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看见看不见的独龙江(2019)

看见看不见的独龙江(2019)

又名: Seeing the invisible Dulong River

导演: 史凯仁

主演: 白忠平 李成刚 李文仕 李自材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片长: 84分钟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参展影片《看见看不见的独龙江》聚焦于被称为“直过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少数民族)的独龙族,不同于许多脱贫报道,这部影片中,观众既看到独龙族乡民讲述住房条件的改变、聚在路边唱歌;也看到独龙族青年反思族人传统流失、精神匮乏。

演员:



影评:

  1. Dulong is one of the least populated of China's 56 ethnic groups and has encountered many social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suicide, alcoholism, opposition to education, poor living conditions, etc. This film selects five Dulong villagers for follow-up shooting. They are witches, tattoos, college students, alcoholics and entrepreneurs to discuss the past and future of Dulong.

    看《西藏风雨纪实》里面讲,本来51年西藏解放是要和全国一样搞民主gg,但是为了照顾当地的实际情况(长期nn制),准备等几个五年计划来过渡,最后在59年才开始民主gg。

    独龙江的发展,看上去就像现代的城市的生活方式强行嵌入进来,但是有些甚至是和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悖的,反而造成资源(对城里人来说不是)浪费和原有文化系统失灵。可以说方便了 “生活”,但是破坏了 原有的 文化生态,两者没能完成 “平稳过渡”,这可能是独龙江zsl高的原因。

    对ld来说,独龙江是云南的一张名片,既有政治价值也有经济价值,现在的后果对于zf来说还是可以承受的,当地的隐痛在大局下可以忽略不计。搞旅游,那就更跨越了,理论上当然可以,后果可能也可以承受,至于能不能承受,是不是灾难,要看ld怎么看。

    gj就像一个人,独龙江就像指甲上的一个点,如果指甲坏掉一点,这个人一般是不会在意的,因为不会影响全身,甚至连痛感都没有。你可以给这个指甲贴很多标签,让它醒目,让问题放大,但指甲还是指甲,一个点还是一个点,相对来说ta是微不足道的。

    ------

    从喝 自酿酒 到喝 全球化 市场经济下的 外来酒。

    现代性对一个深山部落进行着洗礼和吞噬,表面上温情默默地力图将愚昧落后之地解救出来,“一越千年”,但实际则如看不见的恶鬼,冷酷、无情、专制,让当地人成为其文化nl。

    独龙江上演着现代性的挽歌,其实是传统文化多元性丧失的挽歌,请注意,我说的是传统文化多元性的丧失,但对于现代文化来说,其实多元性可能是增加的,这是一个类型划分的问题。

    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是传统,什么是现代,为什么我们把独龙族视为传统,他们的文化和所谓的现代文化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

    幸福是个比较主观的概念。幸福是什么?如果把幸福定义为内心和生活的平静和满意。从主观视角来看,从他者视角来看,从被访者来看,可能他们不能称得上是幸福的,至少他们(特别是年轻一代)面临着两种或多种文化的冲突,内心和生活都不是平静的,也并不满意

    线性的历史观 脱离不了 进化论 色彩,预设了一个可能的美好未来,或者说一种普遍的社会发展道路,并且假设了 文明的 先进 和 落后。 如果把 现代 给 定义成了传统的发展,没有 体现出 现代 的特征。这样定义会导致每个时期都相对于前面的时代是现代。

    我所说的现代 是16、17世纪以后的 现代,学术上现在讨论的现代性(modernity)。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说的现代性是相对于17世纪以前,工业革命以前,或者说工业社会以前所谓的“传统社会”说的,具体的特征又分成几个维度:经济现代性(市场经济、工业化)、政治现代性(民族国家)、文化现代性(理性主义,祛魅)等等。

    有些人说zsl高是因为当地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自生能力不足”。这些表述,是典型的 把他们的表现通过我们的标准界定成了问题。预设了心理承受能力强的状态,其实还是以我们这样的现代人的主观视角去看的,因为我们有对于心理承受能力的预设,所以这样的解释相当于把他们的表现通过我们的标准界定成了问题,而没有问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表现?为什么害怕与外界交流?为什么害怕外人?为什么怕?

    “心理承受能力差”,“自生能力不足”,这些表述,是典型的 把他们的表现通过我们的标准界定成了问题

    这些也是zf最喜欢用的表述,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立场,他们是代表所谓“现代”、“科学”那一边的,他们代表的是 合格的 “公民”。你看,无处不在的现代性。

    有些人说,用我们现代的思维,很难探究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

    我觉得,我们学者就是要去探究这些难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站在多方面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用一种标准制造一些问题,然后用这些 问题 制造一些符合这些问题的 现象,然后又用这些现象 解释 另一个 现象,这不利于深入全面地思考问题,而是巧妙的回避了问题。

    我们的思维不应该抱持所谓 现代 或者 传统,或者抱持 所谓 对 和 错。作为学者,我们要反思,要自觉,要清醒,而不是用 框框 框自己,太强烈太单一的价值取向对于学术研究不一定是好事。

    打个比方,我们不是 要做 一套有标准答案的题,不是要照着什么确定的套路答题,然后有人给我们打高分或者满分,这样的思维产生的不是学术作品,而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术题。我们是要完成 没有标准答案、并且也没有满分 的 一栋建筑,不断吸纳人类智慧砖瓦,去完成一件一直待完善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2024年1月16号于六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