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输入了两次,第一次敲了四十分钟,一个退格毁所有。第二次十分钟,电脑死机手慢无。写评论的热情是没了,倒是积攒了一肚子怨气。不吐不快,只能用另一种形式把这部电影的评论补完。看官只消看题目,就能get大半了。
1、艺术贵在真实。什么是真实?举个例子,讲村妇告状,《秋菊打官司》就是真实,而《我不是潘金莲》就不是。再举个例子,讲信任,《黑炮事件》就是真实,而《长城》就不是。
2、80年代的电影普遍有一种大胆。大胆的构图,大胆的用光,大胆的色彩,大胆的机位,大胆的主题。这种大胆,就像电影中霹雳舞歌手在台上闹腾一样,是摆脱了监禁后不自觉的活蹦乱跳。
3、影片讲的是知识分子和体制的关系,也是知识分子在我们这个国家的境遇。讲政治和讲计划的体制,和个性鲜明有一说一的读书人,永远都处在一种矛盾和对立之中,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
4、万勿以为,理工科的知识分子不像文科领域那么血债累累,就能安于一隅,明哲保身。三十年前,黄建新和张贤亮就告诉我们,但凡是个读书人,有点怪癖和个性,又不懂政治为何物,就只能充当炮灰。
5、当局是怎么看待知识分子的?影片中借人物之口一字点睛:“怪”。
6、讲电影。会议室一幕的机位构图,三位领导远远地端坐尽头,墙上偌大的抽象派挂钟,全白色的美术设计,注定载入影史。
7、什么是典型人物?一味用“辩证法”和稀泥的一把手,一板一眼讲政治犯疑心病的女书记,一心抓生产却常常气短的经理。直到今天,放眼体制内的领导层,还是到处能看到这样的经典组合。这就是典型人物。
8、真正的现实主义,重在对典型人物的典型刻画,更重在对表象掩饰下的现实矛盾的揭露和批判。从古未闻“希望现实主义”,至今只知批判现实主义。
9、黄建新怎么从拍《黑炮事件》的知识分子导演,转而后来成为建国建党建军等三大专业的“业主”,或许比电影本身还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