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The Other Boleyn Girl(2008)

简介:

    玛丽•波琳(斯嘉丽•约翰逊 饰)与姐姐安妮(娜塔丽•波特曼 饰)美丽动人,如此优点却遭到了父亲与叔叔加以利用。为了提升自己家族的地位与权利,玛丽的父亲要把玛丽送进皇宫当中,成为了当时国王亨利八世(艾瑞克•巴纳 饰)的情妇。

演员:



影评:

  1. 历史上,关于The Other Boleyn Girl只是一句话带过,所以对于这部本非正史的娱乐片,犯不着去强调它情节的不合理,看着两个美女高兴就好了。

    对于Henry VIII,我是厌恶多于鄙视,鄙视多于可怜,可怜多于同情。无论是BBC的“亨利八世”还是showtime的新剧“都铎王朝”似乎都在暗示这位历史上以暴戾好色著称的英格兰国王内心隐藏的矛盾与痛苦,个人认为那不过是他恐惧的托辞而已(作为一个天主教徒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恐惧),很少有从他那六位悲剧性的妻子的角度来看的。

    (以前曾搜集并写过她们的故事,现在转录于此)
    第一位王后,西班牙公主凯瑟琳,她本是亨利八世哥哥的未婚妻,青春年华的凯瑟琳有着金红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和白皙红润的皮肤,18岁的亨利迎娶了这位大自己6岁的新娘,婚后20年中,王后的政治上的才能、贤良的品德无可挑剔,除了一直未有皇子(四个男孩均夭折)和逝去的容颜,而此时的亨利早已私生子遍布,并且疯狂的迷恋上安妮.博林,于是一纸离婚协议递到凯瑟琳手中,她无法接受自己的婚姻被说成“不合法”,并承认自己唯一的女儿是私生女,她开始奋理力争,这场漫长的离婚诉讼案闹到了罗马教皇,慑于凯瑟琳的外甥-西班牙皇帝查理五世的威势, 教皇驳回亨利的申请,早已对教会看不顺眼的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彻底来了个政教合一。可怜的王后被流放,没几年便郁郁而终。后来她和亨利唯一的女儿玛丽登位,她没有忘记母亲和自己所受的屈辱,极力镇压新教运动、迫害改革派,并恢复天主教,历史上称她为“血腥玛丽”,估计就是阴暗的童年造就的问题儿童。

    千日王后,安妮博琳要算得上是六位王后中最富于戏剧色彩的,从法国学习回来的她接受了新教的思想,天资聪颖且富于心计,很快便凭机智的谈吐吸引了国王的注意,一方面她以高超的手腕对亨利欲擒故纵,另一方面拉拢改教派、占星师,最终戴上了王后的桂冠,依仗国王对自己的宠爱排除异己,然而女儿伊丽莎白的出生让盼子心切的亨利大失所望,加上喜新厌旧的劣根性,安妮发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纵使再聪明的她也开始乱了分寸,不恰当的表现加快了亨利对她的厌倦,又看上了前妻的侍女(简·西莫)。亨利决定除去安妮,反正他已经凌驾教会之上自封老大了,其手下几个幕僚察觉到风向,立刻捏造若干罪名,包括“与亲兄弟通奸”(这条连国王自己都觉得太不靠谱),联合安妮的政敌定了她的死罪。被关入伦敦塔的安妮歇斯底里,待到出庭时却异常平静,以王后的尊严拒绝了对她的指证“我根本没指望你们放过我”;刑前的话也让起哄的人群异常平静(或许是历史的煽情)“良善的基督的人民,我来到这里接受死亡……不是为了论断任何人,也不是为了评说我为何会来到这里的这件事,我只是要向神祈求保佑我们的国王……现在,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和你们所有人了,我衷心的希望你们为我祷告。主啊,求你怜悯我,求你接受我的灵魂……”.
    再补充一点题外话,当时英国对贵族死刑的执行方式是用斧子砍(经常一斧子无法解决问题),而多少有些愧疚的亨利八世给了她一个“优惠待遇” – 请最好的剑客用剑来执刑 -- 这样痛苦和羞辱都会少很多。但据说现在伦敦塔内还飘荡着安妮的鬼魂。
    再再后来,安妮的女儿,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伊丽莎白一世,总算拨乱反正扬眉吐气了,但同样也是问题儿童出生的她登上女王宝座却终身未嫁,史称“童贞女皇。
    更正:伊丽莎白监禁并除掉的是来投奔她的表外甥女玛丽·斯图尔特(苏格兰女王,遭新教徒叛变)

    Jane Seymour(简·西莫),她并非容姿出色但据说温柔贤淑,对于当时疲于应付国内叛军和国外压力的亨利,无疑她成功地对症下药,成为了第三位王后。有了前车之鉴,简 处心积虑地温顺、拉人缘,在时刻担心中产下了男孩,然后便永远地松了口气(较之被放逐甚至处死这也是种幸运)。终于有了标准继承人的亨利八世自然毫不吝啬地追称她为自己此生最爱。后来年幼的爱德华六世当了几年傀儡也因“孱弱的体质”死去,最终统治英国的仍然是女性,对亨利来讲实在是个讽刺。汉普顿宫关于亨利八世鬼魂出现,估计就是他死不瞑目。

    接下来的这位德国公主Anne of Cleves,被当时急于在国王面前求功的Thomas Cromwell夸得美若天仙,加上皇室御用画家Holbein的亲笔操刀(估计他当时也是进退两难的处境,画得比真人理想了一点点)。当亨利见到准新娘时,称她为“肥胖的弗兰德斯母马”并宣告自己绝不看她第二眼,其实他也不...照照自己(肥胖臃肿、步履蹒跚);然后的退婚事件除了导致英国损失一大笔费用外,就是先前的大红人Cromwell掉了脑袋(亨利没轻饶了他,专门找了个小学徒拿把钝斧在他脖子上操练了几次)。 好在喜怒无常的亨利面子上还是作足了功夫,给克里夫斯公主赐了封号、赏了地(一边呆着)。相比其他几位妻子,安老终年的她似乎是最幸运的。


    Catherine Howard,这个可怜的女孩死时只有21岁,她被押往刑场的路上一直哭泣求救,连围观的人都于心不忍。凯瑟琳·霍华德被其亲戚们献宝亨利(看起来可以当她祖父了)时还是个孩子,19岁成为皇后的她美艳而又散发着天使般的光芒,亨利对她宠若至宝,然而活泼任性的Catherine怎么可能爱上猥琐大叔,自然便有了英俊的情人(也许早就有了)。她亲戚的政敌立刻向国王告发了其不忠的行为,本来就已经自信心极度脆弱的亨利八世狂怒下将她投入伦敦塔并砍头,连同其众多保举人和亲戚也没能逃过此劫。实在是一人得诛、鸡犬入狱。

    接下来的long-long-time里,亨利八世一直闷闷的。直到凯瑟琳·帕尔的出现,她的机智和博学使其即便没有过人的美貌(并且曾两次守寡),仍旧在宫廷中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对待前任留下的孩子,特别是沦为私生女的两个公主,她竭力恢复她们的身份并给予良好的教育。但是作为一个女人,这种时刻提心吊胆的生活毫无幸福可言,直到亨利八世去世后她才得以嫁给早就互有婚约的海军大臣托马斯,开始自己的生活,后来却不幸死于难产。

    上面这六位女性或多或少都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个别甚至举足轻重),但在一个男人的统治下,她们的角色始终都摆脱不了受支配的地位,成为血腥中绽开的花朵。

    嗯,随便说说而已,不见得都是真的。电影拍得不错,服装、场景都挺漂亮,几位主角也很养眼。




  2. 正因为有了这些破事儿,那么多小说家历史学家剧作家和导演,都不愁没有事情做。

    撇开历史不谈,单单把它作为好莱坞电影来衡量,这个由哥伦比亚公司投资,BBC Film Council参与制作,2008年2月上映的 好莱坞 电影The Other Boleyn Girl水准还不太坏。原因如下:

    1,故事

    虽然是宫廷背景的period film,但主题不是阴谋家之间的政治斗争,而是女人之间的床第斗争。这种片子套路通常应当是:

    纯朴而貌美的年轻少女 + 野心勃勃的阴谋家政客 + 贪恋女色的国王 + 险恶的宫廷斗争 = 一切故事皆有可能

    然而,现在不仅是一个貌美的年轻少女,而是两个,而且其中一个不那么纯朴,更何况两人是姐妹,所以当然有戏。姐妹之间争男人,男人是英格兰国王,well,you can imagine the rest.

    论戏剧元素呢,怎么也算齐全:野心,密谋,引诱,通奸,怀孕,流产,私生子,结婚,离婚,审判,乱伦,断头处死......一一列举出来真令人昏厥。想必编剧和小说作者(Philippa Gregory)已经绞尽脑汁。对于一个宫廷背景的Drama,观众们还能要求什么呢?

    想当年我在初中历史课上知道了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3x年和天主教会决裂,从此英国信奉新教,哇,这是多么意义深远的历史事实,就像影片结尾的字幕说的一样。然而,我们初中历史书上可没有说亨利八世做出此举是因为他得不到某个女人。事实怎样,亨利八世到底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历史学家可以对本片提出种种批评,然而见识浅薄追求廉价情节的观众(如我)觉得这个情节很受用。亨利八世真是缺心眼。

    当然,片子里他缺心眼的地方远远不止这一处。哈哈哈。Eric Bana这个国王大概是最脸谱化符号化的一位人物。

    极度不合史实的剧情还有一大把一大把的,比如,据历史记载,Mary在和她丈夫William结婚之前就已经和法国国王有关系,家里头受不了了,赶紧把她从法国抓回来,免得她在外边惹事。就这件事情看来,Mary也不是省油的灯,也远没有那么天真善良纯朴。当然本片里的Mary具有完美的性格,不然这故事还怎么演。

    anyway,抠着历史事实挑错误的心态不利于欣赏电影。相比于历史学家而言,一个对那个时代英国历史了解浅薄的观众(如我)在电影院里得到了更多的乐趣。似乎邻座的几个英国老太太也得到了很多乐趣。英国人民对于王室的情感很有趣,大家都好奇,大家都去看,看完都说离谱,可是还是喜欢看。

    2,排场


    很美。

    主题音乐挺不错。整个影片的画面非常浪漫主义,因为是中世纪宫廷戏嘛,何况还是以女子为中心的,这很容易理解。

    影片开场是一片金黄色的麦田,钢琴音乐伴着三个孩子嬉戏的笑声,Sir Thomas和Lady Elizabeth在树林中散步,看着自己的三个孩子,讨论Ann和Mary的性格和婚事。很开门见山。

    还有国王要来他们家的那一段:骑马报信的小子远远看到了国王的大批人马沿着山谷临近,便如临大敌般策马飞驰,嘶声叫喊:THE KING!THE KING!然后一组镜头:院子里正在烤肉的人们,厨房里准备菜肴的人们,都慌乱如无头苍蝇般;屋子里的父母亲大人紧张的神情,正在打扮的Ann急急的奔到窗前,Mary随后。我们看到了两个年轻美丽的侧影,映着窗前的日光,Ann思虑而紧张,Mary无心且无邪。这个镜头还算精心策划的,不知当时拍了多少take呢。笑。

    服装道具都有水准。本片的服装设计和艺术指导应该提名个奖什么的。哥伦比亚果然不是傻瓜,拍英国宫廷的东西当然要和BBC合作。BBC Films在这类问题上一向有品质保证。而我一直喜欢看金发的漂亮人儿们身着华服在金黄色的灯光下微笑,说话,鞠躬和舞蹈。:D

    3,人物

    单单这两个年轻女演员的同台合作就是炸弹。想必这一点制片方都心里清楚。个人觉得Portman和Johansson演的都很好,当然没有好到能得到学院奖最佳女主角什么的,但是都很称职了。俩人都不是英国演员,然而英国口音装的还不错。西班牙来的女皇口音也装的不错。

    Portman演Ann很合适,她一看就不是那种纯朴善良artless的乖女孩儿,到目前为止她最critically acclaimed的角色应该数Leon(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那个早熟小女孩玛蒂尔达,和Closer里的Alice,都是复杂莫测的角色。Portman的Ann Boleyn有性格,够妩媚,够强硬,也够狠。她在宫廷里众目之下的妙语连珠可能略显造作,然而还不甚离谱。

    King Henry VIII: [to Anne] And what would you know of great men?
    Anne Boleyn: I'd know one, if he were before me.
    King Henry VIII: Do you see one here?
    Anne Boleyn: [walks about the hall, surveying the men] Looking, my lord.
    Anne Boleyn: [stops in front of the King and smiles] Ah, found one.

    值得提一下的是她的微笑,那种眼珠看定了你的微笑,很魅惑。

    Johansson演Mary也不错啦。Mary和Girl with Perl Earring里的Griet性格相似。这个低眉顺眼啊,深明大义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居家好女人。当然历史上的Mary是什么样儿的,没有人知道。Ann Boleyn更为人知晓,因为她好歹也算作Queen,虽然只有3年而已。Mary相比而言是一个隐藏在历史背面的人物,这类人物最近总被小说家看好,因为有的是空间可以想象。这里的Mary是个绝对的主角,所谓的正面人物,片名(也是小说)的The Other Boleyn Girl指的其实是她。嗯。虽然作者的说教意味有点浓,反正是电影嘛。

    另外值得一提的人物:

    Kristin Scott-Thomas!
    很少看到她出现在好莱坞银幕上了。有气质的女人唉。Lady Elizabeth这角色很不错的。她从来都作为一个明智的反对者:反对自己的女儿和国王搞上瓜葛。担心这会给他们家遭来横祸。她是对的。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就是她说的:What IS treason?
    顺便说,这片子的总体台词水准比较平平。

    Juno Temple
    嗯!这个小女孩1989年出生啊!这个嫩的。这里她演的是Jane Parker,就是原来在Catherine of Aragon下边作lady-in-waiting的后来嫁了George Boleyn最后向国王告发Ann和George的那个。是个惹事儿的主儿。去年她在Atonement里边演那个开始被巧克力工厂老板强奸最后却嫁了他的表姐,也是个惹事儿的主儿。再之前她在Notes On a Scandal里演Cate Blanchett的青春期叛逆女儿,还是个惹事儿的主儿。笑。

    再就是Alfie Allen了。那个国王派来的给Portman送了两次礼物的跑腿的,都被退回去了。哈哈,这个超级龙套演员啊,去年在Atonement里他也跑了次龙套。今天发现这个他演的messenger很惊喜,因为半个月前还在这边看到活的本人出演的话剧。:)

    好!终于说完所有正经话,下面开始不负责任的乱讲啦:

    要说本片传达的观念之一:在英格兰皇室的那些破事儿之中,什么是头等大事?

    答案无疑是:怀孕生儿子!

    别说生儿子,就连怀孕的消息宣布那一刻,你看Mary她爸爸跟她叔叔脸上的表情......那感觉就像一人怀孕,鸡犬升天。(笑)

    当然,可怜的还是女人们,生个孩子真是难啊!生个儿子更是难啊!在这个问题上运气好的,如Mary,得了宠,怀了孕,然后就给关在黑屋里,终日卧床,跟囚禁差不多,等到儿子生出来了,也失了宠,连孩子一块给赶到乡下去;运气不好的如Ann,或Catherine of Aragon,生产那日撕心裂肺的大叫一通,之后精疲力尽的,或失望的抱着女儿,或生出死婴痛哭流涕。更惨的是Ann夜里好好的睡在床上,孩子就没有了(上帝!)。古人们真可怜。

    突然想到的小trivia:

    Johansson和Krinstin Scott-Thomas第一次合作是1998年的马语者。The Horse Whisperer,母女关系。这片子里她们还是母女关系。还有,据说当时马语者也找了Portman,她给推掉了。这点千丝万缕的联系哟...

    啊,打了好多字啊!累死了。

    这片子得到的评论是毁誉参半甚至毁多于誉,然而我觉得它还不错。不是经典之作但绝对不是烂片。想必是因为自己在电影院里看的缘故。:)
  3. 天才们的巅峰对决总是让人期待。10多年前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在《盗火线》里进行了老妖精级别的巅峰对决,《丑闻笔记》里的朱迪丹奇和凯特布兰切特进行了老妖精和中年妖精的火拼。按照这个发展势头下,应该马上就会有一部小妖精们的决战。

    所以我看到这个片子的人物表时,打心眼相信这应该就是那种传说中的公主之战:娜塔莉波曼,斯嘉丽约翰逊,两个新生代里最有前途的童鞋,这种阵容最起码能保证看得不打瞌睡吧?事实证明,在不打瞌睡这个底线上,还是成功做到了。但是,也就只能保证不打瞌睡鸟~~~~反正我在看完后2小时内就删了--只有80G硬盘,得给新片腾地方嘛。

    这个片子的每一分钟都给人种似是故人来的感觉,服装布景像《伊丽莎白》,说话的拧巴劲和难看的男性形象像《玛歌皇后》,最要命的就是剧情,越看越熟,后来算想清楚了:这不就是一英国后宫版的《希拉里和杰姬》(更出名的翻译是《她比烟花寂寞》)嘛,不信童鞋们比较下:
    1一对姐妹花,绝对一个是牡丹花一个是苦菜花,反正就是不能让人觉得她们是一个娘胎出来的。

    2苦菜花绝对是深明大义,贤惠温柔,毫无野心的王宝钏式女性,牡丹花绝对又刁钻古怪又目中无人,有点小本事。此外,在性问题上,牡丹花一定要搞点出格的。(杰姬跟姐夫睡了,安和亲弟弟····)

    3毫无疑问,他们都会被同一个男人操。

    4毫无疑问,男人都对不起她们。

    5毫无疑问,他们的家庭一定很有病,很冷血。(杰姬病了,父母第一句话是“她还能不能拉琴”,安流产了,父母第一句话是“还能不能再生”,历史何其相似啊,这一刻,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6倒大霉,领便当的肯定是牡丹花,笑到最后的肯定是苦菜花。

    7牡丹花死前,苦菜花一定会在场。

    9连架构都一样!童年出场--渐生分歧--你死我活--急转直下--冰释前嫌--一人死翘--回到童年~~~~

    ······
    ······
    ······

    懒得写了,有兴趣的童鞋可继续补充。其实不止《希拉里和杰姬》,类似的片子肯定还有很多,有的是女性版有的是男性版而已。好招不怕万年用,我毫不怀疑在未来的若干年内还会出现更多的女性版,男性版,女博士班,双性版,ET版····作为观众我只有一个很卑微的建议:以后,真的,不用起《另一个波邻家的女孩》这种一看还以为是悬疑片的名字了,免得我们又上当浪费感情,直接取名叫《牡丹花和苦菜花第五部》,《牡丹花和苦菜花总动员》,《牡丹花和苦菜花归来》,《牡丹花和苦菜花之未来水世界版》之类即可,一目了然。
  4. 真是枉费我长达半年的期待,《博林家的另一个女孩》未免对历史也太戏说了吧。

    对童贞女王伊丽莎白的母亲安妮·博林的丑化也好,美化也好,都是一种解读,但是我尤其受不了对她的轻蔑和侮辱,她在里面颠来颠去的简直像个手段不高明的白痴,可是从历史上看,她是改变了整个英国,甚至欧洲政治面貌的导火索啊,想想看她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她面对着国内忠贞的基督信仰,国际上她对面的是被欧洲君主称之为“Papa”的罗马教皇,就是这样的的一个女子,利用自身魅力,使得亨利改变国家信仰,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先驱性国家,从而国家力量日趋独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整个欧洲面貌为之一新。这就是安妮·博林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安妮·博林是什么样的人?她是英国伟大君主伊丽莎白的母亲,女儿日后的政治手腕和高明的治理如果说没有一丝安妮·博林的影子和遗传,那也未免太说不过去了吧。所以这样的一个女人,在剧中却如同一个白痴,利用处女这样低级卑劣的伎俩来诱惑亨利,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我相信当时亨利对她动了真情,不是基于肉体,而是精神上的契合,要么亨利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违不惜和西班牙公主离婚。尽管亨利和安妮·博林当时这样做纯粹出于私心,但是却无疑开启了历史进步的钥匙。

    电影对这样的一个历史大背景视而不见,却将主题局限于一个男人和两姐妹之间,唧唧歪歪,显得忒小家子气,真是浪费了三个好演员!

    更可恨的是,如果站在小格局下将三人感情戏演绎的真挚可信也算,可是竟然连这点也做不到。如果不了解英国都铎王朝这段历史的观众也许会有些许感动,然而他们竟不知亨利在砍了安妮·博林的头之后,搬开了罗马教廷这个绊脚石后,日益轻松随性,先后又娶了四个老婆,只有最后一个得到善终。然而此电影编剧对此基本常识视而不见,甘愿将自己当成睁眼瞎,我亦为他不幸!

    所以,咱们嘲笑张艺谋、陈凯歌的人也可以得到心理平衡了,拿着大把钱不干正事,浪费好演员的事情不是独咱们一家,国外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博林家的另一个女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但是打扮到这个地步,小女孩未免会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