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美狄亚 National Theatre Live: Medea(2014)

简介:

    美狄亚(海伦·麦克洛瑞 Helen McCrory 饰)是拥有高贵血统的公主,却爱上了名为杰森(马丁·特纳 Martin Turner 饰)的异邦人,这一段不平等的感情是注定不会得到允许的。然而,美狄亚为爱癫狂,不仅放弃了自己尊贵的身份,窃取了国宝金羊毛,甚至为了能够和杰森双宿双飞,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弟弟。

演员:



影评:

  1. Ben Power 版的女主角非常有力量,在舞台上一举一动都表现出美狄亚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她具有的决心。舞台设置非常美也非常有效,借助灯光效果产生的场景对比效果非常强,亮丽的宫廷里举行着幸福的婚宴,而被婚宴主角之一背叛的美狄亚正在阴沉空荡的楼下经历着撕裂的痛苦。

    美狄亚的处境是艰难的,同时又有很多种应对的可能性。在“理性人”看来,她的痛苦是可以减轻的,她没有必要奋起诅咒伊阿宋和皇室,她本可以收下伊阿宋的钱财带着孩子们去雅典过新生活。但美狄亚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她无法这么做,她在为未来做打算时频繁地遭遇自己内心的阻挠,她的人格不能忍受这种欺骗,她对家乡的神的信仰给了她反击的力量,所以她没有办法不复仇。

    从美狄亚当时为了伊阿宋在自己家乡杀了亲人来看,她的人格是非常强的,她想要做的事情基本不会受外界影响,而只由自己的内心决定。她为了伊阿宋斩断了自己与来处的连结,她实际上变成了孤身一人,她还撕裂了自己给伊阿宋带来了两个孩子,她为伊阿宋撕裂了自己的身体、生活和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就这么接受自己被背叛、一切撕裂的痛苦都被另一方忽略、她的痛苦失去了意义,这对美狄亚来说是不可能的。而在这个想法里,美狄亚认为自己是为了伊阿宋生了两个孩子,这也是父系社会里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连结断裂的表现,父亲用“血缘”之说从母亲那里把孩子抢走了,因此母亲才会觉得那是给他的孩子。

    由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狄亚最终要杀害自己的孩子。美狄亚通过毒药杀害了公主和国王(伊阿宋背叛她而转向的对象),她本来可以就在这停手,这样伊阿宋也会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也可以算是不错的复仇。但美狄亚内心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仍然属于伊阿宋,她对于父系的掠夺感到痛苦又不知道怎么改变,她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父系社会。她要夺回她自己的孩子,只能以杀死他们的方式清除他们身上的父血,这带来极大痛苦,对于她却是必须的。至于对伊阿宋造成永恒的痛苦,只能说是一个副产品,她不过是让伊阿宋体验了一下自己体验过的孩子被夺走的痛苦。

    她不知道怎么样让自己的孩子属于自己而不属于丈夫,不知道如何摆脱父系的钳制。父系带给她的撕裂和痛苦本来在爱情的掩饰下还尚可忍受,可是随着爱情的失效,父系对她的掠夺变得更明显更难以忍受了。因此,在夺回孩子的想法、情感上的痛苦和复仇的想法的共同推动下,她杀害了自己的孩子。

    最后她带着孩子的尸体走进森林,也说明她不是恨他们,甚至可以说是爱他们。而最终走到亲手杀害自己孩子的地步,是因为她觉得除了这种办法没有办法让孩子脱出父系的“血缘”控制。

    最后的场景异常悲壮,森林中雾气弥漫,光随着雾气闪动,一棵棵树的树干在这样的光线里看起来像神庙的立柱,美狄亚向神的痛呼穿透了一切。

    毫无疑问她是强大的,她会用药还会魔法,可她还是在父系的摧残之下(丈夫的背叛,国王的驱赶),她虽然有智慧和勇气向父系复仇,但她依然受到了巨大的伤害。美狄亚经受了这些重压和痛苦,她有一颗破碎的心,但她对现代女性依然有重大的意义,她强壮的人格与尊严是所有女性的代表,她被父权社会摧残的经历提醒现代女性要警惕父权的控制和影响,她的复仇和弑子之痛提醒人们父权对母亲的掠夺给母亲带来了多大的痛苦。

    与美狄亚经历相似的女性我们在现在的男权社会中常常见到,也因此更证明了她的悲剧和痛苦的广泛性,美狄亚可能是我们的女性朋友,是我们的女同学,是我们的母亲,她是女性在父权的压迫下的代表。

  2.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美狄亚》讲述了一个“糟糠妻”的复仇故事,女主角美狄亚为了获得伊阿宋的爱,协助他盗取金羊毛,背叛了自己的家族,与他流落外邦。在替他生育了两个孩子之后,伊阿宋移情别恋,失去了一切的美狄亚毒死了伊阿宋的情人,杀死了他们的两个孩子,留下他孑孓一人,乘龙车而去。

    欧里庇得斯以一种热心的旁观者的目光,撰写了这一出悲剧。他既同情于美狄亚的悲惨遭遇,也谴责她做出的不受容于城邦的恶行,正是这种“旁观”带来的二重性,使得对《美狄亚》的阐释分化为两个视角,即谴责美狄亚的视角,我们称之为古典阐释;以及赞扬美狄亚的视角,我们称之为现代阐释。古典阐释以女性作为欲望的化身,谴责欲望超越限度带来的暴力结局,给人以凝视深渊的恐怖感;现代阐释将现代人作为存在主体的困境投射于女主角之上,以暴力结局宣示着主体超越文明规训,自我赋予价值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重获自由的激情感。

    一、古典阐释

    1.作为女人的美狄亚

    “我们生为女人,虽然好事全不会,但干坏事什么都行” ——《美狄亚》第一场

    读懂《美狄亚》的第一步,是明白女人在古希腊的社会地位。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认为夫妻关系中的不平等是天然且永恒的,妇女确实分有美德,却不具有实现美德的权威,因此妻子被认为是附属于丈夫的存在。

    这种附属性的,高于奴隶却低于主人的地位,使得“女人”成为了探讨“欲望与节制”,或者说美德的不完全实现的最好载体,因为我们对“主人”的期望是完美的,对奴隶是毫无期望的,只有对“女人”,具备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复杂性[1]。美狄亚因为丈夫抛弃自己而产生憎恨,突破了城邦对于妇女的期待,咒骂一切可以咒骂的事物,在最后甚至做出不受容于城邦的举动,杀死自己的亲生孩子,她因欲望而疯狂,她背离了美德的实现。

    因此,读懂《美狄亚》的第二步,是知道希腊文化对于“欲望”的态度。“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美狄亚一切恶行的根源,是她作为女人对丈夫过分的爱,这种过分的爱的背后,是超出限度的欲望。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欲望有其生物基础,需要被肯定,但作为一个“城邦人”,欲望必须加以节制。在节制范围内的欲望,是善的,而超过节制的欲望,显然就是不善的。因此,美狄亚并不单纯是一个作恶的女人,而是“超出限度的欲望”的化身,她所导致的悲剧,其实指示的是超出限度的欲望会带来怎样的恶。

    但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好的行为与伦理规则而言是好的,于世界本身,却并无善恶可言。评判美狄亚善恶的标准,源自于城邦,要真的读懂《美狄亚》,还需要对城邦进行考察。

    2.弑子与不受容于城邦者

    “因此一个外邦人尤其应该尊重城邦的习俗;我也不赞成这种公民:他们自以为是,蛮不讲理地对抗城邦的意志。”——《美狄亚》第一场[2]

    在古希腊人眼中,城邦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实体,它还代表着一种规则,一种教育。在这个意义上,遵守城邦规则,接受城邦教育的“城邦人”,才是真正的人,而城邦之外的人,不过是一群奴隶。美狄亚来到城邦,她要想被当作一个“人”,就必须遵守城邦的规则。

    而《美狄亚》全剧所展现的,恰恰是这个女人失去作为“人”的资格,不受容于城邦的过程。对于受到抛弃的美狄亚,城邦人是抱有同情的态度的,这从歌队长的话就可以看出:“我会替你保密的。你向丈夫报复是公道的。”但对丈夫的报复可以到何种程度,城邦早已设置了限度:对神祈祷,这是女人唯一能干的事。“但愿可怕的库普里斯,永远不把愤怒的争吵和难消的嫉妒加到我身上,不用丈夫的喜新厌旧使我发狂,愿她重视婚姻的和睦,有眼光地分配女子的婚嫁”。甚至,“城邦人”还把美狄亚的苦难归咎于她是“外邦人”,如果她不与伊阿宋逃离,生活于自己的城邦,似乎便不会碰到这样的惨况。

    但美狄亚毅然决然地超出了城邦的限度,成为一个不受容于城邦者。这其中最为可怖,最让人不能理解的,就是杀死自己的孩子。“城邦人”对此行为感到尤为震惊。正如歌队所唱的那样:“因此,这有着神圣河流的城邦,这庇荫朋友的地方,怎能接纳你,让你,一个残杀儿子的,不敬神的女人,和那里的人民住在一起?”

    因为弑子,美狄亚不受容于城邦。其实也就是说,美狄亚通过弑子,放弃了作为“人”的资格,让无尽的欲望既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这种伤害既是现实意义上的,即美狄亚作为母亲,伊阿宋作为父亲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也是隐喻意义的,即美狄亚破坏了城邦的规则,使城邦生活出现了恐怖的元素,也使自己变成了“野蛮人”。

    在我们了解了女人、欲望和城邦后,我们就会发现,在古典阐释下,《美狄亚》讲的根本就是不是一个女人弑子的故事,而是营造一个不道德的深渊,去衬托古希腊人心目中理想的伦理尺度的模样。

    3.欲望,作为无尽的深渊

    “啊,我的祖国,啊我的家,但愿我永不被逐出城邦,去过困苦无助,十分凄惨的痛苦生活。我愿在这之前就死掉,早点死了,不去过这种日子;因为,人间再没有别的生活比失去祖国更苦的了。” ——《美狄亚》第二合唱歌

    伦理,是帮助人走向美好生活的指引。一个城邦就是一个伦理的实体,因此我们才说城邦教育一个人成为“人”。作为自豪的“城邦人”,他们认同这一套伦理规则,并认为自己相比城邦之外的人更具有道德优越感,所以在城邦中的人是幸福的,不受容于城邦的人是痛苦的;遵守伦理尺度的人是幸福的,破坏伦理尺度的人是痛苦的。

    这种伦理规则,或者说这种城邦人相对于外人的“道德优越感”,需要被不断重复和强化。这种强化既来自于哲学家的正面规定与宣讲,也来自于戏剧家的负面的演出与展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悲剧,实际上就是展示给观众的“道德的无尽深渊”,使观众感到恐怖,从而增加对伦理的向往与认同。

    《美狄亚》展示给观众们的“深渊”,是“超越限度的欲望”。过分的爱,让美狄亚变成了恶魔与疯子,让伊阿宋成为了世界上最悲伤的男人。站在男性公民的视角,每个人都会将自己想象成孑然一身的伊阿宋,这种痛苦是不言自明的。因为恐惧自己的妻子也像美狄亚那样,他们一定会将美狄亚视为城邦的敌人,其实也就将“超越限度的欲望”视作了城邦的对立面,因为美狄亚正是欲望的化身。由此,这种凝视深渊的恐怖,就强化了“城邦人”对于伦理的认同。

    二、现代阐释

    1.作为理性被缚者的美狄亚

    “首先,你脱离了野蛮的地方来到希腊居住,懂得了正义,学会了依法律生活,不追求蛮力的好处,全体希腊人都知道了你是个聪明女子。” ——《美狄亚》第二场

    站在城邦的视角,美狄亚的恶行应该受到谴责。但当我们把美狄亚作为一个存在主体,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时,之前的一切阐释都会被推翻。

    作为一个法力无边的巫女,美狄亚本可以逍遥自在为所欲为,但为了成为伊阿宋的妻子,她甘愿接受束缚,装作一个“城邦人”的样子。而“城邦人”所引以为豪的,是他们拥有“理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美狄亚其实是一个“理性受缚者”,她身上寄托着我们所有现代人都遭遇的困境——为了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压抑住自己的情感和本性。

    这种“受缚”的感觉,是无力的,有的时候甚至是屈辱的。美狄亚身怀法力却不敢使用,因为“城邦人”对此感到恐惧。并且,在“城邦人”口中,美狄亚获得的好处远比她的牺牲多,希腊教会了这个女人“文明”,希腊让这个女人“遵守法律”,希腊让这个女人成为了“人”。而她过去的日子,被雅典人贬低得一文不值,似乎只有到了城邦,美狄亚才拥有了真正的生活,快乐的生活。

    可是美狄亚不快乐。她心中有强烈的爱,强烈的恨,有屈辱,有悲痛,有果敢。她的心脏从不是在“宁静”地跳动[3]。因此,在英国国家剧院2014版的《美狄亚》中,女仆在开场和结束时向着观众质问:“我们能有一个不同于此的结局吗?”我们不能,因为美狄亚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弑子成为了一种必然,因为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挣脱“理性”的枷锁成为了一种必然。

    2.弑子与规训的超越者

    “可是,夫人,你忍心杀你的两个儿子?”“因为,这样可使我的丈夫最为痛心。”“可是你会成为一个最伤心的女人。”“顾不得了,一切阻拦的话都是多余的。” ——《美狄亚》第三场

    在古典阐释中,弑子这一行为突破了城邦的限制,是极恶的体现,使美狄亚成为了不受容于城邦者。但我们完全可以反过来看,美狄亚就是要故意做出在城邦看来“极恶”的事,主动突破城邦的限制,从而超越“城邦人”的身份,重新彰显作为主体的价值。

    这里必须要提及的,是“弑子”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从现实层面上讲,单单要使自己被放逐,美狄亚杀死伊阿宋的新婚妻子就可以了。实际上连这她都不必做,因为她的咒骂已经使国王克瑞翁下令,将她驱逐出境。为了讲明白为什么“弑子”会使美狄亚彻底不受容于城邦,欧里庇得斯加了一场戏:雅典国王因为膝下无子,去求取德尔菲神谕,顺路拜访了美狄亚。美狄亚请求他在雅典庇护她们母子,作为回报,她会用巫术使雅典国王子孙绵长。雅典国王最看重的是儿女,美狄亚却亲手把自己两个儿子杀了,她失去了所能落脚的最后一个城邦。成为了彻彻底底的不受容于城邦者。

    从伦理层面上讲,弑子是女人对男人所能做到的最大的报复。这种报复甚至比夺取生命更为恐怖。男人自以为是家庭的主宰,可以支配女性,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倾注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产品”,自己的“未来”。但当妻子杀了自己的孩子后,男人失去未来,失去了可以支配的一切,留给他的只有对自己身份的疑惑,对丧失的痛苦,什么都无法再想,什么也不能再做。这种痛苦远胜过死亡,因此,也是对“城邦人”伦理准则最大的突破。

    因此,“弑子”是美狄亚能够做出的最狠毒的事,她要将自己的欲望爆发到极致,让所有城邦,所有规则,都无法容纳她。她要超越加诸于她身上的一切规训,活成她自己想要的样子,即使她不再被城邦当做一个“人”,即使她自己也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

    这种对规训的超越,恰恰彰显了主体自身的价值。因此,最后一幕中,美狄亚是乘着龙车,在高空之中,与伊阿宋对话。她找回了先祖的荣耀,作为一个自豪的巫女,让伊阿宋接受残酷的现实。美狄亚不需要城邦来使自己成为克制欲望的“人”,她就是欲望的化身,她因拥抱欲望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3.欲望,作为人存在的证明

    “如果能克制愤怒,你将得到更大的好处” ——《美狄亚》第二场

    我们是否应该克制愤怒?文艺复兴高举了“重新发现人”的旗帜,之后的历史却使得“理性”变成一个日益冰冷的名词,我们时刻愤怒,却被丧失了美好生活追求的所谓“伦理”压抑得说不出话来。

    欲望,这种城邦认为应该被节制的东西,在被节制的时候,或许真的能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祉。但也有可能,在一个符合“伦理”的社会,一个大家都平静地活着的社会,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社会,大家却都感觉不到活着。这就是现代人生存的困境,整体上无限接近美好生活,个体上无限下降至麻木不仁。

    美狄亚拒绝这样活着。她嘶吼,咒骂,清醒地展开她的一切复仇。她拥有理性,但在理性思考过后,她依旧选择愤怒。我们拥有理性,在理性思考过后,我们依旧选择愤怒。正因为我们足够理性,所以我们才会挣脱加诸于我们的绳索,正因为我们足够理性,我们的心脏才是激烈地而非宁静地跳动,才会去爱,去悲痛,去感受到自己活着。

    美狄亚是欲望的化身,也是我们现代人作为存在主体困境的投射,因此,在现代阐释下,《美狄亚》也根本就不是一个女人弑子的故事,而是一个赐给现代人的“神谕”:(在理性思考之后)拥抱欲望!因为欲望就是我们存在的证明,欲望使我们摆脱“城邦”成为“人”的规则,让我们重获自己赋予自己价值的主动性;对欲望的肯定,使我们重获自由。

    对《美狄亚》的两种阐释,带有迥异的价值取向,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时代观众的所思所想,在混沌的时代呼唤秩序,在压抑的时代呼唤解放。正是因为处于不断的阐释之中,古典戏剧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成为我们精神的财富。当然,作为现代人,我们更要使自己成为现代阐释中的美狄亚,追求那颗激烈跳动的心脏,勇敢去爱,勇敢去恨,勇敢去悲伤,勇敢去活着。

    [1]从这个角度看,“女人”其实就是“凡人”,这是《美狄亚》现代阐释的基础,我们放到后文再谈。

    [2] 文中节选均来自古希腊悲剧喜剧集[M].张竹明,王焕生,译. 译林出版社,2011.

    [3] 宁静地跳动,本身就是一个可笑的悖论:我像没有活着一样活着。

    唐上程 2021.7.8

  3. 美狄亚,NT,女性单元系列。两个小时不到的复仇大作。

    雅典人这样形容战士:“对朋友好心,对敌人凶狠,这才是最大的光荣”。美狄亚就是这样的形象,不顾一切追逐着爱、自尊和复仇。

    在金羊毛的故事里她为了爱情舍弃原生家庭,在美狄亚的故事里她争取来的爱情却被别人夺走,丈夫移情别恋,小三是城邦的公主,她被要求驱逐出境。

    美狄亚没像大部分女性角色一样哭哭唧唧把苦咽在肚里,控诉完前夫后果断决定要复仇,前夫前来安慰扯到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和这个家庭才附庸富贵(多么熟悉的理由),美狄亚断然决定,要报复前夫就要夺走他最爱的孩子的生命。

    接着她火力全开,毒死小三公主,害死国王,手刃两个亲生儿子,面对着前来哭成泪人的前夫,扛着两个孩子的尸体控诉他的背叛,独自带着孩子尸体离开。

    Helen阿姨扮演的美狄亚全程都是一个战士的形象,前半部分的工字背心,清晰的肌肉和愤怒时候崩起的青筋愤怒的怒吼,后半部分白色连身裤气场十足。就算是迟疑着是否要杀害自己亲骨肉的情感戏,柔弱也是转瞬即逝,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的存在可以说是相当的强力了。

    整个剧相对来说时间短,节奏快,配合的音乐也是调动清晰的一种方式,很成功。舞台设计独特的三部分,楼上是奢华明亮的王宫,楼下前段是性冷淡工业风的家,楼下后半段纵深部分是黑暗的森林,不同的场景贴合剧情设计,空间利用价值很高。

    好多关于女权的讨论,行为道德的讨论什么的,我倒是觉得没有必要上升到那么高的层次,这个悲剧还主要呈现了一个复仇状态下的人,拥有者独立人格而不是依附于别人/权力的人,在面对背叛,欺凌迸发出来的力量,何况她是凭借一己之力,牺牲了几乎一切来去抗争。这样决绝的角色我是超级喜欢的。欢迎大家观看,真的超值!

  4. 结尾的处理非常好。原作的结尾是美狄亚坐上祖传的龙车飞走了。本作的结尾,美狄亚背着两个孩子的尸体蹒跚走远,形象的表现出罪孽的沉重。面对没有立即逃走的妻子,伊阿宋没有发狂去杀死她报仇。他失去了孩子,新婚妻子和靠山,可能连容身之地都没有了,但是他也会理解和怜悯美狄亚,这个与他相守多年,助他成就过一番伟业的妻子。 剧中对台词也有一些删减,比如剧本中伊阿宋指出是神的作弄才使得美狄亚爱上他。这样做减弱了古希腊戏剧中分量较重的“命运”的因素,增加了主角作为人类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同时也增加了演员的责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角色过山车似的心理转变演绎的这么精彩,这么有说服力,给helen大姐的演技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