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 Marina Abramović: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2)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 Marina Abramović: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2)

又名: 凝视玛莉娜(台) / 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

导演: 马修·艾克斯 杰弗里·杜普雷

主演: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乌雷 Klaus Biesenbach David Balliano Chrissie Iles Arthur Danto 大卫·布雷恩 詹姆斯·弗兰科 拉什卡·伯格曼 Ashton Swinford

类型: 纪录片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2-01-20(圣丹斯电影节) 2012-02-11(柏林电影节)

片长: 106分钟 IMDb: tt2073029 豆瓣评分:8.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本片跟随记录了素有当代行为艺术祖母之美誉的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 Marina Abramovic 饰)于2010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的大型回顾展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的全过程。该次展览中,艺术家曾经最著名的几件行为艺术作品通过受邀的30位年轻当代艺术家重现,而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本人则在对艺术与人类无限的追逐反思中再次创作了一件惊世骇俗却又动人心扉的行为艺术作品。同时本片还回顾了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与曾经的灵魂伴侣Ulay之间的爱恨情仇。而Ulay与玛瑞娜在表演现场的和解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演员:



影评:

  1. 艺术是什么?
    什么样的玩意儿才叫艺术?
    什么样的艺术才是好的艺术?

    片中一个路人甲鄙夷不屑地说:It's just the matter of time that firing someone in front of your face becomes art. (再这么搞下去,把某人在你面前直接点燃都能叫艺术了。)


    你大概觉得Jackson Pollock不就往画板上泼了各种颜料,你三岁小侄子都能做出更好看的作品来,居然被炒到几百上千亿一幅画的价格;但就有人能从他一丝一毫的笔墨里看出端倪来。你大概觉得荒木经惟就是个老变态,不过是满足自己的窥阴癖SM喜好才找来各种女人拍裸照;但就有人看着他的作品觉得五雷轰顶,觉得没有见过比这更震撼的照片。你大概觉得这个什么什么Marina就是操着一口俄国口音的装逼露阴爱好者,往那一坐三个月就胆敢把这叫做行为艺术了;但就有人看着她一动不动的一张老脸哗啦啦地泪流满面。


    所以艺术是什么?艺术什么也不能“是”。它只能“是”全世界最最主观的东西。


    你也许觉得我说这就是艺术,以及接下来我要说的艺术的好坏是怎样都是bullshit,但这就是我的【主观】看出的艺术。如果你的【主观】跟我的不同,那只是让艺术的魅力更大化了。


    艺术的好坏是由谁决定的?学院派的老学究?杂志里的评论员?同辈里的艺术家?如果是这样,又是谁赋予他们权利让他们决定艺术的好坏?因为他们自己能跳一段舞,能画一张画,能修一幢房子,他们就能判定世界上所有的艺术是好是坏了吗?当然不是。

    但这些人必然有他们存在的意义。我听New York Times怎么讲一场行为艺术,我也看Art Forum怎么评论一部电影,但他们都不是能替代我做决定的人。我把他们所讲所说收纳进我的思想,再做出我对同一件的艺术的判断。我丝毫不认为因为我自己是个默默无名学艺术的学生、穿着正常、没有口音,而他们大名鼎鼎奇装异服讲话夹杂各种奇怪腔调,就觉得自己对同一件艺术的判断比他们弱、比他们糟糕。即便所有人都唾骂一件艺术品,我若觉得它好我也会坚持我的想法;即便十年二十年以后也仍旧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它好,我也相信我的感觉。因为艺术就有这么主观。艺术的好坏永远不由一个或者一帮人决定。你眼中的艺术,就由你自己决定它的好坏。


    我眼中,什么样的玩意儿才是好的艺术呢?很简单,我认为能传递情感的作品的就是好的艺术。Marina在MoMA里就那么纹丝不动地坐着,我也奇怪,我也纳闷,我也无聊,我一开始也觉着她装逼。可是对于成群结队走到她面前,坐下来,看着她,竟然就开始泪流满面的众人来说,这绝对是他们见过最好的艺术之一,因为它(或她)传递出了这么强大的情感。影院里有人在片子放映一半就鼾声如雷,而我有一半时间都眼眶湿润,所以对我而言这部电影是好的艺术。因为它不仅传递给我情感,还让我重新意识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这篇文章里大放厥词的种种)。坐在Marina对面流泪的人与她的行为艺术产生了共鸣;我与这部电影产生了共鸣。一个艺术能传递更强的情感、与更多的人建立联系,那它就是更好的艺术。当然回到艺术是主观的这一点来说,也许全影院都睡着了,这部电影只有0.1分,它除了我以外不与任何人产生共鸣,我仍然觉得这是好艺术,于我而言。




    从60年代开始的performance art应该是最为不被大众接受的艺术种类之一了。连我theater的老师也说,凭什么他站上去把衣服一脱跳一跳闹一闹就是艺术了?一定有人说这不就是装逼嘛。其实那会儿的艺术家,包括这片子里的Marina,最没放在脑子里的就是装逼了。他们通过各种奇怪无厘头的肢体动作和声音,一边探索“什么是艺术”,一边强调跟观众的互动。也许他们赤身裸体让你感到很不舒服,也许他们发出的怪声忍不住吸引你注意力,他们就达到了与观众interaction的目的。此片中Marina算是把这种互动做到很好了。她坐在你对面的凳子上纹丝不动地凝视你,你在这边的凳子上想留想走都任意,但是她凝聚的目光,和毫不改动的身体就是能带给你巨大的说不清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甚至让五六岁的小男孩都慢慢眼眶红起来。



    而这片子实在又拍得太合我胃口了。本着【故事架构可以统统散架但是镜头必须美到爆】的偏执的不专业想法,我就偏爱能把纪录片拍得好似feature film布置好了每一个场景一样的片。连可怕的ABC还是哪个电视台的新闻片花都敢插入片里,实在是大胆冒险的做法,一不留神就能毁掉整部片子的美感。MoMA的白,红,蓝,大片大片的纯色实在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美。而在这基础上他居然还讲好了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因为真实而美的爱情故事。两个艺术家相遇了,风风火火地恋爱了,上路了,流浪了,做了最完美的艺术了,男人外遇了,分手了,各做各的艺术了,多年后又回到一半恋人一半朋友的关系,当他最终坐在她对面的凳子上,她平静地抬眼,两人相望的瞬间就都立刻泪流满面了。再经过这么多世故的粗糙的现实的庸俗的柴米油盐的洗礼,还能平静地相望,平静地爱着对方,还有比这更完美的爱情吗?





    只有在Film Forum偶遇到这样的电影,走在晚风习习的Houston大街上,才觉得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因为只有在纽约,只有在纽约,才能无时无刻都亲眼见证这样伟大的艺术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让艺术发生不是大名鼎鼎的艺术家,而更多更多的是跟你一样勉强养活自己却在自我介绍时说I'm an artist的人。
  2. Part 1
    “只有一个问题十年来没人问过我:为什么这是艺术?从我开始表演就有人这样问我,那时我很受不了;现在反而希望有人问我,但没人再质疑这是艺术了。可能是因为我的年纪,他们终于明白或者假装明白了。若你19、20岁时另类,29、30岁时另类,50岁60岁仍然可以另类,但很抱歉,我现在63岁,不想再被当作另类了。”

    自行为艺术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以来,人们对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那些试图自残或者向人施暴的人,真的是在搞艺术?那些疯疯癫癫、看起来总有点儿不正常的善男信女,真的是艺术家吗?没人知道。或者有人知道,但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真知道还是假知道。一直以来,裸体、血腥、暴力等诸种诡异阴郁的表现形式让行为艺术难登大雅之堂,难与绘画、戏剧、舞蹈、音乐等等高雅艺术等量齐观;换句话说,就是“另类”。
    不过无论如何,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就踏上了这样一条不归路,走在了所有行为艺术和行为艺术者的最前端,而且一走就是几十年。玛瑞娜出生在一个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被军界奉为英雄;母亲从小对其进行军事化教育,甚至半夜把她叫醒纠正她的睡姿。之后,玛瑞娜离开了南斯拉夫,在世界各地流浪,长期居无定所,先后旅居德国、荷兰、巴西等地,最终定居美国。从小缺少父爱母爱和巴尔干半岛长期的战争局面为玛瑞娜一生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基础和丰富的创作素材。正如她自己所说,“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于当下时刻的至关重要。”离乱痛苦的早年经历使她深切的意识到个体与自身和个体与个体之间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所有这些矛盾,最终就展现在了玛瑞娜的全部创作之中。
    行为艺术本身并不晦涩;它直接展现冲突,用表演者自身的肉体和外物发生最激烈的对抗,从而表达最直截了当的观点和想法。而在这之中,有趣的往往是观众。当行为艺术者真实地、毫无恶意并且赤裸裸地站在人们面前时,当他们希望展现的所有东西其实就是人类自身的异化时,他们却赤裸裸地被观众异化了。人们嘲笑、不解,带着鄙视甚至恶意对其评论,对新的艺术形式毫无所觉,也对其实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嗤之以鼻。
    他们在干什么?人们这样问道。
    也许这个问题还是玛瑞娜率先提出的。二十年间,玛瑞娜既是在创作,同时也是在挣扎。她让尖刀在自己的指尖飞舞,让自己置身在五芒星所围成的大火之间近乎窒息,把72种工具放在观者面前任人摆布自己的身体,让性命无时无刻不处在高度危险的状态之中。她试图表现痛苦,也表现超越痛苦,但最终又超越不得。这些既关乎艺术,也关乎生活;有那么几次,她甚至马上就要脱离苦海,几乎要和痛苦二字说再见了:乌雷的出现使她感觉自己找到了另一半灵魂,使她对生活充满了渴望,使她深深陷入爱情之中,使她可以沿着长城行走几千公里和乌雷相会。然而命运弄人,抑或是痛苦永恒,《情人—长城》成为了玛瑞娜和乌雷恋情的葬礼。
    自此,玛瑞娜必须学会包装自我,必须学会独自生存,必须学会用自己的幽默来面对世界的滑稽——她做到了。而在2010年这个节点,她必须独自面对已经过去的几十年岁月,对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一个大胆而彻底的总结,并“引导历史”向年轻艺术家迈进。

    Part 2
    “克劳斯•贝森巴赫一想到‘艺术家在场’这个标题,我当下就觉得好像命中注定。艺术家在场,无路可逃。”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还有玛瑞娜本人,构成了201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厅的全部展览内容。“艺术家在场”,本身是一个极富挑战性同时也极其危险的尝试,因为这种尝试一旦失败,63岁的玛瑞娜就将晚节不保;同时,如此近距离和观众直接进行面对面接触给安保造成极大困难,一旦出现问题,在场安保人员根本无法保证艺术家的安全。但正如玛瑞娜自己所说,“艺术家在场,无路可逃”。这似乎象征着一种宿命,似乎行为艺术表演中的观演关系最终确定无疑地指向了这种全无防备的直视,指向了三个月的静坐和等待,指向了表演者对艺术的热爱和无限的真诚。
    人们会抱着各种各样的态度坐在玛瑞娜面前,得到某种看上去玄而又玄的东西而后离开。他们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凝重,有的释然。不久之后他们开始发现,这种所谓的“行为艺术”并不像之前众人口耳相传的那样恐怖暴力、鲜血淋漓;在绝对的平静和冥想状态下,人们甚至开始看不到表演者玛瑞娜本身,而是在玛瑞娜身上和眼中看到了伤痕累累的自己。两个月之后,玛瑞娜移除了摆在她和对视者间的桌子,只留下两把椅子和她自己。距离如此之近,交流如此直接,人们已经没有必要再掩饰什么,也不会掩饰什么了。短短三个月时间,将近一百万人来到现代艺术博物馆,每天都有人在博物馆门口彻夜排队,为的就是能和玛瑞娜有哪怕十五分钟的短暂而真实的接触。
    观者在渴望什么?他们又得到了什么?这种极度私人化的情感体验肯定不可能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但也许是凝固下来的时间,也许是比起漫漫人生近乎不能再短的瞬间理解;更何况,坐在对面的仅仅是个陌生人。直到展览最后一天,中厅人山人海,当玛瑞娜完成最后一个对视,所有人对她抱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时我们才得以确定,人们得到的其实是同一样东西,那就是在快节奏社会生活当中,十几、几十年异化后久违的真诚。
    我猜,这时的行为艺术终于开始为人所理解了,而这种理解再也不是玛瑞娜所说的“假装明白”,而是真的明白了。几十年的“电话、电子邮件、传真、信件”在这一刻终于换来了近乎可以称为“不朽”的成果,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也终于可以不再被简单视为一个另类。更或许,几十、几百年后,当人们开始谈论古代艺术家的行为艺术创作,“艺术家在场”将成为为数不多的真正让人深刻体会到人类异化并成功使人们走出这个怪圈的伟大作品。这正是玛瑞娜、行为艺术和人的境况的“三位一体”。果敢、坚持,从未缺席,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伟大之处。

    艺术家在场。在场的艺术家除了玛瑞娜,还有乌雷•赖斯潘。当乌雷穿过那些满是自己足迹和回忆的玛瑞娜历史作品展区,掠过那辆两人曾经同住五年的铁皮车,最后坐在自己曾经的恋人对面,玛瑞娜用了半分钟,流尽了自己半生的眼泪。艺术家终于在场,可时间却又在他们身上,汹涌地流逝了。
  3. 今天杉姐推荐一部纪录片,主角是一位备受争议的艺术家。

    《马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

    豆瓣评分8.7

    它在第28届美国独立精神奖、22届哥谭独立电影奖中被提名最佳纪录片。

    可能你并没听过马瑞娜的名字,但杉姐下面要讲的两个故事你肯定熟悉。

    故事一:有人说要分手的情侣,如果背向而行100步后还看得到对方,那么就不要分手。

    这个实验的灵感就来自马瑞娜·阿布拉莫维奇。

    1988年,马瑞娜曾和自己的男友乌雷来中国走长城,马瑞娜从山海关出发,延长城自东向西行走。

    男友乌雷从嘉峪关自西向东。

    两人背向而行,走了4000公里。

    历时三个月

    走完长城后,他们宣布分手,23年从没有见过面。

    这场经历成为了马瑞娜和乌雷的重要艺术作品,取名《情人·长城》

    故事二:曾有节目录播了一组亲人对视3分钟的视频,看哭千万网友。

    这一实验的灵感也来自于马瑞娜。

    她曾在2010年,花了三个月,和1500人相互凝视。

    他们或出神、或微笑、或哭泣。

    或“抢镜表演”,比如忽褪下衣衫。

    现场一票难求。

    这个作品就是轰动一时的《艺术家在场》

    马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被称为行为艺术之母

    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其在行为艺术上的实践,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

    这个女人长期居无定所,先后旅居德国、荷兰、巴西、美国等地,是标准的“国际公民”。

    以致于前男友乌雷在分手23年后见到她的第一句话是:

    你应该住在车库那边

    你住错地方了

    影片的开始,马瑞娜在筹备自己在MOMA的演出。

    MOMA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现代艺术收藏之一,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中城的博物馆。

    她的艺术总是备受争议。

    你知道什么如此有趣?

    经过了40年

    他们(还)认为:你是疯子 应该呆在收容所

    就连广猎奇闻的FOX新闻主持人在谈到玛瑞纳的艺术时都露出了“惊死人”的表情。

    (主持人最后的表情亮了)

    确实,玛瑞纳的艺术是大胆的、难以理解的

    她曾经在自己的腹部用刀子划出五角星。

    把自己置身火海,她因极度缺氧休克,大火烧到了她的脚踝,最后直接被送到医院。

    她的作品主要探索三方面主题: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人体的极限、思维的可能性

    这部纪录片通过片段式的回忆展示了马瑞娜曾经的艺术作品。

    有一段时间,她和上文提到的她的恋人乌雷,一起创作。

    他们相识于一个电视节目中,他们惊奇的发现自己与对方是同月同日生日

    自此,两个人开始了一段“旷世奇恋”。

    70年代,他们曾经住在一个小货车中。

    五年

    他们不需要电费、水费、电话费。

    自己取山羊奶。

    用空瓶子装山泉水。

    马瑞娜熟知欧洲所有的坏天气和加油站。

    她在车上给他、乌雷织毛衣。

    乌雷则负责一切对外事务。

    想起这些往事时,她哭了

    那时的她们,不必向任何事情妥协。

    整个世界只有他们俩、狗和整个宇宙。

    五年中他们像游牧民族一样生活。

    当然,这也是她们创作的高峰期。

    这段时期的马瑞娜和乌雷合作了许多行为艺术作品,大多是探索男女关系、婚姻、家庭

    被命名为“关系系列”和“空间系列”,影响广泛。

    他们打扮成双胞胎并自称是“联体生物”, 对彼此有著全然的信任,保持了十七个小时。

    在表演“消失的自我”时, 两人将嘴巴对在一起,互相吸入对方呼出的气体, 17分钟後他们的肺裏充满了二氧化碳,倒在地板上昏迷不醒。

    她想用这种方式探求一个人“吸取”另一个人生命的能力

    他们两人面对面强烈的吼叫,发出“啊”的声音,直到泪流满面。

    互相打脸。

    把弓箭指向马瑞娜,以此保持平衡。

    她用或激烈或静止的方式充分展示男女关系的美好、丑陋、以及锋利。

    她们的爱情沉重、强大、激烈。

    很多人一生都不会有这样的经历。

    我们在一起时 充满了痛苦与仇恨

    但同时也充满了创意

    完成了《情人.长城》的作品后,马瑞娜与乌雷分手。

    她说,艺术家不应该爱上艺术家

    马瑞娜当年40岁,她说她那时又老又胖。

    既丑陋又毫无生气。

    她们一起创作、一起工作、一起生活。

    所以,当她失去这个男人的时候,她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了。

    像所有失恋的女人一样。

    如果不选择重新开始,她会死于抑郁

    但是谁也没想到,40岁重新开始的她,凭借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天生的灵性居然开创了一片别致的天地。

    居然走进了MOMA

    并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马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跟踪拍摄了马瑞娜准备这场艺术展的全程。

    除了她过去的表演和乌雷的爱情外,影片着重展示了她在MOMA的现场展览。

    在MOMA的展览中,她请了3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诠释她之前的代表作。

    而马瑞娜则选择坐在一张椅子上,和前来的观众凝视

    3个月中,她在MOMA静坐716小时,和1500位观众相互凝视。

    人们整晚露营等待,只为求一张与她对视的票。

    有的人坐在MOMA的展厅看马瑞娜,一看就是一天,最后闭馆的时候腿完全麻木。

    这其中不乏一些大牌明星。

    莎朗·斯通、艾伦·里克曼、詹姆斯·弗兰科、奥兰多·布洛姆

    有的观众面带疑问。

    有的观众来向她求婚

    人们向观看蒙娜丽莎一样凝视她。

    更多的观众的状态是热泪盈眶

    有些人甚至一接触到她的目光不过十几秒, 便宣告崩溃,大哭起来。

    当然,现成仍然有质疑的声音。

    (现场忽然撒下的宣传单)

    她成了观众看见自己的一面镜子

    她用身体把大家带入了特定的空间。

    让人们安静。

    马瑞娜全场都保持着雕塑一般的神态。

    她尊重在场的每一个人,用相同的凝视回应每一个坐在她对面的人。

    唯有乌雷坐在她对面与她对视时,她无法抑制双眼的泪水。

    这对分别23年之久的恋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和解了。

    这一重聚的景象在Youtube上面收获了数百万点击量。

    行为艺术出现在六十年代,是后现代艺术中最难以理解的一种。

    它并不是挂在墙上的艺术,挑战传统绘画艺术。

    它是一种直接用人体表达的艺术

    马瑞娜使用身体,或者充满柔和或充满挑衅。

    在场观众与艺术家一起共享亲身体验。

    行为艺术是一种非常有意思、有力量的艺术形式,在西方战后艺术史上极其重要。

    但是很多人面对行为艺术表现出的是排斥和不解。

    马瑞娜作为行为艺术之母在享有声誉的同时也肩负着重任

    正如她所说,她在MOMADE的表演给行为艺术创造了一个受欢迎的机会

    行为艺术家或许是所有艺术门类中冲击力最强的艺术。

    艺术家有时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不得不用极端的形式呈现作品。

    为此,马瑞娜在表演时不得不“随时准备去死”。

    马瑞娜最危险的作品是<韵律0>,那是她人生中最惊险的一幕。

    她在房间贴出告示,准许观众随意挑选桌上的72种物件与艺术家进行强迫性身体接触

    在这72件物品中,有玫瑰、蜂蜜等令人愉快的东西,也有剪刀、匕首、十字弓等危险性的器具。

    其中甚至有一把装有一颗子弹的手枪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马瑞娜把自己麻醉后静坐,让观众掌握所有权力。

    当观众发现她完全无法反抗时,大家开始大胆的撕扯她的衣服,拿锐气划破她的皮肤。

    她除了流泪无法做任何反抗。

    甚至有人拿起那把上了子弹的手枪对准她的嘴,直到另一位观众夺下手枪。

    许多观众在“韵律0”中看到了自己黑暗的一面。

    马瑞娜在後来的访谈中说道: 这次经历令我发现, 如果你将全部决定权交诸公众, 那么你离死也就不远了。

    行为艺术的在场也标志着它极有可能失败

    所有的重担都落在艺术家的肩膀上。

    1975年,荷兰艺术家科德角乘一艘小船跨越大西洋,试图寻求比天堂、快餐生活更深刻的事物。

    但仅仅三周后他便失去音讯,为艺术献身。

    而马瑞娜当年也差点参与了此次旅程。

    她是幸运的,也是痛苦的

    活着的艺术家将继续为艺术奉献自己有限的经历与生命。

    她一次次的面临危险局面。

    即使是那场在MOMA的721小时对视。

    看似静止的凝视却让她疲惫不堪

    她必需像石头一样坐在那里三个月,用相同的表情和每一位观众对视。

    每天结束后,她第一时间瘫倒在地

    艺术家的付出难以想象。

    她创造了一个魅力无限的空间

    就在此时此刻

    这件作品就叫马瑞娜·阿布拉莫维奇

    一位现代艺术家的自画像

    他们往往不被理解,却在艺术的道路上毫无保留、耗尽生命。

    向每一位真正的行为艺术家致敬。

    弗兰克B《I Miss You》

    转载,联系请豆邮,或微信公众号《1985电影评论》留言。

  4. An artist should be not lie to himself or to others.
    An artist should not steal the ideas from the other artists.
    An artist should not compromise for themselves or regard this to the art market.
    An artist should not kill another human being.
    An artist should not make themselves into an idol.
    An artist is related to his love life.
    An artist should avoid falling in love with another artist.
    An artist should avoid falling in love with another artist.
    An artist should avoid falling in love with another ar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