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爱的旅途上 Na putu(2010)

爱的旅途上 Na putu(2010)

又名: 在路上 / On the Path

导演: 亚斯米拉·日巴尼奇

编剧: 亚斯米拉·日巴尼奇

主演: 米尔亚娜·卡拉诺维奇 莱昂·鲁切夫 兹琳卡·茨维泰希奇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波黑 奥地利 德国 克罗地亚

上映日期: 2010-02-18(德国)

片长: 100分钟 IMDb: tt1156531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卢娜(泽琳卡·切维特西克 Zrinka Cvitesic 饰)和男友阿马尔(莱昂·鲁塞夫 Leon Lucev 饰)相恋多年,两人一直很希望能有一个孩子,可是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阿马尔因为一次疏忽而在工作上捅了娄子,遭到了半年的停职,与此同时,他发现他和卢娜一直没有孩子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陷入了绝望之中的阿马尔决定接受好友巴里亚(厄明·布拉沃 Ermin Bravo 饰)的邀请,前往亚布拉尼察做一份兼职。

演员:



影评:

  1. 看这电影,还专门查了维基,也算学到知识。

    波黑全称叫“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下属波黑联邦(穆克联邦)、塞族共和国、布尔奇科特区(直属联合政府)三个政治实体。这是波黑内战后“代顿协议”的产物。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女主人公应是老家在现在塞族共和国境内的穆族(波斯尼亚人)或克族(克罗地亚人)。

    波斯尼亚人就是讲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伊斯兰教徒,历史上由奥斯曼帝国1463年的入侵造成。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以武力、宗教人头税等方式迫害当地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并规定,凡是穆斯林可进入上层社会;农民如改信伊斯兰教,可免交某些捐税。这一政策使许多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改信伊斯兰教。

    克罗地亚人讲克罗地亚语,信仰天主教。影片中女主人公曾经祈祷过上帝保佑,所以不能肯定她究竟是穆族还是克族。但从她和外婆家人被逼离开家园,现居萨拉热窝(波黑联邦境内)的情况来看,不应是塞尔维亚人。

    铁托时期的南斯拉夫为了压制国内大塞尔维亚主义,承认了“讲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伊斯兰教徒”为穆斯林族(由于生活习惯与传统的塞尔维亚人或克罗地亚人有所不同,因而在近代被当作是另一个民族看待。),并将其从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人中间分离出去。此举最终酿成了后来的波黑内战。波黑内战中共有二十万人死亡,超过二百万人流离失所。

    要看懂这部影片,上述背景至关重要。男女主人公各自痛苦的来源,现在情感障碍的根源,都源于那次内战以及随之而来的宗教信仰的割裂。这其中可能是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更可能包含着伊斯兰世界的世俗信仰和原教旨主义信仰。因为女主人公的外婆过开斋节,应该明确为伊斯兰教徒。

    --------------------------------------------------------------------------------
    塞尔维亚人信奉天主教,这是在拜占庭帝国占领下形成的。波黑境内的塞族共和国和与波黑并列为独立国家的塞尔维亚共和国是两个概念,但是都是以塞尔维亚人为主。

    1945年,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铁托在南斯拉夫五个民族的基础上组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联邦),由塞尔维亚、黑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6个共和国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伏伊伏丁)两个自治省(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组成。铁托执政下的南斯拉夫,与苏联保持距离,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运动,这使得南斯拉夫变成欧洲唯一没加入华沙公约的共产国家。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使南斯拉夫在东欧国家里成为比较富有的一员。

    1990年代初期各共和国相继独立,南联邦解体。1992年之后,剩下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国重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1999年,塞尔维亚在科索沃战争中遭到北约的轰炸,战争以国际社会接管科索沃告终。

    2003年,南联盟重新组建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透过公民投票决定正式独立。6月5日塞尔维亚国会亦宣布独立并且成为塞黑联邦的法定继承国,塞黑联邦因而解散。
  2. “我很喜欢电影On the Path的概念:‘在路上’表示你尚未达到自己的目标或梦想。我希望这部电影开放一点,为每个角色寻找不一样的旅途。露娜与阿曼正在寻找着,并且还没找到……  
    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必须回顾过去,甚至思考未来……”
                        ——亚斯米拉·兹巴尼克

    这位年仅36岁的射手座女导演,出生于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是第5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得主。如果导演以上的表述真诚,那显然本片是想表达她的爱情观,而片中对宗教信仰的探讨实在值得玩味,这种浅尝辄止的表达和开放式的结尾,就像是拿出一块甜香宜人的蛋糕,但只给你闻一闻。不爱甜食的人还是不爱,而热爱甜食的人则开始准备纸巾了。

    露娜是航空公司乘务员,美丽时尚,与同在机场工作的男友同居,工作之余会去酒吧玩:喝酒、抽烟、跳舞,抽空还会M个L。外婆说他们在准备“斋月”你会想:哦,这枚女子是穆斯林。但就像我们身边信仰伊斯兰教的姑娘一样,她没有穿全黑的长袍并用头巾把面部罩住,他也不会头顶白色小圆帽。露娜是一个有着强烈少女情怀的姑娘,会用镜子仔细查看身体的各个部分,会用手机拍摄情人的睡姿,边吃蛋糕边播放着思念。生活虽然有些小磕小碰,但无伤大雅。

    先验地说:爱情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当以宗教的眼光来看到爱情时,一切都有了不一样的风景。如果说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一起,每个人都有了两个世界,那么这是不是爱情的美好之所在呢?人,一直在变,如果两个人变的频率相差太远,相互之间就只能听到电流的沙沙声,充满了失望和混乱。

    一个人从爱情里,到底想获得什么呢?

    有人说阿曼的改变很突然,我却觉得是露娜与阿曼的交流不够。电影从女性视角出发,我们很少看到这个男人的内心世界。退伍士兵阿曼,父母死于内战,现实离理想还很远,生活也并不美满。无所适从的他,从有着相同遭遇的露娜那里寻求怜爱。显然露娜不是内心强大的女人,脆弱敏感,谈话的中心就是情人。阿曼无所适从,突然的机遇,让他可以逃离这乱糟糟的一团,于是不顾一切,华丽丽变身成虔诚教徒。当爱情不能给予安慰时,烟、酒、其他什么都可以成为逃避的出口。

    关于伊斯兰教,导演没有给我们说更多。但关于爱情,还有更多可以说,只是导演把这个工作留给了观众。总体说来,爱情故事都很有趣。



    未完待续
  3. 《Le Choix de Luna》最近看过的比较赏心悦目的影片。故事很有趣,画面很精致,节奏很舒服,也不乏精彩、富有创意的导演手法。特别是Luna一个人侧躺在床上吃蛋糕,看着另外一边枕头上的手机,手机里面放着的是她较早前在男朋友Amar睡觉的时候偷拍的视频。这样就仿佛Amar还在身边打呼噜一样。Luna每一口蛋糕都仿佛是硬要把自己的思念压下去。这段小情节果然是只有细腻的女性导演和编剧才能把握好的。

    回来查资料说导演/编剧Jasmila Zbanic是因为又一次想要和一个宗教人士握手,却被告知“我不能碰其他女人的手”而觉得被侮辱了,而展开了对伊斯兰宗教的研究和调查。根据我的理解,这个片子同样也探讨了信仰和传统之间的关系。Amar后来变得越来越遵循“信仰”,而Luna以及她的祖母以及家人都只是遵循“传统”。在这两者之间,充满了太多矛盾。个人认为Amar从“传统”到“信仰”的转变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片中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来掩盖这一点,而让我们无从知晓,还是导演/编剧自己也不太清楚。
  4.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 Jasmila Zbanic从《格巴维察》的极端稍微回归了点生活,不过宗教的介入同样亦是仁智各见之物,特别对于我这样无信仰之人,本身就只看重表象,影片所展示的非常态也就让人难于中立。

    不过整体的影像亮点不少,女主人公的情感铺陈也是非常好。总的来说还是关于爱和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