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 / 失去的摇滚乐 / 红色高棉:失落的摇滚乐
导演: John Pirozzi
主演: Norodom Sirivudh 诺罗敦·西哈努克 Sisowath Kossamak Samley Hong Sieng Di Yvon Hem Van Molyvann Hok Sokol Sinn Sisamouth Sam-Ang Sam Mol Kamach Thom Sem Sinn Than Horn Net Tun Sinn Chann Chaya
上映日期: 2014
片长: 105分钟 IMDb: tt2634200 豆瓣评分:8.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Cambodian Rocks作为我的秘密歌单足足循环播放了快一年,这部片子却没让我哭。每个被采访者几乎都是家族的唯一幸存人,说起音乐眼里放光,讲到死亡又目中含泪,人似蝼蚁生如浮萍的道理他们太懂了,于是叙述也走向克制。片子里的一些场景于中国人来讲确乎有种理所应当的熟悉感:你会因为错唱一首歌而丢了性命;你也会因为拥有自由的灵魂而死亡;你甚至不因为什么就被无缘无故杀害。艺术全部为政治服务,而人们一听就知道这根本不是艺术。从柬埔寨回来,直观的感受是普通民众的生活挺苦挺穷,但是看完这部片子又觉得这种认识有些浅了,无论是残疾人组成乐队唱歌赚钱还是小女孩拿树枝做笔在泥地上画画,肉体可以被毁灭,记忆却很难被抹去。无论是辛·西萨木、罗赛雷·索西亚、潘兰还是后来的布瓦纳里、约奥·拉容、米娅·萨蒙。他们的声音早已被录在了磁带里,录在了电影里。他们和现在的高棉人一样,都是金边的孩子,都是世界的儿女。
非常有趣!在历史政治变迁背景下,讲述柬埔寨的摇滚乐发史,仿佛就是一部倒叙的中国60~90年代。
一开始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柬埔寨,生机勃勃、文化繁荣、倡导艺术,这是1935~1965年间的柬埔寨。摇滚乐蓬勃发展,乡下田间人民都在Rock & Roll,古巴音乐、Beatles、猫王正流行。彼时柬埔寨法执政者是Sihanouk王子,他热爱艺术、热爱音乐,鼓励支持艺术发展。思想自由,经济也随之欣欣向荣。柬埔寨当时经济发展亚洲第二。
之后越南战争爆发,柬埔寨被牵连,执政者Sihanouk王子被Long Nol推翻,逃亡俄国;之后他与中国形成联盟,在毛的支持下,回国夺权,柬埔寨内战爆发。美国因担心柬埔寨成为中国辅佐的共产主义回家,持续轰炸柬埔寨(总统尼克松下令),导致南部民间共产党Khmer Rouge兴起。
1975年美国撤军,柬埔寨共产党Khmer Rouge执政,没有言论自由、禁止西方文化,柬埔寨开始了类似文革的上山下乡,音乐家、医生、记者、知识分子被迫害屠杀,音乐仅限样板戏。号称消除艺术、消灭艺术家,因为艺术被认为与人民走得太近,消息封锁,柬埔寨成为当时的朝鲜。
1979年1月7日,Heng Samrin在越南军队支持下攻入柬埔寨,成为新统治者。逃亡的人陆续回国,“Those who didn’t return were considered dead.”昔日柬埔寨一去不复返,everything。支离破碎、衣不蔽体。幸存艺术家寥寥无几。那位曾经说“我是穷人,你是王子,但我们终有一死”的摇滚歌手最早被杀害。逃亡海外的幸存者子女说再也不想回去。我想到了傅聪。
历史就是如此雷同。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然而性质没有变,终会重复。历史不会必然进步。
《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2014)是一部一直被我放在电脑桌面上的纪录片,多年以来,我一直想观看这部影片,却始终找不到观看的“入口”。
一个多月前,我的电脑突然崩了。为了不丢失海量的资料,我将电脑送去维修,结果也没有修好。
我只好买了一台新电脑。
我把旧电脑的硬盘拆下来,装到硬盘盒上,连上新电脑后,我第一时间把在旧电脑桌面上“躺”了N年的《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拷贝到了新电脑上。观看这部纪录片,已经成为我近期观影的优先事项之一。
之后,儿子感染了手足口病毒,我也跟着耗了两个星期。
终于,在这个闲暇的上午,我看完了这部纪录片。
我没有去过柬埔寨,近期也没有前往该国旅行的计划。
我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国家感兴趣?
我想与下面这些关键词有关:西哈努克国王、红色高棉、波尔布特、洪森。
少年时代,我便在新闻中偶尔听到西哈努克国王的名字,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之一,而且长期住在中国,最后也死在中国。
少年的我很不理解,作为一个早就没有了国王的国家,我国为什么会如此礼遇一位外国国王。
年长一些,我知道了红色高棉,听说了波尔布特,对其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感到十分震惊,不敢相信二战之后还存在这样的反人类反文明的暴行。当然,后来我又知道了90年代的“卢旺达种族灭绝大屠杀”,才明白人类几千年修成的“文明”其实十分脆弱,也了解到历史并不是总是“进步”的。
作为曾经的三道杆少年,在信息相对匮乏的时代,我经常阅读爸爸从单位拿回家的《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纸,而且很喜欢读时政版,我就是这样“认识”洪森的。
洪森是柬埔寨的政治不倒翁,30多岁便开始掌权,之后更把民主选举玩于股掌之中,至今仍然是无人可以撼动的首相,比普京更懂“民主”。
2014年,那时候我是横扫一切电影的疯狂影迷,每年观影500部以上,热门的、冷门的、知名的、不知名的电影,我都会看。
就在那一年,我第一次接触到柬埔寨电影,看了潘礼德导演的纪录片《残缺影像》(2013)。这是一部个人视角的关于红色高棉大屠杀的纪录片。与很多关于大屠杀的纪录片不同,如《浩劫》(1985)、《杀戮演绎》(2012)等,该片的旁白犹如一篇低沉、哀伤的散文,配上那些泥偶制作的充满回忆色彩的场景,呈现了一部将个体遭遇与时代悲剧糅合在一起的纪录片。
导演潘礼德童年时代曾在红色高棉的监狱中度过漫长的四年,他是以当局者的视角来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如果你觉得它不够客观,那是因为你在局外。
2014年的最后一天,我又看了潘礼德制片、周戴维导演的另一部纪录片《金梦》(2011)。和《残缺影像》不同,这是一部关于柬埔寨电影史的纪录片,也是一首电影哀歌。柬埔寨电影诞生于60年代,之后蓬勃发展,但1975年红色高棉夺取政权后,电影业也随之消亡,此前制作的电影也大多被销毁。30多年后,红色高棉前十余年间制作的柬埔寨电影仅存片鳞只爪,大部分的影史信息只能通过一些幸存的电影人的口述获得。呜呼哀哉!
几年后,我又看了一部关于“抢救阿富汗电影”的纪录片,曾经的阿富汗电影的命运,与曾经的柬埔寨电影的命运,可谓异曲同工。不同的是,曾经的阿富汗电影,至少被抢救出来了一些,而曾经的柬埔寨电影,几乎消失殆尽。
潘礼德,打开了我的柬埔寨电影之门,他至今仍然是唯一知晓的柬埔寨导演。
他的作品集,国内也有有心之人做了简单的整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看。
2019年,我在一个影展上“邂逅”了另一部关于柬埔寨的纪录片:《柬埔寨之春》(2016)。
和潘礼德的两部作品不同,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并非柬埔寨人,他是以观察者的身份进入柬埔寨的,而他观察的主题是柬埔寨的民主进程。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洪森,看到了他的盟友,也看到了他的敌人,而他,既在旋涡之中,又在旋涡之外,如此姿态,也许就是他屹立政坛近40年不倒的秘密吧。
这部纪录片跟拍了9年。9年中,我看到了威权的强大,也看到了反对派的虚伪,还看到了社运的艰难,而最让我瞠目结舌的是,从光环到名利的切换,连“礼节性”的过渡都没有。所谓“柬埔寨之春”,是复苏,也是混浊。
在丢失了三年之后,我终于又有兴趣看一部柬埔寨的纪录片了,或者说,以现场演出为核心的摇滚乐终于又可以走进我们的生活了。
《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中,西哈努克国王是一位线索人物。
西哈努克国王的家族成员几乎都是音乐爱好者。年轻的西哈努克国王也曾是一位唱作人,而且能接纳各式各样的音乐。
国王“带头”创作,自然掀起一股风潮,一时间,歌手、音乐人、乐团尽出不穷,在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汇中,柬埔寨在遥远的东方跟上了世界音乐的潮流。
但西哈努克国王也是葬送柬埔寨摇滚乐的关键人物或冤大头。
听从某伟大领袖的建议,西哈努克国王与红色高棉合作,于1975年成功驱逐了美国扶持的朗诺政府。
红色高棉掌权后,软禁了西哈努克国王一家,并开启了将近四年的血腥大清洗,摇滚乐这个“大毒瘤”自然在大清洗之列。
1979年,劫后余生的柬埔寨人民终于又可以听靡靡之音了。悲哀的是,当年的摇滚音乐家,幸存的寥寥无几,少数的幸运儿,也都经历了家破人亡。
有人要求对西哈努克国王进行清算。西哈努克国王却诉苦说,我也和很多柬埔寨人一样,在这场浩劫中失去了很多亲人。
四部纪录片,让我对柬埔寨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状有了一些比较直观的了解。
以上所云,不过“影”上谈“国”,希望能抛砖引玉,让大家对柬埔寨和柬埔寨电影有更多的兴趣和认。
写到这里,我也开始期待未来的某一天去柬埔寨旅行,和这个国家来一次“亲密”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