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纸屋悦子的青春 紙屋悦子の青春(2006)

纸屋悦子的青春 紙屋悦子の青春(2006)

又名: The Youth of Etsuko Kamiya / Etsuko Kamiya no seishun

导演: 黑木和雄

编剧: 黑木和雄 山田英樹 松田正隆

主演: 原田知世 永濑正敏 松冈俊介 本上真奈美 小林薰

类型: 剧情 爱情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2006-08-12(日本)

片长: 111分钟 IMDb: tt0794280 豆瓣评分:8.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945年,悦子(原田知世 饰)与兄嫂生活在鹿儿岛,她在东京空袭中失去了父母。悦子一直暗恋哥哥的学弟明石(松冈俊介 饰),明石是海军航空队的少尉,虽然明石也喜欢悦子,但两人的关系始终没有进一步发展。哥哥要求悦子去相亲,对方石明石的好友——同是少尉的永与(永濑正敏 饰)。悦子面对明石这样的安排很是难过,但永与对她是一见钟情。但悦子喜欢的仍是明石,对于永与是再普通不过的友情。

演员:



影评:


  1.   ——黑木和雄以及《纸屋悦子的青春》
      
      一、纸屋以及日本姓氏
      在日语中,苗字(みょうじ,myoji,也写作「名字」)是中文「姓氏」的意思;而中文的名字则是名前(なまえ,namae)。日语还有姓氏这么一词,指的是氏族,包括了源氏、平氏和藤原氏,也就是古时曾掌握过政权的氏族。因此,本文提到的“姓氏”一词特指日语中的“苗字”,即汉语里的“姓氏”。
      
      日本的姓氏之繁多怪异是出了名的。日本姓氏一般由一至三个汉字所组成,少数也有四个汉字以上的。日本1亿多人,有十几万个常用姓氏,《日本姓氏大词典》内则收集了29万个姓。显然,造成这一状况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天智9年,即公元670年。日本才开始编制最初的户籍。这就是日本史上的《庚午年籍》。日本由“部民”制社会迈进了“公民’制社会。在此之前,各部落豪族的氏贱、家人、奴婢等都没有姓氏。社会上的平民、游民,更是一盘散砂。为了突击编户造籍,没有姓氏者可以任意取个代号,以作姓氏,交差律令。因此,“上下、和气、左右、前后、火山、热海、温泉、满身、汗、瓶子、布袋、我孙子、一二三、三五七、九十九”等都成了百姓的姓氏——其实只能算作代号。
      1870年,为了征兵、征税、制作户籍等的需要,明治天皇颁布了《平民苗字容许令》容许包括以前不准拥有姓氏的平民在内的所有日本人拥有姓氏。但已习惯有名无姓的日本平民对此并不热心,故创立姓氏的工作推行缓慢。因此,于1875年明治天皇又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规定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日本人这才急匆匆地为自己找姓,且多以居地名称为姓,因此多为复姓。当时人口已经相当多,而且每个人都希望有个与众不同的姓,所以日本的姓大量增加,当时一下子涌现3万多个姓。据估计,日本居民目前使用的姓的数量之中,不低于95%取自明治维新之后这一时期。这一数字目前缺乏权威统计。
      
      根据日本人口调查,前十位使用最多的姓氏依次是佐藤、铃木、高桥、伊藤、渡边、田中、小林、佐佐木、山本。日本姓氏中带“藤”字的特别多,据说是因1 500多年前,日本有一个姓“藤原”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很长的时期都有极大的势力,因此很多家族就想象藤原家族一样长盛不衰。到了明治八年,平生没有姓的百姓在取自己的姓的时候,也想沾点“藤”字的吉祥味道,于是“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佐藤”、“伊藤”、“加藤”、“工藤”、“后藤”、“进藤”、“内藤”等等都出来了。
      
      因为日本人姓氏的可变性很高(因开创新家业、家族集团分支或收养关系等原因都可以改姓,这也是日本姓氏数目众多的主要原因)。所以日本姓氏的来源十分复杂,众说纷纭。最普通的有三类是可以体会到来源的:
      一是地名型,大约80%的姓氏都与地名有关,如“上野”、“田中”、“池内”、“上原”、“井上”、“松下”、“渡边”、“山口”、“竹下”、“近江屋”、“吉冈屋”、“三河屋”等。京都有一条路名叫“勘解由小路”,住在路口的一家就姓“勘解由小路”。以致成了日本的五字长姓之一。
      二是数字型,人数也不少,如“一户”、“一井”、“一牛”、“二人”、“三春”、“四松”、“五色”、“六卫”、“七重”、“八重”、“九鬼”、“十秋”、“十一家”、“十二神”、“一寸六分”、“七五三野”、“一尺二寸”、“十二月田”等等。
      三是职业型,如“米物”、“味美”、“猪饭”、“鸭下”、“神马”、“碇屋”、“服部”、“锻冶”、“古井丸”、“一法师”、“药师寺”、“善养寺”等,大概与祖先从事的职业有关。
      
      当然,我们不应该尽挑这些在汉字字面意义上令人捧腹的日本姓氏去调侃,甚至去嘲讽。当中仍有许多意境优美的姓氏,颇为值得玩味。比如,本片女主角的姓氏:纸屋。纸屋是日本的第6458大姓氏,总人数在1400左右。读作:Kamiya。主要集中在日本南端的九州岛南端的鹿儿岛县。英文意义: Papermaker(造纸匠)。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纸屋这一姓氏来源是“职业”,纸屋的祖先大概是位以造纸为生的工匠。
      
      
      二、鹿儿岛、茶、红薯烧酒、小矮桌以及长崎、松田正隆
      本片的故事背景是日本战败前夕的鹿儿岛。
      鹿儿岛县位于九州岛地区的西南部,气候温暖多雨、土壤为火山灰性质,因此农业和畜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鹿儿岛的绿茶栽培始于明治以后。鹿儿岛气候温暖,凭借优良土质制造出的新茶评价极高,如今仅排在静冈之后,成为日本第二大的茶叶产地。
      鹿儿岛盛产红薯,也就是红地瓜。由红薯酿制的红薯烧酒非常有名。
      矮桌是战时日本人生活起居接待来客时不可或缺的家具。
      长崎。是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苦难让这个本来毫不起眼的日本南方港口城市名扬世界。
      而这里正是本片的原作者、剧作家松田正隆的故乡。本片改编自他1992年创作的同名话剧《纸屋悦子的青春》(以下简称《纸屋》)。松田曾经获得过岸田国士戏剧奖、读卖文学奖等诸多奖项,是日本现代话剧创作界的领军人物。由于出生于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城市,他常通过作品考虑历史、战争和当代人、当代社会。前期创作很平静,可称为“静剧”。《纸屋》是其前期作品的代表。当然还包括近期在国内上演的《海与阳伞》。
      
      
      三、黑木和雄和《纸屋悦子的青春》
      黑木和雄Kazuo Kuroki(1930.11.10-2006.4.12),生于本州岛三重县的松阪市,4-12岁生活在中国。1954年进入Iwanami制片公司做助理导演。1957年成为导演,执导了《HOKKAIDO,我的恋人》等纪录片。1962年起转入独立制片,拍摄纪录片和故事片。被认为70年代日本艺术戏剧工会最有潜力的电影制作人,他的著名影片有《龙马暗杀》(1974)和《筹备节日》(1975),获评论界好评。1990年在拍完《浪人街》后,黑木着手筹拍导演山中贞雄的《人性》和《纸气球》,最终没有成功。2000年拍了较为成功的《扒手》。一生共导演作品19部。
      大师的最后一部作品《纸屋》于2005年初夏正式开拍,并于2006年1月完成拍摄,进入后期制作阶段。《纸屋》是黑木和雄继战争镇魂歌三部曲《明天》(1988)、《雾岛美丽的夏天》(2002)、《如果和父亲生活》(2004)之后,以松田正隆同名话剧为蓝本,再次推出的以二战末期日本百姓生活为主题的新作。不料,4月中旬黑木和雄突然病倒,随即因脑梗塞猝逝。然而,就在几天前精神矍铄的黑木和雄还参加了影片的试映会,当时根本看不出有任何病兆。突来的噩耗令影片摄制组和整个日本电影界为之震惊。所幸本片已经基本完成,并在数月后得以顺利公映。
      黑木和雄固然没有小津、黑泽明、大岛渚等世界范围内的高知名度。他的最大成就也许就是在1988年和2002年分别凭借《明天》和《雾岛美丽的夏天》两度获得《电影旬报》最佳导演奖,以及在2006年凭借遗作《纸屋悦子的青春》获得Hochi电影奖特别大奖。但是,他依然以自己独有的叙事风格和电影语言始终在日本电影界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四、篱笆外有一株樱花树,半株是樱花树,还有半株也是樱花树
      高中时的那位语文老师及其推崇鲁迅先生。常常拿鲁迅先生的那篇著名的《秋夜》来教导我们如何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鲁迅先生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老师说,这句话体现了鲁迅先生当时百无聊赖的惆怅。
      姑且认为老师讲的是有道理的。
      本片对战争的残酷性的描写,对战争的谴责,便将这一东方文化里共通的意境运用得恰到好处、尽显风流。片子围绕着樱花和潮声这两个带给人安静祥和的物像展开叙事。没有任何战争场面的正面描述。既无原子弹爆炸,又无鲜血淋漓和刀光剑影。用到的仅有的两个场景,一个是现实中医院的屋顶,另一个是回忆中位于鹿儿岛的院子前有株樱花树的老房子。全片出现在的画面里的人物也只有六人——悦子和永与(青年以及老年)、明石、哥哥和嫂子、邮递员(只出现一次)。
      回忆从若有若无的海潮声开始,以亦虚亦实的海潮声结尾。那棵繁盛的樱花树也总是时不时地出现在景深画面乃至主画面中。作为日本的象征,樱花的形象在日本的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大岛渚把它拍得性感;市川昆把它拍得风尘;岩井俊二把它拍得忧愁;丰田利晃把它拍得残酷……黑木和雄呢?祥和。在战乱的时代背景下,难得的一方静土中呈现出的可贵的祥和。
      
      我们可以说,在空间的架构上,黑木导演参考并借用了剧场的功效。但是,成功的用电影镜头和画面把剧场中无法达到的效果表达出来,以及将某些元素转换成更形象的效果,这点黑木和雄是撇开原作,以纯电影的方式去思考并创作的。本片镜头运用的特点有二。
      (一)摄影和剪辑:长镜头、固定镜头居多
      长镜头美学的倡导者——安德烈•巴赞则认为电影是完整的写实主义的神话,是再现世界原貌的神话。(《电影是什么》P.21)巴赞反对以创作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蒙太奇,提出以长镜头代替蒙太奇:“只要把被蒙太奇分散处理的各元素集中表现在一个选择恰当的镜头中就足够了”。(《电影是什么》 P.61)这个 “选择恰当的镜头”,不动声色地隐藏艺术家的观点,让影像成为“十足的现实”。同时,它还能实现蒙太奇用若干个镜头完成的景别、节奏等各种转换。在以长镜头为主导的影片中,段落镜头,即一场戏一个镜头拍到底,是最核心的表达方式。段落镜头可能是一个固定镜头,也可能是一次长时间的运动镜头。这个时候,摄影取代了剪辑成为影片成败的关键环节。
      《纸屋》一共有309个镜头(包括四个黑屏字幕)。其中一分钟以上长镜头29个;2分钟以上长镜头9个;3分钟长镜头5个。镜次21,哥哥和嫂子在桌上谈话的那场更是长达5分15秒。在同一场景内穿插的特写镜头出现绝大多数是因为剧中人物有较大的情绪起伏和波动。
      侯孝贤说,自己用长镜头完全是出于需要。有些是因为镜头不能离非职业演员太近,不然会造成他们紧张;另外的原因,他或许带有自我调侃的意味 ——就是懒得动机位。不管怎样,有一点是需要认清的。长镜头在用得恰到好处的时候才会展示它的魅力,架构起人物与人物、剧情与剧情、人物与剧情之间的张力。反之,便显得冗长拖沓。由于,本片采用的全部是演技出色的职业演员,因此长镜头运用的原因肯定不是第一点。《纸屋》里的长镜头的运用,更多的是让电影回归到电影本身——没有分镜头的必要。为了分镜头而分是现在电影里普遍存在的误区。
      (二)拍摄角度:多数镜头与小矮桌同高
      片中那张日本人日常起居离不开的小矮桌就是最好的窗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围绕着矮桌的电影。主人公们的对话往往围绕着矮桌进行。桌上摆出的简陋菜肴是战时配给品,只有在招待客人时,主人才会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豆子来。黑木导演在本片中贯彻了自己用矮桌表现战争的想法,并将自己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战时生活也融入了其中。
      同样机位摆设方式也出现在了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他常常把摄影机放在离地四英尺处,就像观众按日本人的方式在地面就座时的角度一样。这些镜头都普普通通,不褒不贬。他让剧中人物在剧情发展中自己显示自己。他要使摄影机保持客观而不过分热情。平视镜头才能创造我们愿望中的人物。(《认识电影》 P.9)。
      《纸屋》这样一个安静得近乎能听到心跳的故事需要的正是要给观众这样一个角度去观看,让你在不经意间潜入了故事的角色心里。有时候当你以最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物或一个人的时候,反而能够最设身处地的想其所想,知其所知,乐其所乐,痛其所痛,感其所感。任何艺术创作的语言大凡都大变不离其宗,关键是你如何在对的时候选择对的语言,为自己所用。安迪•沃霍尔在谈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时说:“让我喜欢的是它让你忘掉风格那类的事情;风格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在结局时,悦子对永与少尉说:“你仔细听……海潮的声音……”。这仿佛就像我们自己说的一样,不是么?
      
      
      五、细节和琐事的力量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其前提就是让观众或读者信以为真。这种真实感往往并不来源于故事的主线,而是穿插于故事之间的一些细节和琐事。
      片子的语言采用的是日本的鹿儿岛方言。原生态的语言是一部好电影的基础。举个反面例子。张扬的《落叶归根》,赵本山在云南的荒郊野外遇见刘金山饰演的黑店老板那段。刘金山一张嘴操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令人顿起鸡皮疙瘩。
      《纸屋》里另外几个印象深刻的细节是:
      悦子和哥哥口中的那个喜欢找人聊天的车站站长。他们回家晚的原因居然都是因为善良而无法摆脱这位可爱的站长。
      影片在35分44秒开始的那个长达3分21秒的长镜头,悦子、哥哥和嫂子三人在饭后开始喝父亲留下来的茶。话题因茶而起,悦子和哥哥开始对父亲遇到的某件近乎奇特的糗事的回忆。这个做为回忆中的回忆出现的场景,在他们说说笑笑的那一刻,不禁让人感叹白驹过隙,物是人非。
      还有就是一直贯穿影片却从未出现在画面里的那个钟。每个整点的报时,平凡而优雅。
      这些所有看似平静微小的事情,如同一个外表冷漠内心却如火般热烈的人,他始终不曾有过激的姿容,动情的言语,却会在一个回首一个蹙颦一个浅笑一个静默里表现出令你无法抵挡的力量。
      
      
      
      本文引用资料或文献:
      维基百科
      《重新崛起的日本》李培林 中信出版社 2004年
      《电影是什么》安德烈•巴赞 崔君衍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年
      《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 胡尧之等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黑木和雄小组
  2. 这部电影我看了三回才看完,前两回头三十分钟就睡过去了。其实电影没有我想象中的无聊,只是要适应这种慢节奏的进度需要一段时间。

    一个战争时期的日本普通家庭的一段故事,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看似繁琐的细节却反映出当时小市民生活的艰难以及在这艰难下努力维持的小小快乐。

    有几幕戏我印象特别深刻。

    1、老年悦子和老年永与在天台聊天。两人东拉西扯的,一会儿担心对方是否着凉,一会儿谈论云朵往天的哪边飘去。后来两人回忆起悦子家门前的那棵樱树,为樱树究竟是在门口的左面还是右面争论了一小会儿。谈话内容无聊,但倍感温馨。

    2、哥哥和嫂嫂一边吃饭一边等悦子回家,哥哥向老婆抱怨:红薯(还是土豆?)馊了。后来悦子回来,哥哥又问悦子红薯是不是馊了,悦子说是有点,但还可以吃。哥哥说那是两天前的东西了。

    3、一家人围坐着品茶,谈论爸爸把茶叶带回来时的糗事。物质缺乏的年代,一杯好茶就能给全家人带来满足感。

    4、相亲过程中永与的木纳和不善言辞。悦子向永与提议,把那些牛肉丸(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看着像牛肉丸,但是是甜品来的……)用饭盒装着带回去,和明石一起吃。趁悦子离开房间去拿饭盒的空档,永与碎碎念着怎么把饭盒引入到话题里,好表达出自己对悦子的爱意,但实际是,悦子一边装牛肉丸,永与一边在旁边支支吾吾,口吃了半天终于憋了句:“饭盒是方形的。”倒塌~~

    5、哥哥从兵工厂赶回家,在饭桌上和自己老婆吵了一架。妻子本来满心欢喜想和丈夫好好过个几天的假期,但丈夫说次日便要回厂,妻子便失望地抱怨丈夫为什么只有一天空闲还回家,丈夫说是思念妻子,然后火大地说自己的家为什么不能回。丈夫说,现在日本和美国开战,要造很多武器,如果工作拖延国家就很麻烦。妻子便说宁愿国家输掉这场战争,因为她不想借吃红豆饭来祈愿避开炸弹轰炸。(小市民,只想过个安稳的日子啊。日本对外征战,不但受害国的人民遭殃,自己国家的人民也受罪。作孽!)

    6、明石来访,告诉纸屋一家人他参加了派往冲绳的军队,要和美军对战,第二天就走。之后他与悦子两人在房间里说话,悦子祝福他,希望他平安归来。明石满眶泪水接受悦子的祝福。明石踏上阶梯,走下了阶梯,背影慢慢消失。嫂子要悦子去追,悦子返身回屋。然后藉口续水,在厨房里痛哭失声。(这个不道德的战争啊!因为政府的贪欲,市民奢望的幸福小日子就得断送。战争,拆散了多少双情侣,多少对夫妻,多少个家庭?)

    7、永与来访,带来明石的信,并告诉悦子明石的死讯。两人一同看窗外的樱树,四月樱花正灿,满庭落英,美丽的嫂子站在篱笆门外等候电报的到来。

    然后,日薄西山,回忆完往事,老两口准备离开。老年永与说会天天上来,天天和悦子一同坐在这里。再之后,音乐响起,小号的声音,带着丝丝落寞、凄清、无奈与伤痛。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