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会说话的照片 Um Filme Falado(2003)

简介:

    罗莎(雷奥勒·希尔维拉 Leonor Silveira 饰)是一位大学历史老师,她带着女儿乔纳(Filipa de Almeida 饰)踏上了驶往中东的邮轮,去寻找在那里生活的丈夫。一路上,母女两人经过了法国、意大利和希腊,面对只在书本里见过的壮阔景色,乔纳和罗莎都感到十分兴奋。

演员:



影评:

  1. 这部电影像是部恶作剧。可惜只有我一个人看,要是有人在身边,我的评论可能是:“什么意思…搞什么搞…啊,原来…等等,怎么又回来了…唉,也罢,看在画面和对话的份上…啊?…等等…天啦!”

    影片前面的这些部分,是说年轻的历史教授Rosa Maria带着和她的女儿Maria Joana乘坐邮轮前往孟买,沿途在地中海一路停靠,访问马赛、雅典、开罗、伊斯坦布尔文化名城。出于历史教授的讲述本能,教授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和女儿叙述此地的历史或传说,如西班牙的三王之死,美人鱼,雅典的神庙,开罗的金字塔,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影片画面很优美,毕竟是这些世界名胜古迹。可是节奏太迟缓,而且不停重复同样的模式:靠岸,寻访,回船,中间的主要部分就是历史老师和女儿的对话。我是不是搞错了?借了一部旅行纪实片回来了?只是这些对话很有意思,无愧于Talking picture这个名字,而且从中可以学到不少知识,比如伊斯坦布尔的大清真寺:这大清真寺一开始其实是基督教的教堂,后被穆斯林夺走,变成清真寺,后又被土耳其政府收回,变成博物馆。我很感兴趣地是一个历史教授如何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娓娓道来。这个小女孩看来也是天资过人,问的问题也很“配合”教授的叙述本能。教授跟她说这些事情发生在中世纪,小女孩不知道什么是中世纪,并问她“我们今天生活在什么样的中世纪?”

    算了,就当游记来看吧,作为一部游记,这显然是很成功的,因为一个历史教授和一个小孩的对话只有深入浅出才能打成交流,从这方面看,影片做得很成功。比如在解释战争的时候,这个历史教授说:就好像你有个芭比娃娃,别人也想要,你不想给,那么就会出现战争。遗憾的是,这个小女孩如此配合妈妈,有些不大可信。作为“游记”,导演的一些拍摄手法有点笨拙,感觉像是一个业余DV拍摄者的拍摄,尤其是在雅典的众神殿前的拍摄,有游客在镜头前走来走去,就像一部还没有完成最后剪辑的影片一样。果然是部游记片。我在想。

    等我当初的疑惑渐渐解除,精神进入麻痹之后,电影突然变了。前一部分女主角和小女孩这时候不在镜头里了,她们成了观众。她们在观察邮轮餐厅里三个女人和船长在共进晚餐。此时导演似乎完全忘了教授和女儿,而关注起船长和三个女人的对话来。这三个女人分别操法语、希腊语和意大利语,职业分别是实业家、模特、教师兼演员,而船长则是个祖籍波兰的美国人,什么语言都会一点。这场对话是用三四种语言同时进行的,也是一场很有思想的对话,处处闪耀着多种文化和语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比如希腊人说,当初美国建国,投票选语种,希腊语仅以一票之差败北,否则如今全世界的通用语言就不是英语,而是希腊语了,这或许更好,因为欧洲的多种语言,本来就使用大量希腊语的词根。如果希腊人,或者是如果女人来统治这个世界,说不定世界上还没有如今这些问题。

    我不知道导演将通过这个转折,把我们带向何方。接下来,影片一开始的场景似乎又恢复了:船靠岸在一阿拉伯城市,历史教授和小女儿去购物,船长也去购物。购物后回船后,又重复播放船长和三个女性的晚宴,船长将历史教授和女儿一起邀请过来。船长给小女孩送了个礼物,是个阿拉伯装束的芭比娃娃。妈妈把娃娃传给周围人看,小女孩给要了回来,这时候你禁不住要想起小女孩和妈妈所讨论的战争。

    讨论中,船长建议希腊女人唱歌,希腊女人唱了一首很长的抒情歌曲。她边唱边走过船上的各国游客。此间船长却被叫走,回来的时候神情严肃。可是他还是等希腊人把歌唱完,才告诉同桌的所有人,有恐怖分子在船上放了定时炸弹,通知她们听到警报后立刻弃船逃命。

    警报响了。逃命过程中,小女孩突然想起她的阿拉伯装束的布娃娃,于是返身去找,妈妈只好回去追她。等她们回到甲板的时候,所有人都已离开邮轮,正在救生艇上离开。在一水手提醒之下,船长回头看到了她们,准备下水去救,这时候爆炸声响了起来,影片定格于船长惊愕的表情,背景是爆炸声和船只下沉的声音,字幕一行行出现。影片嘎然而止。这个结尾十分突然,可没有它,就如同一盘布好局的棋没有放下关键那颗棋子一样。

    原来如此!

    以前小女孩母女之间关于人类历史上种种战争和冲突的对话,突然一下子都有了意义。你禁不住要去回想当初的那一切对话,重新去思考人类几千年文明和冲突的历史,以及现实事件的历史沿革。可惜那小女孩和妈妈都已经葬身于爆炸之中。此片发行于2005年。此前的2004年,里斯本确实发生了举世震惊的3.11地铁爆炸案。我未曾查出此片何时开始制作,如果是后于爆炸案,未必不是对爆炸的思想反思。这反思将人们带回到这个世界共处的方式,以及文明之间的冲突。

    作为一部影片,Talking picture太过实验性,它有《布莱尔女巫》这种“伪纪实传统”,它故意安排非常缓慢的开头,让人误以为是游记,而不是一个有头有尾的剧情故事,等你思想麻痹的时候,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安排这么个突发事件,将一开始所有这些松散的铺垫全部连接起来,让你去思考这一次爆炸背后的所有渊源。这有点像电影《撞击》。只不过这部影片一开始是把冰山水下部分露给你看,然后再回到水面之上。如此处理,留给所有观众的是巨大的困惑和悬念,这些都如同一股巨大的势能,无法释放,一直到电影最后,出现这么个突发事件的时候。

    没想到电影还可以有这样的拍法,真是开了个眼界。只是所有看的人都和我一样对这种叙事方式感到惊愕。建议你自己去看,然后和朋友再次一起来欣赏,并强迫他一定看完。我真想看到每个人看完此片时的表情。

    此片算不得经典,不过,如果你看《满城尽带黄金甲》之类的奢华制作看得审美疲劳了,可以来看此片解毒。
  2. DVD信息:中盛D5
    收录:
    1、本片预告片
    2、《丑闻 스캔들》 预告片
    字幕:英、简、繁

    有一次旅行,带了一本科斯塔的《葡萄牙电影史》,面对一群完全不认识也没看过的人名,勉强看了前言和前三页就实在扛不住了,那本书一直在书架上搬来搬去直到今天。大概是前年,偶然地买了一张奥利维拉的碟——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奥利维拉是谁——《战士的荣誉》,看过之后惊为天人,查了查资料才发现这是影坛的一位百岁神仙爷爷,也是在世的唯一拍过默片的人了。如今他的片子碟市上大概有十几张,都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作品。

    对奥利维拉而言,似乎“大师”两个字未必合适。如果这样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到100岁就行了。但是问题在于,他从1981年开始每年至少拍一部片子,那个时候他已经73岁了,拍到如今101岁,08年和09年各有两部片子是他导演——且不论这件事是否靠谱,安东尼奥尼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们都景仰了好久,但似乎直到去年戛纳颁给奥利维拉“荣誉金棕榈”为之中国观众才略有耳闻。事实上公允一点说,肯洛区15次入围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奥利维拉虽获颁81年的荣誉金熊、1985年的荣誉金狮和09年的柏林摄影机奖,也仅在5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之中于99年获得过一次评委会奖(《情归何处 Lettre, La》,不是评委会大奖),以及5次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之中在91年获得评委会大奖(《神曲》),并且非常有趣的是,他60年代在葡萄牙影坛复出之后的作品曾多次被三大电影节拒绝——换言之就是没进入主竞赛单元。而更加有趣的是,在88年之后,奥利维拉的影片才得以进入三大电影节。其实说老实话,如果真有百岁老爷爷还能拍片子,那不管他拍的是啥,都是英雄行为了是不是?

    据imdb的资料,奥利维拉在2001年(93岁)和2007年(99岁)还在影片中担任角色,在2005年(97岁)仍担任剪辑,在2009年(101岁)还担任编剧……好吧,这定然是需要致敬的。很难想像奥利维拉从70岁之后才真正焕发了创作激情。所以称他为“国宝”更加合适。

    当然国际电影节的认可只是一个方面,没得奖的NB片子一定比得奖的多得多。但是要说明的是两个问题,其一,对葡萄牙电影,我的了解实在有限,个人收藏中除了奥利维拉还真没有葡萄牙影片,或许在强大的邻居西班牙旁边,或者在强大的欧洲电影的西南角,葡萄牙电影只能处于一个非常边缘的状态。其二则是,奥利维拉本人虽然晚年高产,但是上品不多,个人看过的近10部片子里,也只有《战士的荣誉》令人眼前一亮。

    不过奥利维拉的影片真是沉稳,这种气度真是难得一见的,最典型的是《波尔图的童年记忆》(又名《追忆童年往事》,O Porto da Minha Infância,2001),也只有他这种活化石级别的国宝有资格拍出这种实打实的社会变迁——而不是商业影片里刷刷而过的十年二十年,比如《本杰明巴顿》之类。

    于是看奥利维拉后期的片子(60年代的片子见不到啊见不到),他已经到达了随心所欲的境地。比如这部《会说话的照片》,若不是奥利维拉,试问谁敢固定机位拍三男一女聊天长达5分钟——虽然里面有凯瑟琳·德纳芙,若不是奥利维拉,谁敢在一部90分钟电影里面,拍50分钟风光旅游片,再拍30分钟吃饭聊天片,最后10分钟告诉你,他们做的那艘船要沉了,然后在倒数第三分钟大家纷纷逃生,最后一分钟轮船爆炸——

    起初半个小时的处理略有点像安哲的影片,旅行,以及对文明的反思,到游轮上的吃饭聊天戏开始,影片转入对语言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的探讨,然后最后忽然翻盘并且戛然而止,然后我只有目瞪口呆的份。当然,显而易见的是奥利维拉在思考葡萄牙文明在如今的欧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他的“世界”里只有欧洲和美国)之中的边缘状态,这个主题绝对够得上大师级。当然附带讨论了一下“文明的冲突”,片中小萝莉一直问她的美女教授母亲说“(战争里)死了很多人么?”,于是最后真的有了一场恐怖分子制造的游轮爆炸案。而小萝莉因为不愿意丢下她的洋娃娃——莫不是奥利维拉对葡萄牙文明的心态——而耽误了离船,最后与母亲一道滞留在行将爆炸的船上。虽然并没有正面给出她们死亡的镜头,但是远处救生艇上船长脸上的惊愕表情,以及最后如同烟火盛放一般的巨大爆炸将大海照亮,那一刻还真有安哲《雾中风景》最后国境线上的悲凉味道。

    讨论葡萄牙文明处境这样庞大的题目,无论片子做成什么样都是值得肃然起敬的。更何况是一个耄耋老人,哦,如今应该是人瑞了的导演的作品。他关心的已经不是家长里短,而是关乎人类五千年文明的大命题。如果他想拍5分钟的固定镜头,那就请他拍吧。老爷爷拍的东西,都是好东西。

    总评:
    可看性:7
    (虽然中间30分钟冗了些,但是前面的风光旅游部分还是很好看的,折个中)
    艺术性:8
    字幕:2(错的一塌糊涂,而且所有的英文对白没有字幕啊没有字幕……)
    花絮:4(你收丑闻的预告片干啥呢……)

    延伸阅读:
    《葡萄牙电影史》作者: 若昂·贝纳尔·达·科斯塔
    译者:陈用仪
  3.  看见那个小狗的时候 我都快掉下泪来了
     然后小女孩的妈妈解开了小狗的痛苦
     小女孩跑过去抱它 就象阔别很久的同伴
     她爱它
     小狗这样的生命
     本来是别离了人这样复杂的思维
     痛苦也应别离开它的身体
     它却被人捆绑 并被迫为人类赢的时间 成为工具
     它天生是小狗啊
     这让我心里酸酸的
     生物与生物之间总是有布娃娃吗?
     总是要争夺吗?
     
     离开糟杂
     我们去旅行
     妈妈讲好多关于人类的故事
     小女孩有不明白的好多
     他们就这样一路看呀 说呀 想呀
     
     我讨厌这样的真实
     这样的真实却一直围绕在我的身边
     我讨厌这样的结尾
     这让我无法接受
     那是多么可爱的两个孩子呀
     多漂亮的小女孩
     漂亮的就好象不属于这里
     她刚刚明白了人类的争夺史
     你却一下把她带走了
     这在我们是无法理解的
     但我知道你总有更好的原因
     在我们之外
  4. 一个人看的,看到快结尾的时候,我终于抗不住了睡着了。睡了大概一小会吧,我突然惊醒,我看到了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大邮轮爆炸了。我惊呆了,愣住了半天。
    至今这部电影仍是我印象最深的电影。让我忍不住有想再看一遍有舍不得再看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