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第二个春天(1975)

第二个春天(1975)

导演: 桑弧 王秀文

编剧: 刘川 贺宝贤

主演: 于洋 杨雅琴 高博 康泰 井立民 张宪 茂路 张瑜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75-10-01(中国大陆)

片长: 96分钟 IMDb: tt13913942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斗争,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终于扬眉吐气当家做主人了。然而为了确保新中国在健康、和平、有序的环境下持续发展,国防建设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此前我国国防方面得到了老大哥苏联的援助,只不过早日发展自主军工才能使中国人民的腰板挺得更直。1960年春天,我国自行设计的新舰艇“海鹰号”试航爆炸,东港1060造船厂厂长不顾工人们的反对,决定放弃海鹰号,转而寄望于苏联援助的“飞鱼”。新近走马上任的工委书记冯涛则实事求是,深入群众,决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继续海鹰的项目。而在此过程中,别有用心的外国势力则试图将我国的自主军工扼杀在萌芽之中……

演员:



影评:

  1. 冲名场面刷了《第二个春天》,本来画质太差,一直等资源,但是发现遥遥无期,紧着看吧。 先抑后扬。为了“自力更生”的口号,电影夸张式地打倒一切、宣传怀疑一切、甚至迷信一切。自信和蛮干的侥幸成功的后果,可能搭入更多人力财力弥补。由于年代,闭门造车对老大哥们置之不理甚至永怀敌意。脸谱化严重,即使工程师、厂长的观念不对,也要加深反面形象,成心塑造不怀好意似的企图。可我们辩证去看呢?完全不必如此。 于洋真好,这样的书记形象信服人、鼓舞人,在情节需要的基础上,最大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情感和理论两个抓手,给同志鼓励思想、疏通情绪。而与齐厂长的名场面,爆发力暴增,两个人的台词功力如电光火石一样,这一场也好像终于发现了桑弧先生的镜头,两个人的调度那么和谐又不失站位,一个字,顺。 一开始我把这部电影最后的演讲,和杨在葆的《血,总是热的》搞混了,同样是鼓舞人心的演讲,各有千秋。杨雅琴在今天这部电影里,塑造的设计师形象实在难看,脸永远黑色、阴险,简直不像理智的人。康泰演个总工程师,简直男版蓝瓶,真老啦,帅小伙的脸上都起褶子了。高博就不见老,几十年前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哈哈,永远是老好人、愚笨、受欺负、吊个烟袋的老头形象。不过作为海军题材,前两天刚看完也是由他参演的《海魂》,再看咱们七十年代的海军题材,真是飞跃的进步啊!张瑜竟然演过这么小将劲头的角色,太咋咋呼呼了哈哈。张宪同志的形象,稍微再胖一点,太像朱总司令了。。。

  2. 阶级:
    工人阶级、党的干部、新派知识分子、旧派知识分子、脱离群众的反革命分子
    性别:
    党工委书记为男性(启蒙者形象)、女主人公、工人阶级男性。主要人员多为男性。
    价值:
    自力更生。
    强调斗争的重要性。不能把政治原则与造军舰截然分开。辨明风向,认清潮流,对取得战斗的胜利很重要。学习《列宁主义万岁》,政治理论提供方向。对小姑娘的人生启蒙:怕吃苦费劲,没有远大革命理想,不叫生活。生活就是斗争。道路、思想斗争 只要确定道路,便没有困难。
    群众力量。拖走海鹰时“为什么群众意见你们一句也不听啊”。“书记的办法出在群众身上”。工委扩大会“真理不变成群众的思想行动,你个人的思想有天高,海鹰也飞不起来啊”。“长发工人的算法,算出了工人阶级的积极性”。
    依靠工人。工人长发控制发动机。“海鹰离开工厂离开工人,可真的要完啦”技术攻关会,常发师父先讲。
    改造老旧知识分子。父女之争 “关在房子里的研究方法不适应形势要求”。放开眼界往前闯,到海鹰组的群众中去吧。
    怀疑知识分子。这类影片中,反派往往是知识分子而非工农群众。反派,个人利益胜过群众利益 “怀有个人目的人,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是会感觉处处有压力的”。老潘提到周围的“压力和打击”,被敏锐察觉并翻译成“党和人民吗?”,“受党多年教育的知识分子,应该和党和人民同甘共苦,走另一条路是危险的”。反派被一步步逼出反动本质。

    背景:反苏修、大跃进
    知识分子形象:眼镜、中山装、领口钢笔、三七分油头、出入小汽车
    工人阶级形象:工装
    蒙太奇镜头组接:工委主任与毛的画像。建设精神与革命精神的同构,井冈山上的红旗 长征路上的草根 延安窑洞里的灯火 一个信念 跟着毛主席走革命的路
    在新的斗争面前 丢掉了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