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父女情 Fathers and Daughters(2015)

演员:



影评:

  1. 整部电影看下来,略有点失望。罗素克劳的演技和阿曼达的颜值让人宽慰不少。

    这部电影的题材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加布里尔穆里奇2006年导演的《当幸福来敲门》,同样是父亲独自照顾孩子,同样是面临穷困潦倒的境地。前者曾经让我流下无数眼泪,所以当得知加布里尔这部同样亲情题材的电影时,免不了充满期望,希望有一有二,二大于等于一。

    看完电影后,我把《父女情》和《当幸福来敲门》做了一个对比。如果从电影的核心父爱来看,《父女情》对父亲的塑造是很成功的,和《当幸福来敲门》如出一辙,不相上下。但是电影的问题就在于此:虽然成功却不太感人。

    电影整体的一般之所以没有影响到父亲的塑造是因为双线叙事,但失败也就失败在这里。一条线是女儿小时候的故事,这里应该是重点。父亲患了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对女儿的爱与照顾却胜常人百倍。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写出了献给女儿的《父与女》。

    另一条线,25年后,凯蒂长大了,成了一个社区心理辅导员,但她自己却有着很大的心理障碍,内心空虚,不敢接受爱。需要通过一次一次的性交弥补内心的空虚。

    让人泄气的地方就在于这里,在25年后凯蒂的生活里,我看不到父亲的影子,我感受不到伟大父爱力量的延续。我想象不出她和那个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来爱她照顾她的父亲有什么联系。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孩子,长大后内心变得空虚害怕。这种心理阴影可以存在于任何一个孤儿身上,但我觉得就是不应该存在于凯蒂身上。因为她有那么一个伟大的父亲。

    《当幸福来敲门》的成功在于它让我们看到父爱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撑着一个父亲坚强努力的生存下去,并且最后打败了命运,获得了成功。同样的,既然电影主题是父女情,在父亲死后的凯蒂的故事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父爱的力量在凯蒂身上的延续。

    对于死去的杰克来讲,他的伟大应该通过女儿得到肯定。这是两条叙述线的结合点,也是对父爱必要的升华。
  2. 友情提醒:略有剧透

    父母从小离异,跟了母亲,与父亲鲜有来往。

    承认从小是缺爱的,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童年的回忆充斥着父母的争吵,饭桌上母亲对父亲的责怪。记得小时候,父母吵架最凶时,母亲拿着菜刀在左边,父亲拿着砸了口的酒瓶在右边。我在中间。然后父母分别呆在两个房间冷静,我两眼红红的,劝了左边劝右边。那时候最多才7岁。
    所以我可以理解片头罗素克劳和副驾老婆关于出轨的吵架,对于坐在后面的kitty的负面影响其实是很深的。隐约能感到罗素克劳夫妇平时的感情也许并没那么甜蜜,kitty对于婚姻的不安全感应该是有的。

    看片时一直很压抑,我因为完全找不到片中被父爱关怀的共鸣而羡慕着kitty,那些睡前读故事书,父亲抱着kitty跳舞,教kitty骑自行车,送kitty上下学,可以说导演抓的表现父爱的点,俗套又感人。关于我的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他来看望高中住校的我,给我买了一袋黄瓜,临走时叮嘱,“黄瓜趁新鲜吃啊,上面还带着刺呢”。这句话我一直记着。这是父亲对我的好,也许没那么感天动地,但足以让我知道,父亲是爱我的。

    kitty长大后,总是通过419填补她并不知因何而起的空虚感,在去看望男友父母的路上临阵脱逃,我觉得阿曼达演的挺好的。也是多亏阿曼达神秘星球一般的大眼睛。我想说,反窥我的性格,也有与阿曼达相似的地方。完全没有安全感,由于从小缺爱所以很重视与好友间的感情,毕竟亲情索取不了那么多,但我通过自己努力,可以换回友情带来的填补。谈恋爱时我一旦失望,脾气暴躁,处理方式极端,经常分手挂在嘴边。完全没办法认定一个人,哪怕男友精神上已经很爱我了,但我还是觉得不够爱。我不知道我到底爱不爱谁,但我知道谁爱我,我才敢爱谁。而且总感觉自己过不好这一生,感情一定是悲剧。

    片尾阿曼达和男友和好了,看似完美结局。但现实中,很难说阿曼达需要多久的时间,通过男友对自己爱的证明来修正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因为童年的阴影给人带来的往往是定性的影响,能够彻底消除需要多方面的辅助,和时间的沉淀。而且万一亚伦保尔婚后出轨被发现,对阿曼达的打击会是致命的。

    所以说家庭幸福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塑造真的是决定性的因素,而这个问题据我观察,在国内越来越严重,太多的孩子心理已经不健康了,有来自家庭,也有来自社会。在此呼吁,尽量在自己心理健康的基础上保护呵护自己的或者身边的孩子,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成绩单上的分数重要的多。心理健康决定的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成绩单的分数最多只是迎合了这个社会对于幸福的一个指标罢了。

    ps罗素克劳的父爱因为电影的渲染而被设计成了悲剧,要是父亲最后犯病的时候有拨打911的意识多好啊。。。
  3. 虽然童年阴影的梗在这个年头并不新鲜,但仍不影响它作为一种优秀的题材而呈现在荧幕上。其实就现在来说,大多数人
    对于心理科学还是存在许多误解,甚至有部分人对此嗤之以鼻。
    “什么童年影响的鬼话,无病呻吟,装B…”

    “自己有问题还怪罪父母社会咯?”

    我在某网上看见评论纷纷表示凯蒂做作,完全就是个bitch…要么就表示这不能理解,电影逻辑有问题。我在想凯蒂要是活在这世上,一定被气死了。
    不过话说回来,“凯蒂”就在我们身边,对吧?
    我也不是专业人士,就我看法随便说说吧,电影整体的气氛还是阴沉的,从一开始发生车祸,父亲患上癫痫,精神出了问题,在这世界上只剩下了唯一的亲人——女儿(说姨妈姨夫的那位可以闭嘴了…),我一开始想的是父亲怎么含辛茹苦把女儿带大然后相依为命产生了不伦之恋……咳咳咳,不过也猜中了是父亲受了很多折磨,来自前面提到的病痛,来自事业,一本叫郁金香的书没有很好的反响,反而是强烈的抨击。当然,我认为病痛也给写作方面造成不少负面影响。还有来自姨夫姨妈,你说把这世上留下了唯一的亲人忍痛割爱交给别人怎么可能呢?作为父亲于心不忍。为此还被起诉,经济压力下打官司又遭到阻碍,像父亲说的那样,艺术,爱此刻都敌不上冰冷的钞票。我想关于父亲的苦大家还是能理解的。到了女儿长大后那段,有些观众开始理解不能了。女儿登场,一切都那么美好,漂亮,聪明,男性们爱慕的对象(毕竟大眼达达嘛)。女儿修的是心理学,我记得在美剧《汉尼拔》里有一句台词说:
    大多数选修心理学的人都有心理创伤。
    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人,但我知道学习心理学为了给自己疗伤的人的确存在。
    所以我看到女主选修心理学就不难猜到童年阴影的梗了。然后某弹幕网站友情提醒,前方高能什么调低音量,我以为是用什么诡异的BGM呈现女主的内心世界,其实…大家都知道了对吧——炒饭。不得不说有些机灵的观众就第一次看到厕所炒饭开始推理童年阴影,我当时是没留意,因为一次炒饭不代表什么,别说美利坚了,在我国也没什么啊。所以影片用多次在不同地点炒饭运动的镜头告诉我们,尤其是告诉我这种人,女主不是偶尔炒饭,而是经常炒饭,随随便便就炒饭,没饭炒还要着去炒,可谓求炒也。
    然而女主内心并不如外表那样有着张驰的生命力,而是一口冰冷的井,往往如这样的人通常会以毒品,酒精,炒饭来刺激自己。诚然,女主热衷炒饭,那种荷尔蒙分泌带来的短暂的满足很快就散去了。调料差异导致炒出来的饭也各不相同,这是滥交。
    直到有一天,遇到了一个人,他要的不是炒饭(严格来说不只是炒饭),和她父亲一样,是位作家,他们相爱了。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还有一位患者,和她一样,失去了母亲。精神分析流派一定会扯出她爱的是她“父亲”,治疗的患者是她“自己”这样的话,一定层面上也对,毕竟精神分析的部分东西还是被当今心理学界保留了下来,移情,投射之类的。爱情不是灵药,童年的创伤会在爱情生活上暴露出来。
    第一次暴露则是女主在要见BF朋友和家人的路上退缩了,内心的强烈的焦虑感总是会在恰当的时机给你致命的一击。我想也是在这时候部分观众开始唾弃女主…对于那些说不够爱的人,我只想说,前面交给BF的《父与女》原稿的事情被狗吞了?还有在女主退缩时BF说的话对女主表达的理解,不也表明了从来只炒饭不废话的女主对BF已袒露心扉?
    第二次暴露自然是婚外炒饭了,这段气氛铺垫的非常的好,也是达达演技高潮的一段,要说缺点,就是没由来的炒饭动机,其实心理创伤这种东西发作从来就没有显而易见的动机可言,是默默的,突然的,那种压抑感,窒息感袭来,体会过的人应该能懂。女主炒饭前是犹豫的,她拍拍头,像她说的一样:我这里(大脑)知道,这里(心脏)却不知道。这次被心魔战胜了,成功诱惑了目标(我达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o^)/)。这一次炒饭时她红了眼眶,我想这次她后悔了。后面就伴随着一贯的剧情套路出牌:男友发现,气成狗,收拾走人。部分观众也跟着套路出牌:
    “心疼男主”
    “这女人真作”
    “bitch!”
    好吧…确实男主是无辜的。不可否认的是没有长久的陪伴,足够的耐心与合理的支持很容易给病人造成二次伤害,也就是补刀:对,你是不值得爱的,你不配得到爱,你看,又一个人离你而去,你很烂。

    在面临这样的打击下,一些人选择放弃了这个世界。

    女主又一次像往常一样走进了酒吧,只是这一次,酒吧里多了音乐。

    当父亲把《父与女》递给上司时,他没有很大的情绪起伏,我想除了财务更多的是他想把自己的爱用本书写下来留给女儿,陪伴着女儿,而在最后这本书,这份父爱也真的给了女儿生活的希望和方向。当然电影不像我说的这样单线发展,这样很容易造成偏题,电影是双线进行,而且是双线交叉,比如从父亲教自己骑自行车投射到自己教孩子患者汽车的转变,都是让人泪目的地方,可以感觉到当身边无人,男友离开,孑然一身落寞之际,还有那一份父爱。

    罗素演技不用多说,可以说是这部戏质量的一大支撑。Amanda相比自然有所逊色,但也没有让我出戏的地方,而且有些片段演的挺棒。

    不管怎么说,我达美如画。<图片4><图片2>
  4. 上大学的时候读过好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包括弗洛伊德的,弗洛姆的,还有青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等,毕业论文就写的某文学名著的主人公心理分析。为什么读这些书,和凯蒂一样,有心理障碍,希望通过这些获得帮助。我特别容易伤害身边的人,特别是关系很亲密的人。曾经最爱的女生,为了她我离了婚,每个星期坐长途车去看她,和她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的美好,但是,每过一段时间,我都忍不住要伤害她(我哭)。我知道这不对,但是每次都莫名其妙的忍不住!随着阅历的增长以及自己的学习,算是明白了一点点。这种性格,俗称杀亲,造成的原因来源于童年极度的缺乏安全感,我的童年基本生活在恐惧中,挨打是家常便饭,只要不挨打,一两天不吃饭,晚上露宿街头都不算事,有一次饿的受不了,趴在课桌上,班主任老师给我一个大包子,我不接,不好意思要,老师说是你妈妈带来的,我才吃,然后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嚎嚎大哭。父母关系差,妈妈把气往我的身上出,一旦犯错,就毒打我,她认为要不是我的原因,她和爸爸不会复婚,我承认我写给她的信起了关键作用,而我爸爸老是打她,她当然气不过。而对妈妈挨打,小时候认为都是爸爸的错,男人怎么能打女人呢?我妈妈那么瘦小!在我明白杀亲之后,判断发生了变化,家里的战斗,起因在我妈自己身上。妈妈也是一个苦命人,3岁外婆去世,外公养两个女儿,一直未再娶。从小长在单亲家庭长大,敏感、多疑、自私等等这些单亲家庭孩子的毛病几乎全有。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说话尖酸刻薄,不合群,平时亲戚走动都不多,每次过年亲戚大聚会,想尽办法不去,每次都这样,临出门搞点事和我爸吵起来,然后,我不去了!是不是觉得和凯蒂不去男友家的聚会有点像?其实我也有这个倾向,比我妈好一点。
    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的童年,造成心理深处、潜意识中害怕与人太接近,太近了就会觉得心里不安,普通朋友或者同事还好,近也近不到哪去,关键是家人、亲戚等,分不开。那她就会想办法伤害对方,和对方不和,这样就可以疏远一点,这样她就觉得安全很多。凯蒂和男友在一起之后,莫名其妙带一个陌生人到家,故意不整理床,避孕套等等,故意让男友看到。她其实并不想和男友分手,只是想疏远一点,虽然好像做过头了,但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她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
    电影中两个人最后拥抱在一起,如果凯蒂认识不到她自己的深层次的缺乏安全感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问题不断!
    最后想告诉大家的是,我自身的问题经过努力已经基本完全克服了,现在家庭事业都非常好。有不愉快童年记忆的朋友请注意,只要明白问题出在哪了,就有机会克服性格缺陷,希望这篇文字能够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