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如释重负 A Mouthful of Air(2021)

简介:

    阿曼达·塞弗里德、芬·维特洛克、艾米·欧文([捉迷藏])、詹妮弗·卡朋特、保罗·吉亚玛提将出演新片[如释重负](A Mouthful Of Air,暂译)。本片由艾米·科佩尔曼([微笑回应])执导,并改编自自己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塞弗里德饰演的新晋妈妈也是儿童书籍作家朱莉,她逃到她创作的明亮的克雷奥拉彩色世界,以摆脱产后抑郁症造成的黑暗。维特洛克饰演其丈夫伊桑,欧文饰演其母亲,卡朋特将扮演其妯娌,吉亚玛饰演其医生。

演员:



影评:

  1. 电影分了两次看完的。昨天晚上看到还剩半个小时的时候就关了电脑,不想再看了。

    我看到女主和男主的谈话之后,我就明白了如释重负的意思。正如那个医生说的,一个那么热爱生活的诗人,选择了自杀。是因为她懂得世间的美好,想让更多人记住世间的美好。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了史蒂夫金的一部作品,很多年看的,名字好像叫《呼吸呼吸》。故事大体是讲一个孕妇练习生孩子的深呼吸,结果她的实践是在车祸的一瞬间,汽车碾过她的身体,在躯体和脖子破碎的同时,出于身体训练的习惯,她正在做着生孩子的呼吸训练,在一呼一吸之间她的孩子出生了。

    我自认为看过很多的关于心理疾病的电影,但是第一次看到电影开头是这样一句话列了出来:抑郁症患者注意观看。

    看了会怎么样?我不知道。

    从心理学角度讲,抑郁症患者都有严重的自我否定倾向。患者们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什么也不做不好,与其活着连累家人,不如自我了结。自杀,成为了很多抑郁症患者的选择。“在中国,抑郁症人群的自杀率约为22.2/10万人。在自杀患者中,抑郁障碍人群约占40%~70%左右,具有相当大的比重。”

    女主是一位患有产后抑郁的患者。她拒绝药物治疗是想和家人们更好的亲近,或者是出于一种自我防卫,和自我认同机制。这里电影讲述的并不多。

    她选择了割腕自杀,这是很简单的自杀方式。

    她有两个孩子。第一胎是一个男孩。她十分喜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却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实在是辜负了孩子对她的期望(患者心中想的),她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剧中她这样解释:我害怕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孩子受伤,我认为每一个除我之外的人都能很好的带好孩子,没有我他会生活的更好。

    她的丈夫以及母亲对她十分照顾有佳,叮嘱她吃药,给她搬家,让她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生活,不惹她生气,顺着她的心意做了能做的一切。但要知道,她是抑郁症患者,这个病并没有那么简单,与其说在她患病的时候意味着这个标签会跟随她一辈子,倒不如说是别人的异样眼光让她认为她真的有抑郁症。

    故事的转机是第二个孩子的出生。太令人激动了,B超显示这是一个女孩。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辛福美满的家庭。正如故事讲的那样,他们会幸福快乐的生活下去。

    但是她能力有限,这是一定的,要知道一个新手母亲,甚至是患有产后抑郁的新手母亲同时带两个小孩子是难如登天的。

    在一个午后,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特写交给了一朵娇嫩欲滴的花瓣,她躺在泥土地上。伴随着鸟语芬芳,女主用锋利的小刀割破了手腕。那一刻,献血如同饥渴难耐的动物一般,毫无理智般从身体里奔涌出来。当男主开车回家看到躺在土地里的女主的时候,什么都结束了。他叫不醒一个已经永远陷入沉睡的人了。

    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令人伤心。但是悲伤的故事正是我喜欢的,它总是给我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宛如我生活的源泉。

    电影的蒙太奇运用有点杂乱。看的时候你最好全神贯注,不过就算是这样,我想你也会有点看不懂的。

    我最喜欢的台词是女主讲的那个故事。最后男主问,故事里的小女孩许的什么愿望。女主回答:这所有的一切。这让我想起我之前看的一本书,《一日三秋》,作者讲他三叔画的画:三叔画的延津城,背靠巍峨的大山,山后面还是山。我认为这算是最高级的蒙太奇,文字的魅力让我浮想联翩。在这样的台词下,你能轻松的想象出你可以想象的一切。

    最后,让我们从头再来梳理一遍这部电影,我们会看到一个令人神奇的地方,女主的自杀是一件命中注定的事情,而其他人选择旁观了这一切。

    那个奇怪的医生,讲着奇怪的故事,把自杀的故事讲的那么轻松,就好像喝水一样。

    还有她的老公。这明明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居然那么轻松的让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

    正如其它没有着美好结局的电影一样,你可以把这一切怪罪给导演。怪罪给这个奇怪的故事。

    但我们总是发现点什么。

    从弗洛伊德被世界广为人知之后,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展现精神病这个主题。尤其是在现代这样一种急功近利,高度压力,迅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绝望的时刻,也许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点抑郁症。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面对这样的现状。

    在真正的发病时刻像女主那样那一把刀子和这个世界选择再见吗?还是像那个女诗人一样,把头塞进炸锅里。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的,不负责任。但这个责任并不是有关于其他人的,而只是有关于你自己。只是因为你害怕犯错,害怕承担责任而导致的这一切。

    如果你真的有精神疾病,你首要做的不是让自己看起来是一个人正常人,而是让身边的人,和你自己都是认为一切都没发生过。

    不要把精神病的任何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去选择自己的一切。与其表现的无所不能,不如自私一点,冷漠一点。

    找点事情让自己忙碌起来。找点枯燥无味的事情,或者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行动起来。尽量少点想象,想象力太过于丰富的后果就是越来越渴望结束生命。

    向一切的提问回答:然后呢?想象着事情还没开始,而结束就如同太阳在东方升起一样简单。事情如同河流的流向,你只能看到它的流动,而它的终点与观察的你无关。

    最后一点,坦然面对现实。不管是吃药也好,不吃药也好。如果发现自己真的撑不下去了,真的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候。深呼吸几口,找个朋友或者医生之类的,讲讲过去发生的一切。

    我想,克服死亡恐惧的最重要的就是面对死亡。希望患者们永远不会迈出这一步。

  2. 故事的开始,已经明确声明,会让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感到不安。这个声明,有点浮夸了。

    故事没有“不安”这么轻描淡写,这是一部有症状的人看了会严重不适,无症状的人看了会严重不安的电影,建议谨慎。

    故事的开始,感觉阿曼达只是普通的产后忧郁症而已。

    带孩子的同时,还喜欢搞一些创作,虽然是面向孩子的,但还是满满的正能量,这样一个作者,应该是个很阳关的人。

    然而,故事开场不久,阿曼达就选择了自杀。

    万幸的是,被救了回来。

    医生给她讲了一个故事,其实还是蛮治愈的,阿曼达好像也走出了人生的阴影。

    很快,有了自己第二个孩子。

    只是,这个看似“完美”的表相下,阿曼达的神态,总是让人感觉胆颤心惊。

    其实,身边的亲友,质问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阿曼达的情绪病,自己的老公忙完工作忙孩子,忙完孩子忙妻子,也不是没有崩溃在“变成混蛋”的边缘。

    可是,阿曼达的眼神始终是空洞的,人前可以强颜欢笑,人后立马变得诡异,身为丈夫,大概是可以感觉到这一点的,然而,能做的却聊胜于无。

    或者,故事想说,阿曼达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儿时的阴影。

    老外就是喜欢把所有的事儿,追溯到儿时。

    阿曼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确实想做到更好,事无巨细,担了不必要的心,操了不必要的心,她的内心,大概太想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了。

    因为,她不想做个孩子心中的“坏人”。

    这样的想法大概不过分,过分的是,自己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让这种“责任”变成了“负担”,归咎于童年没有意义,而是应该自己选择正视。

    故事的结局,“丧到底”。

    阿曼达始终没有走出自己的心理阴影,对她而言,选择这样的方式,是一种“如释重负”,说到底,还是一种自私。

    或者,常人不能体会抑郁症患者心中的痛,但是,“心病总得心药医”,拒绝就医,不是值得称赞的操作。

    故事的最后,至少阿曼达的女儿有了自己的孩子,那一瞬间,还是相当担心导演不会放过。

    至于导演有没有真正放过,自行体会吧。

    故事里头,阿曼达难得有趣一下,这波操作,还是很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