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趣味游戏美国版 Funny Games(2007)

趣味游戏美国版 Funny Games(2007)

又名: 趣味游戏 / 大快人心 / 恐怖游戏 / 大刽人心 / 疯杀游戏 / Funny Games U.S.

导演: 迈克尔·哈内克

编剧: 迈克尔·哈内克

主演: 娜奥米·沃茨 蒂姆·罗斯 迈克尔·皮特 布拉迪·科贝特 戴文·吉尔哈特 博伊德·盖恩斯 希芳·法隆

类型: 剧情 惊悚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法国 英国 奥地利 德国 意大利

上映日期: 2007-10-20

片长: 111 分钟 IMDb: tt0808279 豆瓣评分:6.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乔治(Tim Roth 蒂姆•罗素 饰)和安(Naomi Watts 娜奥米•沃茨 饰)带着儿子和爱犬来到城外岛某别墅度假,原本美好的假期却被两个不速之客破坏。两个打扮拘谨,文质彬彬的年轻人敲开乔治的房门,向他们借鸡蛋。安热情地接待他们,然而鸡蛋一次次被有意无意打破,他们的电话也被碰倒水中。安的忍耐到了极限,命令他们离开自己的房子。

演员:



影评:

  1. 变态度:10/10
    故事:7/10
    表演:9/10

    综合评价:B

    大家首先注意下片名里有个"U.S.",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美国版"的意思。其实,这个德国导演1997年就导过一部同名的奥地利电影,可是他总觉得这部片子是给老美们看的。于是他几乎是一帧一帧地拷贝了原版,做出这个英文版来。然而,这部绝对不适合普通大众的片子在美国小规模上映了一个月,到现在只挣了$1M出头。票房归票房,下面说说片子本身。

    喜欢看恐怖电影的同学们通常都接触到的是老美的,小日本的,还有香港的片子。老美的恐怖电影,就是所谓“好莱坞式”的,基本上都是用听觉配合视觉吓吓人,属于瞬间刺激型,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恶心,看完揉揉眼睛,该干嘛还干嘛,忘得快。小日本的和部分香港的乃至韩国的恐怖电影,经常是潜意识持久型恐怖,不但看的时候浑身发凉,有时看过几天心里还不得劲。还有一部分恐怖电影,我却看的很少,也经常有意避开,就是《Funny Games》这样的郁闷变态狂型的恐怖。

    说起来《Saw》也属于变态狂的恐怖,然而画面血腥直接,加上爆米花和悬疑的成分,所以不够"郁闷",片子看起来其实是“爽快”自然。我看过的好莱坞影片里最接近《Funny Games》这样既郁闷又变态的的应该是Rob Zombie的两部千尸屋(《House of 1000 Corpses》和《The Devil's Rejects》)。

    这类片子彰显纯粹的evil,片子里的好人,或者说普通人,在罪恶面前完全束手无策,个个都是待宰的羔羊。可恶的是,观众们,就是我们自己,要一次次地和片中的受害者经过同样的折磨。这些个“趣味”游戏,其实非但没有半点趣味,完完全全是莫名而来的加害者们的无限扭曲和受害者们的无限无助。如果说拍Funny Games就是要让达到这种极其变态无聊的目的,它还真是达到了。

    片子的故事叙述虽然缓慢,但是完全达到了压抑情绪的效果。虽然故事的悬念感并不太强,叙述中的转折和线索经常来得让人毫无防备,和这个导演Michael Haneke的上一部同样郁闷的作品"Caché"里最血腥的那个场面一样。我实在非常不幸地看过 - 是慕着Juliette Binoche和无数大奖的名看过的,结果被郁闷得恶心了好几天,到现在还时不时地想起那个在静止的画面上一行又一行不带换行的演职员表、和Funny Games一样无数小心地近乎静止的镜头、那个突如其来的血腥场景、还有主人公们呆滞的表情。

    说Funny Games变态,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坏蛋们居然透过银幕跟观众交谈 - 就是戏剧里所谓的“突破了第四面墙”(字面翻译"Breaking the Fourth Wall",专业人士勿拍)。比如说,小子要干坏事,他突然转过头看着镜头问画面外的人(就是咱们):“你觉得咋地?”

    MD,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呵呵。

    这种坏蛋和观众的互动在片子的后面还有一次令人瞠目结舌的引申表演,让人ft之极,汗一万次,由此而来的剧情走向看得我直想扇自己几个耳光。效果居然如此,所以这里当然不能透露,有兴趣的看完自然就知道了。


    我最钟爱的女演员Naomi Watts再次贡献令人膜拜的演技。其中,她和Tim Roth饰演的老公在一个长达10分钟的情绪极其压抑的静止长镜头中的表现让人赞叹不已。Naomi居然还是本片的两位执行制片之一。另外,年轻的Michael Pitt令人厌恶的罪恶嘴脸让人毛骨耸然地印象深刻。

    印象中,摄影手法和"Cache"如出一辙,都是小心的近乎静止状态的摄像,和那些手提的相比是另一个极端。另外,从事件发生地点移开(或者没有跟随事件/ 人物)的镜头似乎在避过细节,然而背景里的声音却让人更加注意到这些细节:这样的手法对不喜欢的同学来说可能会觉得非常无聊,可在我看来是相当地有趣。

    所以说,这部片子 - 单单从影片的质量讲 - 其实是非常成功的。

    可是问题在于,片子的主题太罪恶,太让人不可接受。即使我膜拜Naomi Watts,即使片中有大段她身着内衣的镜头(被torture的时候再说她性感就显得我太BT了),我还是劝心理素质不过硬的以及完全站在郁闷对立面的同学们看这部片子之前要好好斟酌斟酌。

    【来自我的博客《和老豆腐一起看片子》】
  2. 我想这部影片并不是针对个人内心的某种特质所进行的探讨,而是以关于揭露社会规则对于身在其中的人的某些负面作用为出发点。

    一个人的群体——社会,要想正常良好稳定的运作起来如果没有相应的规则,那么是根本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这规则仅仅关注的是社会机器的正常运作,而不考虑活生生的人作为一个生物本身的根本状况,那么虚假和欺骗就会深入人心并且不被察觉,甚至在我们眼前消失的无影无踪。

    影片的主人公,一家三口来到他们在城外岛上的别墅度周末,这本来是极为惬意的事,但两个陌生男子的闯入使之成为了通往地狱的休假。故事的开头,当一家三口开车经过邻居的别墅门前时,邀请邻居过来帮忙,稍后女主人抱怨邻居太太没有和她打招呼,只是觉得有些奇怪罢了。

    果然,稍后邻居先生带着长头发的白手套男孩出现在了他家别墅的院子里,其实这个时候邻居先生就应该呼救或者联合蒂姆罗斯把他给擒了,但无奈考虑到妻子的安全他没有一点妄动的念头,也给邻居一家带来了后患,之后娜奥米•沃茨也同样给乘船驶来的邻居造成了安全隐患,这不能说是个别现象,因为他们都是考虑到家人的安全而选择这样做的,但面对这种不留活口的歹徒,显然他们侥幸心理的期望都是徒劳的,也是自私的。

    年轻人来借鸡蛋,第一次打破了,娜奥米•沃茨出于礼貌没有责怪他,随后把手机碰进水池中,再次借鸡蛋,渐渐的她在对方仍旧同样礼貌的一次次请求中产生了敌意和愤怒,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个年轻人侵犯了她的私有财产和私人空间,这从后来她反复要求他们出去也可以看出来,现代人很容易理解这种敌意的原因并被感染产生同情。但其实距今很多很多年以前,人是过着真正的群居生活的,没有私人的概念,“私有”被认做侵犯集体利益的行为,是不可饶恕的,但随着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私人化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普遍的价值观念,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私有财产和家庭关系便使我们的社会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还要将每一个私人弥合在一起。

    我想之所以出现主人公这样的行为判断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恐惧问题,而是我文章开头所说的,这种维持社会运作的某些规则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漏洞,虽然这些漏洞表面覆盖着光鲜的薄薄的一层的诸如礼貌、家庭幸福、客套、个人自由等等,可一旦这薄薄的一层被像这样两个同样彬彬有礼的白手套青年无情撕破的时候,他们所能做出的有效反应都是很有限很有限的。此时,邻居间的关系,从社会层面一下子被扯了下来,受害者把邻居当成了救世主,但同时在家里人受到威胁时又根本不会在乎邻居的安全可能受到威胁。我不免质疑,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会关系的常态价值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尺度里?我们怎样能确定这种尺度的正确性?

    当然影片中确实有些巧合或夸张的地方,但就像娜奥米•沃茨对白手套青年说的一样“你怎么敢这样?!”是啊,谁也没告诉我们有人竟敢这样,甚至你会经常听到已经没人敢这样的宣传,但确实就可能有敢这样的人,他敢这样是因为他明白了社会虚假教化的全部真相。此时的社会规则变成了他把受害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唯一凶器,他以一种残忍的手段诉说着社会规则的无能和虚伪,但并不是说我们要赞成这样的行为,而是应该反思我们社会规则的无能作为,我们不需要虚假的繁荣幸福景象,而是要真正清楚人活着归根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人的行为和心理的活动范围究竟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即使很偶然的碰到这种情况,也会从人的根本价值观念来处理事情,比如提醒邻居免受安全的威胁,而不是自私的避免家人遭受伤害,因为即使这样也无济于事,相反会造成如同影片一头一尾这样的恶性循环。

    这次的汶川大地震就如同这两个白手套青年一样,残忍的撕破了社会的某些虚假表象,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了人在活着时的处境。
  3.    ■入评理由:看哈内克如何翻拍自己的惊悚经典,两个版本只挑其一,试问你会如何选择。

      ■片名:《趣味游戏》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主演:蒂姆·罗斯、娜奥米·沃茨

      ■上映日期:2008年3月14日(美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当观众介入电影叙事中并为之抓狂时,哈内克正在一边冷笑。如果可以的话,你应该先看完片子再来读下面的文字。

      一般导演不会轻易翻拍自己作品,那会透露两个信息,一是创作能力的下降下滑,二是纯粹考虑商业等因素。像年初过世的市川昆,翻拍二十年前的《犬神家一族》用以纪念。就整体来说形同神似,但气韵已经不在,翻拍致敬还是留给后来人完成更为靠谱。

      好莱坞翻拍其他国家的影片、收购剧本改编权的行为多如牛毛,但原出品国的导演一般会拒绝一导再导的机会。惊悚片、恐怖片是好莱坞所感兴趣的一大门类,大概是美国观众比较不经吓,也可能是被血浆流的重复东西吓过太多,感官麻木。不同于日韩恐怖片的神鬼说和因果报应,美国观众还处在既好奇又半知不解的状态,现在迈克尔·哈内克投入这一行列,是选择了重翻自己的惊悚经典,相当有趣。哈内克选择得意作《大快人心》,更多是上一段说的第二种考虑。美国版本用上英语对白,选用熟知演员,无论上映还是发行,面向北美观众没有门槛可言,这是最实际的理由。

      哈内克的《大快人心》参加了1997年的戛纳电影节,影片属于好坏评价两极分化的那种。一些观众爱不释手,另一些观众恨之入骨。比起2005年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奖的《躲避》(《隐藏摄像机》),《大快人心》的镜头并不沉闷,叙事节奏有很强的观赏性。不幸的是影片也会触发观众生理和心理上的反感,真是讽刺。更讽刺的是在于十年之后,《趣味游戏》在严格意义上全盘翻拍了《大快人心》,粗心的观众除去演员阵容和对白语言,在镜头衔接和画面片段上找不出差异,所以即使下面把《趣味游戏》换成《大快人心》一起并说,其实关系也不大。

      西方有种“好人文化”,举个简单例子就是搭便车,恐怕东方的路人结伴都没那么容易,东方人更有城府。好心帮人反而引狼入室,不设防线结果凶手大驾光临,《趣味游戏》的故事由此引发。简单说它是四个鸡蛋引发的惨案,发展成为一则惨绝人寰的灭门血案。凶手蓄谋已久,伺机连环作案。他们的犯罪不是如何高智商耍手段,还没有爆发什么冲突,轻而易举地掌握了主动权,然后用趣味游戏的形式进行下去。

      导演哈内克也有安排了铺垫,埋设了伏笔。开头亨德尔、莫扎特高雅的古典音乐到约翰·佐恩暴躁疯狂的实验音乐,转换没有任何过渡。路过另一户人家时夫妻的神情异样,其实都不是平稳自然的状态,原因在于这个故事有鬼。突然闯入的年轻人,身穿白色球衫,手戴白色手套,名字分别叫做彼得和保罗(《圣经》里的名字)。

      殷实富裕的中产阶级,有别墅有游艇,目睹度假中的三口之家遭受噩梦,不能简单归为不自主的仇富劫富、批判中产阶级。只是难道就没有人心存侥幸,为何偏偏选中他们?影片的人物设计和剧情编排都有完整严谨的参照体系。更细致的进行分析,人物外型上两个女主演都是传统的金发美女,确切说是金发家庭主妇。这样的外形选择是有意义的,金发看作是高贵纯种白人女性的,她被受虐折磨,就是对欧美观众最好的挑衅。按照这样的思路(如同娜奥米·沃茨在《金刚》里的女郎角色)。如果有亚洲版,这个带有浓厚母性意味的主妇角色将会以另外一种柔弱面貌展现。

      《趣味游戏》的故事其实一点都不有趣,也确实很容易引发众怒。两个年轻人看上去彬彬有礼、出言谦逊,脑子里想的却是客气地折磨死你。趣味游戏没有逻辑,没有见招拆招。只有单方面的配合,不配合就给你颜色。影片的编剧成功在于俘获了观众,他把观众摆放在一个尴尬的、被嘲笑的地位上。如果观众希望目睹一个大快人心的结局,拒绝噩梦的到来,《趣味游戏》的致命打击效果尤为明显。故事没有产生正剧或悲剧的效果,开放式的结尾处两个年轻人继续逍遥作案,观众只能彻底放弃抵抗,如同安娜一样被抛溺湖中。

      两部电影的结尾如出一辙,都是年轻人直视画面外,紧盯着观众的定格镜头。显然观众在这部影片里被不知不觉地安放在了互动的位置上,尽管观看影片的途中,他们可以出戏入戏,却没想到被导演使了坏主意。

      借助无处不在的媒体,是谁在渲染暴力。一边批评着暴力,一边放任它的肆虐。人的内心就是个矛盾体,厌恶暴力,却不能真正阻止它的发生。人与人的暴力无可避免,他们通过一些场合,又寻求着暴力所能带来的另一种快感。《趣味游戏》就干脆让暴力的发起人来自精神病患者,衣冠楚楚的看客,都是他们施加暴力的帮手。

      没有任何预期准备的观众可能会遭受严重的冲击,即便他们坐在银幕前面,并非真的参与其中,或许还可以幸灾乐祸。哈内克的思想理念超前,就在于他利用观众之余还狠狠地开涮了他们,将第三方的非真实移借到本体的参与上。他关注公然藐视道德,用一个遥控器批判了媒体和受众。哈内克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他自己如何免于暴力的侵害?事实是他的迷恋比谁都深。他作品的暴力都是压抑中爆发出超强的震撼力,《钢琴教师》或者《躲避》,都有无可逃脱的血光。如果不需要这么深入的剖析,那《趣味游戏》依然是一个可怕的惊悚片,用来虐待和恐吓观众。

      一定要说些轻松的东西话,十年过去,手机的防水功能有没有进步呢?如果包含有手机品牌的软广告,大约手机厂商会第一个跳出来抗议。仿佛有了一个不进水的手机,四个打不碎的鸡蛋,《趣味游戏》故事就可以重来一遍,好人可以消灭坏人。遥控器在你手中,扔掉它,不要参与这场身处其中的恐怖互动游戏。


  4.     当我看完《趣味游戏》时,感觉相当不趣味,一脸痛苦的看着女友一脸痛苦的埋怨我,“怎么找部这样的片子给我看”。是呀,我怎么找出这样一部极度阴暗的“恶”电影看,而且还能坚持看完?只能说导演太坏了,他在片中不停的找些苗头让我怀着后面“爆发式复仇”的希望,然后有阴险的将之掐灭。跟这部片子比起来,表现犯罪的片子都不能叫“犯罪片”,这样让观众感到被侵犯了的片子那才真是彻底的“犯罪片”,导演Michael Haneke正是导演这出罪行的罪犯,我只能带着恶心的承认,从技术层面上看,丫确实有一手儿。

        是呀,我为什么要找这样的电影看,因为本片就是导演精心制作的阴谋,首先要让你上钩,所以,看看演员表吧,沃茨,那可是《金刚》中让一只能把纽约掀翻了的大猩猩动情的迷人女子呀,有多少粉丝可想而知;蒂姆罗斯,一部《海上钢琴师》让多少人为之动容,1900的魅力当然不可低估;而迈尔皮特呢,想想《梦想家》中那阳光而文艺的青年,怎能不让人期待。事实上,这已经算一个相当主流的演员阵容了,光看这个阵容已经让人对本片有足够期待。那么,看看导演呢,虽然通过简介不少人会发现其趣味独特,特别本片的原版已有“恶名”,但是毕竟这是美国版,在拍片尺度上,欧洲电影通常比美国更大,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本片会经过改良成为一出恶人嚣张一时,受害者最后揭竿而起,痛快复仇的故事。带着这样的期待,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开启本片,由此中招儿,开始了被导演耍的历程。

        本片的恶人犯罪模式属于两人联手,一主一从模式,看过美剧《犯罪心理》的观众对此应该不陌生,有一集两个人以小狗被车撞为借口进入他人家庭行凶的故事和本片很相似,对此,电视剧里面已经对其做过分析。本片开始也是一副安乐祥和的气氛,一家三口前去度假胜地度假,其乐融融。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从表面上看,几个鸡蛋引发的惨案。我喜欢自己定义些电影类型,本片我定义为“导演观众对抗型”,导演似乎就是摆明了要把观众当作假想敌,跟观众过不去,将观众引向一个他设下的圈套,然后收紧绳索,让观众愕然,他还哈哈阴笑。本片极力渲染着在“恶”面前人的无力,片子从借鸡蛋入手,热心的女主人帮着看似熟悉的邻居派来的人,但是却由此陷入灾难,这是似乎在嘲讽人的热心,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哪怕他号称跟你熟悉的人有关系。接着是一家人面对恶人的无力,看本片,很多观众的感觉都是干着急,为什么妻子在面对一次可以向邻居求救的机会时眼睁睁看着希望离她而去,哪怕可能她为正被一个恶人守住的丈夫担心,但是她那时的那种顺从还是让人看着揪心。而本片很讽刺的是,在一个家庭面对恶行时,我们通常希望的是丈夫挺身而出,妻子拼命保护孩子,而本片我们看到的却是,丈夫表现的最为疲软,妻子显的也是患得患失,倒是孩子表现出更强的反抗力,开始了这个家庭最有力的抗争。

        当抗争出现时,我想本片将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当观众怀着这种想法时,导演一定在一旁鬼笑着。孩子抗争着,却发现试图求救的邻居已经遇害,向恶人举起枪又发现子弹没了,反而又给恶人提供一样凶器。而妻子借两位坏蛋外出时逃出后,当担心遇上他们返回而错过一辆路过的汽车后,怀着期待去拦下一辆时,却发现这次才碰上了恶人返回的汽车,看看这个情节设计的是多么冷酷的讽刺。导演还有意留下些小线索让人上钩,比如开始丈夫下船去查看家中异样时,将一把刀留在的船舱中,后来,当妻子被两位恶人挟持到船上后,我还自以为看出前面的线索是为了妻子捡起小刀,挥刀将嚣张的恶人刺死,结果倒好,她倒是发现小刀,但是在用小刀切割捆绑的绳索时,被恶人发现,她的求生欲望还被对方讽刺为“奥林匹克精神”,结果很干脆的被扔下船淹死。

        本片最荒诞,也是导演最坏的一个情节设计在恶人让妻子选择丈夫的死法上,当恶人中比较精灵的那位得意洋洋的问妻子是将丈夫用刀捅死还是用猎枪击毙时,妻子猛的拿起猎枪向另外一人轰了一枪。这一刻,让我颇有酣畅淋漓之感,来了,复仇的时刻来了,妻子将变身复仇女神,将剩下的一个也击毙。但是,接下来是精灵的混蛋抢过枪,竟然拿起一个遥控器,将本片“回放”到妻子举枪之前,而此时妻子再次试图举枪时,被他发现并夺下,一次复仇竟然就这样被回放然后剪切掉了。见鬼,我这是在看《神奇遥控器》吗?怎么会这么扯淡。导演就是这样有意为之,他以这样一个情节告诉我们,别做梦了,不要以为恶人都是傻瓜,都是那些喋喋不休罗嗦,等着受害者有机会反抗的草包。本片这里渲染着一种恶的强大和随意,随意到可以颠倒黑白,转变时空的地步,面对这样的恶,你怎能不万念俱灰,然后出离愤怒,何况片中的恶人还不时对着摄像机的位置,也就是观众挑衅性的说话,这就让人更加抓狂了。

        所以,我看本片被骂的很惨,不是因为这片拍的本身多烂,演员演的多糟糕,而是其中表现的观点让人崩溃,怎么人性可以这样恶?怎么反抗可以如此无力?很多时候,我们期待银幕上的恶人被惩罚,恰恰因为现实中,我们了解太多惨案的事例,知道面对恶,我们确实常常无力,常常只能事后补救,惩处恶人,但是悲剧已经不可避免,不可能如片中那样倒带(所以,片中恶被惩罚时,反而可以倒带,这就令我们更加愤怒),何况还有很多人逍遥法外。正是因为我们不能完美的解决犯罪问题,不能有效惩处一些恶人横行,所以,银幕上,才有蜘蛛侠、超人们上天入地,才有小人物面对恶行的令人痛快的反抗,这是我们的安慰剂。而《趣味游戏》中,导演却以一种基于现实的荒诞来打破我们的期待,这就很难让人爽快了,本片是否会如现在的口碑一样被打入万劫不复之地,这很难说,要知道,《发条橙》、《天生杀人狂》、《索多玛120》这些片子可也是臭名昭著着出世的,当然,现在你可以跟我说这些片子有什么反极权,讽刺媒体之类的社会意义,但是任何电影问世后都有个被解构、分析的二次创作过程,如《趣味游戏》这样的电影正是处于一个微妙的时刻,大家愤怒的声讨它的观点,但是正是这样扩大了对它的讨论,很难说后来,这部片子会被解构出这样的一个模样来。

        或许,在郁闷中,我们也可以逆向思维的积极些,虽然片中对恶人的反击被“倒带”了,但是我们知道在现实中“倒带”不可能发生,说明我们面对恶仍然有胜算。片子末尾,两个恶人又到了一家人门前去“借鸡蛋”,我们知道又一轮善恶之争开始了,之前的故事让我们对之感到悲观,但是,连环作案通常有失手之时,或许就是这一次。我强烈建议《犯罪心理》制作方跟本片导演Michael Haneke谈谈版权问题,接着这个郁闷的故事来一集,让电视剧中那班抗击罪犯的大拿搞定这俩混蛋,给我们一些安慰,也算是给大量观众添堵的Michael Haneke“良心发现”一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