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凡人歌(2024)

凡人歌(2024)

又名: 我不是废柴 / Born to be the One

导演: 简川訸

编剧: 纪静蓉

主演: 殷桃 王骁 章若楠 秦俊杰 张哲华 陈昊宇

类型: 剧情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4-08-31(中国大陆)

集数: 37 单集片长: 45分钟 IMDb: tt29899745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该剧讲述了三对30岁、40岁的夫妻或情侣在快节奏的大环境下,被生活围追堵截,努力自救,从而实现各自人生价值的故事。当了五年全职主妇的沈琳(殷桃 饰)遭遇丈夫那伟(王骁 饰)失业,夫妻双双无业,二胎嗷嗷待哺,房贷月月逼近,沈琳回归职场之路频频碰壁之后,选择变身个体户实现再就业;名校毕业的沈磊(秦俊杰 饰),考了公务员,在单位档案科工作,岁月静好,与世无争,妻子谢美蓝(陈昊宇 饰)却因他安于现状与之离婚,沈磊信念崩塌,辞去工作,离家出走;百万年薪的程序员那隽(张哲华 饰)被大厂齿轮裹挟前进,因高强度的工作患了惊恐症,为怕失业拼命掩饰,让以及时行乐为人生态度的女友李晓悦(章若楠 饰)难以理解,彼此相爱的两人渐行渐远。面对各自的人生窘境,他们不控诉不自怜,直面内心,共渡人生危机。

演员:



影评:

  1. 章若楠那一对:

    男性有规划,对女性有要求,集美们就跳出来说为什么要强迫控制别人……

    秦俊杰那一对:

    女性对男性有要求,集美们就跳出来说这男的没有上进心……工资越低的女性,平时越喜欢说男人没有上进心,因为自己fw,只能等着男人养,这和穷父母把家庭上升的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身上何其相似。

  2. “一个女性能否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拥有做出自己选择的权利,而不需要附加条件——比如这个人要道德完美,做的事情都无可指摘?”

    因为未告知另一半独自流产,立刻被贴上“狠毒、冷血、出轨”标签…成为舆论中十恶不赦的“坏女人”。

    谢美蓝,这个极具争议的边缘化角色,到底是怎样的人?

    本文结合原著和正片删减细节,解析谢美蓝被忽略的人物故事线与角色所承载的女性困境。

    被现实打碎的理想爱情

    谢美蓝和沈磊缘起于大学校园一见钟情,从恋爱到结婚约12年。谢美蓝的经济能力占优,但因为“爱”所以房子要优先丈夫考虑。值得一提的是她并没有传统重男观念,对未来的憧憬是“有两个女儿”。

    随着谢美蓝母亲病逝,这对夫妻在生活中积攒的矛盾终于爆发。原著中谢丧母已经过去大半年,但事实证明母亲去世始终是她心里一根拔不掉的刺。

    二人关于母亲争吵的“旧账”包括:房子小不能照顾母亲、错过靶向药黄金期、请丈夫帮转院被拒绝……谢美蓝作为女儿想为母亲体面安葬,听到丈夫节约墓地成本的建议后失望离开。当她万箭穿心的时候,最不能原谅的是沈磊的态度。

    “我觉得她的内心是处在一种创伤状态之下的,实际上她一直放不下妈妈离世这件事,一直活在失去妈妈的那个场景里。我很能理解她为什么那么说。” ——陈昊宇(饰 谢美蓝)

    谢美蓝清楚关于母亲是“借题发挥”,她长期的妥协与不满早已经埋下种子,只是作品中所展示的时间线已经到了矛盾的后期而已。她提议买车被拒绝,(为了孩子)提议换租房子被拒绝,建议丈夫职场社交被拒绝…可悲的是她的精神世界逐渐崩坏,丈夫也全然没有察觉。

    不满从遗憾发展为不甘

    “没有遇到现实的残忍、没有被生活打击过的时候,这段感情肯定是美好的。凡人是脆弱的,无法抵挡现实和时间的洪流,会被生命中发生的事情改变,这段关系也就慢慢地改变了……这也是这段感情最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陈昊宇(饰 谢美蓝)

    被隐形与矮化的女性困境

    最具争议的流产情节前后,谢美蓝有很多被隐去的人物线。

    周岁宴开篇,删减谢美蓝和沈磊对话镜头。丈夫提出“咱们委屈一下没什么”,美蓝选择了妥协没有反驳。刚刚失去唯一的家人,迫于人情要参加丈夫姐姐孩子周岁宴。如果稍微有同理心的人,也知道这种场景对一个丧母独女的残酷。

    包括周岁宴删减她略带渴望眼神的特写,对应原著美蓝主动和沈琳孩子的互动细节,可见她是喜欢孩子的。宴会全程,美蓝陪笑敬酒得体却游离,但丈夫丝毫没有感受妻子情绪,上帝视角的观众说她“苦瓜脸”,却没人想过她的“苦”来自哪。

    谢美蓝在现实的冲刷中变得物质而清醒,面对三观渐行渐远不肯改变的丈夫,她不想在30平蜗居里精打细算着生育养不起的孩子。当失望遗憾累积到绝望心死,最终她选择主动切断这段感情唯一的连结。

    根据删减片段得知,谢美蓝先去了火葬场,抱着母亲骨灰告别,然后选择独自流产。两件事发生在同一天,难以想象此时她经历了怎样的身心创伤。

    (正片删减)谢美蓝在火葬场告别和医院流产

    “那也是我的孩子,我自己有权利选择。”

    冷知识:法律规定女性享有生育自主决定权(包括选择生育或者不生育)。

    热知识:无论生育或流产行为,对母体自身伤害最大,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谢美蓝只请假一周去流产,只敢一个人点鸡汤外卖,暗自流泪的时候无人知晓。大出血晕倒最后等来的第一句话不是问候,而是丈夫质问“孩子是谁的”。

    谢美蓝确实没有尽到情理上的告知义务,同时这段剧情从头到尾,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真正关心她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她出院后即情绪激动爆发大型争吵;丈夫大半夜找姐姐蛐蛐妻子;姐姐帮弟不帮理,姐夫空口造H谣。剧外营销切片剪辑引导,恶意解读她的行为动机。

    你当然可以说:“谢美蓝一次流产大出血纯属自找的,丈夫可是失去了知情权啊。

    明明同样是名校研究生毕业,哪怕自己是小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谢美蓝长久默认把自己放在夫权下位征询妥协丈夫意见,只是这一次没有。

    她所焦虑的职场女性生育和孩子现实问题同样尖锐。但在大众眼里,一个女人身上再多的光环与困境,仿佛都足以被污名化的“自私流产拜金女”消解掉。

    谢美蓝的争议也来自于和对自己有好感的上司路杰的关系。虽然两人从未越界,剧中的谢美蓝保留了足够有边界感的体面回绝。但是在大众眼中,不撕破脸的就不算“拒绝”,接受了追求者的帮助就是“暧昧不明”,何况入住了路帮找的酒店,简直是“大逆不道”,进而网友展开了一场对于谢美蓝和男上司的盛大YY式联想。

    “明知道这份帮助不那么纯粹,是带着情感的,但还是接受了。要说谢美蓝对路杰有什么想法,那肯定没有。但是,当一个人在自己人生最低落的时候,他的很多选择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不会那么完美和正确,是会有偏颇的。我觉得从女性的角度,我看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女性面对自己所想所求的坚持和摇摆。” ——陈昊宇(饰 谢美蓝)

    *补充一条对照剧情线:

    哪怕沈琳和老同学到了职场这种不平等关系的名利场,我们也会发现社会对女性造谣式骚扰始终无底线/零成本,最终结果是沈琳主动体面辞职,这才达到大众眼里“绝对纯粹正确”的水准。

    事实证明,社会厭女畸形认知根深蒂固,也是压缩职场女性生存空间的体现。只是在剧里,谢美蓝经历的上级隐形权力威胁被角色的灰色设定模糊淡化了

    另外剧版删除了原著中谢美蓝为了丈夫,恳求路杰原谅这场戏。如果对沈磊冷血且毫无感情,她大可不必这么做。

    逃离是绝望女人的史诗

    《凡人歌》原著中有这样一句话:“世人称道男人事业心强,其实是赞美他们爱钱。”那家兄弟对事业和金钱同样执著和焦虑,观众会习惯性夸他们是好男人。

    为什么谢美蓝的工作能力并不差,想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就成了被各种谣言攻击的“拜金女”呢?

    “沈磊,你是个好人,但真的很没用。”她知道他改变不了,所以这一次她来变。

    “我不爱你了,或者说,我爱的是从前那个你。”

    谢美蓝最绝望无力又复杂的时刻,是她提出离婚后请沈磊签字这一幕。看着曾经冷静的丈夫发疯,她仍旧带着心疼请求他放过彼此。

    “我演的时候感受到她的内心是很难过、很惋惜,又无可奈何。她看到自己曾经深爱过的沈磊展现出特别脆弱的一面,甚至低声下气地表示愿意改了,但同时又清楚地知道这段关系的走向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耗在这个地方只会让两个人都很痛苦。”

    总体而言,这对夫妻的根源矛盾是「安全感」观念差异,而短营销针对谢美蓝的厭女式解读早已偏离重点。

    双方当然有各自的问题,只是他们的生活步调不一致了,她想做出改变往前走,就这么简单。

    “谢美蓝内心认为自己需要如此的努力上进,生活才不会垮掉、才有可能变得更好。”

    沈磊断联后逃离城市隐居,仍是被爸妈姐溺爱,被剧外无数云兄弟姐妹去心疼的30岁深情大男孩。在作者笔下,他的人物线是完整的,谢美蓝只是他的角色成长催化剂。

    世上已经没有亲人的谢美蓝,哪怕带着婚戒帮忙寻找丈夫也要遭受白眼,被全方位谣言攻击只能独自面对,最后仍愿意无条件等待丈夫主动签下离婚协议。

    无论剧版和原著,谢美蓝实在不算是被爱的角色,她的人物弧光是模糊的,她的不足是被放大扭曲的,她的存在是助推工具化的。

    但不完美的“谢美蓝”存在是必要的。因为她的复杂和真实性,才打开了众多被忽略的女性议题被讨论的空间。

    谢美蓝不是被社会标准规训的“完美”女人,她是哀莫大于心死后想逃离现状的绝望女人。

    我们看到现实中太多感情破裂,也要为了父母/丈夫/孩子而隐忍妥协一辈子的“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而这个被边缘化的争议角色谢美蓝,仿佛打破了第四面墙,她承受的所有歪曲偏向性的厭女舆论,都让我们见识到社会对本就不需要完美的女性仍旧刻薄和苛刻。

    逃离,是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女性一辈子的史诗。

    女性拥有独立自主权利,妳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妳本不需要隐忍和妥协。

    无论是主动流产还是离婚,都是谢美蓝为自己的未来做的决定。如果在更具女性视角的作品里,作为事业型白领的她,也许能拥有更丰富的个人成长故事线刻画。

    她的人生方向无关任何人,只关于她自己。

    最后想说一句,演员陈昊宇用高共情力和有递进层次的演技,把原著中寥寥篇幅的谢美蓝演绎得更立体鲜活,同时让角色拥有了灵魂,才能让更多人去感知她的矛盾、复杂与挣扎。

    荧幕里的谢美蓝,也让我看到了无数真实存在的“谢美蓝”。

    希望每个不完美且坚韧的美蓝,都能找到属于自己更美好的未来。

  3. 如果将沈磊和谢美兰转性。。。妻子朝九晚五体制内工作,薪资低但是每天早起做早餐送丈夫去地铁站,下班买菜做饭煲汤,接丈夫下班,嘘寒问暖,打理一切家务。。。丈夫工作忙收入高。。。。。因给婆婆治病花光了家庭积蓄还借了大额外债,丈夫想买车(换房和怀孕相关,无法转性就先略去)还想继续借债给婆婆在北京买二十w的墓地,妻子觉得家里经济压力还很大提了反对意见(后来妻子大舅哥借了钱买墓地)。。。夫妻两人沟通不畅,存在家庭矛盾,妻子比较天真封闭自我,丈夫更有上进心同时敏感倔强,两人沟通经常鸡同鸭讲,丈夫觉得妻子难以沟通转成冷暴力。。。。而丈夫在工作上表现良好,得女上司赏识且对他有超出同事的好感,丈夫瞒着妻子向女上司借40w。。。后来撕掉欠条。。他能感觉到女上司好感也在努力避嫌 这么一转。。。是不是完全不一样了。。。还会有这么多人骂沈磊“没用”吗 但是其实应该用性别来评判家庭分工和判断吗

  4. “人生就是这样子的,你不遇到大事,你不会知道钱有多重要。可是我就是需要钱,我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和你在一起,我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和你在一起,不能遇到事的,一遇到事你就露馅了。”


    在热播中的国产剧《凡人歌》里,全职妈妈沈琳,在老公那伟事业可能面临危机,又因为“飞来横祸”导致家庭存款一下子少了80万元后,决定重返职场。她给丈夫算了一笔账,他们这个小家庭一个月的支出:

    “刨除掉公积金,每个月房贷是4600。张姐(家里的保姆)那儿8000,然后我的社保公积金是2700,轩轩(小儿子)的辅食、奶粉、纸尿裤最低也要1200,越越(女儿)学费、课外班2000,你的汽车油费、保养费2500。我还没有算保险,然后一家四口吃喝拉撒,然后水电煤气物业费,你的工作应酬,还有一些不可预测的预留费用,最低要10000。所以每个月是31000左右。”

    这笔账算得让人颇有压力。当然,这也说明了,《凡人歌》虽然名字叫“凡人”,但剧集讲述的是北京比较典型的中产阶层的故事——毕竟有多少家庭的月收入还不到31000,主人公的月支出已经就是这个数了。

    中产阶级的生活绝不是电视剧的新话题。比如正午阳光拍了五部的《欢乐颂》,主人公是白领、医生、公司高管或企业主,展现出一种与传统行业不同的职业形象;居住条件通常较好,比如高档小区、公寓或者装修精致的房子;剧集主要探讨中产面临的婚恋抉择,原生家庭,职场上的竞争、升迁、人际关系处理等议题,反映这个群体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选择。

    只是,绝大多数都市剧都是以扑街收场,比如《欢乐颂》系列拍了五部,观众基本只看前两部;殷桃出演的上一部《小夫妻》,与郭京飞演夫妻,播出效果就比《凡人歌》差多了。

    主要还是国产剧的一些弊病:为了吸引观众注意,重复炒作某些中产热议话题,导致剧情雷同,观众审美疲劳。比如《欢乐颂》的“原生家庭”议题刚出来时是新颖,可后来的都市剧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极品妈妈、极品婆婆、极品公公,何止主人公心塞,观众跟着受气。

    另一弊病是,一些都市剧虽涉及社会热点问题,但在探讨这些问题时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然后直奔光明的大结局,反而像是粉饰太平。比如一系列描述中产夫妻婚姻危机的都市剧,从《我们的婚姻》《完美伴侣》到《小夫妻》,看似讨论男女角色分工,实则是“不离婚”宣传片,观众只是他们Play中的一环。

    这一次《凡人传》开篇剧情之所以还可以,就在于它通过三组群像聚焦“中产阶层滑落”这个在当下颇有共鸣度的话题,对不同类型中产的危机和恐惧,书写得都比较细腻。

    先来看第一组。那伟一家的生活对很多人来说是奋斗的目标:他属于中产阶层中的有恒产一族。在北京有房,而且是中心地段的小高层洋房,有50万的宝马车一辆,有车位;妻子二胎后全职,家有保姆……那伟的底气来自于:他是一家医美公司的副总,也是公司的元老,公司正打算A轮,那伟纸面上的期权价值上千万。

    然而,那伟仍面临巨大的危机,也就是很多中产的一大弱点:不稳定。

    公司老总、那伟的老大哥,突然脑子发热,出家了。那伟原本拥有千万期权,随着A轮的幻灭以及公司领导层的变更,一夜之间几乎是等于没了。

    那伟还卷入一场80万元的债务纠纷,这让家庭存款有些捉襟见肘,也直接威胁到家庭的“经济安全”——家里此前一直就是在吃老本了,现在没多少存款可以吃了。

    随着公司管理层的变更,老板娘实际掌控着公司,那伟隐隐担忧,他会不会被老板娘开了?一旦不幸被开除了,35+的他能去哪里找工作?

    所以,那伟看起来经济条件优越,实际上处于一种脆弱的状态:每月高昂的支出是固定的,家里就他一个人在赚钱,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如失业、投资失败、债务风险,生活水平将急剧下降。

    那伟的弟弟那隽,是北大本科、清华硕士、年入百万的程序员,也是一名“卷王”。他相当忧虑哥哥的前景:“自古以来改朝换代都是杀老臣的时候。你这老臣什么核心竞争力、体力、创造力都不如年轻人,很可能就被拿来祭旗呀。”他分析哥哥的弱点:“你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平台成就的,还是通过自己能力得来的?很多人在一家平台待久了之后,身上就散发着那种被圈养、被定制的味儿,就一旦离开平台,人就傻眼了,很可悲。”现在的人“得有破圈心态,得成为复合型人才。你有跨行业的底层能力呀,你得有。就这些,你们全没有”。

    还真别说,这段台词听得让我都觉得窒息。那伟和沈琳夫妇也是如坐针毡、心惊肉跳,因为那隽击中了他们的弱点,也击中无数中产的弱点:咋办,离开了平台你们还有竞争力吗?你们还能干点啥?

    果不其然,哪怕在职场上勤勤恳恳“做孙子”,那伟还是被开了,生活顿时陷入兵荒马乱。

    有恒产的中产很焦虑,没恒产的“底层中产”也有他们巨大的烦恼。沈磊与谢美蓝这一组夫妇,多少有点像中产版的“贫贱夫妻百事哀”。

    沈琳的弟弟沈磊,一个体制内的小科员,有北京户口,月薪八千。沈磊性格温和,与世无争,他不喜交际,心态佛系。在家庭生活中,沈磊展现出顾家的一面。他喜欢做饭干家务,为谢美蓝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乍一看,这是个好男人:不应酬,不俗气,稳定,纯粹,顾家。谢美蓝与沈磊从校园情侣走到今天,谢美蓝昔日正也是看上沈磊这些优点。

    但婚后才几年,他们的婚姻何以分崩离析了?谢美蓝母亲罹患癌症,这场大病引发的家庭经济危机,是最大的导火索。

    谢美蓝的母亲患病后,需要昂贵的靶向药进行治疗。沈磊在是否购买靶向药的问题上表现出犹豫和反对态度,他认为癌症已到晚期,靶向药可能无效且浪费钱财。谢美蓝只好私自向公司老总借款40万为母亲购买靶向药,母亲还是去世了。

    之后,夫妻二人为母亲购买墓地的问题再次产生争执。谢美蓝希望为母亲购买一块能够立碑的单独墓地,价格高达26.88万,远远超出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沈磊提出选择更便宜的墓地,如花坛葬等,谢美蓝愤而离开。谢美蓝对沈磊说了很重的一句话,“沈磊,跟你在一起,就是活也活不好,死也死不痛快。”

    发现没有?这对夫妻从给母亲治病,到买车、换房等家庭大事的分歧,本质上是因为他们没房也没钱。

    曾经谢美蓝可以“有情饮水饱”,但经历母亲也是唯一的亲人去世的悲痛,谢美蓝这才发现,“人生就是这样子的,你不遇到大事,你不会知道钱有多重要。可是我就是需要钱,我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和你在一起,我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和你在一起,不能遇到事的,一遇到事你就露馅了。”

    虽然网上有不少指责谢美蓝的声音,但不少人还是可以充分理解她的恐惧——一个家庭没恒产、没“钱景”,遇到事儿真的很脆弱。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高房价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得中产家庭即便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常常处于经济紧张的状态。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比如一场大病,就可以掏空家底。

    剧中还有一对年轻的情侣,那隽与李晓悦。那隽是那一类最有“钱景”、也比较精致利己的新中产。作为年入百万的大厂程序员,年纪轻轻的那隽已经在中关村购入160平的大平层,这在同龄人中已是佼佼者。

    那隽是内卷的代言人,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追随者,他认同优胜劣汰。他甚至还有一个“加班有理论”,类似于“996福报论”,即,能加班说明还有班上,就好好珍惜吧。

    那隽的疯狂内卷,说到底,还是出于恐惧。高收入的可持续性是建立在他疯狂内卷、不断加班的基础上,那隽始终有着高度的职业危机感,他不惜以牺牲个人健康为代价来换取职业上的成功,他有时会突然视线模糊。按照小说的走向,他罹患了恐慌症。

    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既影响个人情绪健康,也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比如那隽爱高高在上地说教,对哥哥说教,对沈磊说教,更是频繁对女友李晓悦说教。

    李晓悦的才华被老总赏识,被提拔为部门经理。李晓悦却拒绝升职,理由是她不想承担太多压力,不想工作太累。那隽得知后大为光火:“我真不明白,那当个经理能有多累?怎么别人都求进步,就你特殊啊?”“这是北京,211多如狗,985遍地走,你要爬不到金字塔尖,就只能去给公司打工,然后当一辈子废柴,成为别人的绊脚石跟社会的累赘,就永远没有未来。”

    那隽将人生过成精准的钟表,每一步都得按计划走,甚至早早把两个孩子的名字取好了。他还一度振振有词跟李晓悦算了一笔账,设想之后结婚有了孩子的教育支出,“海淀六小强的学区房,多少钱一平米,一个普通国际学校,一年学费是多少”……

    累,真累,年入百万、未婚未育的新中产,已经开始忧虑以后有孩子的教育费用了。美其名是“早规划早受益”,实际是深入骨髓的焦虑——害怕阶层滑落,害怕发生任何的偏差。

    争吵分手之后的那隽与李晓悦依靠“惯性”又和好了,但李晓悦已经准确预判他们的结局,“就跟这开车一样,一开始先踩了油门,后来不踩了,它也能靠着惯性再滑行一段时间,但是这个滑行呢,迟早都会停下来。”

    总之,《凡人歌》中无论是步入中产行列的新贵,还是已经有恒产的资深中产,都笼罩在一种不安的情绪中——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对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忧虑,以及对过往努力可能付诸东流、阶层随时下坠的恐惧。

    也有人说,《凡人歌》就是在“贩卖焦虑”,剧中的中产已经比普通人好很多了,还在“卖惨”,那普通人还怎么活?

    对此论调我倒是持保留意见。一方面,我们不必生硬地把中产与普通人割裂开来,绝大多数中产也是“凡人”。影视剧偏爱以中产为表现对象,除了电视剧目标受众的考量外,主要原因是,中产处于社会结构的中间层,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受益者,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者。通过对中产焦虑的描绘,可以折射社会变迁的大背景,更典型地反映出普通人的挑战和困境。

    另一方面,相较于“贩卖焦虑”的指责,我们恐怕更应反思的是,焦虑何以产生?焦虑所折射的机制性之弊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从《凡人歌》中三组中产夫妻和情侣的脆弱和恐惧,我们都不难发现普遍性的社会难题。《凡人歌》只是把我们的焦虑放大并戏剧化了,而非凭空生造焦虑。

    比如大家害怕突然被裁员,害怕失业后家庭立即垮掉,害怕生病,也不敢生孩子……这些恐惧共同指向的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导致人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缺乏足够的支持和保障,相当“脆弱”,从而加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

    至于有些诟病中产的焦虑是“自找”的,比如为什么非得在北京,为什么非得买学区房,为什么不安贫乐道,为什么要倾家荡产治病……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应该追问的是:为什么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如何能更公平地分配?

    国产剧拍了焦虑,可以预想,剧终一定是焦虑的消解。《凡人歌》中焦虑的中产们都会找到他们的幸福之道,等来他们的大和解、大团圆。这也意味着,剧情开始进入俗套和鸡肋的阶段了。

    荧屏外的我们,还得在焦虑中负重前行。祝福大家运气都好一点——“别遇到事”,心态也好一点——就算真遇到事,也能患难与共、积极应对。

    ——首发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