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片,我真的完全不后悔看了这部片子。虽然说可能明天醒来眼睛会很肿,因为我哭得很惨。竟然是1986年拍的电影。为什么现在拍不出来这样的电影呢?
镜头画面绝美,有种现在我们流失了的中式审美。真的太美太美了,台词很少,完全是靠镜头和画面说话的。查了下电影是关于历史上真的存在过的一个小烈士的故事,叫做小萝卜头,名字是宋振中。然后哭得更惨了。我真的好恨战争,我觉得不应该有任何事情值得人们去做出这样的事。但是我又好悲观,世界好复杂。
电影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角讲述了残忍得不敢让人细想的故事。孩子从来没有出去过那个魔窟(监狱)所以完全想象不了美好的事物。在听到学校、世界这样的存在,孩子梦里想象的也只能是怪异到令人害怕的画面,因为他从来接触的、看到的就只有令人恐惧的画面。但是即使如此在狱中人们依旧极力地想要教他美好的东西是什么。
令我真的为之震撼的一个镜头是囚犯们聚集在监狱的院子里,希望狱警让孩子出去上学,双方对峙着,孩子躲在妈妈身后,突然看到天空飞过一个蝴蝶,然后大喊,“蝴蝶!”所有人都抬头望着那只飞舞的蝴蝶,孩子在抬头看着蝴蝶的人群中跑着笑着,包括那个狱警,也深深地、沉默地看着那只蝴蝶。
我觉得世界存在一种东西,只是感受到它的那瞬间,就会让所有的纷争、仇恨都停下来,让所有人只想看着它、感受它。它没有实体,是全人类都可以感受到的美好事物,就像那只空中飞舞的蝴蝶,即使是被异化了的教官也会抬头向往的存在。它有时候很容易见到,有时候很难发现,但是要一次性让全人类都感受到,是很困难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去发现它的人,用他的眼睛,告诉我们,它就在那儿,抬头看看吧,请大家多多去发现、感受这些存在吧。
《魔窟中的幻想》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独属于八十年代的精神气质。
"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文化语境和历史意识(精神原点)(传奇性)
曾经上过一学期杨庆祥老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他介绍八十年代文学的课件以此为题。高度控制的社会结束了,历史的幻灭感萦绕在大众心头。思想迎来了个人主义的转向,80年代是经济社会变革,也是中国人的自我重建。因此,八十年代是一个背负着失落和痛苦,向上向外求索的年代,有无限的哀愁和屈辱的释放,也有负重前行的决心和勇气。因而那个时候的作品涌动着一种生命意志,人们“就像唐吉柯德,敢于试错”。八十年代所谓精神原点体现在,在压抑过后,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以一种开阔的胸怀热烈地拥抱世界,追赶潮流,这才有了先锋小说、实验性电影的诞生。
杨老师说,他读大学的时候立志要做世界公民,非常抗拒中国古典文化和中国文学作品,都是在研究外国文学,后来发现人的根就在那了,对于古典之美会有一种感应......我觉得,他提到的世界公民,其实现在依然吸引着很多人,但是八十年代那种决绝和奋进的姿态,可能早已消逝了。
看电影的时候,我其实刚开始一直处于较为平静的心态,但到了最后喊出“世界”,红日升起,我突然就感受到了那种喷薄而出的复杂情感——在苦难中绝叫,呐喊,与此同时是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世界”,我来了!
*我不是专业研究文学或电影的,并且第一次写长影评,若有异见,欢迎大家提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