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拉米 第一季 Ramy Season 1(2019)

简介:

    剧中第一代埃及裔美籍穆斯林Ramy(Ramy Youssef饰)在政治分歧的新泽西作灵性旅程。在这埃及社区中分别有认为生活是道德考验的一群人,以及认为生活没有后果的千禧一代。

演员:



影评:

  1. hulu家最近几年比较红的电影,莫过于带点儿人类社会科幻元素的《使女的故事》,和HBO宏大叙事背景,以及涵盖面广泛且高产的奶飞相比,hulu实在是一个做作不单纯的文艺电视台。今年年初的时候看了hulu家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影评传送门: )加上《拉米》颠覆了对hulu那种沉闷压抑刻板的印象。

    原来在追求深度的时候,并不一定要用沉闷压抑的方法来展示

    诙谐轻松也可以把宗教冲突、文明冲突、身份认知,以及大部分人对穆斯林的刻板印象演出来。在这个剧集里面,宗教的条条框框,埃及的革命,近亲情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世仇,都成为主线故事的佐料,用诙谐又充满矛盾的方法展现出来。

    男主角拉米,”虽然我喜欢堂妹,我睡别人的老婆,我和犹太人做买卖,我也喜睡犹太姑娘“,“但我是个虔诚的穆斯林”,美国几乎格式化的年轻人生活以及人们对穆斯林的刻板印象这种严肃的主题和诙谐的生活现状成了这部剧最大的笑点,再配合某些亦真亦幻的pov场景,就让这部剧的逼格拔高了一大段。对标《第二十二条军》这种类型的作品,确实是“严肃的事儿不正经来讲”的hulu作风。

    男主角经历了创业公司倒闭没有收入的状况,在不情愿下被妈妈安排到舅舅的地方和犹太人做生意,没钱没姑娘,美国loser和中国屌丝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差别;父母安排相亲,在后座上就被对方要求重口味的性行为;因为是穆斯林从小被孤立,只有残疾人同学作伴,还得开车送他去和未成年人发生不可描述的事情;和犹太拉比的女儿暧昧,却因为不肯服用迷幻药,想反悔来不及却只能看她去骑其他男人;意乱情迷和别人的老婆发生关系,却因为打算送她孩子一个指尖陀螺被踢下床;父亲被告知他的儿子拉米正在睡他的老婆,和拉米深谈,拉米听到在埃及的爷爷对父亲说的话,相信爷爷有对这些问题的终极答案,毅然前往埃及,历经千辛万苦之后见到爷爷,爷爷卒,

    也许在阿甘这种简单的人眼中,生活是一盒巧克力,而在拉米的眼中,生活明显不是那么简单,需要他在宗教,家庭,生活,钱,姑娘面前做无数个选择,而让他做选择的先决条件”我是谁“他自己都不清楚,朋友不知道答案,父母明显也不知道答案,唯一一个也许知道答案的爷爷也在和他长谈之前去世。

    最终拉米也没有搞清楚这个剧的终极问题,在拉米积极寻求答案的时候,他身边人则作出了“活在当下”的生活选择,让拉米对这些问题的追寻成为一种荒诞。信仰和环境,宗教和生活,种族的世仇,近亲爱情的火花,刻板印象和现实的强烈矛盾。在《拉米》当中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这无疑是一部打碎传统刻板印象的剧,不但是美国人眼中的”穆斯林“,更是美国人眼中的”埃及“,甚至还是埃及人眼中”美国人“的刻板印象。

    世故圆滑又有着穆斯林大家长做派的舅舅,很难想象他见不得男人打女人甚至拔枪相向,并且说出“我们保护女人,并不是我们不相信女人,而是我们不相信男人”;拉米眼中极具英雄主义浪漫色彩的革命,在埃及人眼中则是丧失自由经历镇压甚至失去亲人的苦难; 传统的穆斯林母亲形象的妈妈做起了uber司机,还引发了自己法语口音带来的一段浪漫;拉米的妹妹尝试跨种族的性爱,却以失望告终;而拉米自己就更复杂,他既不是恪守传统的第一代移民穆斯林,也不是印象中滥交的美国年轻人,他一边恪守着教规戒律,另一边内心躁动不安屡屡在信仰和世俗双重道德观的边缘疯狂试探。

    相信拉米最后在和堂妹接吻的时候,脑袋里一定还响着哲学的终极三问: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

    尽管《拉米》是个欣赏门槛比较低的轻喜剧,但要完全体会这个剧的深刻,还是需要一些阅读成本的,推荐书单如下:

    《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

    《耶路撒冷三千年》

    《耶路撒冷的告白》

  2. 看前面几集男主的pov还行,看到第六集换成女主的角度一个一个的trigger让我要窒息了。看到结束我在不停回想过去两年里我以自己亚洲人的身份在面对白人时候的言行举止,想我还要问我前男朋友asain fetish,然后在得到否定的答复的时候的放松感。但是我明明这么在意想要不在乎种族,以global citizen自恃,表现出来还是会时时刻刻留着周围的其他种族的人胜过亚洲人,因为自己是亚洲人是中国人而极其self conscious. I am nothing more than another ignorant white guy.太令人失望了,太难了

    另外我再bb一句,如果所有的影视剧是男主和是女主的比例调换,我可能会比现在要更痴迷影视游戏小说等等无数倍。虽然这剧的其他几集也很inspiring,但都比不上妹妹和妈妈那两集给我的powerful的感觉。因为就是当人们有一个相同的身份的时候,理论上来讲不管体裁如何,总是能更加相通。而可惜的是当主角限定为女生的时候,似乎一下子选题就有了局限性。

    男主的表亲拉他去party的时候给男主讲的话真的好让我有同感。是不是所有非主流(美式、西方)的社会和文化在被主流审视和理解时一定会被那样对待。like how american values and american norms are supposed to be universal, talk about inclusive when yall are ignorant as fuck How do people dare to ask others to join revolutions, and judge those who choose not to because they wanna keep living. You are not the one risking your lives, you don't know nothing about lives in a country where speaking is a crime, come and revolt yourself or please just shut the fuck up

    最后,男主喝tap water喝到拉稀太逗了嘻嘻

  3. 在时间序列上,我父母属于第二代城市移民,但思想上,他们远远滞后了。从世纪初我降生,至今近20年,工作,社交,娱乐,他们都停滞在城市边缘的这一个小小的房间里。母亲最好的朋友是楼下大她十余岁的老邻居,父亲唯一的事业是消遣时间,而我,随着升学的水流,缓缓地激烈地从这个静止的世界剥离。

    我继承于母亲的敏感多疑,让我在平庸的人生轨迹中偶遇了“知识”这潭幽泉。除了同龄中产孩子热于关注的敏感话题,我不自觉地痴迷于“宗教”和“边缘”。从购买一本圣经,到高三自习与同学讨论王明珂汉藏边缘理论的美妙。我学着用“他者”的眼光观察,结果得到的是痛苦和麻木反复。一天天发现自己身上的堆积的社会印记,身份印记,记忆的担子越来越沉重。

    “边缘”的祛魅始于自我身份的认知。而当我与片中的拉米共鸣时,恍然醒悟,我向往犹太教,企图成为基督徒,希望生来是一个穆斯林的根源。我心中充满了碰撞,紊乱的禁忌准则,他们陈腐过时,他们又维系着若有若无的“美好”。没有明文戒律,没有箴言,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为自己锻造了独特的枷锁。身份感的自我约束与现代性的道德破坏力打破了我们的虚假的外壳,我们像一群嬉皮一般,挂着鼻环、舌环,人人各异,又相互疏离。所以,我在寻觅一个家园,它约束我们,又让我们互相依靠。

    无限制的外在解放带给了我们什么?当我们高举后现代的旗帜欢呼时,我们将前往何方?

  4. 最近在看Albert Schweitzer(阿尔伯特·史怀哲)的《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对于他的作品大家可能更熟悉高中课本上的《敬畏生命》。目前还没有看完,但是其中一句话,我看的特别深刻,“Romain Rolland I met for the first time around 1905, and in the begining we were merely musicians to each other. Gradually, however, we discovered that we were humans too, and we bacame good friends.”这里史怀哲说的是他在三十岁时候在巴黎认识的朋友Romain Rolland。他们先是以音乐结识,但是后来也觉得对方也是有自己生活、有血有肉的人,逐渐成为了朋友。听起来可能觉得很荒谬,但是却是真实存在的。2018年的时候,我去北京,那个时候北京在开会,安检比较严格,当时我背着包,需要检查,安检人员看到我包里的英文书,她笑着说,英文的呀。我当时就心里一惊,连忙说是的。安检人员也会笑呀的思维立即浮上我的心头。我们通常都是刻板的认为我们粗略接触甚至片面了解的人,就是真正的人,然后就不在继续了解呀,甚至敬而远之,其实他们是和我们一样有着价值观,有着亲朋好友,有着自己的烦恼的普通人。They are humans too

    电影中也是处处体现着这样的事情。美国白人眼中的穆斯林,在911发生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忽然间,平时似乎了解你的邻居,都会觉得你会不会是恐怖分子,面露面试,为了所谓的表忠心,男主的父亲还要买国旗放在自己家门前。而男主角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也问出来你是不是恐怖分子的问题。虽然男主角极力的辩驳,但是他们依然让他通过打飞机自证清白,结果来看他们也并不关心他是不是真正的打过飞机,或者没有打过,他们只是不再相信他了。他们的友谊也就这样散了。

    在男主角的妹妹和那个男的交往的时候,也是有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刻板印象,甚至于那个男生觉得都可以‘后入’来保持男主角妹妹的所谓的‘Virgin’。这样诡异的逻辑都来源于对于穆斯林的不了解,甚至于说不敢于了解。最近美国一位黑人被警察误杀,引起了全美的大游行。可见这种对于黑人歧视的根深蒂固和黑人对于歧视本身的感同身受。同样的歧视也存在穆斯林中,穆斯林在美国或者其他非穆斯林为主的国家也都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但在普通穆斯林地位之下的是穆斯林女人她们不仅面临着社会对于穆斯林的歧视,更面对着对穆斯林女性的不尊重和对于这种不尊重的视而不见,通过清真寺里女性祈祷地方条件的恶劣也可见一斑(虽然剧中没有展示)。

    就和剧中男主角与清真寺服务人员的对话一样,他的那种迷茫可能存在于很多人。无论于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说不能婚前性行为之类,然后还有其他诸多的行为准则,但是现实中有太多的诱惑,怎么才能保持自己能够遵守其中的每一条呢,在看史怀哲的那本书的时候,我有了一个答案,其实和剧中答案类似,就是,应该更多的拥抱《圣经》或者《古兰经》文字后面体现的上帝的爱,而不是纠结于遵守每一条戒律,抑或者纠结于应该遵守那一条不应该遵守那一条。怀着一颗爱别人、爱世界的心,行着爱别人、爱世界的事,才是学习这些经典应该有的一种境地。

    他们一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纠结。整体也反映了他们身在美国心境的那种孤独(不过后面看到,即使在埃及,也有很多人是迷茫的)。虽然父亲的角色并没有很仔细的解释,但是他只身来到美国,白天读书,晚上工作,希望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谋求更好的生活。这就是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承担和牺牲。而母亲就是前面所谓的穆斯林地位之下的穆斯林女人,没人听她说话,她那接受美国教育的儿子女儿不听,她的丈夫工作了一天,也不会听。她的生活即使到了美国竟然也没有很大的改善,依然只是买菜做饭,她想通过工作改变自己的境地,但是社会的残酷让她怎么也融合不进去,不知道FB那个好友申请是谁发的?她也没有急于看。

    男主角的妹妹,也是挣扎的人群中的之一。她努力表现的很强势,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父母和兄长,但是内心却是驯服的,到了二十多岁还是处女。她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人,希望和他怎么样,但是那个人却是更喜欢她的国家或者种族而不是她自己。更可笑的是,那个人竟然还抱怨做个普通白人是多无趣呀,做一个少数族裔是一个多么特别的事情。可他可曾想多少人想要做普通而不可得,多少人想要无趣却总被针对。他很喜欢聚光灯的舞台,但有种聚光灯不是耀眼到羡慕,是歧视到极点。

    电视剧在搞笑中说着残酷的现实。穆斯林禁令当时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抗议,但是剧中却通过男主角的“not all Muslims”都不走运来调侃,女孩也说自己不用让出房间了。女孩父亲的性教育也挺有意思“Girls, no boys. Boys, no boys”。简单明了。而另一个方面,在男主角和其父亲关于和有夫之妇乱搞关系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性关系在穆斯林中的压力。目前看来,不管有信仰还是没信仰,不管什么种族,同性相恋都是存在的,只是多少问题。

    对于后面的TRUMP的问题,也是很奇怪。我的一个同学,在美国做研究,是个博士,最近和他聊天,他也表达同样的和电视剧中男主角埃及老家的叔叔们一样的想法。他认为特朗普能够连任,觉得特朗普做的很好。认为他是美国的总统,他当然要为美国考虑了。反过来,他觉得民主党很虚伪,生活都不好了,还谈什么民主。他之前挺喜欢默克尔的,觉得她很厉害,德国也治理的很棒,但是现在他也不再喜欢了。我对他印象很好,他表达这样的意见,我很诧异。不过这也不是他第一次表达这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