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这部首届学院奖最佳影片时还不认识制作班底,只单纯被其“情”所触动,近日又特意将修复版拿出来重新看了一遍,对幕后也有了些微了解。这是一战空战领域权威剧作家John Monk Saunders的首部空战电影剧作,也是由他倡议、牵头、争取获得美国军方支持才得以立项,可以说没有他就不会有Wings。Wings首次公映期间,适逢年轻的林白驾驶圣路易精神号完成了单翼单发单人不着陆跨大西洋飞行的壮举,将航空热潮席卷世界,Wings的成功既离不开林白的成功又与其交相辉映,同时带动了后续20~30年代一系列空战题材电影的热潮,它们中的代表作如Howard Hawks的The Dawn Patrol,Howard Hughes的Hell's Angels。实拍大规模空战电影无论在当时还是如今,都是烧钱之举,因而Wings的制作费达到200万美元,三年后公映的Hell's Angels达到400万美元,在20年代是惊人的巨资。
有意思的是,Wings还是两位美陆航战场编外人士的经典合作:执笔剧本的John Monk Saunders与导演William Wellman。“编外”是我的调侃说法,意指这两位美陆航飞行员,都未能以美陆航飞行员的身份进入一战战场切实参加空战。Wellman的确是一战老兵,但在大战期间,他在法国外籍兵团服役,作为战斗机飞行员派驻到拉菲叶特飞行队,驾驶纽波特,坠机负伤后除役回美国,战争末期才加入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S),因为是战争末期了,并没有得到重返法国战场的机会,就呆在国内做空战战术教官了,所以他的一战空战经验是在法军服役,而非在美军。JMS呢,1918年11月停战协定签署时,他正在佛罗里达担任飞行教官训练飞行员准备投入空战,那个历史性的日子当晚,他独自一人走出去到机场上,头靠着他的座机机翼,流下了泪水,使他感到悲伤的是,宣告停战意味着战争终止,他再也没有机会作为一名可能的空战王牌与那一代人(the great generation)分享共同的经验。
JMS执笔剧本,从27年Wings到30年The Dawn Patrol到31年The Last Flight再到33年The Eagle and the Hawk,思想是在逐步变化的。基调越来越绝望。Wings里还有勉强的男女主团圆结尾,虽不圆满也可称光明,透露出“毁坏过后仍要继续建造生活”的积极乐观,TDP的结尾则是无限循环的绝望,Flight窥探了PTSD,Eagle里主角干脆精神崩溃饮弹自尽。联想到JMS本人在1940年自缢而死时也不过盛年而已(42岁),这种剧作里的绝望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毁与自决多少形成了互文。JMS是个矛盾的人,尽管他的主要剧作都是无可争议的反战主题(这或许是种投机,迎合也反馈了战后幻想破灭的公众情绪),然而他本人却因为没有机会参与前线空战抱憾终身。战争中他未能成为名副其实的the great generation,战后却成了名副其实的the lost generation,自决是受困于健康不良,健康不良则根源于他的自毁倾向和虚无主义,这正是所谓“迷惘一代”的通病,如同Fitzgerald,seeking how to die fast。没有切实地参加一战空战,却把整个剧作生涯主要用于撰写一战空战题材,不知这算不算是一种补偿,这种遗憾要多么深刻,才会无止息地回响在他的战后生活,并最终主宰他的生命。
据说战前的Wellman与小费的父亲老费(Douglas Fairbanks Sr.)相识后,因他有一副好相貌,老费建议他去当演员,战后Wellman接受了建议,并得老费引荐在某部电影里出演一个角色,但因意外泡汤,Wellman对当演员丧失兴趣,对当演员的前景更是深恶痛绝,遂潜心幕后终成名导。
Wings的主创阵容很年轻:导演Wellman,1896年生,写剧本的JMS,1897年,扮演John Powell的Charles Buddy Rogers,1904年,扮演David Armstrong的Richard Arlen,1899年,算起来就导演是最老的那个但也就30岁,制片人Lucien Hubbard不满40岁。
拍摄空战镜头方面, 陆航飞行员做了很多特技工作。Wings发明了机身前方固定机位和电动摄影机,因为实拍时飞行中的两架飞机无法距离太近,还有晃动之类的问题,摄影师是无法坐在另一架飞机上拍摄演员飞行近景的,只能将电动摄影机安装在演员所驾驶飞机的前部,在其飞行过程中记录下演员的各种动作和面部表情。因为是近景,也无法使用特技飞行员做替身,只能演员自己来。两位主演之一Richard Arlen本人以前曾有飞行经验,Wings的拍摄记录片里说他had been a flier with RFC in Canada,麻烦的是扮演Jack的Buddy Rogers没有飞行经验,得现学,所以他也相当不容易,毕竟驾驶飞机风险还是大的,差不多同一时期Howard Hughes拍Hell's Angels,三位飞行员事故丧生。在Wellman的儿子撰写的The Man and His Wings: William A.Wellman and the Making of the First Best Picture一书里,Wellman Jr.证实Arlen和Buddy都亲身上阵驾驶自己的飞机拍摄空中镜头,尽管Buddy讨厌飞行,并且每一次落地都会呕吐,但他还是在天空驾机飞了98个小时,赢得了导演的尊敬。三年后,Wellman又执导了一部空战电影Young Eagles (1930),领衔主演的Buddy在这部电影里再次亲自驾机实拍。虽然Young Eagles没有像Wings那样成功和成为经典,导演自己也不喜欢它,但仍有值得一观的dogfight镜头,对一战空战题材爱好者而言,有也总比没有强。
与30/38年The Dawn Patrol着眼于RFC不列颠飞行员、33年The Eagle and the Hawk着眼于RFC中的美国人外援不同,Wings写的是AEF自己的Air Service飞行员。因为花了相当篇幅在战前小镇生活、入伍、国内训练阶段,开拔法国后还有巴黎休假和地面攻势两大段,分给飞行员部分的时长就较为有限,基本集中在空战和两主角身上了,组织建设看不到,电影只告诉我们,Jack与Dave在39中队,可我们连39中队的mess都看不到,也不会认识两主角的其他飞行员战友。国内训练阶段,至少还有Gary Cooper打了个酱油,扮演叫White的飞行学员,出场就撞机。要看中队内组织建设还是要看The Dawn Patrol啊。Wings的主线剧情很简单,两个美国小镇青年上前线的故事,20年代的人表达情感还很淳朴自然,以其淳朴自然真挚,在今天看起来犹觉可亲可爱,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对于个人而言,最难过的两段场景是Dave与Jack死别,以及战后Jack回国见Dave的父母。Jack成了民众热烈欢迎的战争英雄,Dave只有失去独子的父母为之悲痛哀悼,一热一冷,倍加辛酸。法国人说C'est la guerre,Dave母亲说It's war。挚友死别与临终一吻固然可悲,更为可悲的却是Jack穷追猛打Dave时,无论Dave怎么绕圈子翻跟斗试图提醒他自己不是敌机,他都视若无睹,还有每次起飞前Dave都会问的那句“All set?”,与死前伴着手势最后的那句“All set?” (简直可以媲美The Dawn Patrol里的“Happy landings.”这些剧本的细节真是深切我心,一句台词看时普普通通,甚至会忽略,通篇看完后才豁然贯通,怦然心动,而事后每每想起来就能虐半死。无限深情厚谊尽在平淡一句,抵过千言万语。)
红男爵作为标杆性人物以“Captain Otto Kellermann”的化名出现在本片中并展现了骑士风范,Dave机枪卡壳后他直接放过Dave,行了个军礼就飞走了,没有乘人之危,真是sportsmanlike啊。小红在The Dawn Patrol里又化名超级王牌Von Richter,只有在Hell's Angels里是他本名==
作为开创性的空战电影,对Wings再有任何进一步的要求,都是丧心病狂。
第18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翼》,下面请看前线在飞行空战中无心插柳的飞行员的评价了!
果树:
叙事的流畅度被中断多次,但大段的飞行画面足够令人激动。
风临:
能拍出来也是真牛逼,但没意思也是真没意思。远不如1919年的《我控诉》。空战戏拍得这么牛逼,缔造了之后好莱坞都会有的那种被军方当宣传片的必看电影一样的战争片传统。但是它作为默片甚至还不如后世伟大的战争片那样默片,一个紧张的戏剧动作全靠字幕卡来交代,过于追求文学性的宏大与戏剧而忘了电影影像本身的感染力,似乎也从源头定下了奥斯卡的气质,想想都知道,飞机打着飞着突然插一字幕卡是有多low。
Morning:
我将它看做青春爱恋片,也就是偶像剧,军事战争的部分都是背景,不过在1927这个年代他已经做得相当出色,但谁能料到克拉拉鲍一人盖过了所有华彩,她的情感部分很有意思,非常平,就像《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样,大部分是一个状态,但她的表演乱七八糟但又合理,就像《延禧攻略》里的秦岚一样,很多地方没演好,但在这个角色上好像无比的合理并且成为了这个角色的独特性/个性,克拉拉鲍直白的表达了这部电影里的所有情感,成为一个支撑点。泡泡的场面我也很喜欢,好像《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那样的动画里会有的场面,想到这一点,克拉拉鲍就更有趣起来了。
子夜无人:
原来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审美取向,从第1届开始就已经奠定了此后延续90多年的“正统”、“典范”式口味,空战戏在时代限制下仍然做出了赏心悦目的味道,军营里双男主的基情戏无论是有意为之也好无心插柳也好也带来了些许遐想的空间,除此之外,也就再没什么好说。
北阳向暖:
战争爱情类型片的奠基之作,大段的飞行影史留痕。
FranzCamus:
影史最伟大的基片之一 Jack和David的感情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只是碍于当时的社会舆论 打的擦边球 摄影技术精湛 酒店那段儿绝佳 两位男主都是飞行员出身 不用替身亲自上阵 只是拍的有点儿繁琐 中间大段的飞行还是太多了些。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我略知她一二:
庄丽、宏大、雄伟、璀璨,原来奥斯卡伊始就奠定了这样正义而灿烂的主旋律篇章,这是仅仅有工业而无法抵达的高度,每个人都是那么的饱满向上、坚毅果敢,即使沦为串场花瓶的克拉拉鲍也是如此叛逆而独特,这是单属于那个年代的空中史诗,不幼稚,不单调,不小气调度,不吝啬场面,如果再紧凑一点会更加完美。复杂而贞洁的情感贯穿始末,心碎而神秘的灵魂悸动不断唱响着高昂的基调,青春已经逝去,纯真的爱不会再来。
苍山古井空对月:
默片时期的战争主旋律,校正因子、兄弟情、展现战场的惨烈、默默付出的背后的女人。实拍的空战场面,技术层面在当时应该是无比震撼,而地面战争场面的细节就做得不够,群演士兵很多看着是在散步而不是打仗。在妓院里那个从桌子上向前穿行的长镜头挺棒。
##第4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