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清凉寺钟声(1991)

清凉寺钟声(1991)

又名: 乳泉村の子(日) / 清凉寺的钟声 / Bell of Purity Temple

导演: 谢晋

编剧: 李澈 李凖

主演: 濮存昕 尤勇智 栗原小卷 丁一 川田淳子 徐俊 方超 李婷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日本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91

片长: 116分钟 IMDb: tt0103788 豆瓣评分:8.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羊角大娘(丁一 饰)在回村的路上捡到一个弃婴,从包裹婴儿的衣服上看,这应是一个日本小孩,犹豫再三,她还是把他抱回了家。村里乡亲和家人处于对日寇的痛恨,坚决反对她收养这个敌国婴儿,但人性善良的羊角大娘最终留下了他,取名狗娃,当孙子养着。渐渐长大的狗娃善解人意,他把羊角大娘的哑巴儿子葫芦(尤勇 饰)视为父亲,不料葫芦在一次筑路事故中遇难,无奈之下狗娃被送给无儿无女的牛金川(祝士彬 饰)。再后来,日渐年迈的大娘为给女儿秀秀(李婷 饰)换回一笔出嫁的彩礼,把狗娃送给了清凉寺。二十年后,随国家佛教代表团出访的明镜法师(濮存新 饰)到达日本,大岛和子(栗原小卷 饰)从那根腰带上认出了眼前的明镜法师就是自已失散了几十年的儿子......

演员:



影评:

  1. 感动的电流突然就涌上了喉咙,那是一种很不好受的感觉。
    几度泪流满面,哭出声音来会比较好。
    对这部电影,本来应该评五星的,可是我觉得它赚了我太多的眼泪,让我觉得太煽情了,太中国式悲剧了。
    但不得不说,好久没有这样感动过了。

    人类的苦难都是一样的,没有国界。
    人类的苦难都是相通的,共同遵守着宇宙的定律。

    一、中国式悲剧
    哑巴哥哥康葫芦要出去修铁路了,从那一个刻起,我就知道悲剧已被酝酿,哑巴哥哥就是这出戏的一出悲剧。
    那对卖毛线的夫妇,当初口口声声说会对狗娃好;可是后来,却在大冬天里让狗娃穿着不蔽体的衣服和穿了洞的棉鞋在山径上背着柴火。因为他们自己有了亲生的“宝贝疙瘩”。似乎这也是可以预料的。


    二、和
    1、明镜法师在宣扬佛法的会场上煞有深意地提到了一个字“和”。他说的那段话,具体的我忘了,大意是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和的民族,和谐。
    是的,影片处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哪怕是对侵略过自己给自己带来慎重苦难的仇恨着的民族。
    而且,日本民族的主体也是大和民族。其实,这里没有中国导演对日本的讽刺意味,他只是暗藏了一种希望日本民族不要辜负“大和民族”这四个中华民族赐予他们的古老汉字!
    大和民族发源于中国,其根在中国,不可忘本!
    总之,其中深意,可自斟酌。

    2、片中那个可怜的失去孩子三十年,跟孩子只有短暂的团聚,最后还是要分道扬镳亲眼望着孩子在机场的背影消失的日本母亲大岛和子,名字中就有一个字“和”。
    和,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影片的。
    也代表了导演和编剧的良苦用心和希望中日友好的心愿。影片是1991年出的,那时候正式中日友好蒸蒸日上的时间,而不像今日,仿佛个个慷慨激昂,临危不惧,似乎中日友好的呼声早已销声匿迹,只留下一片声讨的靡靡之音。中国在强大,越来越看不惯ribenren的猖狂,仿佛短时间内是不会再出现这种中日友好式的片子了。

    三、佛法与苦难相通
    一切苦难,追本溯源,都是缘分。
    一切无可避免的苦难,如果深重到无法再深重,都可以“找佛算账”。
    明镜法师历经了人生的苦难,最终皈依佛法,这是与佛的缘分。
    明镜法师的师傅说:众生皆有佛缘。
    佛没有私心,没有偏爱,众生平等。
    虽然师父当初对收养这个异国的孩子有些踟蹰,对自己民族的苦难同情也一度让佛蒙尘,可是,你看,佛还是收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佛,不分国界。

    四、妈妈
    欧噶桑,日语的“妈妈”。
    明镜叫了大岛和子一声欧噶桑,紧接着是“妈妈”。听到这儿,我彻底崩溃了,每当看到这种情境,我就想念起自己的妈妈。
    “感谢妈妈对我的生之恩”。
    对妈妈,埋怨过,愧疚过,可是,真的感谢妈妈给了我生命,生命可贵,我怎么可以轻易放弃?人人都是有苦难的,我应该承担,这是我应该承担的,生命怎么可以轻言放弃?
    用两种语言呼唤自己的母亲,明镜已经彻底没有了国界,不忘本,什么才是自己的本,是日本,还是中国?仿佛没有答案,本,对于他来说,就是佛法。

    无、文化相通
    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导游小姐故意问他:鉴真和尚为何这么喜欢日本呢?
    明镜回答是“使命”。
    古今,中国和日本都是一条根联系的,从来没有间断过。
    还提到了易经,很有深意。

    总之,无论从选材上还是编剧的处理上,都算得上是一流的作品了。
    我在想,到底是《断背山》给我的震撼大,还是《清凉寺的钟声》呢?总之,昨天看了断背山,接着在都搬上搜影评,一位网友批判断背山,褒扬《清凉寺的钟声》,今天我就马不停蹄地来看了。
    也许,断背山更唯美一些吧,我不多做评论。只把感动留在心中吧。
  2. 请问老一代为什么能拍出这么感人的作品!?浓浓的乡土风+人性、生活哲学,谢晋+濮存昕、尤勇+栗原小卷,保证了片子的水准,两个老年人物和女儿表演也到位(抱歉不知道名字)。看到听到哥哥死亡那一段真是戳中泪点啊。看看今天的电影,绝大多数除了把简单的事情弄得无比复杂装神弄鬼,要不就是故作深沉卖弄风骚,通过摆人设、刷流量吸引nc粉还有什么?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追崇的是什么?

    强烈反对外籍人士以正面形象出演我国大陆主旋律影视作品!你们演一下闹腾的古装细说也就算了,参与无脑的娱乐节目也就算了。

  3. 有落后愚昧的中国人,但骨子里,也有经历过残忍的战争,还依然淳朴真实有人情味的人们。我喜欢羊角奶奶抱着孩子去借奶,然后默默帮人推磨,我喜欢小女孩给狗娃画鞋样暗示他给哑巴捶背,我喜欢哑巴塞给狗娃一怀抱木头卷,宠溺的带着他离开,我喜欢哑巴把狗娃抱到树上坐着为了让他看远处的热闹,我喜欢哑巴看到被欺负坐在地上的狗娃,说不出话但又逗他开心的样子,我喜欢羊角奶奶气鼓鼓的可爱模样教狗娃打架,我爱哑巴临走最后一面,狗娃大声叫他爸爸,那一幕,让我泪流满面。爸爸和奶奶这两个形象,大概是贯穿我一生故事的泪点。狗娃被送走,和羊角奶奶说把烧饼给姐姐,奶奶哽咽着回屋,我没看到任何人哭得撕心裂肺,但我知道,她们哭得撕心裂肺。

    我爱这个小村庄里的人和事,也恨它,恨它夺走哑巴的生命,恨它愚昧传统一定要姐姐嫁人,恨年华失去时光不再,恨曲终人散孤身一人。它一陨落,都会泪流满面。一情一债一点一滴,我爱这些真挚的细节,它真实得触及到我的灵魂,触及到我儿时所有的故事。

    商业艺术的完美结合。日本翻译小姐很漂亮,七十年代的日本也很繁华,另一个背景的故事感人肺腑,及时的抽离,这种交融对比,更展露宿命不偏激的中日情怀,配上佛学添加剂,养我之恩,育我之情,抛我之嫌,离我之痛,现实哪有那么多误会无法化解呢,都是电视剧为了塑造冲突而愚化人物不去和解罢了。突然想到了古龙在《英雄无泪》结局的一段话:

    歌女的歌,舞者的舞,剑客的剑,文人的笔,英雄的斗志,都是这样子的,只要是不死,就不能放弃。

    我想有一种感情是不可言说的,说给每个能懂得人。凄凉悲伤无奈遗憾又充满希望,给每一个已经千疮百孔无法修复注定离别面向新生活的人。

    对着脚画鞋样儿,让我突然想到了奶奶,想到了奶奶收藏的老奶奶留给她的鞋样,想起了童年时候我翻出这些鞋样,想起那个味道的老家和那时候的我和奶奶,天太晚了,明天给奶奶打个电话吧。

  4. 不要小看这种半戏剧化半自然主义的表演,在同期一众受过样板文艺思想改造的影视艺术家之中,只有谢晋能自如地提线操纵,在任何想要拍摄的题材里创造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和他早年的话剧与传统戏曲的双重背景有几分联系,也和他的江东门第世家的出身颇为相关。 谢晋拍电影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即是人性本善,情感与灵魂的美好之处应该得到无条件的描写与承认。这种凛然的信念与贵妃文宣体制下的傻白甜红色艺术家所认可的人性价值有着判若云泥之分。 后者无法独立地理解善与正义,必须通过一个高高挂起的邪恶假想敌才能抽象地想象人性所能经受住的考验与可以展现出的美好。生活若是苦难的,那么苦难必须有具体的源头,且源头是可以被解决和消灭的,只有如此才能调和只讲敌我之分的价值体系中的深刻矛盾。 换句话说,有着畸形道德洁癖的红色艺术家们是无法真正理解可以独立存在的正面人类情感的。一堵知性的高墙横在他们与现实之间,对于人性的剖析与把握将不再成为可能。倘若镜头下的劳动人民幸福地眉开眼笑,那么他们会笑是因为笑是好的,可以展现群众精神风貌的,而不是因为他们无来由地高兴、因着人的本能而高兴。如若可以为高兴找到一个可以具化为事件的理由,那么他们必须要紧抓着这个事件来绞尽脑汁地描写。 在这样一种应然总是要高于实然的前提下,红色艺术家们只能千篇一律地重复创作一些木偶戏。即使旧有的遗产教化可以让他们作品的形式外衣不那么僵硬,最终演出的内容核心也仍会不可救药地泄露出自己的空洞与脆弱。宣传型文艺的本质便是如此,应然指挥实然,通过单调乏味的象征符号来驾驭骨骼足够复杂的现实和幻想叙事,得到的将只有一地鸡毛。 对于略有真材实料的艺术家来说,这样的文艺导向是灾难性的。他们要么言不由衷地创造出若干同样呆板的作品,例如老舍,要么直接撂担子不干。而谢晋能在框定的任务命题里找准自己的风格,并演绎出与宣传型文艺完全不匹配的艺术感染力,是同他那本质不受束缚的普世情怀与悲天悯人的感受能力所分不开的。 作为谢安之后,家风的熏陶使得谢晋可以脱离封建做题家们秉着读书翻身的小吏情志来更为真诚地理解所谓的圣人言与圣人训。封建做题家秉着读书翻身的心志去读圣人言和圣人训,再暗暗地结合自己自幼所生活的险恶丛林环境,自然会对古书里教导的正直情愫抱有某种很虚伪但又信以为真的理解和想法。善与正直在他们眼里往往是有条件的,且可遇不可求,需要舍弃时随时能舍弃。正是因为这些价值被当作一种需要在明面上去观察和定夺的砝码,所以刚刚翻身的封建做题家是不会对于深思和感受人性之善美之类的问题有多少兴趣的。 所以你让这种艺术家,或者是有着特性的现代文宣文艺家去搞歌颂美好的创作便只能得到一些很空洞的东西。即使到了不用去见识险恶、被保护得很好的红二红三那里,他们也不能真正痛快地唱出歌颂美好事物的赞歌。由于没有机会去真正见识人性所能经受的考验,与可以承揽起责任、做出恰如其分的抉择的榜样,那么他们对于美好情感或价值的认识也仍将停留在最为表面的一层上。 谢晋生逢动荡之时,作为某种意义上的世家贵族,从小其实是很有机会去见识不用被功利杂念、而是仅凭着门第尊严便自然做出的各种体面得当之举。经受住考验的人性样本在眼前不断掠过,与此同时也有人毫不犹豫地在他耳前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那么人性的善,或者说世界的善在他的价值认知里,应该是完全独立,不需要依附任何条件便自然而然地生长在那里的。 谢晋的片子其实很多时候并不以台词取胜,而是以细节取胜。具体到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个手势或者是某个最不引人注意的动作。这和那些依靠让演员做出夸张动作才能表达心中所想的文宣文艺家们大相径庭。因为谢晋在检阅了个人的经验后相信,这些美好的情感是无条件的,是完全自发的,是每个人都有的。所以他才愿意全身心地投入理解,或者是琢磨这样一些生活中最微小的细节。 真是这种发自本心的信赖给了他不少观察世界的难得的耐心,也因此,让他在自己创作里获得了缪斯丰厚的奖励,让那些即使是带着样板戏痕迹的演出也能在他手下表现得那么动人。 而文宣艺术家,很明显,从心底实际上是谈不上对这个世界有多么相信的。或者说,他们要么过于愚钝,要么是拒绝完全睁开眼睛去审视世界。因为如果这样做,且投入进去了,那么就势必会破坏红色宣传为他们所打造出的楚门的世界。没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深沉信念根植于他们的眼睛之中,自然也就无法驱使他们对这个世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兴趣。 探索带来知识,知识带来质疑,质疑带来痛苦,能在痛苦里找准方向并且不愿意改变自己做派的,自然是牢牢地把探索与观察的眼睛从一开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愤世嫉俗的艺术家往往是被动地观察世界,而心如止水的艺术家则是早早学会了主动去观察世界。除去对于世界的美好之物的讴歌以外,你也能从谢晋的电影中感受到控诉的力量,可不会顺带体验到因控诉而产生的不可控的愤怒和滥情,便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