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不能说的邪恶 / 邪恶勿语(台) / 有诡难言(港)
导演: 詹姆斯·瓦特金斯
编剧: 克里斯蒂安·塔夫德鲁普 马兹·塔夫德鲁普 詹姆斯·瓦特金斯
主演: 詹姆斯·麦卡沃伊 麦肯兹·戴维斯 斯科特·麦克纳里 艾斯琳·弗兰乔茜 阿利克斯·韦斯特·莱弗勒 丹·休格 克里斯·希钦 莫塔兹·马希斯
上映日期: 2024-09-14(中国大陆) 2024-09-13(美国)
片长: 110分钟 IMDb: tt27534307 豆瓣评分:6.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作为一部2022年的电影,丹麦原版的《非礼勿言》在当年收获了无数赞誉,从未拍过恐怖电影的克里斯蒂安·塔夫德鲁普可以说是一鸣惊人。同时这部电影也因为憋屈痛苦的晦涩结尾而变得臭名昭著,不论豆瓣还是IMDb你都可以看到大量观众对电影结局不满的评价。
所以,尽管距离原版上映才过去两年,但一部把原版结局彻底颠覆的翻拍电影还是有必要应运而生的。曾执导过恐怖电影《伊甸湖》的詹姆斯·瓦特金斯导演了此次的翻拍,看罢不得不说,他既反了原版《非礼勿言》的晦涩超现实寓言,也反了《伊甸湖》的Bad end。
翻拍版的电影故事,大概70%是和原版完全相同的。路易斯和本带着女儿阿格尼丝在意大利享受假期,而他们遇见了和善又有魅力的帕迪一家。在两家人度过了美好的意大利之旅后,路易斯回到了阴雨连绵的伦敦,不得不面对家庭问题和举家离开美国后的难以适应。
此时,帕迪一家发来邀请,希望他们到家中农场做客。本不想赴陌生人之约的路易斯,为了体谅想换换环境的丈夫,而同意来上这么一次意外旅行。然而等待他们的,是羊入虎口的惊骇体验。
要谈论《非礼勿言》两个版本,我们毫无疑问是要把电影分为两个部分的——同,不同。第一部分是前60到70分钟,这是两部电影最为相似的部分。而后面30-40分钟的自由发挥,是彻底让翻拍版脱离于原版的内容。那么就先开始能能贯穿两部电影,也能解释非礼勿言Speak No Evil到底是什么含义的第一部分。两版人名对应是路易斯-路易斯 本-比约恩 帕迪-帕特里克 茜拉-卡琳,以下就都用翻拍版的名字了
把目光从路易斯初到帕迪家开始,早就知道路易斯吃素的帕迪,以一种盛情款待的主人姿态让路易斯不得已吃了鸭子肉。之后是两家人出去远足,帕迪对儿子有些暴力。餐馆晚餐,帕迪开始对路易斯的素食主义进行攻击,帕迪和茜拉的奔放让路易斯感到尬尴,他们还吃霸王餐。路易斯和本争吵,而帕迪在门外偷窥。小朋友跳舞,帕迪暴怒。
这五个桥段基本是一致的,强烈的社交焦虑恐惧,他人的冒犯和无奈的体面,真实到不行。路易斯把肉吐了是新加的小细节,我觉得很不错,丰富了路易斯的形象。内衣游泳,则是私人领域被侵犯的一次初露痕迹,能更好的为下文恶行的升级做铺垫。最主要增添的,是夫妻二人的困境,举家搬迁、难找工作和情感裂痕,女儿的心理问题也为之后情节的合理化有一定帮助。
但有些地方的改动就不尽如人意了,翻拍版一笔带过的帕迪狂野的开车和震耳欲聋的车内音乐,是原版路易斯爆发的第一个点。这里的争吵为之后帕迪虚伪的道歉做了铺垫,也就是他带着本去释放压力时放歌的戏码。夜晚的偷窥,原版要更加恐怖和压抑,路易斯洗澡时帕迪旁若无人的进来刷牙,路易斯和本两人发生关系时,本发现帕迪正明目张胆的偷窥。
这两处的删减,首先是为了与原版最经典的部分做出区分,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女主角为重的设计。原版帕迪夫妻在各种私人领域的侵犯,都是对夫妻二人分别进行的,各有不适。而翻拍的丈夫本基本就是麻到不行,大多时候,电影主要展现的都是路易斯在承受这种伤害。同时,这也一定程度削弱了原版的社会寓言性—自我驯服,自我妥协。
就像原版电影里本之前被车内音乐吵到,后面去释放压力时,帕迪把音量调到很小还各种询问本可不可以,释放压力又很交心感动,似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而这就是大多数恶人最常用的伪装和欺骗,让好人感到内疚,用所谓的礼节和礼貌让好人自己驯服自己。
《非礼勿言》原版之所以成功,有一点绝对是塑造了相当特殊的反派角色,不是纯恶也不是深仇大恨的背负者。在结局之前,他们并不能用好坏去定义,有些冒犯但有时也很和蔼,翻拍继承了这点。
其实这是普通人大多数时候能遇到的恶人,他们不停的侵犯,让人感觉不适。忍耐到极点做出反应,他们会道歉道歉然后没多久又原形毕露。大棒和糖不停的交替,就像电影里帕迪在让人厌恶后又会演戏来搞点好形象,而最后落下的只能是大棒。对了,原版恶人一家费德贾·范·胡艾特和卡琳娜·丝穆德真是夫妻档。
speak No Evil的出处就是Hear no evil, see no evil, speak no evil。中文语境里,非礼勿言是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而英文语境则来自三只猴子的形象,对恶行视而不见。翻拍还是很直白的帮原版说明了这个故事的含义——心里想想,不能说出来,一切都不正常,但我们假装正常。两部电影的第一部分都是在反映这种自我规训下纵容恶而导致恶的升级,对恶的绥靖。
第二部分,两部电影就完全不同了。原版臭名昭著的结局,是本发现了帕迪一家的骇人秘密而带着家人赶紧逃跑。但为了躲避似乎是追兵的车辆,本猛打转弯把车开进路边导致熄火。
求救无果的白费力气后,本和路易斯被帕迪抓获,艾格尼丝被剪掉了舌头。帕迪说出了名台词Because you let me,让本和路易斯脱光,并用石头砸死了二人。带着沉默的艾格尼丝,帕迪开始下一轮旅行,一切都将再次重演。
很多观众对主角的不反抗表示不解,不过其实电影这里已经走向非常超现实的寓言部分了。当一切妥协堆砌在一起,恶行最终也达到顶点。帕迪没有枪,甚至下车的时候不拔钥匙,但副驾驶的本就是没反抗,导演还专门特写了这段。后面血淋淋的割舌,残酷的审判着本的不反抗。
这种对恶人放过自己的美好希望是顺从的顶峰,正是帕迪说的Because you let me。而这种顺从,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下一代。帕迪做这些恶行,也不图钱也不虐杀,他是符号化的一种恶行,一种社会恐怖。就这么简单,如耶稣所说无罪的人才能拿起石头去定罪,恶人问心无愧地用石头审判了本一家的软弱驯服。
原版还有一点则是人们对危险的缺乏认知,原版用了大量本的恍惚去暗示他想摆脱循规蹈矩的生活,而只有失去了安全才知道安全的宝贵。
结局的死亡,导演表示夫妻二人在这一刻赤身裸体,终于没有隔阂而唯有爱了。翻拍用了更多设定和戏份去拍这些,原版其实根本没有路易斯一家感情和工作的介绍,所以比较符号化了一个寻常友善的普通家庭,去参与这场社会恐怖寓言。
翻拍版则让故事脱离原版的抽象晦涩,帕迪一家干这些都是为了钱,台词变成了Because you let us。顺从不仅是陌生人之间,还有夫妻间的无可奈何。小朋友自救戏码全部是新增的,安特的机智勇敢开启了最后的女性反杀大戏。这部电影我最欣赏的也是麦肯兹·戴维斯和这一部分,前面麦肯兹的演技其实就非常出色了。
那种尴尬和怒意,表情上的小细节特写是两部电影都很关注的重点。反杀戏里,小空间内的周旋对抗,一锤爆头,让路易斯杀伐果断的母形象绝对不输《异形:夺命舰》里的蕾恩,本有点用处但近乎一废到底为女主形象让位。
翻拍版角色戏份分配确实不佳,一美詹姆斯·麦卡沃伊和麦肯兹·戴维斯分别为两个家庭挑了大梁,演技出色,本 斯科特·麦克纳里和 拉 艾斯琳·弗兰乔茜则很边缘化没什么表演空间,两个小演员有很灵性的发挥刚开始要走时本拿千斤顶和爬梯子的桥段也是新的,很精彩的定时炸弹。这部翻拍我最爱的一个设计,绝对是安特爆杀帕迪,这才叫爽!
另外,还有两个地方必须要说。首先原版的配乐是非常强大的,这些配乐的出现很反常规,在帕迪一家开始侵犯时几乎是没有的,只采用放大嘈杂的自然声去烘托氛围的紧张。而两家人祥和的相处时电影才会开始尖锐压抑的配乐,告知大家这都是恶人的陷阱。翻拍版的配乐差不多算没有,为了区分这种特色手法,还是蛮可惜的。
其次原版是丹麦电影,灵感来自导演曾经旅游遇见过荷兰家庭,之后也是受到邀请。但他没去,所以导演幻想如果这是一个恐怖故事会怎么样。翻拍版一开始的丹麦家庭和丹特的丹麦身份无疑是对应原版的,而翻拍少了一个亮点——语言。
原版大多数时间都是英语,但丹麦主角听不懂荷兰语,这就有了未知的恐惧,帕迪他们说荷兰语时到底在说什么,在议论什么。其实都是鸡毛蒜皮的事,但这种手法很有趣,翻拍都是英语就没这种设计了。
总体来说,我个人对这部翻拍版还是挺满意的。它在保留部分社会寓言的前提下颠覆了结局,上演了今年数一数二的女性反杀戏。欧洲的冷系氛围被美式恐怖电影所取代,更加商业也更加爽快的观影体验,看过原版再看去发现导演的修改再造也是不错的感受。
## ( Speak No Evil )(B+) 这部与之前的《Blink Twice》、《Fresh》都是一个类型的电影,展示具有诱惑力的捕猎者(Predator)是如何一步步将猎物(Prey)勾引上钩。这个过程仿佛是在看钓鱼,总有鱼傻傻上钩,但也偶尔会有鱼挣脱掉。通过这个过程去告诫大家如何提高警惕,以及真的上当又怎么试图挣脱。毕竟,咱们作为人类应该比鱼聪明多了,但怎么还是有那么多人自愿上钩呢?这也是这类电影要探讨的重要议题。它们往往不会点明,但看完你总能领略出来。
每次有这种电影,往往也是在海报上放一张Predator的大脸,而不会放猎物的。而且Predator还会找非常迷人、具有吸引力的男性演员出演。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查宁·塔图姆 Channing Tatum、塞巴斯蒂安·斯坦Sebastian Stan。。。只要不是太红或长得太一脸正气的好莱坞中年男星,基本上没有超级英雄角色演的话,都是去演Predator。原因就是他们依然具有吸引力,本身就是诱饵。只要他们一张脸放在海报上足以吸引你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那么你也有可能被这样的人所诱惑上钩。而被捕获的猎物其实是谁都无所谓,因为这些只是受害者之一,还有很多类似的受害者,大部分没有逃脱的幸运。
而且你会发现,这类电影在预告里、海报上就已经告诉你谁是坏人,会发生什么,你也不用猜或怀疑有转折,肯定是有人被捕获然后逃脱。但之所以可以一再重复、总是讲这类故事,人们还喜欢看,就是因为大家都喜欢看鱼上钩和挣脱的过程。当然每次套路稍微变变也能多学点防身之术。而这样的故事真的一遍遍在生活中发生,很多的人就是不断上钩。所以只能不厌其烦地重复,希望看到的人越多越好。
捕猎者Predator在电影中和生活中的最大特征就是有钱有势又很帅具有迷惑性,这也是在人类社会作Predator的基本条件。光长得像狮子般强壮不行,所以大部分的Predator都伪装成医生、科技新贵、有钱大佬等。但他们也基本不主动出击,而是与钓鱼者一样,等着比较傻的上钩。
《Speak No Evil》比较不同的是,捕猎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对夫妻,还带了一个哑巴儿子,于是更具有蛊惑力,让人更容易上当,且捕猎对象不是单身女性,而是一个家庭。大部分的人看到一个家庭都会卸下防御。其实很多时候,这些也都是圈套的一部分。杰弗里·爱泼斯坦之所以能骗到那么多女孩跟着他去岛上,就因为他有一个跟着他一起行骗的妻子。而单身男士行骗,就只能像《Blink Twice》里那样,用金钱、物质享受、美酒佳肴去诱惑缺少这些又警惕性低的单身女子。
《Speak No Evil》里詹姆斯·麦卡沃伊出演的这位骗子不仅自己很具有说服力和个性魅力,身边的妻子看起来很娇小温和,加上有残疾孩子,确实一看很难识别出是骗子。但其实电影里还是展示了这类骗子是如何选择猎物的。他们不会随便找一个人就开始演戏,还是会挑选“意志薄弱”且“容易降低底线”的人。也就是他们会不断试探你的底线,如果你很容易被他们推着走,不还手、不拒绝,就很容易成为猎物。
在本片中,詹姆斯·麦卡沃伊出演的这位骗子三次试探了被骗的那家人。第一次,他才认识这家人就提出带着他们的女儿上摩托车兜风,连头盔都没有,居然这家人就答应了,让一个陌生人载了他们的女儿。这个举动就已经说明这家人的提防心很差,很傻很天真,是容易上当的人。之后,他邀请这家人去他在乡村的家,即使地点非常偏僻,这家人居然还是来了。第三次他明知这家女主人不吃肉,却还是切肉喂她吃,她居然也没拒绝。三次试探都没有被拒绝,这家人就已经成为了猎物最佳人选了。
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就是这些铺陈都展示得很明确,观众可以看出捕猎者选择猎物的过程,也提醒人们,不要做一个不懂得拒绝的人,底线不可以一再降低。一个坚定拒绝一切诱惑和强迫的人,就绝对不会成为猎物。因为捕猎者遭到拒绝,就会觉得麻烦而放弃。他们必然只选择最容易、最保险的下手。
再说《Blink Twice》里也是一样,同一个女孩被骗了两次,每次给她酒她都毫不犹豫喝下去,从不拒绝,在捕猎者眼中,这就是天生的“完美猎物”。
当然,这些电影里的猎物都侥幸逃脱,毕竟要给大家一个光明的结局。我不认为这些电影重点在展示如何逃脱,而是前面如何诱惑、上钩的过程。后面的部分你会发现,前面傻乎乎的人都会突然变聪明,立刻知道如何防身了,比如《Speak No Evil》里麦肯兹·戴维斯 Mackenzie Davis出演的这位母亲,后面简直是智勇双全的特工,但显然前面就完全不够机智果断。安排一个可以逃脱的女主角是这类电影的必须。但大部分的猎物则即使醒悟也会为时已晚。
詹姆斯·麦卡沃伊的表演是非常耀眼的,你会发现他很多时候气势逼人,确实让人很畏惧,塑造的这个predator很有威慑力。对于Predator和Prey的故事还会继续拍的,即使套路相似,但只要这类事还是总发生,观众就总需要被教育的。特别是好莱坞中年男星们也靠着这类Predator养活自己呢。毕竟,目前男英雄作为大男主的电影太少了,还是反派角色比较多:)
在得知《非礼勿言》即将内地上映之后,我第一时间找来了评价非常两极分化的原版来看。
虽然从电影语言和类型满足的角度出发,原版电影充满了诸多不足,导演明显经验缺乏,作品完成度并不高,表达上也显然差着一口气,但是故事的内核与主题相当亮眼,结局的巨大反转所带出的主创对于当下社会环境的残酷暴论非常吸引我,因此我也非常期待拥有更高工业水准和更强类型创作力的好莱坞改编此作。
但结果是,美版的《非礼勿言》除了在影片前3/4的部分情节处理上继承原版优点并稍加精尽以外,其余各方面完全不及小作坊产出的原版电影。
首先《非礼勿言》的整体叙事和类型都各有反转,剧作上是从家庭伦理、乡村度假题材转为了犯罪惊悚,而类型上则是从心理惊悚摊牌为了肢体暴力所带来的恐怖。
但两个版本都遵循同样的框架的同时,具体处理手法上其实有所不同。
原版在电影前两幕其实是拒绝向观众过度表露自己的惊悚片本质的,完全不显露任何类型化的意图,一板一眼地讲故事,紧扣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这两个核心元素拍家庭片。
直到反派男主人家暴儿子之后整体气氛才开始变得非常危险紧张,但在此之后导演也没有紧跟着输出大量犯罪和惊悚桥段,而是用一种非常类似于早期兰斯莫斯的电影口吻,用平静中发抽象的疯的语调带出了最终的谋杀。
这样的处理深得我心,在不失类型反转力度的同时,不急不躁、钝刀杀人的手法也是最贴合电影表达的选择。
电影以中产家庭虚伪的温良、犬儒作为核心标靶,设计出一个专门猎杀因为顾及体面、身份、尴尬等孔乙己长衫式因素的假精致家庭的犯罪夫妇不断清算这类群体的阴谋。
而电影也将镜头对准两家人共同相处于一个屋檐下的短短几天,将猎物家庭是如何被自己价值观中的繁冗枷锁束缚,又是怎样被自己曾引以为豪的精英品质害死的过程剖析给了观众。
这个过程温吞、平和,没有非常激烈的矛盾,故事情节都十分日常,猎物们的选择在大部分和他们处于同样社会阶级、接受过类似教育体系的观众看来也毫无问题,但是导演又无时无刻地用似有似无的不和谐音提醒观众,他们正在逐步走进自己罗织的陷阱。
在此前提下,结尾突如其来的杀戮相当具有冲击力,并且对观众绝对造成了“伤害性很强,侮辱性更强”的观感。
因为跟随着电影视角,自始至终关切猎物家庭命运的观众们最后看到自己的里子和面子都被导演放在脚下狠狠践踏,自己半生里建立起的所有认知在电影的观点下都是华而不实、一文不值的垃圾,这是相当具有冒犯性的。
但是美版基本完全没有继承以上的优点,也就是抛弃了《非礼勿言》之所以是《非礼勿言》的所有特点。
美版从电影刚开始没多久就迫不及待地不断提醒观众:我们这是部恐怖片哦~你可不要忘记了~
男主角到达一美家的第一个晚上,晚饭还没吃上,小男孩就做出了原版中后段的张嘴动作来制造惊悚感和不安感,这属于是漏题行为,是严重破坏应有的叙事方法的。
原版反派一家从头到尾对自己的犯罪动机几乎是只字不提的,只是偶尔在不耐烦的时候以抱怨的口吻嘲讽猎物家庭几句。
但是美版的一美几乎是一有机会就像教主一样把自己的犯罪“理念”和“心得”输出给大家,这不仅是破功的体现(角色和导演都是),而且又回归了非常制式的好莱坞大片变态反派的形象塑造方法,有事没事爆两句金句暴论还以为很有逼格,实际上是非常蠢的。
除了这两方面处理的不同以外,两个版本在电影前两幕中,具体情节基本是一模一样的,但坦白讲,美版编排相同素材的能力更强,叙事节奏也更好,心理惊悚的密码算是把握住了,比电影语言稍逊一筹的原版更能抓住观众。
美版的序幕就展现出了导演更强的信息处理和编排能力,一美超雄、没素质、旁若无人地尽显E人本质的一顿操作非常耿直地介入到主角一家平静的生活中来,用非常短的篇幅就把一美一家的生活状态与主角家强烈的对比展示了出来。
与此同时,临行前的一夜信息的铺排量也优于原版。导演早早开始强调女儿的巨婴属性,以及被父母溺爱导致的对于兔子玩偶畸形的依恋,让原版看起来非常降智的玩偶分离焦虑导致羊入虎口有了支撑依据。
并且独立意识较强的妻子曾经出轨,而中年危机的窝囊丈夫敢怒不敢言这两个强人物基础设定也用一个手机提示音响起的细节迅速带出。
一家三口各有困境、彼此之间各有壁垒和心结的家庭氛围被迅速勾勒出来了。
这都有助于后续情节展开可以扎实推进。
前两幕中很多个从原版直接继承的情节在节奏上也都得到了更好的处理,比如两次聚餐,以及孩子跳舞这些最核心的冲突,美版都是意思到位之后立刻转场,不多任何废话,给观众留下不适的印象与观感即可,这是非常好的心理惊悚处理方式。
不过美版观感的转折点发生在主角一家最后一次试图离开之时,在爆胎之后取工具和爬屋顶两个美版原创段落我认为是很好的创意。
尤其是后者,爬梯子这场戏明明发生在大白天,从头到尾也没有任何血腥暴力元素介入,但是依然胆战心惊,让人不敢松懈,这是前期攻心战术奏效的体现。
并且丈夫如履薄冰般履行一个没有任何道理,仅仅是为了维持家庭表面美满的行为,也可以试作全片集大成的一场动作设计,也相当高明。
但爬上屋顶的过程虽然惊险,爬下屋顶开始全片就逐渐崩盘了,首先是这场戏本身,男主角下梯子时一美已经不再扶着梯子了,按说此时应该面临更大的危险,但是导演仅仅把爬下来的过程放在虚焦的后景里一笔带过了,当场戏收尾的潦草似乎也预示着整个第三幕的坍塌。
美版一改原版结局的叙事风格以及故事走向,把电影引向了一场封闭空间的攻防战和躲猫猫,这显然是无比低级的选择,而且实际落实也非常差,不仅没有什么紧张感可言,视觉奇观满足也谈不上,最后半小时体感有一个小时。
第三幕如果要重新设计也完全可以,布伦屋为了受众和票房考虑想要做类型化,不敢重度冒犯观众我也支持,但是显然不能是现在的处理。
例如可以改成一场一美夫妇继续利用更高维度的对主角一家的心理操控进行追杀。或者如果主创能力更强一点,可以给主角家一个弧光,他们在至暗时刻后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和愚昧带来的苦果,一改过去行事方式,反而解构了一美夫妻的心理和人格,比他们再高一层完成反杀。
亦或者更大程度地利用小男孩这个角色,再写一层反转,其实他确实是患有疾病导致的失语,而且并不是被拐卖来的,给小女孩揭秘还是在诈主角们,他也是整场阴谋的帮凶,最终他完成对主角们的致命一击。
这样不仅让主角们再次死于圣母心泛滥,达成了批判,一美那句“这才是我的崽”也可以继续说,新一代制裁者已经炼成,新的杀戮将无穷匮也。
总之美版的写法毫无疑问是最差的,而且让本身就概念先行,逻辑薄弱的影片具有了更多逻辑硬伤。
主角一家的特殊性完全没拍出来,最终为什么可以通力合作,让杀人如麻的三人组折在他们这里,其实完全没有依据。
全片始终强调父亲无法脱下长衫,又懦弱窝囊又好面子,而母亲看似强硬独立,但是依然依附于无能丈夫对家庭选择的最终决定权。
这样的人物缺陷没有认识到克服的过程,主角的转变似乎也只是武力值和战术上突如其来的增长,实质的弧光完全不存在。由此最终四人合作反杀一美夫妇就更显得站不住脚。
结局落在巨婴女儿完成偷袭,被拐男孩致命补刀,看似爽文,实则不仅已经离题万里,而且非常低智,无逻辑。
如果想要电影结尾达到导演预想的冲击力,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像原版一样全军覆没,要么虽然主角一家赢了肢体对抗,但是一家人的心理状态已经被无形中逆转,屠龙后也成恶魔,四人面若死灰地坐在驶离农场的车上或许各怀鬼胎,或许各自认清了不同的现实,或许各自在这场事件后成长出了完全迥异的人格。
总之,一部心理惊悚电影的结局完全不具备多义性,仅仅留存在最低级的动作暴力层面我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吓死我了啊啊啊啊啊啊!
我猜这个片应该会是个极度两极分化的评分吧╮(╯▽╰)╭
如果你想看血腥镜头、jump scare,那这电影里少得可怜,猎杀部分甚至只有最后的25分钟。但是这个电影是我最害怕的那种类型:你不知道对面什么时候会发疯啊啊啊啊啊啊!
特别是我刚好前段时间刚看完《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一书,电影立刻就替我表现了什么叫弥漫在角色之间的冲突性紧张,一美的角色,则是非常善于主导与他人之间的情绪能量,并以此转化为自己暴力情绪的来源。
而且电影还展现了轻度的社交霸凌,一美和他的媳妇相当会挑逗对方情绪,然后立刻将对方的情绪反应定义为过激,并对此施加压力。这是种只存在于“体面人”阶级的社交暴力,特别是电影最后,一美特意表达了对这一阶级的蔑视:吃鱼素、注重环保、可循环利用云云……都该死!他就是喜欢看着“猎物”因为为了“体面”,而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的来说,如果你日常生活中是个害怕冲突的i人,怕拒绝人引发对方的反感、对他人的情绪波动极为敏感的话,这个片真的会非常恐怖!但如果你本就是个不在意他人、从不怕好勇斗狠的话,这个片坑定超级无聊。
另外,我在看片前,看到某个影评提到了“有毒的男子气概”。我觉得这很好的概括的电影结局所想要表达的。一美在死前,对他的丹麦儿子说:“That’s my boy!”,然后被丹麦儿子用石头砸死了。他的这种也许是继承于上一代的“有毒的男子气概”,最终还是传承给了这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丹麦儿子”——暴力,通过相处,是能够遗传的。
好在电影最后,女孩儿给了那个丹麦男孩自己的小兔子玩具,男孩终于哭了。让电影结局又光明了一些。
最后再来说说一美本人……
一美再也不美了啊啊啊啊啊啊!现在看着像个矮树墩子,又粗又结实……我在想,他是不是想学小李,不破不立啊,以前因为太美,角色受限,所以要先变成大矬子,才能有好的发展啊(/ _ ; )
总之他这次还是吓到我了!(比《分裂》吓人的多!分裂看到最后我都看笑了ಥ_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