好好的高职不干,非要回来挂职做这个教育局局长,图的是什么?李世涛是这样回答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经典诗词,既表明了他坚定的心声,也道出了他不凡的格局。

    而回来之后的李世涛,也真的是这样去做的。不论面对前任领导留下的烂摊子,还是面对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他都没有退缩过,也没有想过放弃。当李夫人吃饭的时候提醒他逢年过节也跟领导象征性的走动走动的时候,他不屑一笑,一本正经的说着“不用送礼走动整那些虚的,我要是把教育局和乡村振兴弄好了,他还得感谢我!”一句贼接地气的心里话,把这个人物刚正不阿的性格表述的淋漓尽致。虽然语言简单粗暴,但所传达出来的道理却是三观极正。

    总的来说,看完了前几集感觉这部剧中除了乡村振兴工作之外,还有很多可看性。比如年轻人们的热血成长和身心蜕变、当代乡村领导的工作日常、甚至田野村民们的生活剪影等等,都是不同的看点。很适合一家人一起看的一部剧,值得安利。

  3. 扶贫剧我看过几部,相比之下各有所长,只要是脚踏实地写出的好本子都值得观看和鼓励。跟山海情相比,这部剧前半段少了些历史厚重感,多了些轻喜剧的诙谐,对跨境非法抓人等真实事件的运用也积累了一批早期观众的好感。可以说扶贫剧已经形成了内地剧中的一类鲜明特色,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类独特现象,那就是反映国家几十年来的山乡巨变是如何由一个个普通人推动发生的,既解答了美好生活从哪儿来,又展示了未来新的努力方向,把最新的国家大政方针,用类似小品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例如保留乡村原貌地发展,不要同质化的复制),在扶贫过程中反省干部身上的种种毛病,并总结“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如果我是公务员,我会把扶贫剧和扶贫干部手记当成最好的学习资料,甚至对普通人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多借鉴意义。

    回到这部剧上,由于驻村工作组主要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他们在做扶贫工作前没有理清各项任务的内在逻辑,也不太懂得了解村民们的心态,所以办事顾头不顾尾,走了很多弯路,比如没有考虑如何解决水源就草率决定盖车厘子大棚,没有先着手解决村民缺水缺路的生存困境就开始抓精神文明建设,后来才会面临水源解决不了考虑整村搬迁的窘境,不仅前面的建大棚、修路等工作都可能打水漂,甚至原本有可能避免新的因争水引发的刑事案件,避免村民因拒绝搬迁聚众抗议而间接引发的火灾,快要退休的刘叔也不会因救火过度劳累而引发高血压,如果工作组优先把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建立卫生站做在前面,说不定刘叔还有机会能抢救回来。也许说这些有点马后炮,可是这些先后顺序上的错误的确给他们前期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并且有的还是看起来很低级的错误(比如搞果木种植之前不先考虑当地降水气候),但这也确是一些刚接触工作的年轻人实实在在会犯的错误。

    在问题发生后的处理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干部考核机制的不合理之处,比如对紧急情况下擅自离村不问理由一刀切的处分,断送了一位好干部李涵的政治前程,再比如对真干事的好干部保护不够,干部纪律处处体现在对他们工作的掣肘而不是支持上,剧中驻村工作组因为诬告几次被迫中断工作接受调查、又几次因为群众矛盾爆发受到波及成了舆论处理的背锅侠,都让人为扶贫干部们感到不值。让基层干部受夹板气,处于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道德困境中,是需要解决的长期性制度难题。剧中这群发自真心做好事的人毕竟不会是主流,扶贫需要这样的排头兵,但他们不可能是中坚力量,制度需要给予基层干部更好的工作环境,把他们的潜力激发出来,而不是要求他们靠内心的理想苦苦支撑。

    在看剧的前半程时观众时时会感到憋闷,不是传统戏剧冲突中那种好人和坏人斗的困难,而是一群怀揣理想的人冲进一个社会逻辑完全不同的新环境,用小胳膊去拧大腿,用少数人去撬动大多数人改变的困难,村民想占国家便宜的私心和教师想用努力工作换去大城市美好前途的私心,都是普遍的人性,可能不符合道德标准,但也很难说有多大的恶,如何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釜底抽薪地扭转对工作组和教育局工作整体不利的外部环境,就需要工作人员做更多扎实的调研工作,例如对问题村民从各方面进行走访调查,对教师和农村学生家长进行全面的走访和统计意见,这些才是做社会工作的基本功,最枯燥也最有意义,成效最明显。刘副市长一开始整那套大米食油贿赂法短期见效快,但反噬也来的快,而且长此以往会给帮扶对象和问题群体形成不好的预期依赖,村民认为扶贫就该发米发油,教师认为个人能力的证明就是升迁去大城市,最终造成局部的恶性循环,给后来的接班者的工作造成更大的阻力。这就是形成了不好的大环境,也叫做“势”。好的“势”让人事半功倍,相反就会事倍功半。我们在考评干部工作时是不是应该增加对他们工作成果是带来好的大环境还是恶化环境这方面的考评呢,而不是像原来的教育局长捞够资本或油水走了,把烂摊子留给后人背锅,还丝毫不影响他的仕途升迁,这就是干部考评最不合理的地方。如今媒介发达了,舆论监督跟上了,干部考核制度也亟待跟上新时代的要求,做出更符合现实需要的改革,不要让它成为木桶的短板。

    由于驻村工作组的扎实工作和新教育局长勇于担责的个人作风,才把村里和教育系统里有十几/几十年积弊的大环境彻底扭转过来,从剧情中段往后,工作组的工作终于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基础设施跟上以后,前期的一些产业开始发挥脱贫致富效果,村民的热情被点燃,不再围着争夺存量利益打转,开始期待搭上集体增量的这班车,对扶贫工作的配合程度明显上来,对扶志/智的抵触情绪也没那么强烈了,开始有长远眼光,愿意让娃甚至自己一起也来读书学习,一起改造家乡而不是拼命走出去。这就是“势”的改变带来的一连串效果。所谓“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是先难后易的路,这一点对任何人的工作生活都适用。

    当然我还要说,这是一部可以给干事儿的人鼓劲加油的正能量剧,但它含有一定理想化的成分,现实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是一个扶贫工作能完美解决的。我们需要对辛勤工作者的赞歌,但也时刻不能忘记新问题会出现,甚至有些有复杂背景的老问题在很长时间里还会反复出现。像留守儿童问题,其实剧里没有太多篇幅展开去体现,还有乡村空心化的问题也没有深入讨论,但它们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从社会到家庭,也许不是单靠扶贫能短期解决的,毕竟城市里的人为了一份好工作都要从小学开始内卷,在举国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利润、消除城乡贫富差距之前,这些问题可能并不能得到完美解决。同理还有不赡养老人的问题,剧里的处理也比较理想化了,一个是动用行政权力施压,另外也给了两人“良心发现”的机会,现实生活中并不会有这么容易的“良心发现”,而不赡养老人问题的普遍性令人触目惊心,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有有年轻一代的生活困境,有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缺失,有农村人进城后农村社区内那种道德压力的消失,也有人性自私自利的原因,还有诸如家庭不和睦、观念有错位(认为父母再婚是老不正经)等等方方面面的具体原因,指望扶贫能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期望在长期的提升整体居民物质文化、教育水平和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去逐渐消灭这种现象的土壤。

    乡村振兴/扶贫是个拍不完的题材,它不仅反映了某个落后村庄市镇存在的问题,也是许许多多个大中小城市问题的缩影。饭要一口一口吃,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发展要一步一步走,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能力且不忘初心的人民干部,希望我们社会方方面面的体制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级优化,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反映真实故事的文艺作品被呈现出来,忠实记录下中华民族蒸蒸向上奔向美好生活的伟大过程。如此,幸甚至哉!

  4. 我好喜欢这种故事,有内容的主旋律剧。今年看了扶贫的山海情,思想启蒙的觉醒年代,现在又来一部乡村振兴。

    剧里的村落感觉特别真实,里面的白果村的村民,我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直接由村民饰演的,里面的人物,性格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就像一开始出现的村书记,还以为他是个坏人,结果后面发现他只是错误理解了政策,只是想骗国家补助,居然自己没有贪污。还有表叔公的故事,太真实了,儿子不愿意养父亲,听他们说得还以为真是老爹不正经,结果还是不孝的儿子,真要处理儿子的时候,父亲又会出面求情。当然结果太美化了,真实情况不愿意养的还是不会给钱的。

    真实的人类不会是非黑即白的,肯定会被各种人情世故牵扯的。特别是农村里面的,大家都是沾亲带故的,有好处的时候,你好我好,遇上事了,各个躲起来。

    还有男主的故事线发展也很真实,从文化人受人追捧,到母亲生病借钱,亲戚各种推诿。不愿意回老家是正常人的思维,之后也是慢慢地改变,是在一步步成长的。我国慢慢发展起来,正是因为现实中的有一群人,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当然也让人明白了一件事,就是有什么新政策发布时,可能很多人会骂,其实还是为了我们好的,站着上帝视角的我们看得明白,身在其中的人触及自己利益时,肯定是各种阻挠的。

    我挺喜欢曹骏的,我觉得他被扔牛粪,被骂杀人犯的儿子之后,双眼充红的那场戏演得特别好,但是平时的戏份,看起来有些怪,感觉像是特别想要表现自己,所以表情动作什么的看起来会有些夸张,不是说演得不好,就是跟其他人比起来,不够自然。里面他的父母,我感觉演得真好,戏份不多,但是看起来真就像是一对来自农村的普通父母。

    白果村小组,几个人太可爱了,整个故事因为他们,变得特别活泼,一般主旋律的故事很容易被人拍得沉闷,可这部剧不会,看起来很轻松搞笑,特别是里面夹杂的美食,特别下饭。我现在特别想吃猪油锅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