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白色气球 / The White Balloon / Badkonake sefid
导演: 贾法·帕纳西
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 Aida Mohammadkhani Mohsen Kafili Fereshteh Sadre Orafaiy
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上映日期: 1995-09-09
片长: 85 分钟 IMDb: tt0112445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看了好几篇豆瓣影评,发现大家主要在拼文笔,没有几个在写真正的对于电影内涵的理解。
如果不谈这部电影背后的伊朗民族问题与政治背景——那你等于没看懂。
首先要说一点,这个在片头就出现过的有着东北亚面孔的卖气球少年是个哈扎拉族。那一下哈扎拉族就会获得这些:
「哈扎拉人(波斯语: ,Hazāra)是一个使用波斯语族哈扎拉吉语为母语的民族,拥有突厥-蒙古人血统。他们的主要居住地是阿富汗中部、伊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主要是在奎达)。哈扎拉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是阿富汗的人口第三多的民族,人口占全阿人口的9%。还有许多哈扎拉人以难民身份居住在伊朗以及世界各地。」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这个在德黑兰街头漂泊的哈扎拉男孩,应该是以难民身份居住在伊朗的「难民」。
导演在长镜头的最后出现了片中唯一的独白,也是最后的台词:1937年初,这才是刚刚开始。
那在1937年以后发生了什么呢?
「多斯特·穆罕默德儿子哈比卜拉·汗在1901年继位,大赦所有被迫害的人。但长期的民族隔离政策造成哈扎拉人几乎在整个20世纪都被歧视[9]。
1940年在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的统治下,阿富汗政府对哈扎拉人加税,同时普什图人免税并可以从政府拿到补助,这使得哈扎拉人再次反叛。在政府镇压了这个反叛之后,去掉了这个新税。」
哈扎拉人由于受不了普什图人的歧视,而在1940年,发生了反叛而被维稳。
那是否到了伊朗的哈扎拉人就真的逃离进了一个没有有色眼光的世界呢?
这部影片给了我们答案——哈扎拉人的边缘感和被歧视是中东国家的普遍现象。
作为波斯人是要民族的伊朗,在片尾,即使连单纯的波斯族孩子也都无法去接纳一个哈扎拉族少年。
即使他为他们卖掉了两个彩色气球,却没换到一点成为朋友的可能,甚至是一声「谢谢」。这可能是一些从他们有记忆起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哈扎拉族爱背叛普什图族」、「哈扎拉族都是骗子」、「哈扎拉族都是流浪汉和小偷」……
这种隔膜和歧视在民族间蔓延、它没有国界、不区分你是逊尼还是什叶、无论你是否了解、年龄多大,它正在变成一个民族的一种文化。
所以,结尾他只能一脸茫然的在和那只没人要的白气球一起,去思考到底到底哪里才是一个可以一起过新年的家。
我相信这也是导演要探讨的关于中东边缘民族的问题。如果你跟我说作为一个阿巴斯的助理导演出道的贾法帕纳西没有一点政治表达我可不信。
当然了,如果你想更多了解,还可以去看一下什叶派和逊尼派,普什图族、哈扎拉族和库尔德族,伊朗和阿富汗在维基百科的词条。
手机直接码字,一定有问题,有时间再用电脑回看编辑下。大家先看个意思,如果有人看的话。(手动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