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深圳是怎样的气质呢?
区别于上海的小资,广州的闲适,深圳有一种贴近于竹的韧劲。
花间四君子中,大概没有什么比竹更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
竹叶可以是孩童放在溪流上的小船
竹条可以是供人躺卧的家具
竹笋在大火中为肉香带来一丝清爽
竹林则在宣纸中,寄托世人的气节
脚踏实地,也触及天空
没有过刚易折,也没有随波逐流
承担极大的压力,也能回归本真的自我
正如这部电影中所讲述的深圳人、龙岗人一般
普通本科的小镇做题家也敢成就高科技的梦想
农民画匠也坚持走向原创
人至暮年,依旧有新的人生与价值
竹子易活,只需一点春雨,便可以节节攀登,活出自己的风姿
三个故事看似各有板块与脉络,但这种竹一般的品质与韧劲,却贯穿始终。
三十年沐浴在春雨中,便在南边的海岸,屹立一片葱郁的竹海。
说实话,观影的过程有一种时光倒流回小时候的错觉。
小的时候,妈妈常拿着鞭子在我身后督促检查我的家庭作业,啰哩啰嗦来来回回就那一句话:“知道这题哪里错了没!下次还敢再错吗!”
一抬头,荧幕上的年轻小伙张牙舞爪地冲我嘶吼:
这张试卷,不止你一个人在做!
到了长大了一些,开始可以拿叛逆期当肆无忌惮的借口了,没成想,大我8岁的哥哥开始以过来人的身份对我多愁善感起来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你别跟我一样。”
又一抬头:
绝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小的机会!
后来,甚至连不知已经从办公室退休多少年的爷爷也能对我的作文指指点点:“我写过的字,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再一抬头,对,跟荧幕上的那个“爷爷”很像:
我这把老骨头了,能不能也发发光发发热。
道理我们都懂,但愿意一遍遍跟我们唠叨这些道理的人,早已寥寥无几。
我们对魔术表演般的特效惊叹,对比现实更真实的技术痴迷,对能成为生活谈资的流量噱头八卦,
却对自己周遭的生活麻木,然后逃避生活的周遭。
我们不是对政府命题作文不感兴趣,而是对撰写作文的人提不起好感。
《龙行》里的道理我们都懂,没有新意,却足够真诚。
无论《龙行》本身,还是戏内戏外的每一个人,
他们愿意做着别人口中的“易事”,记录我们熟知却又陌生的“生活”。
“道理我们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依然在独自感慨,愤世嫉俗。
而“知道你们都懂这些道理,但请听我们真诚地再讲一次给你听”的人们,在春天里。
多年前大运会,全学院被拉到龙岗大运中心当志愿者,凌晨出发,晚上昏昏欲睡回来,那时候对龙岗的印象除了远就是远。
昨晚这部片,都是龙岗的“小人物”,三个并行故事里,演出的都是生活在龙岗普通人的故事,那些误解、纠结、百转千回,那些挫败后的再出发,像极每一个你我。
于是,多年后,对龙岗的印象又多了这部片子。不要因为政府摄制“避雷”,比很多院线电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