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杨永祥,编审:胡沙,编导:罗振岳、监制:潘嘉德 1990年周星驰已经在电影界开始小红,有很多电影找上门来,但还没凭《赌圣》大红的时候,TVB的创作总监刘天赐曾经透露,周星驰在无线艺员训练班毕业之后,是训练班的同学当中,唯二没监制愿意要的学员中的一个(另一个估计是吴镇宇,他和周星驰经常结伴跑龙套)。所以83年周星驰就是游走各剧中当当小配角,跑跑龙套。后来430穿梭机总算把他要去顶替被调到戏剧组的梁朝伟,而周星驰后来在采访中说,他其实不想去,故意在面试的时候演得古灵精怪,但正好儿童节目组需要一个坏人的榜样,就把他要去了。于是他在儿童节目组就度过了4年多的时间。 1987年周星驰终于可以调出儿童节目组,而且演了部比较大的制作《生命之旅》,在里面虽然戏份不算多,但总还是个有发挥的角色。1988年他有机会出演使他获得金马最佳男配角奖的《霹雳先锋》,这部电影可以说改变了他的一生,所以他后来提到李修贤,都是表示对李的感谢。李修贤为什么找他来演这部电影,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李修贤看了他在《生命之旅》中的演出,觉得他是会演戏的;而李修贤在采访中提到,他有了孩子以后,也跟着看了一些儿童节目,发现有个儿童节目主持人很欠揍,周星驰在采访中也呼应了这一说法,说李修贤就是借这部电影来揍他一顿。我觉得两种说法的因素应该都对周星驰能参与这部电影有作用。 1988年,周星驰在无线还获得两个比较重要的角色,一个是1988年4月播出的《大都会》中的反派,一个是同年7月播映的《斗气一族》里的街市青年。前者是一部短剧,但倒是群星云集,是部重头剧,其中周星驰的角色还比较重要。按说这样的反派角色,现在看来,应该派给反派大户吴镇宇,不过周星驰当反派可是比吴镇宇资深,他在《再见十九岁》里当劫匪的时候,吴镇宇还是个听他指挥的边缘小青年呢。而《斗气一族》据说当年反响很不错,周星驰的角色演绎也颇受好评。《霹雳先锋》估计也是当年年初拍摄的,同年6月上映。虽然前半年周星驰演了这么些有分量的角色,但后半年似乎周星驰又回到了演演闲角度日的状态。这些角色包括《阿德也疯狂》里的林雄,这个角色带坏主角邵仲衡成为绑匪,又搞大了女主角罗慧娟的肚子,最后成了杀手,终于被抓;戏份很少,总之是剧中的害人精。还有《无冕急先锋》中一个戏份更少,近似跑龙套的警察角色。之所以如此,恐怕就像当年周星驰从训练班里毕业以后没人要的原因差不多:他样子不成熟,孩子气重,而且还是个古古惑惑坏孩子样。83年的《再见十九岁》,陪周星驰报考训练班的梁朝伟是第一男主角,一个乖孩子,周星驰是学了坏最后成了劫匪的小青年。同年的《北斗双雄》,同样是梁朝伟主演,周星驰演个内向自卑的中学生。当个坏孩子周星驰倒是胜任,可是到一般的以成年人为主角的剧集里,像他这样的要演正面主要角色就难了,演反派又拿不出手,压不住场。 不过周星驰在1988年演过一部电视电影和一部单元剧,总算在里面是比较重要的角色。电视电影是《刑警本色》,是无线给甄子丹的一个小小机会,周星驰演一个处处要人指导的毛头小警察。另一部则有发挥得多,就是《梦边缘》。 《梦边缘》里的王文杰算是周星驰在无线演的剧作里比较另类的角色,并不像其他的角色那样突出他孩子气、好吃懒做,但同样是爱幻想、对社会适应不良。此剧非常短,也谈不上什么情节,但涉及的题材在TVB并不多见,算是有点实验性。其实70年代无线曾经有过一个菲林组,80年代不少新浪潮导演就是从这里起步,但时移世易,多年以后的TVB已经失去了那种创新的活力。 此剧虽短,但周星驰的角色还是颇有发挥的,在梦幻和现实的切换中周星驰表现得不错,特别是角色发疯后那种恐惧、错乱,其实是生活中压力的延续,演得还是挺真实的。 之所以无线给他这些类型的角色,跟他在无线监制们心目中的印象也许有关系,在他们眼中,周星驰应该是个言行古怪、喜欢沉浸在幻想中的大男孩,看他在无线考训练班以及儿童节目面试,周星驰的表现确实不合常规、古古怪怪,估计他那种不合群、想法怪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特点确实也是源远流长了。连梁朝伟早年多次谈到他的入行过程,都说周星驰爱发白日梦,想做大明星。好在周星驰的才华、韧性和运气让他的白日梦成了真。
每个大学生心里可能都是王文杰
或者,王文杰才是每个大学生的样子
看了第三遍,这次忽然感觉这个点非常不能忽略,台词里面无论是星仔本人还是对手戏,都多次强调了“我是大学毕业生,我是大学生”以及“大学毕业生 你怎么就才做成这样子”……的一些关于「大学生」的规训和言论
前两次看的时候没觉得这个点有多讽刺,直到这边看完,才发现,编剧和导演,在这个点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这不知道是导演的心声还是编剧对于这一群体的发现与批判
可能是刚从大学毕业生转换身份没几年吧,所以里面的一些讽刺还挺有共鸣的
首先,星仔的人设,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学系的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新人,来到广告公司,做宣传策划,同样卑微的乙方
一上来就做宣传计划的全案,但是还是失败了
第一个原因就是迟到,初次见面的会谈就迟到,导致人没见上,这才会产生后面一些列的问题
这个人所描述出来的状态,就是眼高手低,他的梦境中的自己,正是想象中的那个眼高的自己,非常完美,非常老练,很有能力
但当镜头一转回到现实,他却连按时到甲方公司都没做到
其次就是打电话那段,方案写出来了之后,也不能用,虽然是做了,但做的并不好,这就很『新人』,然后老板让他从打电话调研开始,他竟然连在打电话时都在臆想自己完美的形象,不好好打电话 依旧在做梦
一上来就做全案,然后失败了,刚进入这个领域并没有从底层做起,一步一步来,而且在给他分配了基础任务时,他也并没有做的很好
这样的新人,怎么可能把全案成功做出来?……
然而这,不就是现在公司里赤果果的现实吗,大学生刚毕业后就想直接拿项目
然后,他其实也是有雄心壮志的,然而他这种的雄心,多半是来源于社会环境当中所默认的一种群体规劝,即:大学生毕业之后就应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就应该施展自己无尽的才华,做出傲人的项目与成绩
不得不说,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有这种所谓的『毕业雄心』吧,还真的想统计一下这类的数据做一个实证研究,来好好去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的,太难了
这种ambition,可能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真的都会具备的优秀能力,但是社会文化的宣传和宣扬,让你觉得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可是,每一个人,都就真的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人吗?
反过来看星仔,实际能力和雄心不符,让他造成了经常会有臆想的梦境,在梦境之中自己是一个完美形象,他能臆想,说明这也是他的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他对自己的这种期望,正是来源于周围人对他的期望,比如他的上司说“你的方案如果一直这样,你就永远只能在这个位置;大学生?也不过如此……”以及他家人“毕业挣钱了,就该为家里贡献一些了”还有他爸对他的唾弃“他能挣几个钱”……
这些东西看似无情无重,但实则都会变成无形的压力,转载到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
这个时候的他们其实是理论刚接触实践的阶段,潜力是绝对有的,只不过更需要的是,从基础的底层的内容开始做起,而不是一毕业,一上班,就会收获到立竿见影的「成功」或者「赞扬」
然而这,就正是我们现在的现实,真的太可怕了,不是我摆烂,只不过是我跳脱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这一视角,再想想当时自己毕业的时候,也确实都是这种情况,
星仔最后被确诊为精神病,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现实的自己与想象和期待中的那个完美自我是不符的,所以他才会沉浸在自己的期待中以至于臆想和做梦,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是这个人真的有问题,但看了这么多遍后我才发现,不是人变了,是人所在的那个环境,让人不得不变了……甚至疯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具有实验性质的短片,在一九八几那个时候就能拍出这样的类型电影,甚至都要早过同类型的诺兰电影,还是挺牛逼的
梦境与现实的切换全靠剪切,星仔的演技也真的很好,非常超现实主义的一部短片
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的手法和视角,真的有共鸣了
我最强烈的直观触动就是结尾处那种现实与梦境分辨不清的恐惧感,王杰文的惊惶嘶喊不是那种尴尬出戏的歇斯底里,而是真实无措的崩溃和哭泣,星爷的表演让我忘记了这是一出戏。哦不,这里是星仔,25岁。
即便豆瓣简介可以说是已经做了充分的剧透,但从观影体验来说,我仍觉得这个单元剧可以算是一部成功的实验短片,因为它有鲜明的记忆点,两处。
第一点,王杰文作为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但又仅仅只拿到了“及格”等级的毕业证书,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经历预示着他对自己的期待很可能与社会对他个人价值的判断出现偏差。事实也证明他对自己的定位不清确实导致了他在公司里处境尴尬,我一度觉得他要是能忘记自己是个大学生去做一份高中生就能做的活,至少可能能避免被同事羞辱嘲笑。
不过想想也是,一个大学生,怎么可能会甘心呢。但事实就是除了学历,他什么都没有,这种时候强求尊严或虚荣绝对是悲剧结局的有力推手。
这点一度让我忘记了这出戏的年代,莫名将自己代入到王杰文的角色,联想到个人追求在香港会面临如此残酷而现实的打压,对前路产生了强烈的抗拒。
在自我疏导的时候强行回想读研期间在上环做过的半学期实习,确实是愉快且珍贵的回忆,所以抗拒感淡了一些。
第二点,曾经是噩梦专业户。从漩涡一样让人窒息的梦境中强迫自己醒来之后靠着墙拼命平复那种心慌,却总是无法立即摆脱噩梦留下的精神刺激,这个刺激就像水纹一样一圈一圈消失的很慢,彻底清醒需要好一阵子,明明已经醒来,却没有得救。那个阶段很痛苦。
这就是分不清现实和梦境的痛苦,王文杰的痛苦必定与我不同,但应该也是噩梦初醒的滋味。
所以结局就是戏里的他疯了,现实中的人,现实中的我,用有自知之明的定位换来努力了就有结果的踏实感,治愈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