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起个标题叫:精神分裂作家与精神创伤奶奶的二三事的,不过觉得太标题党啦!这部英系“小清新”的影片,不是一杯加糖的午后红茶,而是一壶浓郁的,甚至有些苦涩的隔夜茶,其变质的味道,就好像“谢波德女士”晚年落魄的生活境遇。而一直将这杯人见人嫌的旧茶,放在手里温了十五年的,就是独居的剧作家:阿兰·本内特了。 <图片1> 这段故事来自同名英国剧作家:阿兰·本奈特的舞台剧本,这是他第二次将自己的舞台作品搬到大荧幕上了。与上一部浓重舞台感的《历史系男生》不同,这一次影片不再是单一的时间线,而是穿插在“谢波德女士”年轻、中年,以及老年生活的插叙和倒叙之间。人物也从同一个空间下的群戏,演变为了成条街区的开放式环境下,聚焦作家与客居人之间的二元关系。仅有的舞台式遗留,是大段大段的作者内心独白,经由画外音的旁白形式,搭配在叙事中。仿佛一个作家,在为你朗读一部著作,讲述一段亲身经历故事。 <图片2> 如果说2006年的《历史系男生》是诗歌、戏剧和历史的杂糅,演绎了“应试教育”如何杀死了“素质教育”,当然在影片中,是以意外的结局呈现。其中年轻人的无限可能与成年人的禁锢自我,不断的形成鲜明对比,再一次探讨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而其中性向的偏倚,更像是青春期的悸动,充满了迷惘与诱惑。 一群欲望过剩的高中生,无论是求知欲还是性欲,对于他们来说,剑桥和牛津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将来注定成为律师和金融好手,女人和情人也将折服于自己的魅力之下,这是年轻的力量,一种无法拒绝的诱人气质,咄咄逼人,凡是被追求者,必将沦陷。当然除了理论学识、双性情感,这部影片所包含与讨论的,远比这些要多,要更深刻,有兴趣的朋友,非常推荐一看。如果你此时正在K书,需要点源动力,那看看英国高中里的尖子生,都过着什么样的日子,你就会动力满满啦!
虽然电影相比原版话剧,电影版《历史系男生》要删减了很多,不过看不到话剧的我们,有电影也是一种幸运了。如此说来,这次《住货车的女士》的话剧改变,也是让作品有了不朽的魅力,毕竟话剧不知可以演绎到几时,而影像记录是可以跨越时间的。影片中饰演作者本人的阿历克斯·杰宁斯,扮相与真人十分的贴近。听着他从头至尾,扁平的音色下,英伦的口音,悠扬的念白,如同一场听觉的洗礼。而影片中更有趣的是,这位作者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对臆想中的“兄弟”。
一个洁癖龟毛,深居简出。一个心软善良,关心他人。他们是作家:阿兰·本内特内心的双面映射,一个偏向冷漠理性,一个趋于怜悯感性。这两个人物,被阿兰·本内特自己称之为:一个生活,一个写作。一个人处理生活琐事,与他人交流,而另一个冷眼旁观,客观记录。这让影片充满了机智的自我对话,又为作家的想法和行为,自圆其说。一个行为滑稽蠢笨,一个说话尖酸刻薄。是一对十分有趣的矛盾体,却又存在于同一个屋檐下,一个身体里,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图片5> 这与考夫曼的《改变剧本》中,两个拥有独立人格的双胞胎兄弟有所不同,虽然都是性格迥异,志向不同,但是他们自己为政,独立撰写自己的剧本,最后更是联手解决问题。而在《住货车的女士》中,两位臆想中的兄弟,一个只停留在观察的心理层面,这位书写者的角色只跟自己的兄弟对话。而处理外界关系的,一直是另一位老好人的兄弟,他是邻居们眼中的“谢波德女士”的照顾者。 <图片6> 至于到底是作者,将自己的感性一面剥离,用于自我对话来激发写作灵感?还是总被生活拖着走的作家,让自己保留一个独立客观的角度,从而分裂了自己的理智?这对臆想中的兄弟,没有主导与先后,他们是作家心理的共生体,所谓的分裂出另一个人格与自己对话,但是仅仅是在精神层面,创作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的他,是个正常的个体:礼貌、谦逊、独身、好说话。 <图片12> 故事中,作家阿兰·本内特与谢波德女士的关系,从外在的关联:住在同一个街区,到占据他家的停车位居住。两人联系,逐渐由外向内深入,“谢波德女士”变成了邻居口中的“你的女士”,更是让阿兰·本内特有了一丝丝的责任感和占有欲,这听起来很奇怪,毕竟最初洁癖的他是非常抗拒的。 随着独居作家阿兰·本内特的母亲,身体越来越衰弱,开始记不清他是谁后,面对邻居和谢波德女士的问候,他总是回答,还是老样子。而与谢波德女士的相处,虽然不算是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是隔着一道大门,十五年的关系,虽然不是亲人,却比邻里更近。即便他也嫌弃谢波德女士的味道和邋遢,但他更乐于观察这位,与所有人都不同的老妇人。 <图片10> 她每天只窝在破旧的货车里生活,偶尔上街卖一些铅笔和乐谱,如果听到街区里有人播放音乐,就算是小孩子们的乐器练习,她也会发狂的冲过去阻止。很少有人知道她的过去,只有阿兰·本内特,也许是因为自身与母亲的隔阂,也许纯粹是因为好说话,当然更多的是,他接受了这样的主客关系,让这个无家可归的老女人,可以拥有一个停车位,寄放自己的小货车,继续生活下去。 某种程度上,影片以第三者的视角,从“谢波德女士”晚年的偏激生活展开,试图揭开在年轻的“玛格丽特”身上的发生的变故。而事实并不难猜想,关于“第欧根尼综合症”,又名肮脏混乱综合症,不由得令人想起香港女明星蓝洁锳的境况。而影片中的谢波德女士与其原型人物Anne Naysmith,有着相似的过去,音乐才女的出身,却同样遭遇生活的变故,中断了音乐生涯,转而开始了长期的车居流浪生活。 <图片11> 你说她疯癫,她可能比任何人都清醒正常,她只是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玛格丽特”曾经是位修女,却在交通事故中肇事逃逸,从此她将自己从社会中隔离开来,开始了长期的赎罪试的蜗居生活。她变成了“谢波德女士”不再弹琴,惧怕警察,被人勒索,每日不断的祷告与忏悔,希望自己的罪行,可以得到宽恕。 由玛吉·史密斯饰演的谢波德女士,古怪,刁钻,又充满倔强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当作家:阿兰·本内特目睹她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刻——其实是她被救护车升降梯接入车内的场景。一个自我的老太太,一个耐心的观察者,一点一点解读谢波德女士的过去与现在。那个在倾斜的街道上滑行驰骋的谢波德女士,没有什么像样的娱乐,没有婚姻与孩子,但是她依然拥有生活,有着一颗虔诚的赎罪之心。 仅有的一点点快乐,来自于拥有了轮椅,她可以自由的双脚离地,贴地滑行了。当然这一切,又需要作家:阿兰·本内特的一点点助力和保护。这一对“非婚姻”的照看关系,也许走得比很多人的婚姻关系还要长久,虽然阿兰·本内特极力否认自己在“照顾”谢波德女士,他也以为自己足够了解这位孤僻的老女人,不过他还是变向的“照顾”了她,也猜错了她的想法。 <图片9> 剧情中充满了小冲突和小笑点,阿兰·本内特的神秘“男友”在夜里的进进出出,被谢波德女士称为:共产党的秘密接头。童心未泯的艺术家谢波德女士,借用了阿兰·本内特家的马桶刷,给自己的旧货车,刷上明亮黄漆。让这部影片的调性,无论怎么样落魄的生活,精神世界都是明朗的。谢波德女士从来没有消极的想法,也从不提及自己的往事。她更像是一块硬朗的石头,随风流浪到阿兰·本内特的家门口,只有阿兰·本内特看得到她的可贵。 整部电影的叙事行云流水,机智的对话、伤感的旁白、迟来的真相,以及奇幻的结尾,让这个有些怪异、偏激的故事,变得正能量,充满了爱和谦卑。这位“住货车的女士”是一场意外,但她绝不是唯一的个案,社会和社会人应该对于她们,会给出怎样的反应与心理,各种答案尽在影片中,作家最终完成了传记小说,编剧完成了舞台和电影作品,而留给观众的是无数的假设与无限的思考。 <图片8> 太喜欢这位英伦老戏骨,国民奶奶:玛吉·史密斯了。而影片中,据说编剧阿兰·本奈特大笔一挥,当年《历史系男生》的一众男孩儿们,悉数来《住货车的女士》里客串跑龙套,房屋销售、卖菜小哥、神秘男友、住院医师等等,更多彩蛋,就靠粉丝们自己挖掘啦! 2016年3月14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