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应该改名为海上浮猪,毕竟英文名字是DEAD PIGS。
维基百科对导演兼编剧解释道:
故事不说了比较简单,李梦那条线很好,剩下另外一条不知所云。
美国电影工业现在已经开始使用华裔导演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了,然而这些导演人家是美国人,并不认为被利用了,北京天坛电影节还没结束,大门敞开欢迎世界优秀电影,这非常好。但是影迷要认清这一现实。
那么多人写华裔美国人、白皮价值观啥的。。。话说,这电影再流于表面,再拼凑元素,能比《天注定》更直接粗暴?
虽然这个电影,有挑不完的毛病,但不觉得阎的视角是概念化的。
从宏观来说,城镇化是涉及到中国一半以上人口的事情,不大有电影关注,身处其中的人都可能没自觉。工作关系,以前看过一些资料,未来十几二十年,这个城市化进程还会继续下去。阎的视角恰恰是知识分子该有的思考角度。
细节层面,特别喜欢片名里的“浮”字,全片就是贯穿中这股子浮cheesy。开头美容店员工的早操,我相信很多人就被吸引住了,接着带闪灯的烤乳猪(这也是我在现实中的迷思)。高迪的教堂,一群中国姑娘跳flamingo,老外站台。。。我相信国人每天都能看到,但框到镜头里看,就显得特荒唐。VR,虚拟现实,这个元素我也很喜欢。还有些前后呼应的安排,也不错。
人物层面,看到好多人说老外这条线多余,但我恰恰觉得这条线最高明(演技buff另论)。如果换一个中国人来写,这些老外会不会很大概率沦为一个符号而已?阎能站在他们角度看到那种尴尬,其实挺有意义的。最不喜欢的是李淳和李梦这条线,故事没问题,被骂得最狠的李淳我也没意见(放蔡明亮手里试试),是李梦这个角色太理想化表面化,多少有点尬。
阎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把自己完全抽离出来,关切的姿态太多,没做到外冷内热。应该多跟贾科长学学。(碰瓷儿的十七岁单车,这气质会不会有趣很多?)
最后,所有矛盾没有崩,而是和平解决,也是我喜欢的部分,因为盛世本就是这样一轮一轮洗刷着。
PS。跟电影结尾的拖沓一样,我也再补一番儿:这年月,谁不是每年看几十上百部电影,能带来新鲜感的东西越来越少。再粗糙的电影,有那么一两处有意思的地方,就可以宽容点儿,不亏。
被一句解释没有的就删了短评,生气!!!
咽不下这口气,索性补个长评!!!
导演阎羽茜的长篇处女作《海上浮城》终于全国公映。
对这个名字陌生的观众,还记得接拍“小丑女”独立电影《猛禽小队》的DC首位华裔女导演吗?
就是她。
而当初为她吸引DC目光、最终获得《猛禽小队》执导机会的,正是这部《海上浮城》。
这部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又吸引了DC的作品,究竟有何魔力?
要形容《海上浮城》,有很多词可以用:
多线叙事、群像戏、黑色幽默、现实主义……
在上海这座魔幻的城市背景下,《海上浮城》设置了四个主要角色:
王根发(杨皓宇 饰),人称老王,养猪为生,是村里的“弄潮儿”,玩P2P,玩投资,玩VR,等体验VR的村民散去后,屋里就只剩他自己。
王招娣(邬君梅 饰),美容店的单身老板,健身画画听音乐剧,是典型的上海精致女人,也是一片待开发区里最后一个钉子户,陪伴她的只有她养的狗和鸽子。
夏夏(李梦 饰),富二代,开车撞了人,会有老爹掏钱摆平一切那种。像大多数富二代一样任性、自我,想追求自由,又茫然不知自由为何物。
王振(李淳 饰),餐厅服务员,内向自卑,在家人眼里是“上海大公司里西装革履的白领”,是把在外打拼“报喜不报忧”发挥到极致的年轻人。
电影一开始,四个人在各自的支线上日复一日努力生活,或平淡,或平常,或平庸。
直到一场猪瘟蔓延开来。
老王养的猪集体暴毙,借高利贷投资的公司又卷款跑路,他一夜之间背上了25万元债务。
于是他一面为死猪寻找销路,一面到处筹钱还高利贷。
至此,四个人的命运慢慢连在了一起:
王招娣是老王的妹妹,独自守着家里三代人共同生活过的老屋,守着那份“家”的回忆和执念,不愿搬迁,不愿接受500万赔偿;
王振是老王“光耀门楣”的儿子,他脱下服务员制服,穿上借来的西装带父亲去喝抹茶拿铁,却对父亲借钱的事绝口不提;
夏夏与服务员王振之间情愫渐生,殊不知惹出猪瘟的饲料正是自己那有钱老爹造的,而比这更糟的,是男朋友那无处不在的自尊和自卑……
等到走投无路的老王拆穿了儿子的伪装,又和不愿卖房的妹妹大吵一架之后,生活的遮羞布被扯下,腐烂的内里展露无遗。
所有人的生活看似都陷入了泥沼,无法自拔,更遑论助人。
电影将这深陷泥沼的人生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集中掀开,杀伤力极大:
老王付不起死猪处理费,深夜驮着死猪投进黄浦江;
王招娣被雨声惊醒,发现老房子被切断了水电;
王振碰瓷筹钱,却在这一晚碰到了硬茬;
而此时夏夏一次次打电话,还是找不到自己的男朋友……
这些事情一夜之间发生看似荒唐,但试想,谁的人生没有那么几个走投无路绝望恸哭的深夜?
每个观众大概都会在那场大雨里想起曾经的自己。
如果你还记得6年前轰动一时的“黄浦江死猪事件”,是的,《海上浮城》的引子就是这起真实事件。
漂浮在黄浦江里那超过13000头死猪,在民众眼里,是瘟疫,是饮用水的污染源;
在猪农(就像片中的老王)眼里,是曾经养家糊口的资本,是付不起死猪处理费的无奈之举。
而导演阎羽茜就以这样一条社会新闻为引子,以一个普通上海家庭为核心,描画了这样一出超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
在《海上浮城》里,阎羽茜野心勃勃,以四个主要角色为基础,牵出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面对的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
环境污染、金融诈骗、强拆、碰瓷……
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彼此纠缠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观众初看时觉得荒谬,细想之下,又扎心得难以忍受。
而那些社会的善恶面,和普通人的不得已,就在这些荒诞又真实的问题中被一一揭露。
最终,电影中的人物因为开到王招娣门前的挖掘机而聚在了一起,本片最大的冲突也浮出水面。
但就像人生多得是无解的难题一样,阎羽茜没有试图给这些人明确的解决办法。
她让这些被生活逼进了死胡同的人,手拉手唱起了歌。
然后新闻开始播报:死猪已被清理,猪瘟已被控制,江水恢复清澈。
生活似乎终于柳暗花明有了起色。
至此,一场以猪瘟为引子的人生闹剧看似落幕。
如此结尾可能会让有些观众摸不着头脑。
毛线团一样的麻烦和问题一样都没解决,人们却心连心手拉手唱起了《我只在乎你》?
但正如现实生活一样,哪里有那么多问题能够真正得到解决呢?
我们能做的,不过就是蒙上眼睛告诉自己“都会好的”,然后一股脑走下去。
不犹豫,不回头。
更何况,被DC看上的女人怎么会简单?
阎羽茜在片尾字幕中埋下了本片最大的彩蛋:作为背景的江水里,漂浮着一只又一只死鸭子。
那一只只鸭子,看上去就像是命运对电影结尾一团和气的无尽嘲讽,而生活悲剧的真相,恰是如此:
猪瘟走了还有禽流感,人生的不如意哪里有尽头?
当然,这么一解读,看起来就像这部电影已经丧透了似的。
其实并非如此,阎羽茜导演在片子里以女性视角埋进去的温柔随处可见,看完之后就觉得:
社会比你想象的丑陋多了,而人生比你想象的温柔多了。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原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江浙沪包邮区作为全国人民心目中奢靡拜金的代表,鲜有影片关注到这里的普通当地人。生活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最前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经历的戏剧性时刻本身就是一出好戏。纸醉金迷的魔都退为背景,却仍能感受到资本的力量和历史的浪潮如何左右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影片巧妙地融合了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些公共事件和现象(猪脚汤,拆迁,最牛钉子户,富二代,白猴子,各种"欧洲小镇"……),描绘了一幅人间百态,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最令人惊喜的是杨皓宇的表演,但邬君梅的"最牛钉子户"形象本身最值得探讨。我认为那栋梦幻小楼就是对当下中国的隐喻,它有着如此辉煌、优雅、高级的过去,但家道的中落和周遭急剧的变化令它不得不臣服于现实。最后那场大合唱的戏固然浮夸,但如果是唱给自己的家园故土,就非常合情合理了。里面的人可以搬进高楼,那片土地呢?它最后会被开发商建成什么样子?影片没有说,留给我们自己去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