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的实在太多了(笑),还是不多提了。这是部有好有坏、充满回忆的作品。刚开始的设定只是‘鬼屋奇观’,导演森本晃司和我斟酌后,想让主人公身上背负庞大的回忆,做成和原作不同的作品。以这部作品为契机,在之后的漫画《OPUS》、动画《未麻的部屋》和《千年女优》等作品中,我明确了自己对‘虚实相交’的偏爱。
绘画方面,我觉得不会有比这次更细致的了,虽然会对精神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但从此之后,不管主题有多难画,我都不会觉得有多累。对我而言,这是很大的收获。
我不怎么回顾自己参与制作的作品,但重看《她的回忆》时,我不会产生消极的想法。这是部珍贵的作品,让我感到不论是作画还是美术,它都站到了日本动画技术的顶点。
和担任作画导演的井上俊之先生、担任机械设计等职的渡部隆先生一起工作,给我带来非常好的影响;和导演森本先生每天晚上在吉祥寺喝酒散步,也让我的身体和经济状况有的受了。”
——今 敏
(在本作品中负责脚本、分镜、美术)
摘自 《KON'S TONE 千年女優への道》
观赏这部22年前的动画时,全程都为细腻豪华的美术所震撼。演职员表显示,这出自今敏的手笔。
脚本也由今敏执笔。难怪把故事设定在了近100年后的10月12日。以今敏对这部作品的贡献而言,也是无可厚非。
于是马上翻出这本随笔集。在这种无法否认任何一个字的自我评价面前,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了。
这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是今敏导演生涯的滥觞。超凡脱俗的想象,极富美感的镜头,缜密的逻辑,别出心裁的叙事,对细节异于常人的执著……今敏作品的魅力雏形具现,百年野心也昭然若揭。
从《红辣椒》再追溯到《她的回忆》,强烈感受到,哪怕根本没什么思想,但将表现发挥到极致,创作照样可以喷发出粲然夺目的艺术之光。
如此的自信与才华。只能说,这个人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强大。
回忆三部曲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动画电影。在八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前,大量的钱涌入了动画界,铸就了一部部非常经典的动画电影。
回忆三部曲里最优秀的肯定是《她的回忆》,另外两部一部是冯内古特式的《猫的摇篮》的黑色幽默加对日本社畜文化的嘲讽,一部是对军国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反思批评,在制作上并不输于她的回忆,但是立意上却不如前者厚重。
首先,《她的回忆》这部电影致敬了几个非常出名的文学经典。
开头在宇宙中航行的搜救飞船接受到了求救信号,这段明显涉及到荷马史诗里奥德修斯遇到海妖的桥段,这个元故事在此后被不断演绎,比如爱死机中的《裂缝之外》。
除此之外,还有继承爱娃记忆的女机器人吟唱的片段,是选自普契尼非常著名的歌剧《蝴蝶夫人》,被抛弃的日本女人呼唤着爱人水军的归来,这个契合了爱娃本身的爱情悲剧。
电影最后镜头拉远,冰冷危险的行星布满锈蚀的红色,在无垠的宇宙里漂浮,游荡,却是一朵巨大的玫瑰。爱娃肉身早已死去,旁白却是“您还是一样的漂亮”。一朵鲜艳的玫瑰前,爱娃干枯的骷髅,和《A rose for Emily》里的艾米丽重合,南方没落贵族之女和失声的女歌唱家,因无法挽回心爱之人,将他杀死,尸体留在自己身边,复习着往日辉煌的荣光和缠绵的爱恋,构成了女性陷落在爱情里的无数个缩影之一,充满绝望的悲剧艺术之美。
我曾经在回忆三部曲的歌单下指出,这部电影和《千年女优》的相似性,但是别人指出两者关联只在于今敏是主创,仅此而已。但如果单纯地把《她的回忆》和《千年女优》理解为惯常的爱情故事的话,那还是缺乏深度理解的能力。
事实就是《她的回忆》和《千年女优》根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悲剧,它们依然探讨的是“回忆与真实的界限,自我存在是何意义”。
朱迪福斯特在少女时期就非常敏锐的认识到。女性的荧幕魅力在于其疯狂,男性的荧幕魅力在于其脆弱(不得不说这个感触能力真的牛逼,确实天生就该搞艺术)。两部电影的相似点是女主角都是为爱情执拗追逐的女性——区别是一个更可怕,一个更动人罢了。她们追逐的并非爱情本身,而是在奋不顾身里对情感的焚烧和自我的坚持,就像《千年女优》结尾千代说的那样——“毕竟,我真正爱的是追逐他的过程”。她们沉浸在回忆里去确立自己主体的存在,命运的爱情悲剧挽歌,都因其疯狂而蒙上圣洁或者可怕的悲剧感。
同样不能忽视海因茨和爱娃的对照。在海因茨陷入回忆和爱娃对峙的部分,是整部电影最佳的段落,剪辑分镜转场无一不厉害。虽然爱娃这个角色非常夺目,但是主创们依然匀出了很多篇幅来剖析海因茨的心理,因为他是作为和爱娃的对比而设置的。爱娃向海因茨提出了一个非常诱人的建议,留在这样,陷入机器人所制造的幻想,在这个幻想里女儿并没有死去,他依然拥有着美满的家庭和幸福的生活。但是海因茨最终却选择反面,但是虚假的回忆并不值得,人依然要选择面对,即使现实依然充满痛苦。
在电影的最后,海因茨漂浮在星系的碎片间,防护罩内一片玫瑰花瓣,他流下了一滴眼泪闭上眼睛,却依然清醒地选择了和爱娃全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正如今敏的作品里,一以贯之讨论的问题。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究竟是拥有“我”所有的所有回忆是我,哪怕只是虚假的环境,还是在当下作出决定清醒的那个是我,哪怕现实已经脆弱得不堪一击。这个颇有哲学意味的问题,留待给观众考虑了。
这个片子,真的很特别。
这个片子用了很夸张的表现手法,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陈述了一个事实,这个事实跟以往科幻片的角度非常不同。
这个事实,被这样表现出来,让我觉得很可怕,甚至让我觉得比《终结者》的死亡来的更可怕。那就是不死。
如何解读?
人类是会死亡的,而计算机不会,机器人也不会。
在夫人生前,<超级计算机>和<机器人们>全方位无死角尽职尽责的记录着夫人生活的每一点每一滴每一个细节甚至每分每秒的情绪,这就是它们被造出来的原因。
而当夫人死后,<超级计算机>和<机器人们>却不会死。而夫人生前的所有数据也就成了它们的全部。它们自然的继承了夫人(人类)的遗愿和执念,继续的运行着,甚至会永远的运行下去。在电影中,哪怕在宇宙中漂浮了一个世纪,哪怕已经俨然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吞噬体,但它们依然会存在下去。
以往的机器人科幻片总是强调类似于机器人<意识觉醒>这类的主题,而这部片子不一样,里面的<超级计算机>和<机器人们>并没有觉醒。它们依旧是延续着夫人(人类)的意识,依赖着夫人(人类)的记忆(数据)运行着。没有意识觉醒,但是它们的存在依旧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这部片子其实不是在说夫人的回忆,而是在说<超级计算机>和<机器人们>,或者说是可能会永远运行永远存在的<庞大的吞噬体>的回忆。
人类要如何面对这种情形?
人死了,而计算机并不会终止......
所以,是否有必要给计算机/机器人设置自我毁灭/自我终结/自动清零的程序呢?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