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金山 Iron Road(2009)

金山 Iron Road(2009)

又名: 铁路

导演: 胡大为

编剧: Barry Pearson Raymond Storey

主演: 彼得·奥图尔 孙俪 卢克·马可法莱恩 山姆·尼尔 梁家辉 伊安·崔西 Serge Houde 夏洛蒂·苏利文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中国

上映日期: 2009-06-24(中国大陆)

片长: 169分钟 IMDb: tt1013119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金山》讲述的是二十世纪初叶,加拿大政府到中国招募劳工,修建一条贯穿加拿大南北的铁路的故事。孙俪在电影中所饰演的“小虎”装扮成男儿身来到了加拿大,寻找在那里做工的父亲,在惊险与陌生的环境中,也渴望着淘到一桶金,没想到在危险、孤独的华工世界里,“小虎”竟然爱上了铁路大亨的儿子……

演员:



影评:

  1. 留在《金山》 坚强活下去(2009-07-16 23:21:20)


        就像影片开始一样,沿着蜿蜒的轨道驶出一列火车,无彩变色彩,无声变有声,宛如深邃的铁路,讲述的不仅仅是故事,还是历史。

    命运

       历时三个小时的影片围绕金山与铁路展开。小虎,女扮男装的中国假小子,独自一人生活在中国南方,一直寻求着机会可以到加拿大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如果不是了解孙俪的中国观众,可能真的会被她的灰头土脸蒙蔽。《画皮》中的夏冰只是性格上行为上大大咧咧的男子气,而《金山》里的小虎是要从骨子里改变,生活在晚清这个特殊的年代,没有家世没有背景,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她只能隐蔽女孩子的身份去生存。

       “你的命运就要开始改变”

        这是师父给小虎的新年红包,之后她遇上了James,带她离开,带她改变,带她成长的男人。James的出现改变了小虎的命运,小虎的出现则改变了那些深处水深火热贫弱不积之中的人的命运。小虎一心想要到金山去,所以她千方百计帮助James寻找两千的劳工到金山去修铁路,为了自己去金山,可以怂恿自己的鞭炮厂同事,唱戏的,还有乡下的同胞,这样看起来小虎很自私,她根本没有理解过漂洋过海当劳工的含义,她不知道她的决定其实是在用虚无的金钱将更多无辜的人引上生命的绝崖。还好,影片是要展现亲情,友情,爱情,不然小虎可能就会成为帮助那些白人压榨中国人的“汉奸”了。

        Mr Relic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其实就有一点映射小虎和James的意思。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国度间,那样的身份差异,注定了无果。最后,一抱相别,小虎抱着父亲的骨灰,坐上了回家的列车,以前她活在寻找之中,此时小虎的命运才真正开始改变。

     
     
    亲情

        一开始我就猜到了梁家辉饰演的管工其实就是小虎要找寻的亲人,亲人之间总有一种惺惺相惜的默契与责任,所以在小虎有危险的时候管工总是出现解难。小虎无数次在深夜里看着那张没有父亲面庞的全家福,仅仅一张照片,支撑着这样一个弱小的女孩在异国他乡,工作在生死边缘。当梁家辉凝视着那张没有自己的模糊照片流出泪水,然后冲向小虎工作的地方,他用自己的生命挽救小虎了,是身为父亲无尽责的补救,也是不识女儿身在侧的懊悔。当小虎在父亲的身旁,眼看父亲的离去,长大了嘴却无声,痛彻到极点的撕心裂肺之后,眼泪也会变得坚强,应该是悲情中所透漏的温情。

       “我会留在金山,重新开始我的生活,坚强的活下去!”在金山,故事开始的地方,故事结束的地方,带着亲情的爱坚强的活下去。

     
     
    爱情

        爱情,好像早已成为了现代影片的不变主题。小虎来到金山,幸运的就应该是与James有了这样一段感情,这也是影片沉重背景下唯一美好的东西。不得不承认James是那些恶淫的资本家之中少有的性情中人,虽然开始一口一个“Chinaman”,“Yellow guy”,坚信“I don't know China”,在遇上小虎之后,他也会为中国劳工争取生命的权利,也会在危险下跑去救小虎,也会动情地说“Let's go to China, building a railroad.”,也会在家族事业下依然坚定地对Melanie说“Sorry”……

        “ You are son of the boss, and I .... We are coming from two different worlds. I cannot be one part of yours and you cannot be mine.”正是这句话展现出小虎的魅力,她与那些西方女孩不同,她执着,勇敢,即使在糖衣炮弹下依然有着清晰的头脑。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她和James从来都不可能,和他的故事是主线,但绝对不是主题。

        有一种的爱情,邂逅在特定的年代,成长在乱世之中,无果更动人。

     
    主旋律

        影片的色彩比较黯淡,这不能不说和影片的主题有关。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贯穿加拿大的东西部,是加拿大的一级铁路之一,回到1885年,在自治领建立之初的一个时代里,既是整个加拿大西部开拓和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又是对抗美国扩张势力。那些人面兽心的白人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和节省成本,大量的从中国招收劳工。后来有人说,那段铁路每推进一英里,就埋下三个中国人的尸骨。

        故事中的王马其实比小虎更中国,更代表。他言语,心理的变化就是那些劳工内心深处挣扎的诠释。原本以为来到这里,可以为家人的生活带来转机,原本有一个美好憧憬的未来,也被这无边压迫压榨的体无完肤。他渴望成为一只鹰,一只可以自由飞翔的鹰,他已经没有愿望了,镜头一次次地扫过那些竖立在铁路边用一块白木板仅写着名字的坟墓,这就是那些劳工的宿命,能够摆脱这个宿命才是这些劳工最大的奢望。没错,是奢望……

     
        火车沿着蜿蜒的铁道渐行渐远,带走了故事的结局,带不走历史的感怀。这样的故事,足以让历史铭记异国枕木下的埋葬华工的尸骨,而那些并不知晓的人们也会从此知道这样一段历史。

       2006年加拿大政府因当年的无耻行为而向所有中国人致歉。影片也是为献给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生命的中国人。历史终究可以被释怀,却无法被遗忘。比起那些想掩埋时光记忆与历史遗迹的政府,加拿大政府的坦荡与诚意足以带给中国人民一丝沉痛下的温暖。

       
        泪流满面之后发觉一切终究只是一场梦,A Better Life才是现实追寻的,无论是小虎还是那些劳工,都是为了“I want better”留在金山,即使厌倦,即使无奈,即使痛恨,都要坚强,坚强的活下去。

     



     
  2. 我以为我会被感动,可是我没有。
    那一段艰辛拼搏的往事,乍听到惊心动魄,随着解说员的话语,心潮起伏不已,酸的想要掉泪。加拿大全境旅游,似乎唯有铁路博物馆的这一处,令人难过,因为历史存留下的真实太残忍。那一条太平洋铁路,可谓是由华工的尸体铺展而成,究竟要悲惨到何种境地?!电光石火间,似能看到百余年前的历历情景:他们漂洋过海,孤苦无依的日做夜做,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是汗水的耕耘……不容易!可再不容易还是要继续,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离乡背井的辛酸,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的,尤其在十九世纪,东西方的结合远没有现在的密切几近一体,跨越了国界线,就等于是另外一个世界。全然的陌生,眼前一片漆黑的摸索,四处碰壁,头破血流。相信选择迈出这样一步的人大多都有着无畏的勇气,毕竟那前路渺渺,谁又可以保证命运等待着自己的一定是向阳花开?我们憧憬的未来,往往强于现状。
    然而,当足迹真正的落入通往憧憬的道路之时,才会慢慢发现,原来事实并非想象的美好,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生即选择的加法,一次又一次的结果,已无法回头。何况那些被招至异邦的华工,本就是在祖国的土地上卑微的活,能有一次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甚至于家人的命运,总是一半的成算。怀着有朝一日可以衣锦还乡的期盼,默默忍受寂寞的煎熬,血与泪在流逝的生命面前,不值一提。
    其实这种心思不难理解,就是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所以,在知道有《金山》这样一部电影时,满心的期待,而这期待里面又藏着一种惶恐与害怕,历史的还原,往往叫人猝不及防的痛楚难当。可惜呀,看完后只觉这是一首有关爱情的乱世悲歌,借助了华工在金山修铁路的背景,种种劫难,不过是男女主角在爱情路上的坎坷陪衬。
    也许是中加合拍的原因,展现苦难历程时并不能一味的强调某一方,自然就弥合了很多矛盾冲突点。华工看起来并没有史载的那般悲惨,与今天修桥铺路建房等等具危险性的工作一样,均有人命的损失。可我仍旧相信,即使那些华工知道了危险,还是会有人愿意去冒险,就像某些亡命徒,实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在金山修铁路,至少他们有吃有住,安然度过的每一日,都是向那期盼的目标靠近。当然,这中间不是没有后悔的,但隔了半个地球的距离,回家就如同是梦,也只能自我安慰于将来的转折了。
    华工在异域的遭遇,与现如今华人在异国他乡打工的本质一样,什么不公平对待,什么工资的高低,什么歧视与漠视……随着时间而变本加厉,多出的,是华人也开始欺负华人了。片中的梁家辉说:只有华人才会帮助华人。世纪前大概如此吧。今时今日在异域扎住根的华人们,现实的程度比起西方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利益,怎么可能伸出那一双去帮助的手?
    他乡遇故知,不如不遇!
    因此,也就不可能被这样的《金山》感动,故事所讲述的悲惨,不过是常听到的,常看到的,习惯了,麻木了。而真正应该被感动的那部分,华工间的患难与共,相互扶持都被影片淡化了。一笔带过的互助情谊,是不是要为跨越国家与民族的那段爱情腾出空间?抑或是接近三小时的影片太长,全部用来讲述华工的苦难史奋斗史,太过单调。内容要丰富,还有什么比爱情的佐料更具备票房的号召?
    小虎的爱情,是美国式的,开放、前卫。她女扮男装的去金山寻找父亲,最后终于圆了梦,尽管是一场破碎的梦,可也在圆梦的同时,得到了她追求的爱情。花样年华的少女,受到异性的吸引,动了自己的真感情,没什么不正常,只是不要忘记,《金山》这一影片所限定的历史年代。十九世纪的中国,还处在封建王朝要求女子必须三从四德的荼毒中,特别是像小虎那种出身的女子,很少会有那样的意识,可以被感情驱使着任由欲望爆发!也许小虎就是例外,但她和詹姆斯,一如好莱坞所有的爱情梦幻,相遇相知后必然要用床来解决彼此的爱慕之情。前面所有的铺垫,仿佛就是为了这一情节,以至于弄不明白,是发展的必经阶段还是赚钱的功利需求?
    如果《金山》是单纯的一部商业片,的确不错,情节人物掌握的都可以,最起码仅看镜头就引人入胜,至少火车轰鸣过后,是壮阔无边的美景,沿途风光如画,孤坟的点缀更显流落异乡的无声悲凉。偏偏这影片给戴上了纪念华工的一顶大帽子,想要表达深一层的历史意义,那真是打了大折扣。就像是赵宝刚的那一部《别了,温哥华》,浪漫的仿佛天堂里的处处笙歌,离真实生活太遥远,把一切诠释的都是那么简单,再也没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凉。
    也可能是对《金山》的期望值太高了,所以才会如此的不能接受里面竟有一段异国苦恋,还是一段三角形的苦恋。不过《金山》的题材确实很好,有关加拿大的早期中国移民的故事在电影中极少被涉及,正如影片结束时打的征人头税的那几行字幕,几乎是被湮灭的前人往事。可也总认为对那段移民历史的挖掘就算不靠爱情渲染,也能又深又到位,反倒是加进了爱情,大把大把的镜头都浪费在这儿了!
    华裔女作家张翎有一部同名小说,不知道与电影有没有关系?希望没有吧,毕竟她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留学加国,再现这一华工历史应该也不会像电影般的商业化。
  3. 看到第120分钟左右的时候,我终于憋不住发出了“太电视剧了”的感叹,电视剧式的冗长,电视剧式的技法,电视剧式的桥段。后来查资料,才发觉这原来真的是一部迷你电视剧,只不过“该剧”在国内一直被当成“该片”宣传,也一直筹划着要在院线公映。既如此,那就对不住了,原谅我仍然只能拿电影的标准来做评判。 1881年,加拿大修筑贯穿南北的大铁路,铁路大亨阿尔弗雷德遣子詹姆斯至中国招募工人。鞭炮厂小工小虎自幼女扮男装,为寻找多年前往加拿大打工、之后便杳无音信的父亲,千方百计随众至金山。在金山的深山沟壑间,小虎经历了生死、爱恋、与离别。爱情亲情、扑朔性别、异国他乡、生死历险、青山秀水……这些元素的存在,让[金山]先天有了一定的观赏性,尤其是女扮男装时爱上男伴、父女团聚却遭遇死别两个经典戏剧桥段,更为影片增添了些许的戏剧性。编导也没有浪费这些元素,而且看得出来,从编剧到摄影到配乐到表演(孙俪在本片中很是可圈可点)等,各个层面都非常严肃且认真,没有借着性别噱头大洒狗血,也没有因为资金有限而偷工减料。从态度这点来讲,[金山]绝对值得鼓励,虽然严肃并不等于深邃,认真也并不等于优秀。 可惜这么多元素并未产生良好的化和作用,结果反而是贪多嚼不烂。看完之后,虽然因为爱侣生离、父女死别的剧情设置而略有感动,但让人不仅要问:编导究竟要表达什么?影片中有华工受欺压、生命受漠视的剧情,也借小虎与王马之口表达了工人的恐惧,是华工血泪史吗?不是,因为华工的血泪在小虎与詹姆斯的你侬我侬中几乎可以忽视,虽然爱情本身处理得过于想当然;爱情悲剧?不是,寻父才是小虎的根本动机,高潮亦是因父女情而掀起,虽然对于突然揭盅的父亲,影片没有给予适当的铺垫;父女情深?也不是,因为我根本没看出小虎有多努力找她爸,甚至差点就忘了这茬。这种主题上的混乱不清和处理上的缺少章法,即便放在电视剧中也是二流的。 当然影片最致命的问题还是在于拖沓。173分钟的长度,对于一个剧情并无多大曲折、细节并不十分精彩的故事而言,显然过长,让人失去观赏的耐性,而且稀释了每个镜头、每个场景、每个段落的稠度,横生出太多无用的枝枝蔓蔓。尤其开场在中国的那五十分钟,其实用十五分钟就能完全解决问题,什么黑帮、什么谋杀,不知道扯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要干啥。如能再剪掉一个小时,相信[金山]会好看很多,也会更像一部电影。

  4.     一部很长的片子,确乎是自看电影以来我最想收藏的一部,些许和曾经及现在都尤为感兴趣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相关,些许和自己现在所走的这条路相联。
        电影历时三个小时,讲述了最早的华人移民史。其中,把那些曾经血淋淋地压榨我们、现在人面兽心地掠夺我们的白人资本家们的罪行披露得体无完肤,把人世间的真情——父子情、父女情、爱情、友情也描述得淋漓尽致,而故事本身却又是那样得真实,尤其是语言的雕琢给我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早期移民的Pidgan English (or so called "Chinese English"--Chinglish):“I read, I write.” 运用得是恰到好处。
        真实的故事和现实的生活中都是如此:再恶淫的资本家也有性情中人,James从和他的同胞们一样,一口一个“Chinaman”, “Yellow guy”,坚信“I don't know China”,在碰到丽君后,还是会动情地说“Let's go to China, building a railroad.” 与此同时,那个曾经吹过整个世界的美国梦也缭绕在银幕与我之间:I'm not talking about the world, I'm talking about HOW I feel about you. Why cannot we make this dream true? 相对应的便是丽君那番极具中国意识形态特色的肺腑之言:You are son of the boss, and I .... We are coming from two different worlds. I cannot be one part of yours and you cannot be mine. 想想有点意思,倘若是个洋妞,在一阵“I need you, and I love you ”的糖衣炮弹下一定就屈服了,然而我们土妞却选择在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放弃仍然很喜欢的人。
        给我很多共鸣的还有一段就是关于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描述:死都要把尸骨埋在故乡,这一点在小说《骨》里我也曾经读到过完全相同的内容:Chinese People believe that souls stay with bones. If bones are left here, then the spirit will always wonder. (中国人相信,身在魂就在,而如果尸骨留在这里的话,那魂就无处可去,变成孤魂野鬼,游离在这个世界上。)我猜,这是所有第一代移民心中最痛的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影片还让我觉得有趣的就是这个“Chinaman”和“Chinese”的转换问题,我就想了,中国人后来怎么就叫“Chinese”了呢,这又是谁给咱取的名呢,这个名就真的不带任何色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