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到动物纪录片,自然会想到小时候看过的那些原始生态的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惊心画面也好,罕见习性的镜头捕捉也罢,无疑都是人类凝视下的猎奇趣味所致。其实这个题材还有不少发掘的方向,近年来涌现一些非传统的动物纪录片就是绝佳例子,其中柏林电影节获奖的《贡达》和戛纳嫡系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的《奶牛》最为突出,不约而同均采用动物的视角去反映更丰富的话题,令人耳目一新。而去年洛迦诺电影节上又出现一部类似的“动物视角”纪录片《美洲夜降临》,不过相比起《贡达》和《奶牛》,这部显得过于实验而曲高和寡,未必能讨好普通观众的口味。
《美洲夜降临》拍摄于巴西利亚的一家动物园,那是该市数百种获救物种的栖息之地。影片透过观察动物园里的动物,探讨城市化导致动物栖息地遭受入侵破坏的环保话题。影片始于城市景观的画面:深蓝色的滤镜、夹杂噪音的背景声、愈加快速旋转的镜头,不知不觉营造出惊悚悬疑的意味,用导演的话来说,这是一部“生态恐怖片”。
全片没出现太多人类的身影,只有动物园管理员的日常喂饲,以及消防宪兵前往处理动物闯入家居的镜头。去除了人类中心化的视角,完全从动物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环境与人类世界;再加上夜景日拍的技术与阴郁耸动的配乐,俨然描绘出导演自诩的“生态恐怖片”的轮廓。导演有意将高楼大厦、高速公路的空镜头与动物凝视的特写镜头并置,衍生出不少有趣的思考。
画面上是稀松平常的日常景象,却暗中泄露出反抗与逃离意味的情节:电话报案中提到那些出现在居民生活区的臭鼬、在夜间偷偷横穿马路的灵长类动物,以及一些大型食蚁兽在马路上的尸体……无意中让人感觉到动物都在设法逃离人类的环境。从我们看来,动物不断入侵城市,向人类反击;然而,换一个角度,城市化的过度发展令动物的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少,这些高楼大厦和高速公路的前身很可能就是它们原本安乐的栖息环境。于是,城市景观的空镜头往往伴随着凄厉的动物叫声,便有了合理的解释:这是一种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暗示。
最发人深省的莫过于导演用飘忽不定、没对焦的镜头观察动物,营造出偷拍的情形。与猫头鹰的眼睛对视时,它的瞳孔在变大变小,适应光线的变化,但没想到下一个镜头却是刺眼的灯光画面,突然间我们感到自己成为了被凝视的对象。导演透过视点的对换,让观众更好了解到动物们的切身感受。这像是一场动物与人类的对峙,动物反抗人类对它们家园的侵占,而最后长达数分钟的瀑布镜头也许暗示了回归大自然才是动物们的终极愿望,而不是被终身圈养在动物园里。
纵使有一个积极的动物环保主题,影片表达主题的形式过于抽象晦涩,影像素材的组合、粗糙的质感、与过于缓慢的节奏像是一个艺术实验装置,似乎更适合在美术馆放映,这也是影片没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