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描写了以色列组织绑架二战中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艾和曼到以色列接受审判的故事,但它的主旨似乎并不在于表扬以色列特工的机智勇敢和批判纳粹德国惨无人道,它叙事的焦点集中在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上面。带着正义的光环,却没有散发出应有的神性的光彩。 电影开篇就在写仇恨导致了一名德国人被抓错并被杀死,之后,以色列情报部门利用艾和曼儿子谈恋爱的机会利用其女友获得了艾和曼的居住地的确切地点并计划和实施绑架。绑架成功后为了避免以后的法律问题,需要艾和曼配合签字确认。他们利用信任,情感,威胁等手段诱导艾和曼在法律文件上签字,即便是这样,他们在阿根廷做的事情还是非法的。艾和曼同时也在说服情报小组成员,让他们认识到,实际上他们现在和当初的自己没什么区别。在交谈中,有两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这些魔王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的主要理由:不服从命令的军队打不了胜仗;我们都是野兽。这是名言,也是狡辩。事实上,这是他们的选择,而现在的结果也是他们应该付出的代价。艾和曼还狡辩曾经“救过”很多犹太人,把他们送到马达加斯加。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他屠杀犹太人的罪行。不过电影对这个表述的反应有些暧昧,囫囵吞枣的就过去了,虽然被女友义正言辞的批判了,但主人公明显的陷入到了相对主义之中。之后的电影就更加的偏离的航向。在阿根廷的德国人残酷折磨艾和曼儿子的女友,让她说出艾和曼藏匿地点,无果。艾和曼儿子说的一句“我只想找回我的父亲”就打动了她,说出了实情。这个情节太讽刺了。在之前的一部电影憨豆特工中,坏蛋威胁英国女王,让她退位,被拒绝,于是坏蛋拿起了女王的狗,女王就签字了。这样的情节不会也不应该出现在最终行动这样严肃的电影里,太不严肃了!最后的审判,艾和曼在以色列见到了自己的妻子,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接受了自己的宿命,被判绞刑。这部电影中,刽子手艾和曼似乎被刻画成了一个纳粹德国的牺牲品,那么无辜而无法抗拒的被送到了行刑场,又丝毫不能反抗的带着人性的愧疚用推土机埋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这画面太可笑了! 这部电影的导演似乎陷入到了一种相对主义中,对人性的理解幼稚而偏颇,虽然有正义的挣扎,但是看起来却是那么的无力,犯下了罪行的刽子手罩着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辩解,而这一切似乎都成功了。对刽子手的冷酷批判变成了含情脉脉的温吞水,不疼不痒。 电影《慕尼黑》也是在刻画这类题材,但不同的是,《慕尼黑》反映的是持续的相互报复带来的对其他与此无关的无辜者的伤害,最终引发了“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的思考。而最终行动中,对犹太人的屠杀已经无可狡辩。如果还在找借口,那就是想说点别的事情了吧。
1.结合辛德勒名单看。
以及这部电影。
犹太人遭遇的伤害,屠杀。
民族记忆。
就像近代的中国。
我们的国家记忆。
激励我们不断向前。落后就是要被挨打。
2.犹太人建国之后
民族性。
努力,好学,在对手包围中成长,发展。
3.公器,私利
公器,民族大义
让恶魔在自己国家的法庭接受惩罚。
4.一个伟大的民族。
有记忆
有苦难
才能够体会国家的好
国家的力量
5.犹太人
商业的民族。
进取的民族
很多方面
中华民族很像。
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同发展
取材于一个真实事件。以色列摩萨德组织追捕前纳粹德国高官阿道夫·艾希曼的故事。1960年,以色列得知阿道夫·艾希曼藏匿于阿根廷的消息后,组织了一个精干的抓捕小分队,其中的骨干人员是彼德·麦尔肯。他们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后,确认了艾希曼的身份之后,绑架了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后,终于把他送上飞机,押回以色列接受审判。
以色列国家不大,可是它的间谍和组织摩萨德却是名声在外,和苏联克格勃、美国中情局以及英国军情五处齐名。早年看过福赛斯和席尔瓦的几部小说,对摩萨德吹捧有加。后来看到几件真实故事,如乌干达机场事件、消灭黑九月行动等,对这个组织更是关注和钦佩。这部影片中描述的绑架艾希曼就是一次极为成功的行动。
如影片中人物所说:“历史向来只记得大人物。”可影片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行动小组中这些小人物们的出色表现。这次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抓捕艾希曼,将他带回以色列接受审判。而整个过程都是非法的,却得到了以色列高层的批准。整个过程都体现了坚决果敢的决心和干脆利落的行动。如同梅厄夫人接见铲除黑九月行动小组的人一样,影片中行动小组出发之前,以色列国父、时任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亲自接见小组全体成员,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成功了,我们得以判决我们的刽子手。我们也可以籍此警告任何想以他为榜样的人。如果你们失败了,他逃过制裁,也许就永远逍遥法外。为了我们的人民,我恳求你们不要失败。那本记忆之书至今还未合上,如今在座的各位,则是手中握有书写历史的笔。”作为总理,本-古里安想到的是整个以色列国家和人民的“国仇”。对于小组的每个人来说,则都有着自己的“家恨”。彼德的姐姐就死于纳粹集中营的大屠杀。这些国仇家恨早已刻骨铭心,这种仇恨使得他几次想弄死艾希曼。而理性又告诉他,最彻底的复仇就是让艾希曼接受全人类的审判,让他的罪行昭示天下。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艾希曼带着他的小儿子,在傍晚的夜色中,数着过往的火车的车厢,俨然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另一个场景,艾希曼在党卫军时期,将众多的犹太人赶进大坑中,令士兵对他们扫射。在后来的辩护中,艾希曼声称他只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不能将国家的罪责让个人来承担。我不由得想起了另一部电影《朗读者》,那位纳粹女看守不也是在说自己是在尽职责吗?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做出了这种选择?让他们从一个普通的父亲慈爱的母亲变成了魔鬼?二战中,纳粹残害了六百万无辜的犹太人,日军在南京杀害了三十万中国百姓。面对这些无力反抗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怎么下得去手?仔细想来,艾希曼说的也并非完全不对,除了制定政策和具体执行的人要承担主要责任之外,全体德国人民都脱不了干系。
人性中向来就存在着恶与善。在一个社会中,当善遍布人心时,就是一个和谐温暖的时代,而当恶弥漫世界时,人就会变成撒旦。究其根源,除了政治的权力欲望、经济的贪得无厌外,作为个人,我更关注道德的追求。人类总是在进步的,虽然这种蹒跚而行的进步往往是迟缓的,毕竟给人们带来些许的希望。希望人们伴随着前进的步伐,永远朝向光明,永远不要堕落。
犹太民族几千年来,他们经受了无比的苦难,饱受歧视,流离失所,没有自己的家园。也因此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性格。聪慧、隐忍,顽强,不会忘记仇恨,睚眦必报。与西方所崇尚的自由观不同,为了自己的自由,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去剥夺别人的自由。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建国之初,他们为了争夺土地,可以肆意焚烧巴勒斯坦人的村庄,杀害无辜的贫民,使70万的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为了解救被劫持的同胞,他们可以不顾他国的主权,将飞机降落在别人的机场上。影片中叙述的绑架艾希曼的行动,其实也是在侵害别国的主权。这种极端的作为,其中似乎也包含了种种无奈。是咱们这种受过儒家思想教育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不知道是应该去赞美还是去谴责。
影片快结束时,艾希曼的大儿子在高楼上挂起了一面纳粹的旗帜。看来那边的小人物也在企图书写历史。似乎在警示的人们,不要忘记,不要掉以轻心。纳粹的邪恶仍然在他们后代中传播。正义的伸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影片整个拍摄的平平淡淡,无论是剧情还是拍摄技巧,都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反派人物艾希曼由本·金斯利扮演,也是唯一演的最好的演员。那种经过了大风大浪血雨腥风之后,在充当了杀人屠夫之后,一切归于平静的心情表现的很到位。
本人评分:6.5。
Operation Final 2018 Chris Weitz
最终行动
看这个电影前置功课比较多 关系到二战历史和二战后的一场世纪论战
电影没有明确立场 只是描述了这场绑架 我想导演是想补完一些细节 不知道这些细节是否有根据 AdolfEichmann的形象和H.Arendt笔下的形象不同 AE显然是个有智慧的人 并不是Arendt所描述的所谓“平庸” Arendt在那本著名的书中的描述也是充满了矛盾和逻辑问题 一个人的恶和他的平庸的外貌和智慧有什么联系?恶就是恶而已 电影里有个黑色幽默桥段 AE在厕所里对摩萨德特工说
“To be a perfect Nazi, you have to be as tall as Goebbels and as slim as Göring and as blond as Hitler”
还有个桥段 以色列民航需要AE本人的签字同意才让他上飞机 历史的细节处就是这么出人意料 但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