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说,我对情节没兴趣,我想表现的是无常和轮回。 1942年的这部《父亲在世时》,拍于战争末期,小津已经在战场上做过两年中士,在1937年到1939年完成兵役,而回到国内。他曾眼见着身边的人中弹身亡或是残缺不全。他却总是很乐观,他觉得自己不会死吧。临去战场之前的明信片上说,我去打一场战争就回来。 还是那样淡定的小津,看过了生离死别的残酷之后,毫发未损,继续他从年轻时就被人仰慕的名导之旅。 还是那样舒缓的一幅画。总是远离政治。于是战争期间的这部作品,也难得保持了一种恬静。 父子两个人钓鱼的画面,美得让人感动不已。 佐藤忠男说,小津从开始的喜剧导演时就喜欢对噱头的再三利用,这里钓鱼也是。但是没有收尾的第三幕。第三幕往往是噱头引人发笑之时,而这里只有恬淡却挥之不去的哀伤,所以不再出现。有的只是儿子孩提时和成年后的两幕。几乎相同的画面,整齐一致的动作。钓竿漂流而下,又同样提起放入水中。两个人的步调是那样的如出一辙。说什么轮回,那就是父与子的惊人的一致吧。 父亲是耿直忠厚的,因为带学生旅行时学生偷划船坠湖而死,而坚决不顾别人的劝,决定放弃教师的行业。儿子在长大后大学毕业还是操起了他的老本行,又是轮回。宣化上人年轻时也曾学医,可是想到即使有一个人因为自己的疗治不当而丧命也不堪承受,而不愿行医,都是一式的拳拳之心。菩萨畏因,俗人畏果。他们便是这样的畏因,不肯对自己轻易谅解。 童年是艺术家永远的宝藏。小津也曾经跟父亲分隔两地,由母亲带大。将自己对父亲的感情寄寓其中,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在那样的时刻,自然别有深意。 《父亲在世时》的不圆满,是一个永远无法达成的心愿,那就是所谓的人生的缺憾。但不可否认,人生总是因为这些缺憾而不再平淡,却生出了斑斓的色彩。 儿子总想着可以和父亲在一起生活。这个念想作为一个贯穿的线索,让我们对人生生出些许盼望。可是恬淡的小津,并非不清醒,因为他是深知人生的残酷而要留下一些美好供我们回味的人。所以他残酷地让儿子的心愿无法达成,却也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父亲形象。父亲说,每个人都有天职,要尽全力去做好它,虽然有困难,可是这样才会更有收获。父亲就那样拒绝了儿子的同住的要求,要他安心在异地教书。选择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父亲的选择,有点不可理喻,有些不近人情。可也正是因此,我们才会反复咀嚼,那位不同寻常的父亲,临终前他说,我的人生没有遗憾了:一生尽忠职守,甚至从没请过病假;儿子也培养成人,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有失去,也有回味。父亲离开,而儿子留下。父亲离开,而那钓鱼的画面和父亲的无悔的人生,却是儿子记忆里的珍藏。 人会离开,是无常。人生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惊人的重复,这轮回也是人生的真相。小津不动声色,把美好的一瞬间静静的展现。 透过平淡的画面,是无可述说的悲哀。这毕竟是战争年代。不管怎样表现的若无其事的小津,一定还是把生离死别之痛深深地刻在了心里。他用一首舒缓而优美的俳句,把这种心情投射在了一首父与子的赞歌中。 挥别父亲的儿子,终归要独立面对这个世界。他哭过两次。第一次是个小学生,父亲说他要去东京挣钱供他上学,拿出衣物还有药物,说会寄钱来,儿子低头哭了起来。即使是父亲辞职后带他回乡下,儿子都是很开心,因为毕竟是和父亲在一起。第二次,则是父亲永远的离开。他跑到走廊里,抽动着双肩,没有父亲递过来的手巾,是一位父亲的老同事安慰他。 人生总是在重复着,周而复始。可又有什么在变化,不同了。 除了接受还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记住更多的是跟父亲在一起时,总是微笑着的那张脸。那张脸充满了喜悦,与总是淡然的小津的演员们不同,他总是笑得那样甜美。当他还是一个小孩子时,和父亲回到故乡,在高高的山岗上,父亲跟他说,我辞职了,我们要回到这里,你也要在这里上学。儿子觉得突然,但很快就赞同父亲,他说,那些学生总叫你獭,嘲笑我是獭儿子,以后就不会了。然后就笑起来。父亲和儿子也并没有什么话要说,只是在高高的山岗上,都双手搂着膝盖,坐在那里,抬头看着那茫茫的远方。 记住的,只是这一刻彼此的心灵相通吧。 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第30届法罗岛电影节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父亲在世时》,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
平淡的对话中哭出来,然后戛然而止,是全片贯穿始终的沉稳力量。
术烨
#FIFF30主竞赛 [4/4] 聚焦于父子之情,像是无数个日常生活中的呢喃,自然又亲切。在东方父子的关系父慈子孝的传统下,父亲对儿子强势硬朗的爱中又流露着细水长流。而父与子也行成对照,①突然改变现状:父亲宣布突然离开则无可反驳,儿子提出相聚甚欢却被严厉拒绝;②给零用钱:父亲给幼子,儿子给慈父,这是父亲唯一一次向儿子“服软”。同学聚会和介绍婚姻又侧面反应了社会归训下的结婚、生子,父亲只考虑到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而丝毫没有意识到,儿子始终没有走出“我要跟爸爸好好住在一起”的念想,如何能够脚踏实地地去爱另一个人。
Acchan
儿子简直性转版原节子。保守派的父系想象不仅构建出来自女儿的依赖,同样也有对儿子的情感依托,在小津的时间节点中,人被抹去个性的细节,只剩前后的蜕变,以早熟的生长取代日常的静摹,完成一种父性视角下的牺牲叙事。 父子总在牺牲,换取时间的推移,就像每次儿子一难过,大人就会说“别哭别难过”来扑灭情绪的释放,背后是东亚人直面情感的羸弱,便造就小津式时间流的内核,即没有当下解决和相拥什么,父亲这个角色总在生活的细流中朝向未来流转,活在期许里,并逐步迈向衰老和死亡,是一种真实,也浮现埋藏真实下的恐惧。 欧美人承认当下,释放激情,则时间被凝固造就永恒,而温和的小津则不,自我消亡在时间流动之中,没有永恒,取而代之一种充满怀的自然主义,未曾真切面对过当下,让生命进程和身份取代人格的呈现,那么必然是遗憾和伤感的
脏脏豆
生命在日常的流动里衰老和破碎…真悲伤啊。
子夜无人
笠智众万年不变的、僵尸化的和善与慈爱能始终作为小津电影里的“父亲代言人”,大概就像阳台上洒了无数个夜晚的月光,已经刻成挥之不去的沟壑。唯一变化来自于他在面对“女儿”的那些电影中释放出的更浓爹味,在面对“儿子”时居然沉静得当真像是“父爱如山”。整部电影里这个父亲的存在感乃至父子关系的连接一直被摆在一个很远的位置,但是最后仍然要致上最高敬意的盖棺题词,我想这说的不仅只是父与子。
像音片碎
漩涡之外
沉静内敛里娓娓道来的父子亲情。父亲言传身教,对儿子和学生在品行、操守、做人原则、人生方向和选择方面的影响,都留在后人的记忆里,深沉而恒长。共酌的欢愉、小聚的酣畅、分享成长的欣慰,与学生意外溺亡事件、分开的怅惘比起来,才更为珍贵啊。深入品尝悲,才更能理解生命的幸运。(钓鱼一段,水流融合了父子心意,高度一致的动作恰是声气相通的反应。)
阿斯巴-甜
这部比小津更富盛名的那几部更让我喜欢,或许是这种分离式的苦读经历让人共情
一颗大柠檬
[3]蛮狡猾的但是也符合那时审视男性角色的视角,父与子之间几乎所有的情绪都是内敛的,没有什么大开大合,并立飞钓,往来书信,对坐而谈,这就构成了他们的情感交流,所以父亲离世时,儿子那一瞬间情感的外放更会让人鼻酸。 最喜欢的一场戏是父亲赴宴,席间问了几个问题,婚否,育否,问完了才发现只有自己跟座上的一位老师还是独身。打趣的说着这些学生还没有生养三个孩子的,座下又有个学生说自己已经有四个子女了。短短几分钟勾勒着数年的光景,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