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的别人的评价。
“终于有完整的时间,静下心来,把在中的纪录片看了。两个小时很短,但好像真的走进了他内心的一隅,陪伴他度过了漫长的艰难的充满爱与坎坷的成长之路。中途好几次眼泪止不住地流,有心痛,有遗憾,有赞赏,有无数情绪翻涌而来,归根结底,我真的很爱他,我为他骄傲。
我真实地确信了,他是从东亚文化的夹缝里生长出来的芦苇,在这片沉闷的、压抑的、严肃的土地上,他单薄又充满韧劲的摇曳着,渴望风,渴望自由。他其实无法摆脱东亚文化带给他的那些别扭的、害羞的、沉重的心理枷锁,他极度温柔、善良,甚至通过苛责自己的方式原谅他人,害怕寂寞却又习惯孤独,但他坚强、勇敢,会突破常规,会冒险,会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我心疼他,心疼他的矛盾,心疼他的敏感,心疼他的坚韧,心疼他那颗伤痕累累却迸发着无穷力量的心脏,即使在黑暗中挣扎着,也要坦诚地把内心剖白给这个世界,“我的良心像刚出浴的美人”,纯粹,美丽,一尘不染。
讲述组合那一段,让我觉得他其实没有和那段人生和解,他叹气的次数很多,说着遗憾。有些痛苦就是会一直扎根在心里,不提起时以为自己忘了,提起时好像也已经握手言和,但其实每一次的叹气都是证据,没有人能和自己青春的遗憾真正和解,更何况是付出过如此心血的热爱。但宝贝呀,遗憾也没关系,发生过的故事会好好地安放在记忆里,成为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谈到陶器那一段,他说:“作品就是真心本身。”那一瞬间,我突然就清晰地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长久地留在对他的爱里。我于他是粉丝,他于我是遥远的偶像,我们之间唯一的桥梁就是作品。这些陪伴我从学生时代直到今日的作品,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障碍,让我感受到了他给予身边人的爱与温柔,看到了他寂寞时的思念与眼泪,听到到了他痛苦中的挣扎与嘶吼,他是真正的艺术家,他用作品塑形灵魂,我在他的作品里,触摸到了真实的爱与自由。
我会永远爱他,因为我也如他一般,渴望自由,渴望爱。”
由于觉得她很会夸,所以我也写了一篇。哈哈。
对于我来说,这个纪录片拍得有些潦草。
我相信金在中是一个真实的人,但我在这个纪录片中,并没有感觉到很多的真心实意。当然,这其实和导演的结构安排、剪辑都是有关系的。我坚信,要是换个女导演,这个片子的质感完全会不一样。导演当采访人的片段,我觉得他在审视金在中,并且没有认同他,还在犹疑,还在判断。这也间接导致了我认为金在中的回答不诚实,他对自己的想法不干脆、有遮掩,所以没有打动导演,不能形成和谐、欣赏的气氛。尤其表现在讨论x japan 和讨论看异性的标准时,一处导演兴致勃勃,但采访对象没有完全分享自己的感受,所以理性讨论和感性共鸣都不够,草草结束;一处导演都笑了,觉得他像小孩子一样赶紧临时运转大脑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
但导演背负着挖掘人物魅力的使命,不能甩锅到演员不给力头上。你没有把他当成缪斯,自然没有展现他美的力量。问题是,现在是存在天然屏障的,你怎么可能要求一个男人把另一个男人当成缪斯?我所感觉到的导演的那种迟疑、审视,就是他在照常使用男性对另一个男性做出判断的思考逻辑。这和男性判断女性的思考逻辑,你能感受到,是两个状态。异性间的认同,可以直接产生征服;同性间的认同,需要对抗,然后产生征服。很明显,他们俩还没产生征服者,其实互不信任。金在中说喜欢导演橡皮擦的那部电影,导演问为什么,金在中一通回答,导演明显将信将疑,连你的喜欢都没有说服他相信,因为事实上你认可的情绪就是很淡嘛,连我也没相信在中的回答。不信的话,可以看看在中在hyde面前是怎么表达喜欢的,在和hyde的关系中,诞生了在中这个被征服者,所以氛围很和谐。但是,他和导演的对话中就带着一些嗯…。导演兴致勃勃,希望听一些他对x japan的理解,从而理解他这个人,但是戛然而止,两句没有实质内容的话就停了,所以这个男人也不认可你。
换个女导演,直接跳过对抗过程,直接快进到展现对方的美,连防备度都会降低。但也不能指责导演不专业,没有以开阔的胸怀引导演员,我们工作本来就带着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