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三大队(2023)

三大队(2023)

又名: 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 / Endless Journey

导演: 戴墨

编剧: 张冀

主演: 张译 李晨 魏晨 曹炳琨 王骁 张子贤 杨新鸣 陈创 黄璐 艾丽娅 张新成 高叶 张本煜 王雨甜 王双宝 张祎曈 冯兵 董向荣 李妍锡 徐冬冬 马千壹 陈昊 张磊 宁晓志 刘頔 郜玄铭 黄婷 盛梓航 韩静 赖维佳

类型: 剧情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3-12-15(中国大陆) 2023-11-03(金鸡国产新片展)

片长: 132分钟 IMDb: tt28212677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刑侦大队队长程兵(张译 饰)带领的三大队在办理一起恶性案件的过程中导致嫌犯之一意外死亡,被判入狱。出狱后依然坚持以普通人身份追踪在逃嫌犯。

演员:



影评:

  1. 2019年初,我第一次拜访编剧张冀老师。他问了我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作为警察,你是如何看待三大队和程队长的?”我不吝敬仰之辞,只说佩服、崇敬、热血难凉、警魂不灭……“但换做是我,我做不到。因为太难了。”

    纵然程队长没有告诉我追捕王二勇的经过,但我很清楚,自己以警察身份追捕嫌疑人的过程尚且如此艰难,压根想像不出程队长在那么多年里,以普通人身份万里追凶,会面临怎样的困境。

    10年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从同事口中听说了程队长的故事。起初连我也不敢相信身边竟有这样的前辈,直到另外的同事又给我讲述了同样的故事。只是故事的前半段高度一致,但后半段却各有千秋。

    “他去了贵州,当保安,送快递,开出租……”

    “他去了湖南,摆夜市,收废品,打零工……”

    “他去了重庆,做棒棒,装空调,混工地……”

    “他去了四川……”

    但我追问到最后,只有一句:“抓到了。”其他情况他都不肯讲,我也只能道听途说。

    5年前,我向网易人间的沈燕妮主编提起了程队长的故事,她建议我写下来。为了了解程队长追捕王二勇具体过程,我拨通了他的电话。但电话那端的程队长只是淡淡地对我说,“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吧,做个好警察,办好案子,也保护好自己”。

    所以后来当张冀老师问我,程队长当年是如何独自找到已经更名换姓、金盆洗手的王二勇的时候,我只能告诉他,我不知道。

    自始至终,我其实并不知道程队长的12年,究竟是如何度过的。除了当年案件中必要的关系人以外,程队长没向任何人透露过有关那段追凶岁月的只言片语。而我凭借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和工作阅历,也推测不出他究竟经历过什么。这也成为了《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原文中的缺憾。此篇文章也被收录进《三大队:深蓝的故事精选集》,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我只知道那段岁月,以后可能往后的不知道多少时间,程队长一定很苦。

    如此,便格外感谢编剧张冀老师,感谢电影的主创团队,在电影《三大队》的设定里,程队长并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不想让他那么孤单,所以想让他的伙伴们,在路上陪他一段时间。”

    于是影片中的程队长有了四位出生入死的好兄弟。训狗的徐一舟、卖宵夜的马振坤、做保安的廖健、开出租的蔡彬。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共同陪伴程队长走过了一段追凶之路。甚至当徐一舟说出那句“三大队又回来了!”时,我也瞬间心潮澎湃了起来。

    但平静过后,我却突然发现,“伙伴”这个温暖的词汇,又从另一个侧面让我理解了现实中程队长的艰难。都是做选择题,但程队长的题干下却只有唯一选项。

    在追凶的十字路口,马振坤选择了家庭,程队长选择了追捕王二勇;廖健选择了孩子,程队长选择了追捕王二勇;徐一舟选择了爱情,程队长选择了追捕王二勇;蔡彬选择了治病,程队长依旧选择了追捕王二勇。程队长苦行僧般的轮回里仿佛只有王二勇。

    但马振坤走时,他双手抱头,在墙角掩面而泣;廖健走时,他面如死灰,在桌边欲言又止;徐一舟走时他快步疾走,在海边哽咽祝福;蔡彬走时他心如刀绞,一头扎进江水之中。

    他并非钢铁,也知人间冷暖,四位队员同样的人生困境也曾令他仿徨。只是彷徨过后他挥拳击碎了面前的壁垒,纵使在街边破碎的镜子里看见了破碎的自己,他依旧选择了孤独前行。

    程队长并非不痛,只是不言痛。

    感谢导演和编剧老师对于五人追凶小队的设定。

    想起他匍匐在地,写好“我追不动了”的短信,翻遍通讯录却不知该发给谁时,我心头又是一紧。那是一场本不属于他的战争,他却为此搭上了半生。

    当我坐在影院的角落,静静地观看电影《三大队》,听刘欢老师演唱的片尾曲《人间道》缓缓响起,我总是忍不住回想——

    十几年前,程队长没有在那条孤独而隐秘的追缉道路上留下任何印迹,作为晚辈的我只知结果不知过程,连致敬都感觉苍白无力;而现实中,程队长的追凶之路上亦或也曾横亘着同样的鸿沟,他身边没有陪伴,身后却满是退路,但他仍然坚持走到了最后,一个人,一双鞋,一条命。

    直到他踏平风沙,见到了雪兰花,用黑夜举起的火把告诉了那些亏了心的鬼,什么是王法。

  2. 因为知道原型故事的特殊性,很感慨《三大队》能拍,并且拍成了现在这样。这是个关于“藏”的故事,因为它必须要把连现实都不敢说透的地方“藏起来”表达,它拍的比现实还要现实的部分,才能抵达我们面前。

    要谈论它,还得要回到那篇原型文章。

    大家应该都知道影片有现实原型,“网易人间工作室”的非虚构故事。文章里的“2002年8.22大案”变成了电影里的“9.21大案”,主干没变。一对流窜作案的兄弟,踩着空调外机攀入室内,抢劫,奸杀少女后逃亡。警方很快抓到了其中一人,而另一位嫌疑人多年在逃。审讯过程里,嫌疑人死亡,涉案警察均被判刑入狱,最长的12年。其中被判了8年的队长程兵,出狱后,孤身追凶。

    这么讲你们就很清楚这个案件的特殊性了,一方面是警察入狱的敏感度。另一方面,是出狱后,已经不再是警察身份的程兵,还追凶多年的行为。你可以说他是孤胆英雄,但对于这样一位人物来说,更多的或许是疲惫,还有微妙地嵌入到刑侦体系的裂缝中的个人执念,他对待昔日案件的方式,不管有意无意,其实在试探着某些边界。

    回看那篇纪实文学,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作者深蓝提到了两点。

    一是,程兵在终于抓到那个逃了12年的嫌疑人之后,把自己关于追踪和抓捕的过程,写了一份《情况说明》,但这份说明随着“8·22案”的卷宗早已入档,他是没看到的。

    二是,程兵婉言谢绝了他的采访,所以他的这篇文章,是在采访了周边人,梳理了相关人士的几个版本之后,大致整理出来的。

    这说明了,作者其实是看不到真实的档案的,他只能通过老张的叙述来拼凑程兵的追凶线。其次,涉及到查案的细节、警察入狱的现实,也是不方便说的。

    所以作者,其实是“藏”着写的,而程兵自己,也“藏”着不愿过多表达。但这已经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接近真相的版本了。

    明白了案件的现实和敏感性,回到电影中来,我们就会发现,它在“藏着写”的层面上,下的功夫。

    影片里用了好几种层面的“藏”,来讲这个故事。比较表层的很容易看到,比如王二勇在逃窜时候的“藏”,他怎么改名字、办假证,反侦察技能相当强,甚至连租房,都要选择一个适合望风观察的岔路口高地。

    再比如三大队在出狱后,追查王二勇时,也是要“藏”起自己的身份的。他们需要伪装成出租车司机、小区保安、夜宵摊主、网吧管理员等来暗访摸排。表面上,这些职业能在工作范围内频繁接触大量人口,寻找王二勇。内层里,对于他们这些刑满释放人员来说,有一份工作,其实也是一种再就业,可以以此应对警方的回访跟进。还有,他们还得在遇到案子的时候,“藏”起自己曾经是警察,面对案件和罪犯的那种条件反射和身体直觉。

    在这表层的“藏”之内,还有两个层面的“藏”是很令人唏嘘的。一个是王大勇之死的真相,一个,是“孤身追凶”和“组队追凶”的呼应。

    原报纪实文学里写到了一笔,说王大勇真正的死因,其实很有可能是被害人家属当时抓到他现行,愤怒还击时导致的。文中的表述其实也很含糊,因为不管从道义还是逻辑上,这是件没有确切答案的事。只是为此付出代价的人,需要是确定的。

    影片对于这一点,只给了影像信息。那场戏里,王大勇被发现后,大家激愤而上,程兵等人赶到时,街坊们已经在围殴他了。但在之后,文字台词层面,没有对致死王大勇的伤势,做任何解释。

    这层“藏”,就要看大家怎么解读了。

    另一层让人唏嘘的“藏”,则来自关于三大队众人的群戏,最开始不愿意加入追凶的众人。他们纷纷又加入,但又陆续离开。这其实是影片最现实,也最残酷的地方,但也最温柔的地方。

    因为现实里,自始至终,都是程兵一个人在追凶。

    在狗场训狗的徐一舟,开夜宵摊的马振坤,在调查时去当保安的廖健、开出租当司机的蔡彬,看起来是各司其职,分头行动,在戏剧上也是典型的“西天取经”式小分队人物关系,但其实,这都只是现实里程兵一个人的经历。

    这些人,都是程兵自己。

    现实里,程兵独身追凶,做遍了城市底层工作,只为寻找线索,这让他几乎成为了一个殉道者和苦行僧。这一笔加入了三大队其他人集体追凶的改编,至少让程兵的这条追凶路,显得不那么孤独和冰冷了。导演戴墨说的那句话其实也回应了这个改动:““我们不太想让他变得那么孤单,所以想让他的伙伴们,在路上陪他一段时间。””

    它“藏”起了程兵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受的痛苦和煎熬,是戏剧,比现实更仁慈、更温柔的地方。

    最后想来谈谈的,是影片的“弃”。

    在追凶的主线之外,影片的暗线,可以用“弃”来总结。蔡彬出狱后,去盘串,把摊子出在很偏僻的地方,怕见到熟人。这种自我放逐的偏僻,意味着这些前警察,是系统和现实的“弃子”。当他们“不再是警察,这辈子都不会再是了”,那他们甚至都难以做一个普通人。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荣耀反而成为了一种诅咒,而这,不管是纪实文学还是影片,都是只能暗示和点到为止的地方。

    影片里许多人都在劝程兵放弃。现实里,由于缺乏程兵自己的口述,我们无从得知他到底听过多少次放弃的劝告。但不管这声音多大,他显然都不会听。就好像蔡彬在河滩里要他向前看,别活在过去,他根本不听,只是一直朝前游。

    当我们明白其实每个人物都是程兵自己的时候,那三大队其他成员的放弃,他们的陆续离开,也都变得可以理解了。他们,更像那些徘徊在坚持与放弃之间的普通人。

    不用外界说,程兵自己或许早在心里都放弃了千百次了。在戏剧里,我们可以安排他或他离开,但与之相对的,现实里,程兵再没有别的什么可以放弃。他唯一拥有的只有他自己,为了延续这条追凶之路,他不得在这12年里,一点点放弃掉人生中的其他部分,所以片中那些离开的他或他,是属于程兵的象征性的放弃的时刻,也是这12年里,把自己的一部份,一次次分割出去的程兵自己。只有这样,他才能走得下去。

    在影片的结尾,程兵一个人从警局出来,在逆光的视野中,看到昔日的挚交走过来,同他打招呼。但电车掠过画面后,那个路口,只有程兵自己,兀自站在那里。

    这是不是其实就是在说,其实从头到尾,“三大队”确实也只有他一个人呢?

    此刻他终于可以向前了,12年的追凶过后,他终于不用在一条看不到方向的路上一直走。城市、日常生活、十字路口摆在他面前,他可以随意走,选任何方向。

  3. 我执:(梵语:आत्म ग्राह ātma-grāha)佛教术语,又名人执,小乘佛法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通俗来讲是以自身为中心看待事物,并认为自己所行诸事皆对,不听他人劝阻。

    未竟:没有完成。


    最近几周,电影院的张译含量着实有些高,《无价之宝》,《刀尖》,《三大队》三部在一个月里陆续上映,本以为会看得有些审美疲劳,谁知《三大队》带来了近几个月来院线作品中较为不错的观影体验,引得我看罢回家又翻出改编的那篇纪实文学《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细细看了一遍,越看越觉得电影的改编确乎有两把刷子,为一个独行侠的追凶案件,充实了“三大队”这样一个丰满的群像设置,并让主角程兵与三大队诸人不断告别,最终走向孤独。

    这种近乎苦行僧的行旅与最终那场迟来十二年的正义,赋予了本片以厚重而略显伤感的真实基底。


    剧透预警


    先说一下观看《三大队》时贯穿始终的感受,那就是在主角程兵的追凶途中,确然感到一种类似沉郁的情感和逐渐滋长的无奈与枉然。在一场雨夜的命案之后,三大队众人因为意外导致嫌犯死亡而锒铛入狱,几年后狱外重逢,虽已操持起另一番生活,但那场未竟之案,那个仍然在逃的“另一位嫌犯”,成了三大队所有人心中的难解之结。

    我观影后看了电影改编自的那篇纪实文学,《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文章始末与电影出入不大,也是程兵对王大勇二勇的十二年追凶,也是横跨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多省,但是在追缉的细节之上,电影却将原作中程兵一人几乎独行侠式的调查,拓展成了一个具有真实感的“三大队群戏”。

    原文中对于三大队的其余战友只是一笔带过,然而影片里,整个三大队都成为了有血有肉,仿佛能触手可及的身边之人:出狱后带着孩子穿得正经巴咧卖保险的廖健;夫妻俩经营烧烤摊做得有声有色的马振坤;自称看破红尘却总也看不破红尘的蔡彬;还有那个一腔热血,却不知该走向何处,只能训狗的徐一舟...他们与程兵一道,组成了三大队这个整体,也让追凶这个历程变得更为层次丰富。当他们分工明确,互相掩护突进各个据点的时候,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三大队重现世间,虽然他们已脱去警服,然而他们心中的警服仍在。

    我认为影片较于原作最大的一点不同,也是最亮眼之处,便是程兵重新招募了三大队的诸位,而又在后面这几年的追寻中,一个一个又失去了他们。

    最早离开的马振坤,家里有着最多的牵挂,那个没有选择离开的妻子,那个他的情会欠一辈子的女人,就是让他放下执念的“锚”。

    之后离开的是廖健,儿子是他的牵挂。他自己这辈子也许就这样了,但是儿子还能有所为,需要自己的陪伴,于是他也离开了。

    徐一舟本是了无牵挂孑然一身之人,但一场意外相遇让他认识了自己的心爱之人,于是他选择留下来,不再继续下去。

    说来有趣,最开始最为踌躇的蔡彬,那个满口佛说佛说,卖珠子手链为生的蔡彬,却是跟在程兵身边最久的那个人,他确实也没有太多需要挂念之事,才能抛下所有为了一条线索而横跨多省,但是他自己的身体让他成为了自己的“牵挂”。

    于是程队长,再次孤身一人。

    这相比于一直一个人的追凶更有一种庄严且悲剧般的宿命之感,你不是一直都是一个人,但最后也只剩下了你一个人。

    片中蔡彬提出过一个“我执”的概念,说对一个事情抱有太深的执念是痛苦的来源,而程兵在几年的追犯途中,队友们一个个离开,罪犯似乎越追越远。同事劝他放下,女儿希望她回家,甚至最初以为二勇直接造成了师傅的去世,也只是一厢情愿的误会。他不断剥离自己追凶的庞杂理由,最终只剩下一个纯粹的执念。要我说,这个死也要捉住凶手的劲头确乎给程兵带来了绝伦的苦痛,让他必须背负如此沉重的包袱跋涉多年,然而当这个苦痛的根源曾害死过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程兵又怎能将此事如鸿毛一般轻轻放下呢?

    这是他身为警察时的未竟之事,当他已不再是警察,当他的事业已被他人接管,他仍不愿放弃内心笃信的正义,并为此搭上几年的光阴。其中他必然像他的战友那样有过迟疑有过踌躇,甚至一度自我催眠要放手回归正常的生活,但当他想到一星半点的线索后,仍立刻放下手中之事前往调查。

    说起来,如果为了营造电影的冲突感,杨剑涛这个角色完全可以做得更令人生厌一点,警察局的不作为,老同事的不理解甚至阻挠,从而突出程兵一路前行的可贵。然而这番处理反而会让剧情落入烂俗的窠臼,于是影片选择了更为真实的设定,他在持续跟踪案情,大家都理解并默默支持程兵的追查(只是因为自身缘故无法陪同),于是影片多了一点温暖的人情。

    为了给这篇评论也加一些人情味,容我复述一下《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结尾程兵的后续---他同妻子复婚,目前在北京经营小生意,过得不错。

    我觉得,在这一刻,程兵才获得了内心与生活的双重平静。如若他停泊在了追凶路上的任意一处,或许生活重归风平浪静,但内心仍要受永世煎熬。当然,我们不应把这些可敬的警察们、前警察们的付出看做理所应当之事,可也正因这些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守护我们的警察们,我们才能活在如今这样一个安全的社会。


    佛家认为,我执一事,则痛苦一世;事事皆执,则世世苦痛。

    但你知道佛为什么这么说么?因为佛不会帮你解决任何问题,它无法捉住嫌犯,它无法为小女孩所受到的苦难而惩罚任何人,于是佛只能让你放下执念,让你相信万事皆有因果,冥冥自有公道。

    佛无法帮你完成的未竟之事,那就自己去做吧。

  4. 相较以往就图个爽的陈氏商业片,《三大队》唯一出点儿彩的地方是:最后的主题落点和先前的表达内容出现了矛盾。

    这话什么意思?这不缺点么,怎么还“出彩”了呢?

    是缺点,但也因这缺点,电影具备了些许深度。

    且容慢慢道来。

    一、缺点即优点环节

    《三大队》的主题是什么?——借佛珠不离手的蔡彬之口已经点出:我执。

    “我执”就是程兵、就是万里追凶、就是刑警本色、就是“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所以到头来,“我执”是一定要被肯定、被歌颂的。本质上,这就是个主旋律正能量电影。

    不过,在三大队成员接二连三离开、徒剩程兵一个“我执”的缉凶过程中,你又会发现:编导对“我执”究竟正确与否是有反思的。

    反思不仅直白地显示在“我执是痛苦的根源”、“退后即向前”等台词中,更隐藏在战友各自退出的理由里——马振坤为了老婆、廖健为了儿子、徐一舟为了爱人、蔡彬患有胃癌。

    以上放弃“我执”的四条原因正好涵盖爱情、亲情和自身的身家性命——它们都是人这一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绝不可视作半途而废的单纯“借口”。

    所以编导详尽刻画每一场“分手”不是要批判这些人的“小我”意识而凸显程兵的高大全,而是要观众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们为什么最终选择放弃。

    既然是同情式的理解,那当然说明影片其实不认为“我执”是人生唯一的正确选项——起码是有所怀疑和可以讨论的。不过如此一来,代表反思的其余四位就与代表“我执”的程兵发生了矛盾,即我所谓:电影主题和表达内容的矛盾。

    试想蔡斌在河岸向程兵喊出的话:“程队,人要往前看!不能总活在过去啊。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一直抓不到王二勇?是因为他给了自己一个机会,你也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啊!”

    你把这番话和正义战胜邪恶的大快人心的结尾联起来看,显得很不正确。可考虑到说这话前无数次的辗转奔命和无功而返,似乎又合情合理。所以我才说:编导对“我执”的态度,其实是犹疑的。

    既不站其余四人也不绝对站程兵,这一创作上的迷糊态度使影片裂开一个可容纳思考的罅隙:“我执”到底值不值得呢?人生在世,只有孑然一身、一切尽失的人才能在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底。但凡心中还有牵挂、还有所爱,都万难做到。

    再举个例证:艾丽娅饰演的师娘也几次三番劝程兵:“要好好的”。“好好的”是什么意思?——让他放弃。

    在师傅的墓地,师娘还向程兵透露了一个秘密:原来师傅并不是因为王二勇撞了他一下才脑溢血发作,纯粹是因为“一直追呀追”才体力透支瘫倒路边。也就是说:师傅的“我执”竟害死了他自己。

    闻听此言的程兵露出了震惊却又如释重负的无奈笑容:看来,为师傅报仇的“我执”理由不成立了(当然这不是追捕王二勇的唯一理由,程兵给自己的三个理由是:1、为师傅报仇2、三大队没了、3、十四岁女孩无辜惨死)。

    影片于这幕透出的表达颇似同期上映的电影《涉过愤怒的海》:复仇的虚无。

    老金千里追凶,最后却发现导致女儿身亡的真正线索指向了自己。

    程兵万里缉凶,最后却被告知师傅根本不是王二勇害死的。

    再举一处易被忽略的镜头语言来说明复仇的虚无性:

    程兵在勘察王二勇藏匿过的房子时,发现从窗外望去可以眼观三路,这是个丁字路口(便于逃匿)。

    而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程兵在与臆想的同事告别之后,同样面对一条丁字路口。

    想想看,这样的设计纯属巧合么?不,这两个镜头的意思分别是:

    王二勇“办完事”后,面对歧路,选择了“忘记”、“让生活重新开始”。(所以当他听到程兵喊“王二勇”时第一反应是否认:“那不是我”)

    程兵在如愿以偿后,感到了怅然若失的虚无(民警说“没有口供,也可以定罪”)。此时,他终于肯来到属于自己的丁字路,他终于也能“忘”、也能选择“让生活重新开始”了。

    这么说不是拿凶犯和警察类比,我想强调的是:丁字路意味着同样的选择困境,人到底该“活在过去”还是“忘记过去、重新做人”——这层意思镜头传达的非常明确。

    让我们再次回顾程兵追捕王二勇的三大理由,除了为师父这条不成立,再看另一条:少女的死亡。关于这个理由,电影诠释的不好。虽有程兵听闻遇害女孩只有14岁时回头一愣这种细节,但远远不够。

    原作中说的很清楚:程兵自己也有个女儿,出于对女儿的爱,加剧了对王二勇的愤恨。但在影片中,无论入狱前还是出狱后,程兵都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无暇关心女儿。所以你很难想象一个人能专注于为陌生女孩讨公道而坐视父女情的流失。这更像是程兵为赋予自身的行为以绝对的正义性而找的理由。

    所以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三大队没了——这让程兵的事业没了、家庭没了、整个人生都没了。

    复仇:才是程兵最强大、最真实的动机。

    这一为私不为公的理由其实拍出来了,但电影的结论绝不能这么下:还是要为了正义、为了人民,就像刘欢那首片尾曲《人间道》强行拔高的一样:

    “我要白日见云霞夜里举火把,我要这朗朗乾坤下事事有王法......”

    行吧,都理解。个人复仇的意味要是再明显一点,这片儿可就玄了,敢冒险的也不是陈思诚。

    正是这种欲言又止的拧巴、影片中段对“我执”的反思和影片结尾对“我执”的高度赞扬之间的矛盾,成就了《三大队》的深度;恰是把私刑复仇的个人理由隐藏在人民警察的正义事业下(想想程兵为什么要暴打王二勇?),这一主旋律故事才有了更多的人味儿。

    另外,《三大队》的某些细节处理也还不错:譬如进入奸杀案现场时,三大队成员轮流换了鞋套;而程兵进入王二勇家时,同样换了鞋套。这预示着天道轮回,大仇(即将)得报。

    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接下来说说电影的缺点。

    二、缺点环节

    不管《消失的她》还是导演戴墨的上部作品《误杀2》,在电影类型上好歹是明确的:犯罪悬疑么。但《三大队》,你简直说不清它究竟是部什么电影。

    三大队成员入狱前,你以为这是基于真实事件的现实主义风格电影。

    待五人组重出江湖后,味道就变了。从“师兄弟归位”到墓地前决定踏上新征程这部分,有了点轻喜剧色彩甚至武侠剧味道。你知道我在看片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少林足球》。

    就问周星驰将昔日风光无限、如今沦落市井的“废物”们一个个重新捞出来“组局”的设计,和这片像不像?周星驰说:“我感觉,大家都回来了”;徐一舟也说:“三大队又回来了”。

    从五人一道奔赴长沙开始,画风又变了。地点字幕+寻找目标+同伴离开,又像什么电影?

    ——《宇宙探索编辑部》。

    想起来没?《宇宙探索编辑部》不就是杨皓宇牵头,他、秦彩蓉、那日苏、晓晓和孙一通组队寻找外星人,结果其他成员陆续离开,徒留杨皓宇一人么。

    一样的剧情走向+一样的字幕区分章节。而且,扮演秦彩蓉的艾丽娅一样出现在了《三大队》中。

    这部分的叙事节奏也颇为拖沓和无趣,与陈思诚“反转+反转”、“正邪大PK”的典型招牌大异其趣。它是在向文艺心理片靠拢,虽然靠了个四不像。

    在迟到的高潮——贵州抓王二勇这最后一幕里,影片又从文艺风变成了惊悚片。

    不管是运镜(如在王二勇家里窥视看不到脸的嫌疑人)、配乐还是氛围,都是韩国惊悚片常见的那套。

    所以你说说看:这到底算个什么类型的电影?

    除了类型混杂,我还要吐槽一下陈思诚那落后的性别意识,这点在《消失的她》结尾部分曾掀起过一阵讨论:

    敢情何非最后的痛哭流涕只因了解到李木子原来是个好女人、而他错杀了这样一个好女人啊!怎么“好”呢?——她怀了何非的孩子,而何非杀了自己的孩子。

    这一画蛇添足的“温情”设定曾招致无数的口诛笔伐,那一回,我倒觉得是大伙有些过于较真了。因为《消失的她》本质上还是个悬疑片,girl help girl的“女权表达”纯属蹭热点,当真就是你的错。那个结尾,应该不是陈思诚在故意恶心女观众,就是单纯的想法落后而已。

    但在《三大队》中,我就要认真说一下这件事。因为如前所述,这片儿是有点儿思考空间、有点儿人味儿的,但陈思诚照例把所有的人味儿、所有的同情给了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就是个废。

    数数片中展现男性情谊的拥抱有多少?

    程兵的妻子是废的,这个角色的存在目的就是凸显程斌出狱后妻离子散的惨,加上黄璐的面瘫式演技,几乎不忍直视。

    程兵的女儿也是废的,小时候能钻进爸爸怀里不嫌他臭,长大后就疏远了作为罪犯的爸,最后又神兵天降地出现在爸面前,表现出心里其实一直是爱爸的......不会塑造角色就别塑造。当然,若是想表现哪怕你几年没见过爸、爸也一直为了事业无视你,你也要理解爸、爱爸的意思,那另当别论——这就是不知反省的爹味意淫。

    再看马振坤老婆这个角色,最明显不过了。表面上,马振坤一口一个“我入狱时,是我老婆撑起了这个家”,“我妈的葬礼都是她安排的”,似乎是在赞颂女性的坚韧不拔——所谓的“赞颂”,就是大庭广众之下强吻一个,再由男同事由衷地竖起大拇指。

    可实际上,这个角色是用来与程兵的老婆(黄璐)、蔡斌的老婆(压根没出场)做对比的:后两个女人不能理解自己的丈夫,选择离婚是“负面形象”。只有马振坤老婆即使男人离开也能无怨无悔地操持这个家,更孝敬公婆,这样的“正面人物”,必须大加赞赏。

    真心“赞赏”的话,这角色就不会没露过几次正脸,且抛出的唯一台词是:“老马,客人还一个菜没上呢,不做生意了?”——这是句不近人情、明显令人生厌的话,用以塑造陈思诚式“值得赞扬”的女主角。

    影片落后的性别意识无处不在,包括女儿死了、率先崩溃去死的一定是母亲,而坚定不移追问案情进展的是父亲;奸杀犯娶的老婆一定是个跟着电视练瑜伽的脑残......

    哦,还有那个徐冬冬,不得不说,电影对会说“有劲儿”的妓女的塑造是成功的。“有劲儿”纯属废话,除了刻意制造博男观众会心一笑的低俗笑点外,有什么剧情功能吗?

    不是我要借机“打拳”,一部电影的本来面目是怎样就是怎样。前段时间《我本是高山》的“辱女”争议,我就认为是子虚乌有,纯属观众的理解错误。

    至于说《涉过愤怒的海》在批判父权,我也不同意——因为事实是:小娜是老金一个人拉扯大的,为了凑足其赴日的学费,老金起早贪黑在海上拼命。“无爱”这种话,小娜可以说,那由她的心智和经历决定。但观众也认为老金“不爱”女儿,未免有失公正。老金只是“错爱”和不会表达爱,这属于两代人沟通上的悲剧,双方都有责任。

    可反观《三大队》,我想问一句:小雨点儿凭什么爱父亲?程兵为她、为老婆、为这个家尽过什么责任?一张全家福还是一袋茶鸡蛋?

    陈思诚式的女性角色,不仅需要为不幸的男性去牺牲,还必须原谅他们。他最大的共情点,是男性的悲惨遭遇——恰如《消失的她》唱到“为何囚人者也像困兽”;也恰如夜市上一众醉汉引吭高歌的《少年壮志不言愁》。这一浓墨重彩的抒情场景拍的是如此肉麻(同样的肉麻场面还有雪地里的“过年好”),导演居然给了小区一个全景镜头,都不怕提醒观众这很扰民么?

    要说“辱女”,陈思诚这把才又辱了——所有女性角色都如此潦草和糟糕,当然是主创的意识问题。就像片方自曝遮挡女孩儿腿的想法来自张译,可这一“尊重女性”的宣发实在不太高明,等于挑明了说导演没想到,是张译素质高。我想到的倒是:影片将原作中受害者的年龄从17岁改成了14岁......这大概是认为奸淫幼女更易令观众同情吧——可这思路对么?

    所有与女性相关的糟烂设计,都经过了陈思诚监制的最后“把关”——就像夜市上被英雄救美后的小姐姐只会喊个“老板好帅!”,然后为男人鼓掌。

    《三大队》终归还是陈思诚的电影、陈思诚的水平。从《北爱》开始,起码在对女性角色的认知这点上,他的思考一贯不怎么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