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纵情一曲 Aimer, boire et chanter(2014)

纵情一曲 Aimer, boire et chanter(2014)

又名: 酣歌畅爱(台) / 爱,饮和唱 / 终曲欢宴 / 雷利的生活 / Life of Riley / Love / Drink and Sing

导演: 阿伦·雷乃

编剧: 艾伦·艾克本 洛朗·埃尔比埃 阿伦·雷乃 让-玛丽·贝赛

主演: 萨宾·阿泽玛 伊波利特·吉拉尔多 卡罗利娜·西奥尔 米歇尔·维耶尔莫 桑德琳娜·基贝兰 安德烈·杜索里埃 阿尔芭·贝露琪 杰拉德·拉缇戈

类型: 剧情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2014-03-26(法国)

片长: 108分钟 IMDb: tt2751390 豆瓣评分: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科林(安德烈·杜索里埃 André Dussollier 饰)和凯瑟琳(萨宾·阿泽玛 Sabine Azéma 饰)是一对戏剧爱好者,在两人排练新戏期间,他们收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那就是他们共同的好友乔治(安德烈·杜索里埃 André Dussollier 饰)患上了不治之症,时日无多了。

演员:



影评:

  1. 1 是alain一直想放在电影里的动物,一直没有成功,其他很多电影里都有其他的动物。 2 剧本改编完毕之后alain就想要放一只鼹鼠到片子里,在拍到快结束的时候和制片商量,问其是否还是同意放鼹鼠进片子,制片同意之后,开始做鼹鼠,拍。 3 隐喻:鼹鼠没有眼睛,常年生活在地下,并会打四通八达的洞,现实里alain怕光。电影里的鼹鼠有很大的眼睛,从某种程度象征着导演观察的眼睛,并且鼹鼠在田里的出现连接几家的花园,一出一现,开始和结束,最后结束的scene是集体创作,alain同意的。另外鼹鼠的视角是其高度的视角,是alain特别要求的。 以上是转译,所有原内容均来自电影的两位制片人在巴黎首映时所说。

  2. 回春
    所有老女人都爱乔治“不老的容颜”,她们把陪乔治度过最后时光的资格看做自己风韵犹存的标志,她们为乔治争风吃醋却根本不爱乔治,只是借乔治回春。最后乔治的葬礼,她们也不是在纪念乔治的死,只是缅怀自己逝去的青春。唯有少女看到死亡。
    死神
    回到影片开始,一群老友筹备一场戏剧,并在剧中扮演一群年轻人,现实中她们都准备与乔治私奔,戏剧与现实的互文,几个老年人在荒腔走板的激情中又体验了一把青春的幻影。可是死亡终究会到来、、阿伦雷乃的畅饮爱情带点自嘲,带点童真,最后接受了死亡。
    雷内之心
    小鼹鼠是雷内的灵魂,就像心之归属中的水母,我的美国舅舅中的小白鼠,敏感好奇的情感体验者,没有攻击性。不设防、只会逃。没有任何剧本比一个睿智的儿童却要接受死亡更残酷了,至少雷内在临死前畅饮了爱情与美酒,并留下一个电影之神的传奇。
  3. 上大学时候被《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虐了。
    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年轻。
    但领教了雷乃电影烧脑的厉害了。。。

    今天承蒙小伙伴看得起,请我去北京国际电影节看了这个《纵情一曲》。看的时候依然很烧脑,但至少能看得懂了。
    看完之后的感觉,跟看完《一步之遥》有点像,那就是要理解那些场面调度,还真是要再仔细看上几遍才行。

    看懂了的:
    1.这是雷乃对人生的一个看法,一个总结,作为谢幕之作,我很受感动。真是一位前辈,看过世事留下精彩的前辈。
    2.片中两个从未出现的人物,排戏的导演佩吉(似乎是这个名字),与众人口中的乔治,是有重大意义的象征符号。一个是超我,一个是本我。
    3.片中出现的人物(三对夫妻),是自我。是自我意识里的多种类型的人格。
    4.片中人物(自我)为了排戏聚在一起,听从导演(超我)的安排,其实就是自我服从象征秩序,服从外在的权力,其实他们私人跟导演并无关系。
    5.影片都安排的是室外。是自我意识中的人格不断地互动、妥协、控制、反控制……总之是互相影响的过程。但三对夫妻最后复合的场景都是在室内。人格的完整在意识的更深层次上得以维系不坠。
    6.科林:理性人格。家里的钟表象征的就是时间,而时间的概念是人类理性的产物,人类依照时间来管理生活。科林在片中频繁看表、提起确切时间就是这个意思。但钟表老是不准,说明理性并不能一直保持不出错,或者说,理性其实是靠不住的。每次科林要与妻子卡琳有更多深入交流时,总是被钟声打断。钟声是理性在情感面前的失常失控,引发的紧张焦虑的隐喻。他在最后演出中表现得最好——当然了,理性在秩序内是最有作用的嘛。
    7.卡琳:用剧中的话就是“年轻人的奔放”。她与乔治(本我)在青春期非常亲密。她描述他们的关系时说:乔治会魔法,跟他在一起仿佛时间停止了。这就是人类在青春期的不理性、快乐。她有酗酒的习惯。根据尼采《悲剧的诞生》,还有比酒神更能代表“不理性”的符号了吗?
    8.杰克:人格中的抖S。其妻子塔xx(忘了)是抖M。也可以说,前者是主“控制”的强势(特别喜欢管人家的事情,指挥庭院装修,组织给女儿的生日宴会,等等),后者是“被控制”的软弱(她知道丈夫出轨后也没多大反应,亲眼见证其出轨电话也默默忍受,最大的报复就是泼水到他衬衫上,与乔治演对手戏就爱上对方)。但是他们构成黑格尔辩证法式的主奴关系。最后杰克跪下来求妻子不要走的时候明明头上还戴着王冠,但他不能失去他的奴隶,导致自己反而成为了奴隶。
    9.莫妮卡:她代表“对存在感的需要”。她开始抱怨与乔治分开是因为他不听她讲话,与他无法交流。与农夫在一起是因为“单纯地爱我”。但乔治在另一个女人(卡琳or塔xx,忘了)口中明明是一个特别善解人意又温柔体贴的人。其实莫妮卡就是喜欢别人重视她,喜欢那种被人需要的感觉(农夫对她的依恋、乔治死前需要被照顾)。本来她已经不喜欢乔治了,却由于另外两个女人的竞争,变得特别积极主动,还非要和乔治去旅行。这就是“刷存在感”。
    10.不同人格之间本来就存在矛盾,而他们又拒绝沟通妥协,构建外在的象征秩序(排戏)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帮助。本我是维系他们的唯一关键了。因此三个女人被乔治吸引。如果不是隐喻的话,怎么解释丈夫虽然在意妻子的移情别恋却没有愤怒之情?因为乔治(本我)是他们的好朋友(唯一能维系他们的东西)啊,他们是无法割舍掉的。
    11.其实本我也离不开自我。乔治独居的时候守在自己的小小堡垒里面,脏乱差得一塌糊涂。所以他积极参与了排戏,参与了生日宴,在与自我的联系中才能获得生命力。
    12.乔治注定要死,但他想去特纳里夫岛那就是死亡冲动了——特纳里夫岛发生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空难。
    13.本我既有死亡冲动,也有生存本能。他带上蒂利(生命力与希望所在)就是证明。最后蒂利在他的棺材上放了一张长着天使翅膀的骷髅的照片也有此意。
    14.象征秩序(排戏)是不可见的——拉康的“漂移的能指”……
    15.蒂利最后在葬礼才出现,之前都不露面是因为她作为新的自我还未出现在意识层面。她只有体会到割裂(与乔治的分离)才能进入象征界。不好意思又拉康了。

    没看懂:
    1.为啥科林夫妇的庭院里的灯亮了之后,背景幕布上的不是影子而是灯形状的白色亮光?
    2.鼹鼠作何解释?(豆瓣上好像已经有解释了)
    3.卡琳与塔xx打起来时背景色变成红色了,只是在渲染冲突气氛吗?
    4.莫妮卡偷偷抽烟是什么意思?
    5.农夫代表啥?依恋?(呃我在上面好像有说到但是很不确定)

    目前只想起了这么多。。。眼睛好累脑袋也疼。。。

  4. (芷宁写于2015年5月5日)
         作为法国著名导演阿伦·雷乃在这个世间的谢幕之作,影片《纵情一曲(Aimer, boire et chanter)》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仿佛一个内心世界丰盈的老人对生死以及情感的随性思考,幽默中透着冷静,诙谐中又饱含哲思,看似轻松惬意,骨子却无言无奈,到最后还有那么一点酷中带冷的希冀。
        一直以来,阿伦·雷乃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有着不断的探寻和追求,这部《纵情一曲》的摄影华美,场景设置匠心独具,有戏剧舞台的舞美效果,却又不仅仅是戏剧舞台,在整体的表现形式上,每处场景的设置和人物的形象都有着内里上的有机架构,并通过这些架构,不断向观众传输着主创想要表达的哲学思想。
        不错,雷乃的影片擅长从哲学的高度看问题,在这部影片里,每个出场或不出场的人物都代表着典型的符号和意义,在观看的时候,观众可以不断揣摩,自行定义,并乐在其中,如果这中间存在一些过度解读,似乎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毕竟任何解读也替代不了雷乃彼时的创作理念和思路。
        影片的叙事基调和雷乃以往的一些作品一样,带着些神秘的色彩和莫测的调子,在这部影片中有几个角色虽然总出现在剧情和对白中,却始终都没有露面,比如引起朋友间摩擦和议论的乔治,再比如朋友们排练业余话剧时的导演,就连年轻的蒂利也只在最后一场戏中露了一面。这其间饱含着一些深思,如16岁的蒂利最终独自出现在葬礼上的画面,仿佛体现着生命的轮换,一种如常的自然规律。
        片中的每个人都在谈论乔治的绝症和死亡,仿佛死亡是个明日将至的事,而在整个排练戏剧的过程中,乔治都以对白的形式始终贯穿其中,又仿佛暗示着死亡其实也是一件漫长难耐的事。片尾,雷乃让青春直面了死亡,年轻人的表情是肃穆的,心情是沉重的。较之蒂利的态度,片中三对年老的夫妻或情人,在死亡和青春这两个命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是心向青春的,当然,这也是年老者的秉性,他们排演戏剧,在剧中扮演着明显小于自己实际年纪很多的年轻人,像年轻人一样恋爱,并且健康着。
        在患病将死的乔治面前,女人们仿佛受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刺激,她们争相照顾他,仿佛他是个能让她们回到青春年少时感受的“万人迷”,她们甚至计划着和他私奔。相对于乔治的大限将至,男人们则有活着的指望,于是观众可以理解为什么当男人们得知他们的爱人想陪乔治单独去旅行时,惊讶过,不解过,探讨过,生气过,却没有绝对的暴跳如雷,做出决绝的事,这里微妙的情感和心态的变化,体现着部分的人性。
        路易斯·塞尔努达说:“有些人在生命中匆匆感知体会,他们是即兴者;也有些人需要与生命拉开距离,想看得更多更清晰,他们是注视者。”雷乃用戏剧舞美的表现形式纯化了故事发生的背板,拉开了观众与片中人的距离,却也让他自己和观众看得更多更清晰,仿佛心态平和的注视者,而乔治的朋友们则像即兴者,在这出梦一般的戏中,匆匆感知体会,并将这种体会积极发散出来。
        如今在导演雷乃逝去一年之后,看这部影片,不少观众会发现它的确值得期许。或许在创作乔治之死的时候,雷乃也有部分的代入感,他像一个经历丰富看过沧桑的人那样,安静地说出自己对人生的些许看法,至于受众作何反应,已不再是重点,而新一代和他作品是否对接,似乎才是他真正关心的事。
        伊恩·麦克尤恩说过:“如果生命是场梦,那死亡即是你醒来的瞬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乔治没死,雷乃也没死,他们从那个瞬间醒来,去了别的地方。
    (杂志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