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英国史 A History of Britain(2000)

英国史 A History of Britain(2000)

导演: Liz Hartford Tim Kirby

编剧: BBC

主演: 西蒙·沙玛

类型: 纪录片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2000-09-30(英国)

集数: 15 单集片长: 60分钟 IMDb: tt0273359 豆瓣评分:8.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A History of Britain》在 Simon Schama阐述中,着眼于Britannia 的由来以及其历史的精神所在: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和对铁血统治的拿捏是一对无法离开且相吸的磁铁。

    是的,这个大不列颠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联合的,也并不是一开始有联合的意愿和能力或需求的:从罗马人的入住、撒克逊人对皇权的探寻,到一代代王朝之间相对于整个世界的柔弱生存;再到漫漫的中世纪,让宗教和皇权在争斗中产生了分裂、矛盾、控制和反控制,使整个国家面临选择和如何寻求支持,于是人们开始划分、为得到支持而许诺、猜疑、杀戮。直到新教的崛起到成为国教、直到17世纪与天主教的不可开交后的“光荣革命”,统治阶级内部逐步从实质妥协到学会利用议会来实行经济调控,高举“宪政”让国家的机器也不再是皇权肆意的刀斧。这个国家的经济开始在犹太商人的帮助下腾飞,去思考自身在欧洲国家中的地位,特别是有了对法国大革命中“否定皇权”后但独裁混乱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新闻出版、投票权、筹措金融资金的加以看重。怎样的国家需要怎样的政治,英国大抵找到,也因此它才是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清醒、相对民主的的国家,经济腾飞。同时从埃尔伯特亲王等人开始,对穷苦的工人的体恤,也开始缓解的社会矛盾,但自由、民主的步伐需要从少数人手中交给更多的人了,否则后果就是一场场噩梦:比如曾被奴役非洲赚取暴利所蒙蔽,曾因对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经济懈怠而拖累,曾因幻想改变印度也在20世纪初意识到失败,数以百万的人死去。

    到二次大战后,从帝国走向二线,贫穷、外债,工人终于走上政治舞台,工党获胜,打破阶级,自由、民主的步伐加快,妇女拥有了政治平等,皇权成了摆设,但铁血和无情依然存在,看看撒切尔夫人:这个国家的工党曾经兴旺在煤矿、痛苦在煤矿、最后在石油时代彻底萧条在煤矿。随着北海石油的发现和开发改变了国家的面貌————新的英国历史又在进行,现在怎样,有目共睹。用英国《独立报》撰稿人约翰·雷图的话说:“在那些年里,英国的贫富差距急剧加大。有些人生活的确得到很大改善,但英国社会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犯罪率上升,社区破裂和分化。” 撒切尔带来的不仅是英国人社会的分裂,还有英国人思想的分裂。她离开唐宁街10号时的眼泪在英国民众中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她带领英国走出了经济困境、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反对者认为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独裁者、自大狂、几乎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

    英国的历史是给后人以一种激励,去认识罪恶与血泪,去认识美德与虚伪,去见证梦想与坚持,去体会穷苦和猜忌。压迫的不是肉体是精神,当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这个国家第一次没有了国王,人们还不能接受自己来管理自己,这种空虚也许不是宗教就能解决的,甚至有人认为这个“背叛国家”的国王是像耶稣一样承担世间的罪恶而罹难。谁都希望能有个好日子过,可使这个谁又是哪些谁呢?看《A History of Britain》会给人很多很多的思考,这是世界近现代历史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2.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五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五世纪以前主要是土著居民伊比利亚人,他们最知名的是巨石文化。凯尔特人进入大不列颠并同化了土著居民。盎格鲁人,撒克逊人进入大不列颠,同化消灭了一部分凯尔特人。9世纪丹麦侵略,进一步融合。

    盎格鲁:日耳曼民族的部落分支,英吉利人(Engel)

    撒克逊:德国北部来自丹麦的日耳曼民族

    日耳曼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德国北部,泛指莱茵河以东的各类种族民族部落。

    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盎格鲁撒克逊属于日耳曼民族。

    3-5世纪末罗马帝国后期陷入危机,日耳曼人在东方匈奴人的压力下开始扩张。大不列颠岛原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在蛮族迁徙浪潮中,罗马政府自顾不暇,于407年撤回了最后一批驻军。

    盎格鲁·撒克逊人对不列颠的征服开始于449年,遇到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公元500年,凯尔特人赢得巴顿山战役的胜利,亚瑟王就是率领凯尔特不列颠人抵御入侵的民族英雄。在整个中世纪,围绕着亚瑟王形成了亚瑟王的宫殿、魔剑、圆桌骑士等等传奇。西部形成威尔士,13世纪才被征服;北部形成英格兰,18世纪才纳入英国版图。

    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不列颠以后,相继建立10来个小王国,经过合并剩下7个:3个撒克逊人王国——威撒克斯、苏撒克斯、埃撒克斯;3个盎格鲁人王国——东盎格利亚、诺森布里、麦西亚;1个朱特人王国叫肯特。英国史上称这七个王国并存的局面为“七国时代”(600—870年)。“英格兰”(England)来源于Englaland,意即盎格鲁人的土地。7个王国中以威撒克斯为最强,国王爱格伯特(802—839年)于829年初步统一英格兰。

    从8世纪晚叶开始,维京人(Wiking,“海员”,也称诺曼人/Norman,“北方人”,主要是其中的丹麦人)对不列颠岛进行了侵略,他们象蝗虫一样将英格兰沿海地区破坏殆尽 ,并于865年对英格兰展开全面入侵,但最终他们被韦塞克斯王国的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击败。阿尔弗雷德大帝的继承人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征服了丹麦法区,统一了英格兰。

    维京人(Viking):泛指北欧海盗,他们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一直侵扰欧洲沿海和英国岛屿,其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欧洲这一时期被称为“维京时期”(Viking Age)。维京的老家是挪威、瑞典和丹麦。他们和后代曾一度控制了大部份的波罗的海沿岸、俄罗斯的内陆、法国的诺曼底、英国、西西里、意大利南部和巴勒斯坦的部分地区。他们在825年时发现冰岛(爱尔兰的僧侣早已经在那里)并在875年定居下来。985年,他们又在格陵兰殖民。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五百年,他们就曾到达纽芬兰并探索了部分北美地区。

    不过在10世纪晚期丹麦人再次对英格兰地区展开侵略,卡努特大帝(Knut the Great)于1016年最终征服了整个英格兰,并一直统治到1042年。随后,韦塞克斯王朝的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恢复了中断了的撒克逊王系,随着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在1066年在哈斯廷斯战役中获胜,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最终终结。

    忏悔者爱德华(约1001年-1066年1月5日)是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王朝君主(1041年至1066年在位),因为对基督教信仰有无比的虔诚,被称作“忏悔者”,或称“圣爱德华”。

    文化方面:

    英国早期文学就是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开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北欧祖先史诗《贝奥武甫》。著名魔幻派代表作《指环王》(Lord of The Rings,又译《魔戒》),作者J. R. R. 托尔金。《指环王》的立意便是“创造属于英国的神话”,作品中更是大量借用北欧传说及《贝奥武甫》的内容,其中专为小说而发明的至少两种语言,都借鉴了盎格鲁-撒克逊语。

    《贝奥武夫》(Beowulf):讲述了斯堪的纳维亚英雄贝奥武夫的英勇事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最古老、最长的一部较完整的文学作品,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完成于公元八世纪左右,它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并称为欧洲文学的三大英雄史诗

    诺曼底王朝

    威廉一世(1028—1087)(英吉利国王1066-1087在位)

    诺曼底公爵。表兄爱德华早年流亡诺曼底,所以与其结盟,并许诺英格兰王位。爱德华死后哈罗德继承英格兰王位,于是威廉出兵占领英格兰。诺曼王朝开始。

    威廉二世(1060-1100)(英吉利国王1087-1100 )

    红脸王。威廉一世第三子。长兄罗伯特继承诺曼公国王位。在狩猎时中流箭身亡,也有说法是被亨利一世暗箭伤害。

    亨利一世(1068-1135)(英吉利国王1100-1135)

    威廉一世幼子(第四子)。1106年击败长兄罗伯特并将其终身囚禁,夺取了诺曼底(罗伯特之子威廉后来出逃,但早死无后)。有很多私生子女,但唯一合法子嗣威廉在横渡英吉利海峡时身亡。

    斯蒂芬(1096-1154)(英吉利国王1135-1154)

    母亲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第四个女儿。亨利一世死后第一个赶到英格兰宣布继承王位。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继承权,1153年,亨利一世的外孙——安茹伯爵亨利率领军队在英格兰登陆。经过几场战斗,他与斯蒂芬达成协议,斯蒂芬继续担任国王,死后由亨利(二世)继承王位。

    威廉一世

    诺曼征服:征服者威廉一世(William Ⅰ the Conqueror,1027—1087),即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本是法国诺曼底公爵,私生子威廉,表亲英王忏悔者爱德华死后无嗣,大贵族哈罗德被拥立。威廉借口爱德华生前曾许以王位,乃渡海侵入英国;1066年10月,在黑斯廷斯与英国国王哈罗德二世决战,获胜后,威廉直取伦敦,年底自封为王,称威廉一世威廉发动战争并胜利,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

    末日审判书: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由于他派出的调查员个个如凶神恶煞,调查内容又极细致,使被调查者如履薄冰,好像在接受上帝使者的末日审判一样,所以调查结果被称为《末日审判书》。

    威廉一世改变了英国历史的走向,不论是商业、宗教或文化上,都由以往趋向斯堪的那维亚的风俗,变成了和欧洲相承继的局面。诺曼人统治前的五六百年中,英国反复遭到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斯堪的那维亚人的进犯,其文化基本上是日耳曼型的。诺曼人虽是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维京人的后裔,但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是属于法兰西型的。因此,威廉征服英国,使英格兰文化同法国文化发生紧密的联系(今天,这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但在威廉一世之前的几百年间,英格兰文化大多只同北欧文化接触)。他引入了法语和法国的生活习惯,其中一些词汇和习俗对英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威廉一世亦改变了以往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模式,引入欧洲的封建制度,如骑士取代了家奴的地位,农夫地位也降为农奴阶级。他将许多新事物带入了这个孤岛,如陪审制度,后来英国法律自成体系,就是以此发端的。

    威廉一世将诺曼底传统的集权统治和军事立国带入了英国,是英国历史上一大转折。在此之前,英国一直是被入侵,被征服的对象,而从他开始,英国转守为攻,以后的战争主要只在别人的国土上进行,在评价威廉的重要影响时,人们首先不应忘记,如果没有威廉,诺曼人对英国的征服就不可能发生。威廉不是王位的自然继承人。离开他的个人能力和野心,诺曼人既无理由也无能力征服英国。自从罗马人在威廉1000年前征服英格兰后,英格兰从未受到过来自法国的侵略。威廉之后的10个世纪中,法国(或其他地方)对英国的侵犯无一成功。

    诺曼征服前,英国社会的政治制度是贵族民主制,国王和贤人会议共同实行统治。国王虽然把一些政治权利下放给了教俗贵族,但不普遍。当时也曾出现过国王的赐地,但这种赐地是无条件的或者仅以服军役为条件,没有建立起国王与受地者之间的君臣关系。只有在诺曼征服后,国王成为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过土地分封,建立了完备的封建君臣制度,从而使英国最终建立了具有上述两大特点的封建政治制度。

    为了掌握全国的人口和土地分配情况,威廉一世在1085年和1086年派人调查整个英格兰地区贵族和自耕农土地的实际情况及经济力量,颁布了被称为《末日审判书》的土地账簿。

    金雀花王朝

    亨利二世(短斗篷王)(1154—1189)

    幼王亨利(1170—1183)亨利二世长子,15岁开始与父亲共治,早夭

    理查一世(狮心王)(1189-1199)亨利二世三子

    约翰王(无地王)(1199-1216)理查一世之弟,亨利二世幼子

    亨利三世(1216-1272)约翰王长子

    爱华一世(1272-1307)“长腿爱德华”(Long Shank)、“苏格兰之锤”(因他对苏格兰人民的镇压)或“残忍的爱德华,亨利三世长子

    爱德华二世(1307-1327)爱德华一世之子

    爱德华三世(1327-1377)爱德华二世长子

    理查二世(1377-1399)爱德华三世之孙,黑太子爱德华之子

    亨利二世

    亨利是个精力充沛的人,受过良好的教育经常和学者们商讨问题。他鼓励城市的发展,并亲自督导经济的增长。法律变革:在他的统治下,英国普通法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普通法是由大法官法庭制定并执行的法律,它超越地方法庭和贵族法庭使用的种种不同法律。国王的主要封臣及其各自的小封臣之间的矛盾和争执一并归大法官法庭解决。从国王审判到依法治国。英国议会制的开端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虽然不一定是民主制度的额开端,却代表着专制制度的消亡。国王犯法与庶民同罪。”

    12世纪中期的教会与国家之间充满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当亨利二世试图把教会的司法权也收回时,他与昔日的密友和顾问,时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托马斯·贝克特 前任大法官在国王是否应该控制教会、国家法庭与宗教法庭之间的关系上存在分歧。1170年,亨利手下的骑士谋杀了坎特伯雷大主教,震惊了基督教世界,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威胁要对亨利二世处以绝罚。

    亨利不得不屈服,他赤身表示悔罪,于1172年5月21日在法国阿夫朗什大教堂公开忏悔,并表示要领导十字军去巴勒斯坦。1171年,亨利二世首次侵入爱尔兰。1188年,在英格兰推行什一税。

    在亨利二世晚年时,他的几个儿子争权夺地,时常叛乱。亨利二世认定自己的妻子怂恿儿子们反对他,遂秘密请求教皇允许他与埃利诺离婚,未获同意。他在悲痛中去世于法国希农,葬在法国。

    王室家族是一个源于法国安茹的贵族,从12世纪起统治英格兰,首任英格兰国王是亨利二世。除家族原有世袭领地安茹伯国(1060年–1203年),该朝曾统治过诺曼底公国(1144年–1204年及1415年–1450年)、英格兰王国(1154年–1485年)、埃莉诺带来的的嫁妆阿基坦公国(1153年–1453年),一度拥有从比利牛斯山到苏格兰边境的广大统治版图,后世称此时期的英格兰王国为“安茹帝国”。“金雀花”,是亨利二世的父亲,安茹伯爵若弗鲁瓦五世的绰号,据说若弗鲁瓦在帽子上插以金雀花。直到15世纪中期,约克公爵理查将“金雀花”冠为姓氏,此后“金雀花”被作为安茹的若弗鲁瓦家族的代名词。

    理查二世

    因其在被囚禁在狮子笼中,用手伸入狮子口中,掏出了狮子的心脏,获得“狮心王”(Lionheart)的称号。在10年国王生涯中,几乎全部时间都花在戎马弓刀之上,他参与过包含十字军东征之内的许多战争,而他的军事表现也使他成为中世纪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之一。

    他除参加十字军东征外,主要是住在法国的领地上,长期远离国土,朝政托付给亲信大臣和坎特伯雷大主教运行。起先是担任政府和教会首脑的威廉·龙尚,随后是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兼监督长的休伯特·沃尔特;自己则全力投入十字军东侵和大陆上的军事活动。龙尚对理查极为忠诚,但他替国王进行的苛征暴敛(理查被困古堡时的赎金)却引起贵族们的不满。休伯特·沃尔特的治理则有明显的政绩。他沿袭亨利二世的改革措施,并对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在农村依靠乡绅以维持治安。因此,尽管理查长期远离国土,但英国境内仍能保持大体安定的局面。最后修建军事要塞和大量赎金的负担引发伦敦暴动。

    理查夫妇没有子女,私生子腓力不能继位。他最初以早死的弟弟杰弗里的遗腹子后来成为布列塔尼公爵的亚瑟为储,后又改以幼弟约翰为储并由他继承了王位,为日后叔侄相争埋下了祸根。当时继承法不完善,诺曼继承法支持约翰,而安茹继承法支持亚瑟。

    作为次子,理查继承母亲阿基坦的埃莉诺的遗产,而祖传财富将归其兄亨利,1168年,理查受封为阿奎丹公爵,为了得到阿奎丹,他向法王路易七世效忠并与法王的女儿阿莉斯订婚。金雀花王室内部由于争夺权力和封地,经常出现父子反目、兄弟阋xi墙的局面。因为父母失和,亨利、理查德和杰弗里三兄弟站在母亲一边对父亲开战,但是很快他们就被亨利一世打败。国王宽恕了他们,却囚禁了他们的母亲。

    其后,理查德集中精力整治阿奎丹,在这里,不安定的政局和大量的山顶城堡成了理查德训练的最严酷的场地,最后让他成长为优秀的骑士。两个兄弟亨利和杰弗里先后死去,理查遂成为英国王位的继承人并兼有诺曼底公爵领地。但是,当亨利二世要求理查将阿奎丹让给其弟约翰时,父子冲突,1189年,理查勾结法王腓力二世和安茹叛军对父作战,迫使其父签订屈辱的条约。亨利二世含恨而死,理查德于同年7月即位,号称理查一世。

    约翰王:

    理查的弟弟约翰是亨利二世四子(私生子),先前因法国的领地已被全部封予他的几个兄长,没有可继承的土地留给他,故被称为“无地王”。

    好战却又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在连年对外战争中,失去了英格兰在欧洲大陆除阿基坦公国的全部领地。为了维持战事,约翰王极大的提高税率,不断地开征新税和加税,这样就破坏了贵族和国王之间关系,1215年,愤怒的贵族们集结起来武装讨伐国王。在贵族们的逼迫下于1215年签订了具有限制王权的法律文件《自由大宪章》,这被认为是早期民主政治发展的标志。但约翰王力图摆脱大宪章的拘束,不久,与亨利二世的外孙女婿法国王储路易侵略英格兰相呼应的贵族们发动战争,第一次诸侯战争(First Barons' War)爆发。1216年,约翰王在陷于叛乱和分裂的国家中去世。

    理查之弟无地王约翰利用其兄被俘,密谋发动叛乱,夺取王位。休伯特·沃尔特,依靠忠于理查的诸侯和伦敦市民的支持,将约翰战败。但是由于兄长们已全部死去,他于1199年登基继承了整个安茹帝国。亨利二世三子杰弗里之子亚瑟之前一度被理查立为王储,并继承了安茹伯国,法王腓力二世支持他接管金雀花王朝的欧洲大陆领地乃至继承英格兰王位,因而与约翰发生了军事冲突。但约翰在米拉博战役中俘获作为叛军首领的亚瑟。亚瑟不久失踪,传言被约翰所害;亚瑟的姐姐埃莉诺则在囚禁中度过余生。约翰虽然因此坐稳了王位,但诺曼和安茹的领主们发生叛变,联手在布汶战役中击败了约翰,他丧失了在法国的大量领地。

    亨利三世

    继位时年仅9岁,朝政最初由贵族彭布鲁克的威廉和德布尔伯爵主导,直到1232年国王才亲政。亨利未能成功恢复金雀花王室在法国北部领地,而他把不少头衔授予外戚——即与王后埃莉诺有关的外国人——的举措引起了本土贵族的不满。1258年,亨利不得不签订一项由孟福尔伯爵领导发起的旨在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Provisions of Oxford),同时由显赫人士组成的“十五人议会”协助国王治理国家,被后世认为是英国议会的起源。后来,亨利三世故态复萌,贵族公然反叛,引发了第二次诸侯战争(Second Barons' War,1264年—1267年)。1264年,孟福尔擒获亨利三世,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然而15个月后,重振旗鼓的保王党在爱德华王子率领下,在伊夫舍姆战役(Battle of Evesham)中击败孟福尔军队,叛乱逐渐被平息,亨利复位。亨利三世对美学富有热情,如西敏寺和约克大教堂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重建。

    大宪章: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的宪法性的文件。其宗旨为保障封建贵族的政治独立与经济权益。是英国宪法的基础,创造了“法治”这一理念。时至今日,《大宪章》中的三个条款目前仍然有效,包括保证英国教会的自由,确认伦敦金融城及其他城镇的特权,以及所有人都必须有合法的审判才能被监禁。

    爱德华一世:

    1264年,孟福尔擒获亨利三世,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亨利被迫交权且以爱德华为人质,爱德华一世以其智勇成功逃走。1265年镇压孟福尔,爱德华一世独自率军与孟福尔在伊夫哈姆交锋获胜,孟福尔阵亡。亨利三世恢复了权力,但他把实权交给了爱德华,命其监国。1268年,爱德华试图参加的第八次十字军东征而去法国。这次东征完全失败。路易九世于1270年进攻突尼斯时死于瘟疫,爱德华滞留东方无处可去。亨利三世去世,英格兰贵族一致拥护爱德华继位。1277年—1284年,爱德华一世征服了威尔士,“威尔士法”使威尔士处于英国法律之下。爱德华一世又把威尔士亲王之爵位封给自己新出生的儿子。1295年,为了筹措军费而召集「模范议会」(Model Parliament)。爱德华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坎坷,他失去了心爱的第一任妻子埃莉诺,而他的继承人并不具备预期的王者之气。1307年,爱德华在再次征讨由罗伯特·布鲁斯领导下的苏格兰的途中,死在苏格兰边界布鲁夫。

    爱德华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的一座纯黑大理石陵墓中,被称作“Edwardus Primus Scottorum malleus hic est, pactum serva(爱德华一世,苏格兰之锤,坚守忠诚)”。他完备了英格兰的军事制度和各个兵种。之前,西欧各国在军事上都是重骑兵轻弓兵的,而弓兵的潜力和威力在爱德华一世的手上被充分挖掘出来。正是凭借他所缔造的英格兰军队和战术,几十年后其嫡孙英王爱德华三世横扫法国,取得了“英法百年之战”前期的辉煌胜利。

    “大宪章”制度是在英王爱德华一世时被得到了最终确定。“大宪章”是在他的祖父英王约翰(1199-1216)手里被签定的,但当时只是个象征性的妥协文件,因为国王要维护庞大的军费开支与贵族议会苟合而不得以为之。爱德华一世手里“大宪章”得到了法律化并一直延续了800年。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宪章”其实并没有削弱或者限制王权。相反,“大宪章”保证了从征服者威廉到如今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一直血脉相连不断——正是因为“国王也必须遵守法律”,所以英国王室才能存在。

    在英国人心目中,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能征善战,为英国掠夺了许多土地和财富。在爱德华一世时期,英国无疑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当苏格兰的民族英雄威廉姆·华莱士和罗伯特·布鲁斯血气方刚地反抗英格兰的统治时爱德华一世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但在年轻时代他可也是个敢于冲锋陷阵并武运亨通的武士级国王。虽而“模范议会”和一系列的立法,是英国千年宪政之路上的坚实一步,而且向世界传播了议会制度和法治精神。爱德华一世无疑是影响了世界的重要帝王之然最终也未能达到完全控制苏格兰的目标,但却为今天的统一英伦三岛打下最初的基础。

    爱德华二世:

    爱德华一世第四子,父王去世后登基。他的一生皆为其宠信的弄臣和叛乱的贵族所主宰,以致最后悲惨地死去。根据各种记载可以推测他是一个同性恋者。他最早宠信的佞臣之一是来自加斯科涅的年轻骑士皮尔斯·加弗斯顿,此人可能是有断袖之癖的国王的男宠。爱德华二世即位,但他根本不关心,也不愿管理这个强大的国家。因此,大权落在了爱德华二世的最亲密朋友和情人——皮尔斯·加弗斯顿的手中。

    1309年,以爱德华一世的侄子兰卡斯特公爵托马斯为首,贵族们结成同盟反对国王。1310年,该贵族集团成功迫使爱德华二世成立一个改革委员会。委员会拟出一套限制国王权力的条例,并为国会所通过。在贵族的强烈要求下,爱德华二世把加弗斯顿逐出国外,但后来又偷偷接回;结果加弗斯顿在1312年6月被愤怒的贵族们处死。

    爱德华三世

    爱德华三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但他在晚年却变得昏庸,并受到情妇佩雷斯夫人的控制,也是在这时,被认为是异端的罗拉德派宗教改革运动盛行起来。

    百年战争:

    第一点,法国王位继承问题,由于对腓力六世继承法国王位不满(爱德华是法国卡佩王朝最后一代国王查理四世的外甥);第二点,对与英国经济联系密切的弗兰德尔的争夺。第三点,对英王在法国的残余领地的争夺。自英国相继失去诺曼底和安茹之后,英国在大陆仅存的一些领地,成为英法双方争夺的焦点;总之,年轻有为的爱德华三世亲政后,一直寻找机会,想同法国开战,一举解决英法间的上述种种问题。

    他旋即联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拼凑一支反法力量。1339年、1340年他从法国北部发动了两次失败的进攻尝试;1340年6月,英国舰队在斯勒伊斯海战中却大获全胜。但军费开支过于巨大使爱德华三世无力持续作战。1344年他甚至宣布破产,导致佛罗伦萨的两家大银行倒闭。1346年,爱德华三世携长子黑太子爱德华卷土重来,在克雷西战役中打败法军。到1347年,爱德华三世已攻占法国重镇加来,并准备进军巴黎加冕。1348年,他拒绝了竞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邀请。1356年英军在普瓦捷战役中再度取得大胜,并俘获了法国国王约翰二世。爱德华三世即与法国贵族(他们各怀鬼胎)签订加来条约,控制了法国北方的大片领土,但承诺放弃法国王位。

    在位时的另一个主要的敌对目标是苏格兰。早在1333年,爱德华三世击退过入侵英格兰的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1356年他又曾进入苏格兰南部。

    黑太子爱德华:他是英法百年战争第一阶段中英军最著名的指挥官。其「黑太子(the Black Prince)」之名的来由有二说:一为,因其常穿黑色铠甲,故被称为「黑太子」。二说为,因其对阿奎丹公国洗劫,又在阿奎丹放纵士兵横行不法,故法国人认为他心肠黑,故称之为「黑太子」。

    理查二世(Richard II,1367—1400):

    英格兰国王,1377年至1399年在位。 黑太子爱德华之子。继承祖父王位,但是实权被叔父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把持,另一个叔父格洛斯特公爵托马斯也野心勃勃,企图摄政。理查成年后对他们进行报复。1397年,托马斯被捕后未及受审就暴死在狱中,公爵头衔被废除;还驱逐了冈特的约翰的长子、自己的堂弟博林布鲁克的亨利,并在1399年约翰去世后没收了兰开斯特家族的领地。1399年,亨利在国王远征爱尔兰时举兵拘捕了国王,并让国会同意将理查废黜,由亨利即位,即亨利四世。由此,金雀花王朝结束,兰开斯特王朝开始。

    兰开斯特王朝:

    金雀花王朝的幼支。

    亨利四世(1399-1413)

    亨利五世(1413-1422)

    亨利六世(1422-1461)

    亨利四世

    1399年到1413年在位。 爱德华三世的第三子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的长子。出生在波林布鲁克。支持堂兄理查二世镇压格洛斯特公爵叛乱。但是不久由于霍尔福德公爵的挑拨被驱逐并没收领地。起兵征讨理查。由于受议会拥戴而即位,开创了国王尊重议会意见的先河。亨利四世体格粗壮、精力充沛、武艺超群,而且虔诚、博学、健谈,还是个音乐家。他被叛乱的贵族和生病的躯体所困扰,被国家事务搞得精疲力尽。作为一个国王他艰苦努力地去做正确的事,作为一个人,他在教堂里表现出的虔诚是有目共睹的。

    贵族叛乱,威尔士叛乱均被镇压。

    亨利五世

    在短暂的九年统治期间,他取得了中世纪任何一位英格兰国王(甚至超过爱德华三世)都未取得过的军事辉煌。他一生的目标就是打败法兰西。

    政治家:在他当政期间出现了第一次英语标准化运动。凡与征服法兰西有关的事情,无论巨细一律亲躬,在法国战场上亲自处理从国内议会送来的各种公文议案。他的身边聚集一群杰出的文臣武将,最著名的是博福特兄弟、他的弟弟托马斯(克拉伦斯公爵)和约翰(贝德福德公爵),在他死后,贝德福德公爵约翰成为法兰西摄政。

    宗教狂:对宗教极端狂热。在威尔士亲王的事后就被认为是“一个正义的王太子”,恪守天主教信条。

    军事家:亨利在九年时间内重新统一了英格兰贵族,占领了法兰西。1415——1435年亨利和约翰占领了卢瓦尔河以北的全部法国领土。

    亨利六世

    兰卡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兰国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由于他的软弱,英格兰在亨利五世时代取得的丰硕战果丧失殆尽,且陷入血腥的玫瑰战争之中。

    兰开斯特家族的英王亨利六世被不受欢迎的摄政和谋士所包围。最有名的是埃德蒙·博福特(Edmund Beaufort)和威廉·德拉波罗(William de la Pole),有人指责他们管理政府无能并且在对法兰西的百年战争中指挥不利。在亨利六世之下,几乎所有在法国的据点,包括亨利五世所赢得的,丧失殆尽。

    亨利六世开始被视为无能昏庸的国王。而且,他还受到令人尴尬的间发性精神疾病的困扰。到1450年代,很多人认为亨利不适合他的角色。兰开斯特的短暂的王朝被合法性的问题所困扰,而相信约克家族对王位有更强的继承权。不断增加的民众不满,众多的封建贵族的私人军队,和亨利六世朝廷的腐败使得内战的政治气候已经成熟。

    玫瑰战争

    蔷薇战争(又称玫瑰战争;英语: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而是在16世纪,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以两朵玫瑰被拔标志战争的开始后才成为普遍用语。此名称源于两个家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蔷薇和约克的白蔷薇。

    1455年玛格丽特建立了一支军队来达到她的目的,玫瑰战争开始。

    1460年金雀花的理查在韦克菲尔德战役中阵亡,他的长子爱德华四世于1461年继位,成为约克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但是战争还在继续。

    1470~1471年亨利六世曾短暂复辟,但爱德华四世在丢克斯伯里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被杀,亨利六世被送进伦敦塔,不久也遇害。玫瑰战争告一段落。

    1483年爱德华四世薨,他十二岁的儿子爱德华五世登上王位,但是他们的叔叔理查将爱德华五世和他的弟弟关入伦敦塔,当年6月26日理查自己登上了王位,成为理查三世,爱德华兄弟从此销声匿迹。

    1485年8月22日理查三世阵亡,约克王朝败绩,玫瑰战争结束。

    1485年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登上王位,亨利七世的母系血统来自兰开斯特家族。为了巩固他的王位,他与约克王朝的女继承人爱德华四世的长女伊丽莎白结婚。

    王位争议:约克家族是1385年建立的,当时爱德华三世的第四个儿子兰利的埃德蒙被封为约克公爵。亨利六世在位时约克公爵三世金雀花的理查提出他应该是真正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是爱德华三世的三子冈特的约翰的曾孙,也是兰开斯特王朝的首领。金雀花的理查的王位要求的理由是他的外祖父罗杰·莫提梅的儿子埃德蒙·莫提梅可能曾被理查二世立为继承人,埃德蒙·莫提梅无子,他死后他的继承权就合理地落到了他姐姐安娜·莫提梅的儿子,即金雀花的理查的头上了,因此他金雀花的理查作为王位继承人比亨利六世更加合理。最后金雀花的理查与亨利六世达成了一个协议,在这个协议中亨利六世承认理查的王位合理性,而理查则承认亨利六世是当时的在位国王,他不希望在位国王被废黜,亨利六世死后约克王朝继承王位。英国议会批准了这个协议。但并非所有兰开斯特王朝的人都同意这个协议,尤其亨利六世的王后安茹的玛格丽特希望她的儿子威尔士亲王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继承王位。

    战争最终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与约克的伊丽莎白联姻为结束,也结束了法国金雀花王朝在英格兰的统治,开启了新的威尔士人都铎王朝的统治。 也标记着在英格兰中世纪时期的结束并走向新的文艺复兴时代。

    从1399年金花雀王朝到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前后不足百年,却一再改朝换代。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耗费了英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场战争以英国的最终失败为结局,王室元气与威望均受损伤。中世纪晚期的封建机器调转枪口转向国内,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农奴制的瓦解原有的封建君臣关系在相当程度被破坏,利益不同的新老贵族开始了拼斗格杀,1455年演变为红白玫瑰战争。由于内战大量的贵族殒命,议会上院亦元气大伤。大贵族的自相残杀, 中产阶级的壮大为多铎王朝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集权化建立绝对君主制(Absolute Monarchy)带来了契机。

    约克王朝:

    爱德华四世1461-1483

    他十九岁起兵,爱德华在法国军队帮助下击败了沃里克伯爵,并将亨利六世杀害于伦敦塔,果断而迅速的结束了兰开斯特王朝的统治,使得约克家族在玫瑰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击败了安茹的玛格丽特(亨利六世的妻子)的军队,从而阻止了兰开斯特王朝复辟的危险。作为英格兰君主,爱德华四世待人接物面面俱到。当时国外的使者曾经惊异于爱德华天才的社交能力。他接见使者时总是表现的和蔼可亲,亲和力十足,总能活跃气氛,使尴尬的局面得到缓和。

    爱德华五世1483年

    身世:爱德华四世长子。即位的同年同弟弟约克公爵理查一起被摄政的叔父格洛斯特公爵送入伦敦塔。之后便再无下落。遗骨在1674年被发现。被称做“塔中的王子”

    理查三世1483-1485

    身世:爱德华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成为摄政王,杀害侄子爱德华五世后即位。镇压了要求王位继承权的白金汉公爵叛乱。但是在和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的交战中,由于部下威廉·斯坦利叛变而失利被杀。约克王朝结束。尽管因为篡位而名声不好,但是很有政治才能。

    都铎王朝

    都铎王朝(英语: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后,所开创的一个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及其属土周围地区。

    伯爵亨利·都铎于1485年8月,在法国援助下杀死理查三世,夺取王位,建立都铎王朝,史称亨利七世。都铎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直到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为止,历经120余年,共经历了六代君主。

    都铎王朝处于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君主专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亨利七世

    1471年5月,年仅十四岁的亨利·都铎,作为兰开斯特家族仅存的男性继承人,被他叔叔保护着,渡海逃生,来到法国布列塔尼,被视为兰开斯特派首领。而其母马格丽特·博福特郡主(马格丽特·博福特是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博福特的曾孙女。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博福特(John Beaufort),是14世纪英国亲王兰开夏公爵约翰的私生子。而兰开夏公爵的父亲是英王爱德华三世。)则在英国与托马斯·斯坦利勋爵再婚,潜伏在约克王朝统治下的英格兰为儿子的未来谋划。

    1483年爱德华四世去世以后,理查发动政变废除了爱德华五世,1483年6月26日理查自己登上了王位,成为理查三世。1485年击败理查三世,为了缓和政治矛盾,并加强自己成为英王的合法性,1486年1月18日,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亨利七世同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举行了结婚典礼,他们原本就都是爱德华三世的后裔。亨利七世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平息了对其继位的争论,更以这场敌对家族之间的联姻,结束了蔷薇战争(玫瑰战争)。

    君主专制过渡:在历时三十余年的玫瑰战争中,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同归于尽,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在战争中迅速增长,并成了都铎王朝新建立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支柱。

    亨利七世通过议会,宗教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巩固强大了王权,在中央政府中,新成立的枢密院取代了受制于贵族的谘议会;在地方政府各郡治安法官的职权被扩大了;在郡以下,权力集中于小型教区会议手中;在司法体制上建立一系列特权法庭等。而国王的权力并不是无限的,它受到各方面特别是议会法律的制约,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君权与议会达到了协调一致,共同维系着英国政治机器的运作。

    随着政治的统一,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封建农业开始向资本主义农业转变,导致英国农村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农场,出现了一批与资本主义密切联系的新贵族,他们把积累起来的资本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工业,使得英国的工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9]

    财政收入激增:依靠继承权,亨利七世获得了里士满伯爵,兰开斯特公爵,约克公爵的大片领地。其次,由于都铎王朝海外贸易大增,关税收入也增加,年均超过四万英镑。

    所以亨利七世在对外关系上长期坚持的政策基准是:“不是角逐欧洲霸权而是谋求扩增贸易利益”

    亨利八世(1509-1547)

    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国王。他是英王亨利七世与伊丽莎白王后的次子。年轻的国王亨利八世,身材魁梧,能文能武。在其统治初年,他的某些作为受到文艺复兴新思潮的影响。他写了两本书,并且还会写诗作曲,亨利八世为了休妻另娶新皇后,与当时的罗马教皇反目,推行宗教改革,并重用了许多改革派人士在政府和教会任职,取代了反改革的旧贵族和高级教士。并通过一些重要法案,容许自己另娶,并将当时英国主教立为英国国教会大主教,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并解散修道院,使英国王室的权力因此达到顶峰。他在位期间,把威尔士并入英格兰。亨利八世统治时期,人文主义在英国兴起,得到了英国著名学者和亨利八世宫廷的支持。

    亨利八世晚年在国内外政策上均无建树。他企图控制苏格兰没有成功,随之在1542到1546年间重与法国开战。依靠大规模征税、借债来维持战争,结果毫无成就,带来的只是财政破产,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王室没收修道院所获地产,大部分被抛售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手中。

    爱德华六世(上帝王子)

    爱德华六世坚持其父亲的英国国教政策。1549年萨默塞特公爵在宫廷斗争中失势,诺森伯兰公爵约翰·达德利摄政。爱德华六世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对近代英国的影响很大。爱德华巩固了亨利八世所建立的英国圣公会,为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爱德华六世宗教改革有其独特的意义,它既是对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一种发展,更为以后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改革铺平了道路。由于国王年轻病弱,在位六年便去世。由于爱德华并无遗下任何子嗣,便由他祖父亨利七世的外曾孙女简·格雷继承王位。

    珍格雷在位时间太短

    玛丽一世(血腥玛丽)

    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1553-1558)。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君主,她的父亲是亨利八世,母亲是凯瑟琳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丈夫是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玛丽在英格兰枢密院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囚禁了爱德华任命的继承人简·格雷郡主。

    1553年10月1日,玛丽正式加冕成为英格兰的女王,是为玛丽一世。玛丽一世时期,英国恢复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玛丽一世颠覆之前都铎王朝君主拥护新教的局面。她在位期间,英格兰复辟罗马天主教。作为女王,玛丽拒绝承认父亲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的分裂,以及她弟弟爱德华六世所信奉的新教,坑杀了超过300个新教徒,得到了“血腥玛丽”的称号。玛丽加冕后,为了避免王位落入其信奉新教的妹妹伊丽莎白手中,她同意了与神圣罗马帝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儿子西班牙王子腓力(后来的腓力二世)的婚事。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即位之初成功的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也在此期间开始确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被称为“黄金时代”。伊丽莎白一世于1603年3月24日在里士满王宫去世,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也被称为“荣光女王”、“英明女王”。

    宗教:伊丽莎白一世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为了巩固统治,缓和国内外的压力,女王采取了对天主教和新教兼容的政策,稳定了政治基础。虽然伊丽莎白女王在法律上使国教完全复兴,重新确立了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的改革成果,但这种温和宽松的气氛并不能够真正消解各种宗教主张和派别之间的潜在抵触。

    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改革极其不彻底,这在伊丽莎白执政晚期更能体现出来。天主教的复辟势力在英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新教的激进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徒也同样处于受压抑的状态。资产阶级要求继续深入宗教改革,掀起清教运动。清教徒与国教会之间激烈的争论和冲突,从伊丽莎白一世时一直持续至詹姆士一世时期。

    政治: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矛盾转折期:君主专权开始向议会主权转化;在封建经济形态中已萌生出资本主义的幼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开始走向建立海上霸权的时代。随着西班牙日益成为英国海外扩张的主要敌人,伊丽莎白一世纵容弗朗西斯·德雷克等英国海盗抢劫西班牙船只和殖民地,1585年又直接派兵援助尼德兰反抗西班牙的统治。1588年英国在英吉利海峡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跨入海上强国的行列。

    经济:在经济上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业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她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继续鼓励圈地运动,颁布迫害失地农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济贫法等。力图用国家政权控制或干预社会经济变革。伦敦商人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支持下成立了著名的“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享有对好望角以东的国家特别是印度进行贸易的垄断权。

    文化: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实行开明宽容的政策使文学艺术大力发展,人文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莎士比亚就是最杰出的代表。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正值英国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因此在文学史土称为“伊丽莎白时代”。这是一个英国诗歌、散文、戏剧空前繁荣的时期。文学,尤其是诗歌和话剧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伊丽莎白一世和她的父亲亨利八世一样,也自己从事写作和翻译,她亲自翻译了霍勒斯的《诗歌艺术》。一些伊丽莎白生前的演说和翻译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斯图亚特王朝

    1371年至1714年间统治苏格兰,1603年至1714年间统治英格兰和爱尔兰的王朝。

    而在英国本土,最后三位斯图亚特君主均无子嗣成活至成年。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议会合一,两国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

    14世纪初,斯图亚特家族的瓦尔特和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的女儿结婚,其子在1371年继承罗伯特一世为苏格兰国王,即罗伯特二世。斯图亚特家族开始统治苏格兰。1503年,斯图亚特家族的詹姆士四世与英国国王亨利七世的女儿结婚。其后裔斯图亚特家族的詹姆士六世在1603年继承英国王位,成为英王詹姆一世(1603~1625年在位)。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

  3. 英国史介绍

    对于一个不了解英国历史的人来说,本片是很好的教材。本片再现了英国文明的成长历程,从巨石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到辉煌的伊丽莎白时代,穿越17世纪暴乱的国内战争到日不落大不列颠帝国。这是一个生动的,有些情景可以说是血腥的故事。它有15个章节组成。从令人毛骨悚然的黑死病在短时间内使英国一半的人丧生。Henry II, Anne Boleyn和Thomas Wolsey的政治操控致使英国与罗马天主教决裂……

    在古代、中世纪时期,英国这个大西洋中的蕞尔小岛,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古代人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上,英国被置于地球边缘的天涯海角。当时欧洲大陆的人,隔着英吉利海峡,隐隐约约见到不列颠岛岸边雾茫茫中的灰白色山崖,称之为阿尔比昂。在古代诗歌中,这个名称就是指英国。至于岛上的具体情况,知道的人很少。直到中世纪,一些欧洲大陆的人还以鄙夷的眼光来看待它。1414年,在黑海岸边的康士坦察召开的一次天主教国际会议上,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的代表认为,英国不过是像丹麦、葡萄牙一样的小国家,它的代表不能与其他大国代表平起平坐,不应享有表决权。

    但到了近代,英国一跃而为在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在国际斗争中,它的代表纵横捭阖,折冲樽俎,各国统治者无不对之刮目相看。靠了日益富强的国力和强大的海军,英国先后在16、17、18世纪击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所向无敌的海上霸主。英国的船舰,驰骋于世界各地的海洋上,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以后它又将殖民主义的触角,伸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逐步建立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凡阳光一天24小时照耀之处,都可以看到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旗帜在飘扬,英国近代历史也就成为这时期世界历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像世界上别的国家、民族一样,英国历史也有它的特点,其重要特点之一是,长期而持久的议会传统。从中世纪以来,英国的议会就一直存在,未曾长时期停止过。到17世纪时,议会作为领导革命的核心力量,发动了推翻君主专制的斗争,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建立了没有国王、上议院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下议院掌握最高权力的共和国。这次革命是在欧洲封建制度发生危机的环境下产生的。它是欧洲封建制危机的最深刻、最尖锐的反映,同时又反过来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革命中,社会中下层人民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桎梏,意气风发,表现出了巨大的创造性。革命时期人民的精神焕发、热情蓬勃的气概,引起了当时人的极大振奋。诗人弥尔顿对此欢呼道,他好像看到一个强大的民族,“像从沉睡中醒来的巨人,摇撼着他那沉重的枷锁,奋然站立了起来!”

    虽然后来克伦威尔建立的军事专政的护国公制,将革命的民主进程加以扼杀,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开辟了道路,但在王政复辟时期,王党分子竭力将历史车轮扭转到革命前的企图遭到了失败。经过二三十年的复杂斗争后,斯图亚特王朝再度被推翻,詹姆斯二世只得流窜国外,才逃脱了像他父亲那样被斩首的命运。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的立宪君主制逐渐建立并巩固了起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治体制。在这段时期,欧洲大陆和东方各国,普遍存在着君主专制制度。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社会各阶层劳动群众都在专制君主的枷锁下忍受熬煎。法国的路易十四,自称“朕即国家”,把国家与他个人等同起来。那些匍匐于他的足下的臣僚,阿谀地称他为“太阳王”。在“太阳王”的凡尔赛宫廷豪华奢靡的阴影下,有多少人在专制暴政的重轭下,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那个著名的巴士底狱“铁面人”的故事,只是由于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加以揭露,才为世人所共知。实际上远比这一事件更为凄惨的事又有多少!在沙皇专制农奴制的“黑暗王国”,在“身穿裙子头戴皇冠的答尔丢失(骗子手)”叶卡特琳娜二世及“戴着王冠的警察”尼古拉一世的野蛮统治下,俄国的千千万万农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叶卡特琳娜二世曾先后把约达80万个农民赏赐给她的宠臣作农奴。农奴主可以任意对这些农奴加以买卖、虐待,甚至杀害。在当时俄国的两家报纸《莫斯科新闻》和《圣彼得堡新闻》上,经常登载着把农奴和跑马、猎犬一起出卖的广告。女地主萨尔蒂科娃把许多农奴活活折磨至死。在这些暴君的严密控制下,人们在公开场合只能听到对“太阳王”和“仁慈沙皇”的歌功颂德,但实际上,受压榨和迫害的千万劳动群众,却对残害人民的统治者怀着刻骨的愤恨。18世纪时,法国的梅里叶曾尖锐地指出:“暴君是当代最大的强盗和刽子手。”俄国的拉吉舍夫在1790年出版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记》一书中揭露,在专制农奴制的俄国,农民遭遇的是“带枷的罪犯的命运、被囚于地牢的囚徒的命运、轭下牛马的命运”。他认为沙皇是“一切凶手中最凶残的凶手、一切罪犯中最严重的罪犯”;一死还不足以偿其辜,他应该“死一百次”。

    和上述这些国家比较起来,英国具有相对自由、民主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科学文化界人士得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科学文化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有人估计,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全世界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中,大约有40%都是由英国学者作出的。在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中,包括从牛顿到达尔文等一系列英国伟大的学者。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也是群星璀璨,先后出现了洛克、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休谟、吉本、麦考莱、韦伯夫妇、汤因比等人;在文学艺术上,莎士比亚、拜伦、雪莱、狄更斯、萧伯纳等,更是妇孺皆知。

    英国的相对民主自由的政治和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不仅为本国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积极性奠定了条件,而且也为欧洲大陆专制君主制国家的进步人士提供了避难所。在近代早期,当法国掀起宗教迫害的浪潮时,数万名胡格诺教徒逃到了英国。后来,在流亡到英国的大批人物中,包括马克思、赫尔岑等革命家、思想家。《资本论》及其他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就都是在英国出版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在伦敦创办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并出版《北极星》、《钟声》杂志,发表革命民主主义文章,鼓吹在俄国推翻沙皇专制农奴制。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就是在伦敦的圣马丁堂成立的。

    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和议会制,成为封建专制国家的先进人士向往的榜样。18世纪法国的启蒙学者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法国其他一些政治家,都曾在他们的著作中,表示了对英国民主政治的向往。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运动兴起的时候,英国的政治制度是维新派人士效法的榜样。

    英国历史上的另一特点是,从中世纪以来,它的军事官僚国家机器比较薄弱,同时它的社会阶级关系流动性比较大,阶级之间的界限不太严格。这些特点,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代早期,英国没有常备军和固定的警察,甚至国王本人都没有固定的卫队,遇到紧急状况时,国王临时能够召集起来的武装人员不过几十人。在国家政治、军事生活中,武装力量主要由民兵组成。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仍是世界上军事官僚国家机器最薄弱的国家之一。马克思曾根据这一点,认为英国在客观上有可能通过实行普选权,用和平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同时,这些特点使英国的政治生活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政治矛盾和社会矛盾往往通过小的变动即可调整,不致蓄积起来,爆发为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在英国历史上,除了17世纪革命时期的内战之外,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暴力斗争事件。

    上述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阶级关系特征,造成了在英国各种政治党派政策中和政治思潮中浓重的和平渐进的改良主义。长期稳定的政治局势,社会阶级关系流动性、灵活性较大,对科学技术发明的鼓励,以及善于吸收国外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等,加上其他自然条件,使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当英国工业革命刚发生的时候,在大陆上,法国大革命正轰轰烈烈地进行。人们的注意力都被法国大革命的翻天覆地的暴力场面所吸引,未曾注意在英国发生的不太喧嚣的经济技术变革进程。但一个多世纪以后,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却日益显现了出来。它不但在生产技术上和经济上引起重大变革,而且导致了社会阶级结构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在生产技术上,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量和生产率成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长。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棉纱产量增加了四五十倍,生产率也迅速增长;19世纪初,英国一个普通纺纱工纺出的棉纱,相当于工业革命前二三百个手工纺纱工同时间纺出的棉纱产量。

    工业革命也大大改变了人同自然的关系和人同人之间的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千万年的时期里,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在无法克服的自然界威力面前,只能以依赖和屈从的态度去取得与自然界的协调。世界上大多数人,虽然终年辛劳,含辛茹苦,仍无法从自然界取得维持温饱的衣食。直到中世纪时,在欧洲,无论乡村或城市,约有一半的人经常处于难以维持生命的最低生活水平。遇到荒年,往往饿殍遍野。直到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在英国的坎布利亚等地还曾有许多人饿死,甚至在首都伦敦也有饿死人的事发生。就全世界来说,工业革命前,即1750年,全世界人口约7.5亿人,以当时生产力的水平来看,全世界顶多只能养活的人为10亿。工业革命后,世界人口激增,100年后,即1850年为12亿人,1950年为25亿人。虽然人口激增,但工业革命后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足以保证全世界人口平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英国在19世纪的100年中,人口增加了3倍,但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收入仍然增加了4倍。有人说,英国工业革命是一个成功的例证,因为它的结果是:“在人口增加的同时,生产出了更多的产品,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在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所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实际上超过了一般的政治革命事件。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方面所造成的重大技术发展,在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方面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工业革命之前,各地区和各国之间的交通非常不便,山川阻隔,往往成为不可克服的障碍。各地区、各国人民之间,永世隔绝,互不来往,这是造成人们之间互相隔阂、猜忌以至争战的客观因素。工业革命后,交通运输工具飞速发展,人际来往、国家关系越来越密切;各国与各地区都由统一的经济链条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利害一致性日益增强。从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四海一家的前景越来越近。

    然而,我们说近代英国的政治比较民主自由,只是与欧洲大陆及东方的专制君主制相比较而言。实际上,英国在近代历史时期,主权在民的民主进程始终未能贯彻到底。即使在17世纪革命高潮时期,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当权派即已用残酷手段,将要求把民主进程深入发展下去的中下层人民,及代表他们利益的平等派和掘地派加以镇压。平等派的领导人李尔本等被逮捕、监禁,要求民主的士兵阿诺尔德、洛克叶和汤普逊被枪杀。书报检查制度虽然在1695年被废除,并且以后也未再恢复,但揭露和批判现实政治腐败的作家仍遭到迫害。著名的威尔克斯案件就是一个例证。托马斯•潘恩也因为发表了批评英国政府的著作而遭受迫害,他不得不逃往国外。18世纪末,英国国内激进民主主义兴起时,英国政府颁布法令,暂停“人身保护法”生效,又制订“叛逆行为法”和“叛乱集合法”,限制人民的言论、集会自由,违者将遭严惩,直至判处死刑。法庭以“散播不满和叛乱种子”的罪名将激进民主人士托马斯•缪尔流放到澳大利亚。在19世纪英国进行的三次议会改革中,选举权虽然不断扩大,但约占全国人口一半的妇女,始终被排斥在选举权之外。一直到1918年第四次议会改革时,妇女才取得了选举权,而且年龄被限制在30岁以上。英国工人运动兴起后,英国统治阶级多次用武力对工人加以镇压。1819年发生了“彼得卢屠杀”惨案。宪章运动时,政府调集军警,屡加破坏,最后竟命令“铁公爵”威林顿率大批武装力量来对付工人群众。

    当英国作为国外先进人士避难所的同时,英国统治阶级在对外关系上却执行着镇压革命和殖民侵略的政策。法国革命开始后,英国统治者成了当时反对法国革命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从18世纪末到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英国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反法战争。在英国推行殖民侵略过程中,英国的殖民主义者在世界广大地区抢占土地、屠杀人民、掠夺财货。英国国内的工商业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了掠夺殖民地人民的血汗。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就是由英国殖民主义者挟其坚船利炮,用血与火的手段,通过鸦片战争强加到我国人民头上的。所以在世界近代历史上,英国也扮演了反动的角色。

    英国的工业革命,虽然具有巨大的进步作用,但在它的早期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的财富飞速增长,但劳动群众却反而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无论作为一个人或一个阶级,都不能像人一样的生活、感觉和思想”。拿卡莱尔的话来说,工业革命后所建立起来的工厂,不过是像“昏暗、肮脏的牢房”。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举行世界博览会时,英国的产品琳琅满目,参观者都对之赞不绝口。英国的工商业者作为“世界工厂”的主人而志满意得。帕麦斯顿在讲演中说:“我们的民族显示出一个榜样,即在我们的社会中,每一个阶级都以欢乐愉快的心情,接受了上帝安排给他们的命运。”然而事实却是,工业革命时期,在新的工厂制度下进行劳动的工人阶级,他们的工资待遇、劳动条件、生活条件都处于非常悲惨的状况下。在迅速兴建起来的大城市中,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污秽肮脏,工人们麇集在嘈杂、喧嚣的厂房中,无日无夜地辛苦劳动。大工业城市成了没有诗歌、花朵和友爱的荒漠。英国学者哈孟德说,这些“新式的纺纱厂和新式炼铁厂,就好像是金字塔一样,把它们长长的阴影投射在这个以它们为自豪的社会之上。”工业革命后,“迈达斯的祸害”在社会上到处弥漫,就好像古希腊寓言中的国王迈达斯一样,人们贪婪地企图把一切都变成黄金,结果却丢掉了许多远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工业化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只说明“人类社会的被奴役,而不能说明人类社会有力量”。汤因比指出:“工业革命证明了,自由竞争可以创造财富,但不能创造幸福。”现在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吸取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注意。

    章节内容简介:

    1 Beginnings(3100 B.C.——1000 A.D.)

    (本片在时间上横越了4000年从铁器时代直至今日。)
    古代英国是一个兴旺的地区,罗马人称它是一个声望和财富聚集的地方。当时很多英国酋长已经并接受了罗马式的规则并采取了罗马人的生活方式。Hadrian墙的建成标志着省在英国的出现。
    在罗马帝国灭亡400之后,它的统一的梦想却流传了下来。Alfred公然向伪王国挑战,并且把海盗从王国的土地上赶走,最终一个王国被诺曼人征服了。

    2 Conquest(1000——1087)

    九个小时的战役(the Battle of Hastings)之后,一切都改变了,诺曼人取代了盎鲁——萨克逊人,英国从此走上另一条道路。
    当法国人到来时,Harold解除了他哥哥Tostig的武装。他率领他的最后的部队向南冲锋了187英里。最后他在Senlac山上面对着向他冲来的威廉的骑士和弓箭手。
    1066年的圣诞节那天,威廉登上了英格兰的王位,英国成为诺曼人帝国的一部分,而威廉也成为第一个王。

    3 Dynasty(1087——1216)

    1066年之后,Angevin王朝征服了,Schama(作者)说“征服所迎得的是混乱、屠杀、饥荒、勒索”
    留在英国人心里的是亨利2世,那个建立了延续到今日的法律体制和城市服务的男人。尽管被人们记忆最深的是他谋杀了最powerful的烈士Thomas Becket。
    在亨利的四个儿子中,两个当了国王。其中Richard对他的父亲宣战并在十字军东征中被捕,而John的失败则是被他的男爵鼓动印刷了Magna Carta.

    4 Nations(1216 ——1348)

    威尔士, 苏格兰 和爱尔兰在放弃取走他们的民族统一身份之后,统一了他们的思想,宣言要从Edward I残暴统治下独立。
    苏格兰对英格兰发动战争,并请威尔士加盟一同反对他们的最高统治者。而这却导致了爱尔兰血灾。
    威尔士,紧接着苏格兰,一个个倒在爱德华一世的铁锤下。爱德华一世建立了自罗马以来的最强大的帝国系统。

    5 King Death(1348——1500)

    这是一个关于黑死病的故事——一个肮脏的疾病在一周内传遍整个英国。

    6 Burning Convictions(1500——1558)

    亨利想从罗马教皇分离,声称自己就是英国的教皇。这导致了英国的改革。在那几十年里英国的天主教被抛弃。1536 和 1538年10000名僧侣被uprooting。修道院分解,他们的财产被重新分配。
    伊丽莎白成功的策划了宗教的政变

    7 The Body of the Queen(1558——1603)

    这是关于两位女皇的故事——务实的精明谨慎的伊丽莎白和苏格兰的玛丽。
    伊丽莎白清楚身为一个女子要统治一个国家十分困难,并且要控制宗教世界,更加困难。当玛丽离开英格兰,她发现她自己已经被囚禁,唯一的自由就是听从伊丽莎白女王的命令。
    伊丽莎白完全掌握了英国的命运,在英国呼风唤雨,经过了宗教的改革和,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她成就了伟大的大不列颠。

    8 The British Wars(1603——1649)

    在国家统一之前,查尔斯一世相信君权神授能解决能够安定当时分崩离析的国家。
    从苏格兰的祈祷书开始蔓延到对税收抵制和议会的要求。在这场王权与议会、骑士与圆卢党、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的战争中,最终死亡了75万人。
    这场战争最终以英国的统一为结局,但统一后不再是联合王国,取而代之的是联合共和国。

    9 Revolutions(1649——1689)

    内战的结果是英国成为由奥利佛•克伦威尔领导的无君主的共和体。克伦威尔通过强暴的手段进行统治。当议会公然挑战的他的权威,他攻击议会并将它关闭了。他除了给自己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字之外,一切所作所为与国王毫无差别。
    但当克伦威尔死后,查尔斯二世复辟了帝国。

    10 Britannia Incorporated(1690——1750)

    17世纪90年代英格兰,沉浸在光荣革命的胜利的喜悦中,他们迎来了新的时代,新的国王——威廉三世。然而在正在遭受的贫穷和饥饿的苏格兰,依然支持被罢免的王国詹姆斯二世。
    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关系转这点是1692年的Glencoe屠杀。半个世纪后,两个国家在利润的驱动下成为了合伙人,并且在1707年实现的联合。

    11 The Wrong Empire(1750——1800)

    一个人怎么能让自己的自由过多地区从与世界。 一个对自己军队不信任的国家,变成了地球上军事最强大的国家。帝国的自由变成了帝国的奴隶吗?
    在野心、奴隶和勇敢地探险的帮助下英国建立了一个强大帝国,将它的国旗插遍了全球。通过令人上瘾的茶叶、糖和咖啡贸易,它控制了殖民地。

    12 Forces of Nature(1780——1832)

    英国从1789年法国革命中吸取了不少的经验。这个章节将解释这一点。

    13 Victoria and her Sisters(1830——1910)

    维多利亚女王18岁登基,、统治一个令人疼痛但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的国家。
    混乱和革命预示着socialists和traditionalists ,但事实上家庭生活习惯和传统依然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14 The Empire of Good Intentions(1830——1925)

    大英帝国承诺了和平、稳定和繁荣。但在爱尔兰和印度却如此相像的充斥着暴力和饥荒。

    15 The Two Winstons(1910——)

    最后一章陷入了对过去的英国20世纪的历史的沉思中。
    探讨了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命运。消沉和不安的战后和平。
    十字军东征和世纪宣言给我们什么暗示 Orwell's 1984的英雄Winston Smith预见了同时代的政治前景?
  4. BBC制作的历史纪录片《英国史》,带着浓厚的英国佬儿气息——循规蹈矩、木讷又枯燥。但你又不得不承认,英国人对待历史的客观和勇敢。他们敢于承认任何一个政治人物的错误和阴暗,这比我们“人民公仆XXX”之类的纪录片要强上一万倍。整个《英国史》主体都围绕着大不列颠帝国的风云人物不断展开和推进,我相信如果你不是一个“英国通”或欧洲史狂热者,你一定会看得一头雾水,至少我是如此。抱着“总要多学习一些东西”的想法,我囫囵吞枣般的吃下了这部历史纪录片,当我吃完最后一口时,发现它还是能够填饱我这空虚的肚囊的。英国的历史总是伴随着帝国的野心和荣耀,虽然它在国家历史和疆域上都不及天朝,但人家回顾往昔的模样总算比我们真诚和严谨得多。该纪录片的主讲人恕我无知,看起来应该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者。他说话时总是耸动肩膀,身上干净得一尘不染。熟悉一个国家的历史,早晚会发现历史之外的文化脉络。穷苦的每餐只能吃土豆的爱尔兰农民和工业帝国时期那徘徊于街巷的幽灵般的游民,加上早期为了自由和权力而战的盎格鲁战士与最早确立民主制度雏形的皇室政权,这一切组成了英国。个人很喜欢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丘吉尔和奥威尔两个知名人物的思维交织,最终为英国历史画上了一个省略号。这省略号的后面,世界开始属于美利坚合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