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鱼与猫 ماهی و گربه(2013)

鱼与猫 ماهی و گربه(2013)

又名: 一镜杀到底(港/台) / 鱼和猫 / Mahi va gorbeh / Fish & Cat

导演: 沙朗·莫克利

编剧: Nasim Ahmadpour 沙朗·莫克利

主演: Abed Abest Mona Ahmadi Ainaz Azarhoush Nazanin Babaei Mohammad Berahmani Siavash Cheraghipoor Saeed Ebrahimifar Alireza Esapoor 内达·吉布拉伊利 沙迪·卡拉姆鲁迪 巴巴克·卡里米 Mohammad Reza Maleki Faraz Modiri Milad Rahimi Amanaz Safari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上映日期: 2013-09-06

片长: 134分钟 IMDb: tt3257072 豆瓣评分:6.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在伊朗偏僻的山区,来自各地的大学生带着风筝参与盛会,循着小路来到荒郊野外,于宽阔的湖边扎营。越过长长的树林来到一间神秘的餐厅,三位厨师大叔正虎视眈眈地觊觎不远处的大学生,为餐厅“食材”做打算。一镜到底手法挑战导演场面调度功力,时间元素巧妙透过多线叙事不断交会,让一场猫捉鱼的故事,成为令人喘不过气的梦魇。

演员:



影评:

  1. 导演Q/A的时候没做笔记,凭记忆写的…所以有错的话尽管指出。

    1. 电影是真正的134分钟一镜到底,画面没有经过任何剪辑。循环交叉的剧本是在选好取景地之后根据实际的地形状况撰写的。导演认为这种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早期电影以固定机位拍摄舞台表演的回归,在本片中,虽然镜头是运动的,但始终停留在一个巨大的封闭空间之内,演员的走位编排也有强烈的舞台剧痕迹。

    2. 拍摄全程导演都跟在DP身边,因此后期对声音做了一些处理以抹去导演的指导。用导演自己的话说,这是一部让你看着人们一直走来走去的电影,所以如果你不小心睡着了(因为经他亲自验证电影院的座椅很舒服,导演说),然后看到人们在你面前走来走去,那不一定是梦。

    3. 导演供职于一家广告公司,这是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不过在他此前拍摄的4部广告短片中,有3部都实验了长镜头的形式。而且他还成功说动了自己的公司首次为剧情电影投资,之后该公司又陆续投资制作了其他几部伊朗电影。

    4. 电影曾在伊朗艺术院线上映,作为从威尼斯载誉而归的获奖影片反响不错。

    5. 开机之前,演员和摄影师一起进行了多次排练,完毕后剧组预定了一周的拍摄时间,前两天先后因演员犯错而泡汤,其中一次出现在已经完成80多分钟的时候,导演觉得心疼并没有叫停,而是将其变成了又一次彩排。第三天下雨了没拍……第四天一举完成全片。但即使是最后这一天也没有看起来那么顺利,在拍到90分钟左右时,DP一度忘了跟住走开的演员,导演急中生智让那个演员又回到了镜头里于是照常继续。然后在临近结束前,摄影师脚下拌蒜差点摔倒(大概后期修掉了,成片里根本感觉不到),当时本能地想要关机器结果被导演制止。

    6. 摄影师Mahmoud Kalari在法国拍完法哈蒂的『过往』之后回国承担了本片的摄影。134分钟的拍摄由他和他的儿子交替完成,全程手持,每20分钟换一次人。导演将两人的无缝配合归功于父子间的默契。此外,“画”分镜图对于本片来说几乎是不现实的,因此导演只是用他以前拍摄的长镜头实验片段为DP做了演示。

    7. 结尾缓慢上升并最终停留在天空中的风筝上的镜头是通过升降机完成的。之前升降机被藏在树丛后面,临时推过来让DP站了上去。

    8. 因为一镜到底的形式要求,只能选用轻便易携的摄影机(具体型号忘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画面质量,后期对画面所做的稳定处理也对色彩饱和度有所影响。

    9. 片头字幕引用了一条真实的“人肉餐馆”的新闻,但导演并不能确定该报道的权威程度。电影在伊朗送审时被提出了三条修改意见,第一条是片头新闻中的日期同与伊朗历史相关的某一敏感日期重合,但该日期最终保留在了成片中,第二条是片尾画外音对于谋杀的描述与某起真实案件过于接近,导演做了微调,第三条是一段台词中对于战争的指涉,此处据说有较大的调整,但在成片中依然存在。

    10. 导演希望借这样一部不见血迹的虐杀片来创造一种与伊朗现实接近的时刻危机四伏的恐惧感,比如当你开车走在街道上时总是担心会有人横冲直撞上来(原话)。一位在伊朗生活过的女观众质疑为什么故事里被杀掉或者暗示被杀掉都是女性(说实话我真心烦这种问题……),导演解释说因为女性在虐杀片中总是扮演着受害者和最终为故事收尾的关键角色,同时在伊朗社会中,女性所要面对的威胁要远远大于男性,这其中甚至包括来自某些男性的注视。

    PS. 导演真人还蛮帅的……
  2. 我们不该再把荣耀献给伊朗电影了,虽然我的内心一直抑制自己这样做,试着带上挑剔的有色眼光去看任何一部伊朗新片,但还是无法忽视它们带给我们的惊喜。

    《猫和鱼》与今年的《维多利亚》有诸多相似之处:①“一镜到底”的极端手法,探讨影像的承载力;②开辟空间,减少难度:《猫和鱼》将现实中一处偏僻的户外丛林转化为故事调度的巨大舞台,丛林、远山、水域、堤岸成了人物走动的背景。《维多利亚》则通过将故事的发生时间设置于午夜四点至六点,让空荡荡的大街生成为故事展开的空间,从而减少了调度人流所必然增加的难度。③戏剧手法的借鉴:行走是为了抵达某处可以展开动作的空间,手持镜头于是有了用武之地。《猫和鱼》与《维多利亚》是相似的,对话在人物圈定某个地点之后展开。

    但《猫和鱼》比之《维多利亚》显然难度更大。一方面,《猫与鱼》涉及到了更复杂的空间(林地、水域),介入了更多的人物,展示了人物间更复杂的关系;同时,《猫和鱼》在时间往复上所作了创新尝试,也是《维多利亚》单线叙事所不可及的。而这种探索随着时间的不断绵延几乎是在以指数方式增长。

    《猫和鱼》中最惊人的莫过于在河岸上,两个男人谈及往事时重复的镜头,摄影师用一个镜头旋转将时间切到了交流的开始,对话因而再次展开,而内容已经发生轻微的变化。这样不断回溯到某些时间点的方式从而将时间这一抽象命题转变成分叉的形态。比如那位与父亲一同前来的少年不断地出现在岸边,将风筝从袋子里取出,并与女友发生争执。还有那个丢失灯具的少年一次次地重新走在岸边,经过那辆停放的汽车。而这些就是时间的分叉点,将过去与未来并置在了同一空间内。

    同样,非常明显的另一种创新方式是通过画外音(往往人物回忆、重叠对话、内心想法等)来扩展影像的表征意义,无疑也在拓宽单一时间线上的影像密度。

    我们不去探讨这样探讨会产生多大的意义,毫无疑问它是有意义的。而是在这一前提下,影片所完成的效果是多么惊人。这是一个时间的怪圈,观众与电影里的角色一样都深陷其中,就像围绕角色的诡异景致,故意遮住上下两边的镜头,都在将观众圈进这一时间的怪圈。它必须以一个魔幻的镜头来结束,从而将观众从时间的陷阱中解救出来。就像我们在影片结尾看到的,一个乐队在河边开始演奏,然后镜头慢慢上升,其效果类似于在库斯图里卡的《地下》中那个让人咂舌的结尾,
  3. 今年初好莱坞一部以“一镜到底”拍摄的《1917》让大家惊叹了好一阵子,事实上这并不是电影史上第一部采用这种高难度技术拍摄的影片,之前已出现过不少这种噱头十足的电影实验,而2013年的这部伊朗电影《鱼与猫》就是一部典型之作。一谈到伊朗电影,影迷的脑海里总会出现那几个响当当的名字:阿巴斯、帕纳西、法哈蒂,又或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电影名字……在大家印象中的伊朗电影,要么是严肃深沉的社会控诉题材,要么是清一色儿童题材,很少会联想到出格的题材和技术实验,而沙朗·莫克利(Shahram Mokri)绝对是值得关注的名字。这位新生代导演刚四十岁出头,毕业于伊朗索尔大学导演系,迄今为止已拍摄过三部电影长片,其中《鱼与猫》曾获得威尼斯电影地平线单元创意奖。

    这部一镜到底的电影实验透露出强烈的舞台剧风格,导演莫克利将舞台设置在伊朗的荒郊野外。一群大学生在此举行一个风筝节的活动,他们在湖边扎营,附近有一大片树林,另一头是一间神秘的餐厅,三名厨师正对这群学生虎视眈眈,想着为食材打他们的主意。有别于《1917》那种高难度的地域跨度,这部电影人物的活动范围仅局限在这个湖边营地和树林里兜转。影片最出色的莫过于变换叙事视点,将同一个故事用其中好几个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反复讲述一遍又一遍。当观众跟随着一个人物从树林走到湖边跟朋友寒暄交谈一番后,发现又顺着另一个人回到刚才分岔的道路上,重新又来一遍,如此循环反复不断地展现这个发生在湖边的风筝节活动准备过程。

    常言道“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但是在这个故事里,观众仿佛进入一个摆脱了真实物理时间的世界,时间不是线性的,像是扭曲的状态,在某个点或位置上可以轻松回到原来的时间线上,令人坠入到一种似梦非梦的境界里。我把这种扭曲的时空定义为“莫比乌斯环形叙事“,这种叙事结构比当年昆汀的《低俗小说》以及威尼斯金狮奖的马其顿电影《暴雨将至》更为复杂。

    当然这种舞台剧走场的拍摄技巧打破了“一镜到底”叙事在时空上的局限性,而且导演在应对这种场面调度的挑战完成得相当不俗,至少没有让演员在频繁走位时露馅穿帮。导演对这种叙事结构手法的迷恋估计会给不少影迷和影评人带来好感,然而在我看来,空洞的内容有点浪费了这个高难度的形式实验。故事从一开头就暗示出是一个类似《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的惊悚虐杀题材,特别是在厨师与学生打初次见面的场景,抛出了出这个类型片的引子。接下来在摄影和声效的处理上也极力模仿《女巫布莱尔》的气氛,很多个镜头都具有类似好莱坞常见的“吓人”气质。

    然而,在整个影片里,正面的暴力血腥情节却没有出现,让人怀疑导演是想借助这个类型片的外壳来影射伊朗社会现实的阴暗面,比如在影片开头对真实事件背景的几行字幕交代,又或者是想探讨伊朗女性不断被侵犯和虐待的敏感话题。导演并没有在叙事过程中挑明这些重要的观点和态度,而是让观众在突兀和无趣的人物谈话里渐渐失去了耐性,戏剧张力完全靠气氛勉强支撑,最终令影片沦为一场冗长无趣的大型形式实验。


  4.     《鱼和猫》(2013 ,编剧、导演Shahram Mokri),被西方影评人称为“伊朗首部恐怖电影”。关于三个经营人肉饭馆的厨子,在荒林水边遇见一群来放风筝比赛的大学生,噩梦般诡异故事展开……情节设置、跟拍镜头、诡谲气氛,都令人想到美国恐怖片《布莱尔女巫》(1999)。值得一提的是,全片只有一个镜头,并无剪切(另一部一镜到底的影片是俄罗斯导演索科洛夫《俄罗斯方舟》【2002】),对摄影师和导演场面调度都是巨大考验。本片摄影Mahmud Kalari是轰动一时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A Separation)摄影师,不乏经验且不畏创新;导演则对影像时空有详尽别致考量。演员主要来自话剧舞台,与摄影师配合,排演了整整一个月。

            影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同一场景,通过不用人物视角重新阐述,如一个时空扭曲的游戏迷宫,不断往复的“似曾相识”(deja vu)。导演说此种构想灵感来自荷兰艺术家埃舍尔(Maurits Escher)多重视点的绘画。有类似回环结构的电影还有布努埃尔《自由的幻影》(1974)及曼彻夫斯基《暴雨将至》(1994)。声音的重叠也有创意,如,画外与画内音重叠,人声空间特征变化等(有时听起来像在户外,有时像在录音棚)。可惜《鱼和猫》因内在过于空洞、无厘头、一惊一乍,“炫技”之嫌更为突出。近年也留意到世界各国年轻导演的通病:自恋,视野狭窄,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空洞无聊,且自我感觉良好。伊朗电影,也不再是阿巴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