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音乐声响起,人物还没出场,旁白开始讲述:普希金说过这么一句话,那过去了的,将变成美好的记忆。最初的一年级大学生活,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令人难忘的印象啊!虽然我们进入了高年级,但是回想起来,一切就仿佛发生在昨天。旁白挺抒情的,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大一开学的场景,激动,兴奋,喜悦,各种心情交织的当年。 镜头转过去就是熟悉的师兄师姐帮拿行李的场面,“新同学吧,我帮你拿。”“那边有人接你们,跟我走吧。”“什么系的?中文系的。”老电影里着飘扬的青春的味道,我想到的词就只有淳朴、真实、美好,还有怀念。 接下来有一段对话。窗台上一群男生对着下面帮提行李的男生喊“河西走廊的黄沙,倒没把你埋掉。”“我们准备一万年以后,去挖你这个出土文物呢。”“热带雨林没有把你们吞掉啊!”
印象深刻的第一个场景是有人在操场上吼了一声“新华书店来摆摊了,要买书的快去呀!”听闻喊声的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围在书摊前,开始挑选自己喜爱的书。人群里传来各种声音“同志,请你帮我拿一本《普希金文选》”“对了,还有《老人与海》,还有那个《屈原诗选》”一个男生拿着高高的一摞书走出来,还问了一句“同志,《毛泽东文集》是谁的”“多少钱?一块八” 这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啊,没有手机的年代,大家不是捧着手机聊天,而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当时读书的风气真好呀!有人开玩笑吐槽说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课余生活可真是空虚无趣呀,闲得只能读书了。说得真是挺心酸的,心疼的是生活在手机年代的我们吧。三十多年过去了,大学里还是有摆摊卖书的。我们学校有个收书的叔叔每年都在毕业季收购旧书,他会挑出一些比较好的书在宿舍门口摆摊卖,五块钱一本。书摊上出现最多的就是文学院学生的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作品选、现当代文学等等,当然还有一些教资考证、四六级英语等各种教辅资料,运气好的话会碰到一些文学书籍。比如我就在叔叔的地摊上买到过《庄子》、《张爱玲全集》、方方的《软埋》等等。
注:以上三张截图来源于公众号“操心电影”
还有一个场景是学生和老师教室里讨论问题,大家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几句印象比较深刻。“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因此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为什么大学生出了社会处处碰壁?那是因为大学生视力太差,看不清社会上除了路之外,还有墙壁。”“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我们所思考的还没有接受社会的检验。”“”有个学生问老师借烟抽,老师问“这个月的钱都买烟抽了?”学生回答“哪呀,都买书了。”接着,大家谈论到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问题,在场的人表情就变了,纷纷陷入了沉思。在门外偷听的五个女大学生也陷入了深思,大家都在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路吧,证明他们确实都是中文系的。
镜头转到上课的场景,中文系的学生看着太亲切了。老教授上的是《古代诗歌欣赏》,讲的是《诗经·关雎》。一节课下来,老师主要讲了几个字词,讲到了《尔雅》,孔颖达疏,老教授沉浸在字词中,转头一看,学生走了一大半,女主匡亚兰在画老师的漫画,好巧不巧的是,下课后那幅漫画被老师捡到了,老教授转身走出教室,留下了一个无言的背影。下课后大家在讨论说老师上了两天课,老师只讲了两个字,把她们都当成训诂学的了,那首诗到底怎么欣赏,还是没搞清楚。这件事影片后面给了交代,说要更新教材,改变知识结构。 对这个场景我比较有感触,这不仅仅是需要老师思考的,也是学生要思考的。我以前上专业课的时候也经常听不懂,跟影片人物设定也差不多,大一刚入学,没有什么专业知识的积淀,肯定是很多内容是听不懂的。建议学校可以调整一下课程设置的结构,比如《文学理论》或许在大二大三开的话效果会好一些。还有老师的授课方式,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调整上课的思路,大一可以讲一些学科常识,辅之以专业知识和术语。最关键的还是学生要多读书,多读作品,多读学科的理论著作,才能跟上老师的脚步。
印象最深刻的是205宿舍的五个女生一起在户外谈论理想那段。刚开始大家在聊天,问在居里夫人和贤妻良母之间你选择哪一个?其中一个女生说有人会选择贤妻良母。她的室友就回答说那她干嘛来上大学,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宁愿一辈子不结婚。作为一个女性,要想被人家瞧得起,首先得在事业上站得住,要有超强的自信心才行。 辛甘说她小时候想当演员,可是女大十八变,越长越丑了,也许会当个儿童作家。另一个室友说她从小就喜欢听人家讲故事,将来毕业了想从事民间文学的工作。她的室友就说她是金凤凰,从山里来,飞回山里去。匡亚兰说:“我从小喜欢看小说,希望像我爸爸一样,写点什么,写人,写人生。但是我又常常惧怕失败,也许,我永远成为不了一个支配命运的强者,但是我愿意沿着强者的足迹前进。”眼神特别坚定。 五个性格迥异的女孩,有着不同的人生理想,谈论自己的理想时每个人都是发着光的。这五个女孩的故事让我特别感动,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我们406宿舍。我们本科宿舍六个女生也像她们一样性格不同,但是三观十分契合,所以感情特别好。看这段想起了我们宿舍那些六个人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吐槽,一起夜聊,一起旅行,一起谈论理想的日子。预祝我们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这部电影真的非常棒,有很多名场面,有很多值得人深思的内容。我只是选取了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透过一个宿舍五个中文系的女生来反映当时大学生的思想。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那时的理想很单纯,那时的爱情很真诚。最后205宿舍五个人一起走在路上,旁白呼应片头响起。“一学期时间不算太长,但我们却懂得了许多。友谊,理解和信任,不仅对我们的大学生活,而且对我们一生都将是十分珍贵的。”
这部电影的取景地主要是武汉大学,校园非常美丽。三年前我一个人逛武大,走过了电影中的场景,看电影时当年所见的场景也是历历在目。电影中的场景跟今天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主要的取景地不是上课的教室了,现在应该是武大的老图书馆。在这么美丽的校园里念中文系真幸福。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看这部电影真的非常有感触。推荐大家都去看看,不仅仅是中文系,从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窥见八十年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