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米其林情缘 The Hundred-Foot Journey(2014)

米其林情缘 The Hundred-Foot Journey(2014)

又名: 美味不设限(台) / 米芝莲摘星奇缘(港) / 梦飨米其林

导演: 拉斯·霍尔斯道姆

编剧: 斯蒂文·奈特 理查德·C·莫莱斯

主演: 海伦·米伦 欧姆·普瑞 曼尼什·达亚尔 夏洛特·勒·邦 阿米特·沙阿 法尔扎纳·杜阿·鄂雷恩 米歇尔·布朗 克莱门特·史鲍尼 樊尚·埃尔巴兹 玖熹·查瓦拉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印度 阿联酋

上映日期: 2014-08-08(美国)

片长: 122分钟 IMDb: tt2980648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哈桑(曼尼什·达亚尔 Manish Dayal 饰)是土生土长的印度小伙儿,家中世代经营着一间小吃摊,从小生长在如此氛围之中,哈桑对于食物充满了感情。长大后,哈桑一家人搬至了浪漫的法国小镇卢米埃,在那里,他们重操旧业,开了一间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印度餐厅。

演员:



影评:

  1. 观影时不断在脑中闪现Melodrama这个词。

    以前在英国修一门电影基础课,因为是文学系开的,所以讲的是阐释分析,把电影当做文本,对类型片的概括就少。教授有几次提及Melodrama,却似乎是不值一提的态度。后来论文写的西部片,也就没有再去研究什么是Melodrama。

    于是,在这样一个毫无语境,毫无背景的情况下,我认定 The Hundred-Foot Journey 是一部 Melodrama。Melodrama 直观的感受是两个:情节集中,大起大落。仍然从叙事上去讲,则可归结为一个手法,即对比。

    印度老爸为什么要有两个儿子呢。我以为是为对比。有一个片段印象深刻,小儿子和大女儿你一言我一语反对父亲,而大儿子沉默不语。那种强烈的对照,让这部电影非常“像戏”——矛盾集中。老爷车差点出车祸时,小儿子暴躁地发火,而大儿子跟着父亲远看暮色里的村庄,表情凝重。同样是对比,而且是非常戏剧化,或者说“话剧化”的对比。

    甚至于两家餐馆也要在一条街上。法餐厨房里,也是一个正义(老板娘)一个邪恶(投炸弹的厨师)。Melodrama 没有沉重的问题——它不探讨命题,或者任何宏大主题——它的矛盾是这样一些不那么着急的小冲突。

    所以Melodrama很轻快。

    然而The Hundred-Food Journey总让人觉得缺了什么。我常常想起张柠老师评论毕飞宇的《推拿》。他说,写的是非常好,语言好,读起来也流畅。可是,我为什么要花两个晚上的时间去了解盲人怎么谈恋爱呢?我并不是想说所有文艺都必须有宏大叙事,有深度关照。但是,如果我想大笑,大可以去看搞笑片。我想哭,可以看青春片。我想感受崇高,就看漫威了。Melodrama的位置似乎有些不上不下。

    譬如在这部戏里,大约到了三分之二就有看手机的冲动和空闲。因为predictable。So predictable that you even feel the impulse to not look at the ending. 你会觉得,不会这么lame吧,大团圆啊,成了两对啊。正因为是小冲突,这种冲突的解决也不会让你热泪盈眶。之多,你会发出那种美国式的 Hmmm Ohhhhh。

    Hmmm Ohhhh, that's sweet。这就是Melodrama。
  2. 单薄的情节设定(男主角有超级天赋,最后终至化境),单薄的主场景(两个面对面在孤僻路边却很棒的较劲的餐馆),糟糕的烟花特技——最后就是很好看啊。

    一对老年主人公的较劲十分有趣,年轻法国女孩长得像没发病前的薇诺娜·瑞德,负责和小镇一起引领生命本身那种天然的田园美。

    风趣台词加悦目的人和风景,美好的食物主题,法国、印度都是异国风情元素佐料。小冲突到皆大欢喜的结尾——一切加起来,没什么不好的。

    演过女王的英国老戏骨演出了法式高傲、葛。知人善用,将遇良材,伯乐与千里马。
    印度男孩却是美国生人。
    另外没想到导演是瑞典人。

    英文名原本和米其林无关,但米其林当年真的不会想到自己在食评领域走得如此高远吧~

    ——————————

    中间有一段令我着急:

    《米其林情缘》放着放着就从田间地头的法国小镇乡村生活走到了分子料理。米其林星级评分和分子料理结婚算了。台词还说餐饮的高级形式是从艺术到科学(把艺术一词搞到科学后面就该去看看《死亡诗社》里那段),嗯,天生丽质走向美容院保持,活蹦乱跳的人高寿了靠仪器药丸维护,爱情都靠费洛蒙。

    结果,继续看,果然是铺垫的。

    餐饮界的新星终于hold不住了,一盘同胞同事老婆在院子里用火烤的家乡原料的打包菜把他吃得哭了。。。
    食物就是生命元,人间烟火,人间烟火。
    玻璃屋和路边摊得平衡着来,忙里偷闲/锦上添花,常态了就无味。
  3. 跨地域文化难拍,跨地域食物难拍。这年头咸甜豆花尚有一战,东西方饮食的交流更不简单。

    有过跨文化交流经历的人可能有这样的感觉,你推崇备至的家乡文化闪光点,音乐或者食物,别人却不能理解或者拒绝接受的那种无力感。

    《米其林情缘》,或者,我更喜欢的英文名One Hundred-Foot Journey,竟然把印度、法国两种料理合拍得如此精彩,既有对抗,又有融合。整部电影色味俱全,有温情、有矛盾、有思考、有浪漫。每一小段时间就有一次情绪爆发点,让人在喜怒哀乐中逐渐转换,最后收于一个暖暖的结局。是一部可以一家老小阖家观赏的妙片。

    这部电影讲的印度和法国,但是表现方法和价值观是普世的。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都可以欣赏领略。印度餐馆和法国餐馆只相隔短短100英尺,可是两边的人跨过这段小街却不容易。在角色刻画上,印度人狡黠做生意,法国人固执坚持传统。两种料理风格不同,文化个性不同,当然会发生碰撞。故事很巧妙地将场景安排在法国小镇,大都市的文化融合程度当然又是不同。

    电影声、色俱美。大自然色彩丰富风景宜人,小镇市场和街道充满人情味,印度餐馆粗狂浓烈,法国餐馆古朴优雅,巴黎分子料理餐厅奢侈气派。当然还有食物,各种各样美丽的、诱人的食物,从色彩到摆盘都精致地忠于所要表现的场景。很好地表现了男主角Hassan那句话“It’s about good food. It’s just different”。看到这些食物的人们都会被吸引,进而敞开心胸去尝试那“不同”。

    电影中将印度音乐应用得恰到好处,大概占到电影配乐的三分之一。既能带来印度风情,又不至于让不喜欢的人头疼。有趣的是,印度音乐甚至作为印法文化的其中一个碰撞点,在电影里面扮演者具体的“角色”。配乐的主基调优雅抒情,也时常代替观众的嗅觉烘托出电影中法式料理的精致格调。

    影片中一众印度演员情绪表达都非常生动,二厨玛格丽特十分美丽。但是海伦米伦在其中最为出彩,那种法国老妇人的精致、固执,餐厅掌门人的严格,人性的弱点和光辉点同时展现。甚至面部表情不着痕迹地随着影片发展逐渐柔和。而且她在表演当中的游刃有余,或者一种胸有成竹的轻松,给人非常舒服的观影感受。

    电影中男主角说过“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总觉得印度在跨文化交流/文化输出上,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法国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一支仍是强势的代表,东方文明(不论你有多长的历史)还是作为“异乡人”试图融入。电影里的做法是,遵守庄家的游戏规则,受到认可再加入我自己文化的东西。不要一味去对抗,要去做融合的工作。片中印度香料提升了法国料理。全球化,也逐渐在朝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向变化着。
  4. 分不高还不就因为俗套吗?可俗套也有俗套的专业等级。这部喜剧有着所有俗套故事的元素,萍水相逢,不打不相识,一笑泯恩仇,仇人变亲家,以及商业共赢。但不管这样的故事讲述多少遍,我还是没心没肺地愿意沉浸在其中,看他们如何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幸福终点站。何况,莱塞的手法,向来温润甜蜜,画面好看,当个下午茶甜点来品尝是最合适不过的。 影片的人物构成也是挺新颖。一大家子印度人,和两个法国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印度菜和法国料理的博弈与战争。 电影的节奏轻松明快,风趣十足,看片前本是冲着年轻男女的爱情去看的,没成想被两个老家伙逗到又哭又笑。印度老爹,个性坚定的一家之主,眼光独到,决策果断。法餐女老板,风姿优雅,爱憎分明。两个案板上的厨子,两种风味的调料,终因内心的宽厚和柔软,将唇齿舌尖的口味调和成一。看他们对各自国家美食的捍卫,让人心生敬意。那“每一口都能带你回家”的饭菜,不光填满肠胃,也能成为“艺术甚至科学”。 迪斯尼这一次又将童趣和浪漫发挥到了极致,不光感受到了《Ratatouille》曾带给我的美好与感动,法国小镇的田园美景和精致美食也让人心旷神怡。 非常喜欢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