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拍摄于1981年的『American Pop』是Bakashi的巅峰之作。它集结传记和艺术社会史双重元素,人物的命运、艺术、社会、政治之间有着丰富的交互作用。格外大的时间跨度使它区别于常规的人物传记,它是一部家族史、一部纪录片、一部音乐剧。作者在精良的传记手法之上,搭配别具一格的电影元素穿插,摆出默默站在时间长河的岸边注视并记录的公正姿态,实际上却对取材精挑细选,以看似简单的叙述将四代人的各种光彩流畅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有技巧但不做作,Bakashi经历过『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恶评之后,就不太想拍商业片了,『American Pop』的面世源于他计划拍一些更为私人化的故事。他自学成才,热爱摄影,从许多摄影家那里吸收养分,他常年混迹于世界上文化最多元的纽约东村(East Village),在穷得叮当响的艺术家聚集的曼哈顿地下城里,接受各种音乐与都市先锋潮流的冲击。在本片中,他更多是在随性发挥,接受采访时,Bakashi这么说:
I didn’t care where I got my inspiration. I wasn’t so precious about it. I was living a life in the Village and running around drinking and fucking around. I love art. Art says everything.
幼年的Zalmie缺人照顾,走在纽约夜晚的街道上,被小戏院里的糟糕演出吸引,并结识了意大利裔的经纪人Louis。凭借天生的表演才能,他立即胜任了帮助Louis发传单,说服顾客的杂活。当时是美国的Jazz Age,流行歌曲是Glenn Miller的A String Of Pearls或Harry O. Sutton的I don’t care这一类。镜头掠过一家家戏院的装潢、滑稽的演出、舞台下围着小圆桌的观众们形形色色的着装打扮,在较暗的主调下依然色彩缤纷,胖女人褐红色的头发、缺了一排牙齿的男人蓝色的外套、孔雀绿的墙壁、日本的金黄屏风,Bakashi将『夜间咖啡馆』的柔和光线与『穿着黄色波斯长袍、戴着白莲花的宫女』中鲜亮的服饰搭配糅合在一起,很有法国动画的滋味;舞厅里的各种闹剧,打架、强吻、摔酒瓶,则是美国化的粗鲁幽默——就像坐上旋转马车穿过马戏团,奇异低俗的快乐场景让人目不暇接,连接下来的一次大战都染上了荒谬感。
Benny有双修长的手,他热爱钢琴却拒绝成为父亲期望的钢琴家,在一家破烂夜总会里和黑人爵士乐手们混在一起。母亲死后,他在沉默之外多了项抽烟的爱好。影片用好莱坞的王子与公主的梦幻方式勾勒了他和教父的女儿的婚礼:浪漫的抒情音乐(管弦配乐版的Our love is here to stay),清爽的铅笔画里绿色的藤蔓、光影斑驳的草坪,四层的豪华蛋糕,还有城堡版富丽堂皇的大宅——大理石地面,旋转楼梯,石柱和拱顶,不禁联想到Disney大片里数不尽的 ‘从此两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尽管当初他是给父亲一个人情,答应了一桩自己没考虑过的婚事,这场包办婚姻的质量在常人看来倒比什么相亲会上定下的缘分高多了。妻子爱他,衣食无忧,还有一个孩子即将出世,Benny冒然地选择了去欧洲打仗,老爹求也没用。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只会和只需要玩钢琴的小孩,也许是对那句“If you won’t live my dreams, then live my life”迟到的报复,没人真正了解。他抛去了从未担当起的责任,带了只口琴飞跃大洋,既没有被吓得屁滚尿流,也没表现得如真正的战士,死前弹了半首Lili Marleen,被躲在废墟里的德兵射死在他最爱的琴键上——没有光荣和辉煌,悲剧又索然无味的结局。
Tony苟活了下来,身心残破不堪。他重回纽约,开始时还试着写歌维持生活,很快便自暴自弃,终日无所事事,沦为彻底的瘾君子、所有人的累赘。追随他的Pete照料他,小小年纪便在危险的街头餐风露宿,在他睡觉时为他站岗,尝遍各种辛酸。他却对着Pete咆哮,“Don’t you know I don’t need no money! All I need is love”,摔门而出,这个彻底坏掉了的人,已经连被爱都不能了。Tony的遭遇或许并没有比祖父和父亲多,只不过身为最具欺骗性的年代中欠缺免疫力的一员,他陷入了更深的沼泽。动画没有揭示他最终的去向,他骗了Pete,当掉吉他去买毒,之后便彻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