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罪人 第一季 The Sinner Season 1(2017)

简介:

    一个年轻的母亲Cora Tanner(Jessica Biel饰)在公众犯下一件令人吃惊的暴力行为,但无人知道她的动机。而一位流氓似的调查员对她的动机陷入执着,在他的调查过程,他与对方一同走进她的内心深处,在这悲惨的「旅程」将发掘出隐藏在她过去的暴力秘密。Bill Pullman饰演Harry Ambrose,是个感性﹑顽强的侦探,他发现自己着迷于Cora的案件中,幷且深信这案件有着被深藏在背后的真相,因此开始调查Cora的生活。

演员:



影评:

  1. 有些剧是为了打发时间消磨时光,看一集跟看全集无太大区别;有些剧不看则已,一看就忍不住想追完全季,它完全不给你喘息的时间——连睡觉的时间都不放过。比如《罪人(The Sinner)》。

    剧照 来自网飞官网

    1

    故事以一个看似平凡但隐约透露着抑郁的普通家庭妇女入手。她的眼角下垂,面色昏黄,唇无血色,时常面无表情,或稍挤略微勉强的苦笑,她叫Cora(Jessica Biel饰)。她有一个疼爱她的丈夫和一个机灵可爱的儿子,他们经常全家出游,生活安稳幸福。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普通的家庭妇女,却在一个人来人往的夏日沙滩刺杀一个陌生男人,在场的目击者至少有20人,更重要的,杀人过程中,身边坐着堆沙滩堡的丈夫和儿子。

    她为什么杀人?是冲动?是幻想?是蓄意谋杀?是过失伤害?…

    一部剧能不能吸引人很重要,因为直接影响了观众愿不愿意继续往下看。导演显然在第一集花了很大的功夫,几乎没有多余的镜头。平凡的家庭妇女隐隐约约透露的抑郁、不安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而突如其来的杀人将好奇心拔到至高的位置。我们跟剧里的媒体、公众一样好奇,到底为什么?

    就像最近的石破天惊案:北大弑母吴谢宇案那样,尽管有多家媒体持续跟踪采访,也有阅读量数十万的爆款文章,但这些都不足以满足公众的好奇心,是什么仇恨能引发他如此凶残杀害自己的亲生母亲?

    一桩离奇的案子,人们的关注点一是故事本身,二是出于对自己的防护觉得有必要了解基本的犯罪心理。记得1996年的南京大学刁爱青碎尸案曾激起千层浪,甚至影响后面几年南大的招生质量。

    诚如美国多家媒体评论稿所言,这部剧是典型的“whodunit”剧,即“谁是凶手?”。整部剧的核心就是围绕这个问题一直吊打观众的好奇心。除了传统悬疑剧的层层迷雾拨开,这剧用了更drama的形式:每一次我们以为接近真相了然后又被推翻。主人公Cora一开始主张毫无怨言认罪坐牢,并不断自责、祈祷。就在其他警员一致认为既然招供了那这件事就算结束时,她如此无畏的坦白勾起了探长Harry(Bill Pullman饰)的疑心,他认为没那么简单。

    Cora的招供与事实严重不符:比如她说自己父母双亡实则父母健在;她坦诚与受害者素不相识,但目击者却认为受害者在被刺伤的那一刻认出了她;她手臂上的海洛因注射伤口出卖了她看似纯洁普通的外表;她膝下育有年幼的儿子却心甘情愿终身监禁……

    Cora言行不一,说话前后矛盾,与事实严重不符,这些是出于何种动机?随着剧情进一步推动,我们知道她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就是说,她看似冲动暴虐的犯罪行为实际上是有背后强大的心理诱因。我们还知道她有不幸的原生家庭,长期虐待她的母亲,不管事的父亲,体弱多病的早丧妹妹,长期缺爱的环境导致的扭曲性格,所有这些都更进一步聚焦观众的注意力,生怕错过哪怕一个重要细节。

    2

    除了丝丝入扣的悬疑推敲,我更喜欢看剧过程中对未知迷雾的恐惧幻想。

    几个世纪以来,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家户喻晓的画作。除了美术本身的卓越技巧和创造天赋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她那神秘莫测的微笑。时至今日,关于蒙娜丽莎的幕后背景的文章仍诸见报端。人们对蒙娜丽莎的好奇心不减反增,我们可以假想,如果彼时的达芬奇完画时在背后写下创作动机和作品阐释,那么这幅画的魅力能像今天那样吗?

    《罪人》这部剧里那个白色私人俱乐部令人(坏)遐想,这个充满钱色交易、毒品交易的地下场所究竟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神秘蒙面人到底对年轻姑娘Cora做了什么?规则、迷惘的墙纸、虚幻、飞大了的电子乐、流行乐、模糊不清的交媾场景、回想起来就双腿发软的地下室……如此这些都让我产生遐想,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好奇,我想象。哪怕是最坏的想象,我也沉浸在此。

    可是这部剧的走向却让人失望,虽然揭示了事实,但简单化了前面铺的很深的伏笔。

    伟大的电影导演库布里克显然是深谙这一道理的。在他最后一部电影《大开眼界(Eyes wide shut)》里也有类似的戕害女性的神秘钱色交易俱乐部,库神也吊打观众好奇推开层层迷雾,结尾却戛然而止,他确实披露了些许面纱,但是只揭开了一半,剩下的全留给观众。一千个影迷有一千个想法,哪怕大同小异,那也是有个人想象空间的。

    想到这,不得不提一下由电影《降临》走红的科幻小说家姜峯楠(Ted Chiang ),我看了他的短篇小说集,有些故事很喜欢,(比如那个审美矫正镜),但我实在抗拒他每一篇短篇背后都要来一段简短的创作背景和类似“答疑”的自述。

    本来,读者在看完一个故事应该有自己的思考空间,去发挥想象去思考人物,但是作者的自述无疑掐断读者的延伸性。建议要么不写,要么等功成名就后写一本专门的写作指南。

    3

    一部精彩的剧集少不了优秀的编剧。带着好奇,我了解到,这部剧改编自德国小说家Petra Hammesfahr,这位出生于1951年的女作家已经出版了20多本犯罪类型的小说,也荣获德国国家级的文学奖项。毫无疑问,《罪人》这部剧是带有明显女性视角倾向的,以主人公Cora和妹妹亲密无间的悄悄话为例,涉世未深的少女对性的好奇和渴求,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姐妹间隐约的家庭争宠斗争,无不细腻。据说原著对性有更大胆的细节描写,待有机会拜读一番。

    著名学者林语堂曾在《吾国与吾民》中讲过,“吾们的大作家,像第福,像费尔亭(Fielding),像曹雪芹、施耐庵,他们的所以写作,因为他们心上有一桩故事,非将它发表不可,而他们是天生的讲故事者。天好像有意把曹雪芹处于荒淫奢华的家庭环境中,卒因浪费无度,资产荡析,然后一旦豁悟,看穿了人生的一切空虚,及其晚年,已成穷儒,度其余生于朽败之第舍中,不时追忆过去之陈迹,宛若幻梦初醒,此梦境乃时而活现于幻想中,常使他觉得心头有一桩心事,以一吐为快,于是笔之于书,吾们便称之为文学。”

    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女作家写出数部惊人的犯罪小说呢?

    据苦柠檬出版社(bitterlemonpress)的官网介绍,Petra一生坎坷,13岁辍学,之后嫁给一个醉汉,17岁怀孕,这样早熟、艰苦的人生经历为她日后创作大量犯罪小说提供早期蓝本和创作源泉。

    女性写女性,往往比男性作家来的更透彻。比如前不久上线的《我的天才女友》,改编自意大利女作家的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我和我身边的女性看完都非常感同身受,虽文化差异语言悬殊,却能同样体会女性生存艰难的种种。

  2. 第一季非常好,非常值得看。(第二第三季就不那么好)。情节设计独特,很有创新。虽然这样的设计可以很容易被以后的剧抄袭,但是作为首创值得推崇。

    它情节设计独特之处在于:女主一直在不断地回忆,而又在不断地更改或推翻她自己之前的回忆,直到最后一集她的最准确无误的回忆才被她自己整理出来。同时,导演不断地用闪回来“真实地”表现出女主的回忆,让人觉得女主的每一次回忆都是“真实”的。因此,观众也就一集接着一集地修改着自己对真相的猜测。这个设计独特而且有趣。这个设计的概念是简单的,所以很容易以后被别的剧去拷贝。

  3. 连着三天看完The sinner二季,个人感觉第一季更好看一些。Cora的妈妈简直就是个邪教徒,妹妹Phoebe由于常年生病卧床,对外面世界和对异性的爱的渴望,让她的性格也变得有些病态的极端,相比JD,被Cora所杀的Frankie实在称不上是个混蛋。侦探Ambrose的人物设定也很让人惊奇。女主Cora的扮演者杰西卡和侦探扮演者比尔·普尔曼演的太棒了,比尔·普尔曼把Ambrose那种面对每个人都有点畏缩的疏离感表现的太到位了。上一部作品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独立日》中的总统。

  4.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圣经》(罗马书3:23)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
    ——《圣经》(罗马书6:23)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圣经》(希伯来书9:27)

    借用《圣经》中三段警示后人的金句开篇,引出今日的影评主角——美剧《罪人》,一部讲述“罪”,探讨“恶”,思考“罪恶”成因的故事!

    《The sinner》(罪人)(犯罪、惊悚类),8月初上映的美剧,共8集(截至发稿,连载至第7集)。作品由Jessica Biel(饰演杀人犯Cora)、Bill Pullman(饰演探长Ambrose)、Christopher Abbott(饰演Cora的先生)三人联合出演,讲述了探长Ambrose在调查Cora海滩杀人案时,所挖掘出的令人惊讶的(深藏在背后)真相。

    深呼吸一口,开始点评。
    I,谜一样的开局(聚焦第一集)
    本作开篇迷雾重重,暗黑气息浓郁,一股”谜一般“的吸引力牵引着观众情不自禁的开始追剧。怎么理解”谜一般“这三个字?个人用两段场景简述一下。
    场景一(开场前40秒),谜题”她们是谁?“
    三个定格影像——黑暗中游泳的女人、黑暗中女孩模糊的脸、黑暗中站立着的女人,有没有找到画面中的共同点?“暗黑”色调+女性角色,”她们是谁?“、”与接下来的故事有没有关系?“、”她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一个个问号跳了出来!

    场景二(第13分钟到第15分钟),谜题”为什么杀人?“
    Cora突然间起身,拿起水果刀刺向正在与女友亲密的“陌生”男人(Frankie),将其杀死。是什么刺激到她了?为什么如此残忍的杀害一名“陌生人”?Cora是不是疯了?又是一连串疑问席卷而来!

    II,谜一样的剧情(直到第7集的结尾,谜底才开始揭晓)
    先来看一看第七集结尾到底揭秘了什么?
    Cora的杀人动机!这并不是什么”误杀事件“,而是”下意识的报仇“行为。通过前七集内容,观众可以清晰发现被害人Frankie不是一个与Cora毫无瓜葛的陌生人,乃是无意间害死她妹妹Phoebe的混蛋。这样一来,一切都讲得通了,Cora杀人的缘由终于水落石出,事件的真相开始显露。

    再来谈一谈”谜之剧情“。
    导演Antonio Campos运用了不少插叙手法打乱了正常的叙事节奏,交错的过去与现在,融合的梦境与现实,让剧情呈现出一种“迷之状态”,加强了故事的悬疑度。不过“闪回”的应用有利有弊,如何把握这个“度”很有讲究。简单分析一下。
    先来聊一聊影片中应用“闪回镜头”的好处?
    1,增加了故事悬念,使原本单一、平直的叙事情节更为饱满圆润,更具张力。
    2,丰满了主要人物。从第一集到第七集,大量有关Cora过往的闪回镜头补齐了她部分的人生轨迹,这些镜头中包括她以往的交友模式、她的人生状态、她的家庭背景(有个生病的妹妹)。导演与编剧有意将这些线索随意散落在故事情节中,仿佛一副拆散的拼图,然后再通过一段又一段的插叙将这幅作品慢慢拼凑起来。
    聊了”利“,再来说一说”弊“。就提一点,闪回镜头出现的时间点,这个”点“相当关键,把握好,锦上添花,把握不好,弄巧成拙,直接导致影片叙事架构散乱无章,大幅降低观影体验值。
    细细梳理本作,毫不夸张的说,正是因为导演拿捏、把控“闪回镜头”出现时机得当,为作品营造了无可比拟的悬疑氛围,也顺理成章的将案件悬念(Cora杀人动机?Cora为什么会部分失忆?是谁杀了JD和Maddie?)保留到了最后,很有一套。

    III,谜一样的人物
    迷之开局,迷之剧情,接下来介绍“迷之人物”。慢慢分解。
    1,主角Cora。她的过去是怎样的?”闪回“中的记忆片段已经交待了部分。但最关键的似乎还没有涉及,那就是消失的记忆(从2012-7-3到2012-9-5)。那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Cora的失忆与Phoebe的死有什么关联?

    2,探长Ambrose。一个典型的”抖M“,这个人物设定绝对惊艳,简直让人瞠目结舌。他的”迷“点在哪?①“抖M”如何形成的?②为什么如此执着于了解Cora杀人背后的真相(Ambrose对于其他案子没有这么敬业)?③是不是Ambrose与Cora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

    3,花花公子J.D.。作为穿插在Cora记忆中的重要人物之一,JD的存在感十分强,故事对于这个人的描述也是足够清晰——金钱、好色、毒品、欺骗,恶人的特质,几乎都占了。他的疑点在哪?①他对Cora做了什么?②他是被谁所杀?

    4,妹妹Phoebe。Cora记忆碎片中另一位登场时间较长的人物就是她的妹妹Phoebe,这个人物的性格,笔者还真有些看不透。她是嫉妒Cora?还是依赖于她?或是愤恨于她?猜不透(估计需要再刷第三遍,才能理清楚)。除了“性格”方面的疑点,剩下的就是“死因的探究”,是意外?还是他杀?

    5,Cora的家人。这是一个不正常的家庭,母亲将妹妹的病症归咎于Cora、责难她,父亲抱怨、侵犯她,这种变态的家人,怎么能够培养出正常心智的人?!可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Cora不也是他们的女儿?难道有什么隐情?还是他们本性如此?

    众多“谜”点重重的出场人物,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疑问”,不仅为这部作品添加了必要的“悬疑性”,也牢牢锁住了追剧迷的目光,让人欲罢不能。

    写在最后。《The sinner》(罪人)是一部谜团重重的悬疑佳作,不看到最后一刻,没有人能够猜到事情的真相。

    导演★★★★☆(作品内每一个细节处理都是斟酌再三,推敲再四)
    演员★★★★★(两名主角的演技实在太棒了,完全没有演绎的痕迹,真实度很高)
    剧情★★★★★(通过记忆碎片的整合,拼接出一部犯罪心理大片)
    视效★★★☆☆(没有特别之处,平淡而真实)
    音效★★★★☆(与情节、画面的融合度很高)
    推荐度★★★★☆(集悬疑、惊悚、心理于一体的作品,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高品质美剧之一,推荐给众多侦探迷观看)
    更多影评+剧照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