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绑架 Rapito(2023)

演员:



影评:

  1. 《2023金鸡影展·北京展映 | 绑架·意大利·2023】教会震惊世界的历史污点被搬上银幕——1858年教皇颁旨将一个6岁的犹太男孩莫塔拉·埃德加罗从家中掳走,盖因孩子幼时曾被保姆秘密施洗,教会认定他必须在罗马作为教徒长大。

    斯皮尔伯格曾想搬上银幕的故事,被意大利老匠马克·贝洛基奥拍成了一首史诗。像群雕一样压倒性的存在感,50年代的低饱和度的褐色画面,歌剧般饱满的情感涌动,耶稣拔下钉子走下十字架的镜头注定进入影史经典。电影结尾那个宗教油画般的场景令人心悸:成年后的孩子终于在母亲弥留之际归家,母子二人被病榻隔开,分列在银幕两端,只此一镜,一个家庭被至高无上的精神阴谋集团撕裂的极度痛苦纤毫毕现。

    现实中,1870年9月20日,复兴运动中,意大利军队占领罗马后,罗马警察局长曾要求莫塔拉·埃德加罗回家以安抚公众言论,但被他拒绝。10月,他逃离罗马,此后一生都在意大利以外的地方传教。他将自己的非凡经历编织到布道中,感恩上帝用神圣恩典将他从犹太家庭中拯救出来。1940年他在比利时病逝,享年88岁,躲过了三个月后纳粹占领比利时后对犹太人的迫害。

  2. 站在每一个人的立场,他们出自自己信仰和爱,看似都没有错,都是对的,但是这些对的汇聚到一起,形成了悲剧。

    结尾母亲死亡前改宗的儿子欲为母亲施洗的逻辑和他三岁时保姆为他做的事情一样,幸好母亲还清醒有力可以阻止…可怕的宗教信仰的人一面!

    当一种权力有暴力支撑,并被认为习以为常,某种那个时代的抗争的确是无力的。但如果随着文明进化,过去那种习以为常会被认为错误甚至无耻。所以如果站在未来的角度,现在我们哪些习以为常在以后会被认为错误甚至无耻的呢?

  3. 本片基本就是戛纳主竞赛的水准,服化道和影像都很棒。对于那些不熟西方宗教的观众来说可能会很unfriendly,其实本片很像前两年范霍文那部圣欲,都是讲宗教之间的斗争。对于父母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自己的孩子被夺走然后改造,再也不会回归家庭。如果嫁接到天朝的拐卖题材,那就更容易理解本片的情感表达了。最动容的是片尾,孩子终于回来见母亲最后一面,却还坚持天主教的信仰,活活气死了母亲。这可能是国人很难理解的,为什么信仰可以大过亲人和家庭,毕竟我们没有这些。所以,世俗一点也挺好。

  4. 7岁的犹太小男孩被一群来自罗马的人带走了。原因是教皇要带走所有受洗过的孩子,让他们接受正统基督教的教育,就这样他被迫与父母分开,与一群和他一样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并日复一日的接受基督教的教育。他的父母一直在尝试把他合理合法的带过来,舆论造势,私下沟通等等,但即使到了法庭上也依然没能实现,十年过去了,教皇去世罗马沦陷,反抗的号角吹起,也让这位少年得以想起与家人分离之痛。他回到了家里,见到了奄奄一息的母亲,却因下意识的言论直接将母亲气死。

    非常完整的故事的讲述,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通过一个小朋友的经历展现的却是两个宗教之间的矛盾对立及其衍生出来的种种关于制度和矛盾的话题。出生在犹太教的小孩可以被完全的教化成为一名天主教徒,也恰恰说明了教育才是分化出对立的关键因素。也因此故事里最核心的内容其实是人与人之间其实本事是一样的,而社会所界定的国家、民族、宗教等等条件将人被动的划分为了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思想引导下,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因此发动了战争:小到一个家庭的互相伤害彼此不相容,大道国家和地区之间接连不断的战争。在当下去看这样的影片就会格外的唏嘘,因为这样的争端正在发生。

    电影的美术和服装是相当大的制作,宏大的场景和两个平行的环境的构建相当成功,也因此我非常喜欢电影里各种远景的镜头,生动的展示了罗马的奢华和犹太家庭的庞大团结。画面呈现出了非常明确的油画质感,很美也很符合这样的故事的叙述。电影中有几次平行的混剪非常动人,不管是两边分别在祷告还是一边受洗一边在审判,都让我感受到了一个被拆开的家庭却在进行着命运的同步,这是一种令人触动的感受。影片的配乐也非常可圈可点,整个节奏非常标准舒适,就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姜还是老的辣,整个电影的制作非常的精良,才能把一个如此复杂背景的故事完整的讲述出来。

    看到最后的时候心情很压抑,这个家庭因为意外和宗教的不兼容分裂至此,父母和孩子分离以及长大后的彼此不认同使这个家庭再也无法拥有质朴的温暖和快乐,而这一切又并不是谁故意为之。更加难过的是这样的分裂永远存在而且还会一直被利用演化成为矛盾和战争,一代又一代,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会不断的绵延下去,这才是最让人窒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