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波士顿连环命案 Boston Strangler(2023)

简介:

    影片聚焦臭名昭著的波士顿扼杀者谋杀案:1962年到1964年,13名单身女性在公寓被袭击、性侵、勒死,警方经调查锁定嫌犯Albert DeS alvo,后者认罪被判终身监禁,之后在监狱被人杀死。此案存在诸多疑点,真正的连环杀手和杀害DeSalvo之人至今仍是谜。

演员:



影评:

  1. 本文首发于“后浪电影”

    豆瓣开分6.7的《波士顿扼杀者》被低估了。

    这部刚刚在流媒体上映的新片,聚焦于1960年代美国臭名昭著的波士顿连环杀手案——1962至1964年间,波士顿地区共有13名女性被勒死在公寓中,凶手在她们的脖子上留下了丝袜蝴蝶结的标志,但至今案件未破,除了一名犯罪嫌疑人在2013年被确认与凶案有关,真相一直没有水落石出。

    初看电影题材,《波士顿扼杀者》让人想起同样讲述半个世纪前美国连环杀手案的《十二宫》。都是由真实未解的连环凶案改编,画面也都幽暗到令人窒息。但随着故事的叙述深入,你会明显感到《波士顿扼杀者》不仅有意避开犯罪悬疑类型片的“套路”,不以案件之奇、之凶为引线;它甚至完全变换了讲述的重心,从两个女记者的视角切入,这个人尽皆知的凶案有了与当下女性主义思潮紧密相连的可能。

    《波士顿扼杀者》的英文名叫“Boston Strangler”,55年前,还有一部电影“The Boston Strangler”,中文译名《勾魂手》,也以波士顿凶案为背景拍摄。

    从形式上看,1968年的前作十分新奇炫丽。导演理查德·弗莱彻运用大量分屏拍摄,展现凶手的犯案过程。主观的凶手视角,客观的被害者视角,不断切换和并置构建了连环杀手令人恐惧的氛围。更大胆的是,电影行至半程,主演托尼·柯蒂斯出场,他饰演的犯罪嫌疑人表现了一个精神分裂者的心理状态。搭建丰富的主观世界,使故事焦点从60年代令人不安的社会环境忽然转至犯罪者一人身上,他的多变和复杂最终引起了观众的怜悯。

    《勾魂手》中的主角精神分裂症患者,正是《波士顿扼杀者》中到最后才被发现他只不过是诸多凶手当中一个“不幸”被发现的嫌疑人狄萨尔沃。但显然2023年的主创者没有一丝同情凶手的意思,也不想将过多笔墨放在案件的恐怖过程上。电影请凯拉·奈特莉和凯莉·库恩两位女演员主演,意图十分明显:对这个案件中所有被忽视的女性受害者,只有女性才能真正站在她们一边。

    沉寂已久的影星凯拉·奈特莉,此次在新片中饰演调查记者格蕾塔。她原本在报社生活版块撰写文章,因个人对社会题材的浓厚兴趣,利用业余时间追踪波士顿连环杀人案。从发现被害者身上都有一个丝袜蝴蝶结的共同特征开始,格蕾塔推动案件被报社、公众关注,逐渐促使波士顿当局投入警力,侦察案件真相。

    电影主线虽然是查找凶手,但格蕾塔挖掘案件、公之于众的过程,充满重重险阻。其中最明显的阻力,来自于她身边的男性。

    当格蕾塔第一次向主编汇报,要调查三名女性被害案件时,主编说道:“我觉得没看头,她们都是无名小卒。”被极端残忍手段杀死的女性,格蕾塔第一次看到现场照片时就感到恐惧和悲哀,但在上司眼里,她们无名无姓不过是在公寓中死去的普通女人,不值得新闻版面的方寸笔墨。

    格蕾塔挖掘到一手资料将凶案发表到报纸上后,主编因报纸大卖而骄傲,但很快他被报社高层训斥,得罪了警察局,又感到是个麻烦,立马阻止格蕾塔深入写下去。

    这位上司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关注被杀死的是谁,那些独居女性面对的是怎样恐怖的凶手;也没有真正在意过女下属深入一线报道的奋力,他只关心报纸有没有卖爆,能不能为他坐稳位置带来好处。如果事情有一点向相反方向发展的苗头,他立马变脸,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随着凶案报道的持续发酵,主编要求将两位女记者的照片公布在报纸上,作为宣传噱头。这一举动又引来男同事的鄙夷和嫉妒,他们不屑道:“不然为什么让两个女人负责这么大的新闻?”言下之意,女记者不配这么大的项目。

    典型的职场女性困境便是如此:当格蕾塔和珍去一线调查时,不会得到太多上级和同事的帮助;但当她们付出有所收获后,周围的人却可以尽情利用她们的成果,并变本加厉将女性放到工具的角色上。对这一套操作规则早已了然于心的珍,主动坐到拍摄记者照的位子上。她已懒得抵抗,不管环境怎样恶劣,直奔新闻调查的目标最重要。

    相比而言,格蕾塔在职场和家庭中的困惑,更加真实地让人代入到1960年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环境中去。一方面,她在报社想做自己关注的主题遇到重重阻拦;另一方面,她在家中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不能按照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全力投入母亲的“天职”。刚开始她在调查案件上崭露头角时,丈夫还会为她高兴;但随着她深入一线付出的时间越来越多,男性不可避免地抱怨妻子没有尽责,甚至给家庭带来麻烦,格蕾塔遇到了最典型的职场女性困境。

    片中当格蕾塔和珍一起聊天时,她们自然结成了同盟。格蕾塔问珍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珍直截了当地说,“自从我的孩子出生,我的生活就摇摇欲坠了。”

    珍试图以全然的冷漠应对女性困境。她像一个硬汉无惧亦无所愧疚地在社会中砥砺前行,早就磨练了一身圆滑本领。格蕾塔第一次碰到公布照片被骚扰的麻烦时,珍极为老练地暗示道,她做过市长竞选主题后报社就不再公布她的电话号码了。——可见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环境中,最有力的工具还是权力。

    那么一个生涩的新手,一个圆滑的老手,两个职业女性也是母亲的搭档在1960年代到底处在什么样的大环境里?回到这部片的背景上来,“波士顿连环杀手案”布下了令人最为窒息的浓雾。

    当我们一边看到不断有独居女性被杀害,一边看到格蕾塔和珍去探索案情时,我们会感到,工作中的她们和被害的她们,命运是紧紧相连的。同处在波士顿这个生机勃勃的城市(电视新闻中的说辞),格蕾塔发现母亲的邻居有一天就被杀害了,是身边真实的女人,而不是什么“无名小卒”,她失去了鲜活的生命。

    格蕾塔之所以有动力不断挖掘命案的真相,要穷追凶手,因为她所目睹的案件照片,是一个个和她一样的女性:她们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血有肉,可能在一个大学念过书,可能是自己的邻居,可能也是一个职场新女性,总之她们都是真实的人。

    而杀害这些女性的凶手,在证人们口中,是那样的普通。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男人,没有什么让人记住的特点,却可以对独居女性为所欲为,用极端残忍的方式留下他狂欢的记号。像“十二宫杀手”一般,丝袜蝴蝶结也是对被害者和世人的羞辱。它似乎大大方方地在宣告:看啊,你们多么卑微和无能,轻易就被我蹂躏踩在脚底!

    《波士顿扼杀者》让我们看到,密布在格蕾塔和珍周围的,除了艰难的职场和家庭环境,还有一层更大的社会环境:对女性这一群体,即使是再普通的男性,也可以用尽残忍的方式迫害她们,令她们恐惧。那些在公寓中独居的都市女人们,只有看到格蕾塔和珍的勇敢报道后才敢吐露,她们每天都生活在不安中。

    比单件凶案更残忍的事情是,“波士顿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最后被发现不是一个人。数年间,不同普通男性利用这个案件的幌子打造相同信号,他们互不相识,却能结成一个牢固的联盟:他们共同欺辱杀害女性,共同庆祝这个狂欢的仪式。

    在《勾魂手》中普普通通看着电视、有两个孩子的狄萨尔沃,摇身一变就成了冒充的粉刷匠、修理工。他穿上最普通的工服,轻而易举就可以闯入一个女人的家里发起攻击。而在《波士顿扼杀者》的故事里,我们才知道这个有名有姓的嫌犯,在波士顿地区早已是臭名昭著的性侵害者,被他伤害的女性逾百名,他与命案的关联还轻松遮蔽了这一残忍现实。

    已侵害逾百名女性的狄萨尔沃,仅仅是“波士顿连环杀人案”中唯一一个被确认与凶案有关的嫌疑人。背后的暗网有多大、有多深,多少普普通通的男性结成联盟构成这个厌女之网,不可想象。——老板可以借案件杀死婚外情怀孕的女秘书,前男友可以借案件杀死和自己分手的女友,格蕾塔和珍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女性明明已经背负了不应由她们背负的“罪责”,反过来还是难逃一死。有的死还那么随机、那么偶然,不需要任何理由……

    当格蕾塔在打字机上多敲下一个“S”,揭露凶手不是一个人,BOSTON STRANGLER是一群人时,事情向前迈了一大步。但仅仅促成这个“S”的发现,格蕾塔就和珍一起付出了太多,包括被恐怖威胁的日常。而对着身在危险中的妻子,丈夫的冷漠终究和那些男上司、男同事站在了一边。他们只希望这个“风波”早早结束,他们可以继续在酒吧喝酒,在家中看电视,在办公室谈笑风生,被杀害的那么多女性,终究只是报纸上一个个陌生的名字。

    看完《波士顿扼杀者》,回头再看1968年的《勾魂手》,你会发现,确实,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显露出来了。哪怕用了那么绚丽的分屏拍摄,创作者和观众也难以将案件聚焦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受害者身上。最终所有的镜头给到患精神分裂症的狄萨尔沃,他尽情地表演,吸引了公众对此案件的全部注意。

    这太不公平。2023年新拍的电影仿佛说道。借由凯拉·奈特莉冷峻的脸庞指责,“这个城市保护不了女性。”可能从前是,现在也没有改善多少。

    有一位嫌犯的话说得好:“男人杀女人,不是从狄萨尔沃开始的,也肯定不会随着他结束。”妄想主动结束“风波”的人们,终究逃避了真正的道义和责任,也使得这么多年来“波士顿连环杀人案”没有查到水落石出,被害者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沉冤昭雪。

    也许与大杀四方的爽剧《黑暗荣耀》相比,《波士顿扼杀者》显得过于平淡。它不急着要揭露什么,要惩罚什么,只是缓缓的叙述。当最终调查的结果不过是多了一个“S”时,格蕾塔和珍已经努力走了许多步。这恰恰诚恳地告诉人们,要做到真正的惩罚和揭露,守护真正的安全和正义,道路还很漫长。——案件已经发生了,电影还要再拍一次。但再拍是有新的意义的,起码过了这么多年,人们终于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那些被害的女性身上;格蕾塔和珍,那些为调查真相付出的人们,比嫌犯狄萨尔沃更值得书写。

  2. 这不仅是一部犯罪片,更接近一部社会学研究素材,探寻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自处。首先,这部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这就为这部影片增加了的深刻内涵。因为现实往往是多面的、深刻的、复杂的,导演也很好的表现了多个视角,可以说一百个人看这部片子有一百种观点也不为过,我说说我看到的几个视角。

    1、咖啡与酒

    咖啡是属于家庭的,属于女性,属于弱者,而酒属于冒险者,属于强者,属于男性。影片中有很多对酒和咖啡的特写,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一开始,女主角在家为孩子们烤面包煮咖啡。到了报社,作为时尚生活部的编辑,女主的任务是评测烤面包机。这种生活是属于家庭、属于弱势者、一成不变、缓慢而枯燥乏味的。女主不属于这种生活。

    与此相对的,女二在让老公送孩子的时候,她老公倒了一杯酒,也暗示了老公希望自己才是这个家的冒险者,而不喜欢女二在外面跑来跑去。

    当女主第一次获得批准报道时,她进入了另一种生活,一个冒险者的生活。

    当她老道地问警察,那个第一目击人巡警在哪个酒吧喝酒时,她开始融入这种属于冒险者生活。

    当她第一次报道发表时,同事递来金属酒瓶,她还有些惊讶和不熟练,代表着她第一次在这个世界,这个由男人组成的冒险者世界获得了认可。

    当她的报道获得巨大反响,她的领导递来一杯酒干杯时,代表她已经在这个世界获得了一席之地。

    后期她出差到密歇根调查,密歇根警局给她泡了一杯咖啡,配合当时警官对记者调查的抗拒,也可以看出女主当时还是不受认可的。这杯咖啡,代表弱者,代表女性,代表不是自己人。

    当最后一份报道完成后,女主端起了酒杯,而上司则喝着一杯咖啡对她说“nice work”。正是在这个时候,强弱互换,也正式完成。

    而最后,当女主开车回到家,从窗外看到丈夫看电视的光忽明忽暗。女主转而去了酒吧,和女二一起喝酒,也预示着她做出了选择。

    这里的咖啡和酒,是这两位女性在当时男性社会里融入的缩影。充满了艺术加工的意味,也是导演很明显的暗示。

    2、媒体与正义

    一方面,媒体督促警局破案,为警察提供线索,发现警局发现不了的盲点。可另一方面,杀人案件细节的公开发表,也让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有模仿犯罪的,有为赏金暗箱操作的。信息的公开是正义还是不正义?

    尽管据理力争的上司和并肩作战的同事都认为凶手已经被关起来了,该告一段落了,可是女主没有放弃,这是不是说明女主对正义是执着的。可是这份执着值得吗?随着女主的追查,发现认罪供词充满了诱导性,深究下去原来警局只是想快点找个替罪羊结案了,大家只是需要这么个凶手,让整件事翻篇,让大家觉得城市还是安全的,大多数人都不需要真相,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答案。那么继续调查的意义何在?而受害者的母亲,可能是为数不多需要真相的人了,可她们的声音势单力薄。

    那么问题来了,就如同同伙乔治所说的,如果大家发现安全世界只是个幻觉,男人杀女人不是从艾尔波特开始,也不会随着他的死亡结束。那真正的凶手是谁?这个案子算是破了还是没破?这仿佛揭开了一个恐怖的黑暗盒子,里面是弱受强食的法则在嚎叫。该不该打开这个盒子,该不该深究下去?该不该以媒体的形式公开?

    3、城市、法律与女性如何才能安全

    女性比男性更能对案件中的女性受害者感同身受,或者说,那个系在受害者脖子上的蝴蝶结,作为一种威胁,也隐形的系在每一个女性的脖子上。

    这一点在影片中表现的非常好。同为女性,女主和女二在调查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有这对正义、对真相、对好报道的理性追求,还能够感受到一种更加深沉的情绪在推动着,也许是自身的恐惧所激发的,以及对同为女性的受害者的同情。

    随着调查的深入,女主受到了骚扰电话的威胁,收到奇怪的信件,所有的恐惧在她登门采访一位受害者的前男友——丹尼尔马什时达到巅峰。当她在傍晚进入这个人家里,被带领着往黑乎乎的房间深处走,两旁是赤裸的人体模特,头顶是昏暗的灯光,而嫌疑人在深邃黑暗的前方等待的时候,恐惧的绳索仿佛也勒在我的脖子上。(而且感觉好像致敬了一把《十二宫杀手》)

    这份恐惧,让我非常信服后面女主的执着调查,以及对受害者母亲的眼泪有种很强烈的共鸣感,这是这部影片表现非常好的部分。

    最终还是要承认,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里,单凭身体条件,女性还是弱者。女主说的那句“这个城市保护不了女性”,给我相当大的触动。其实不管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情况都是一样的。越是在法治良好的城市中,对女性的保护越会更加完善,而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女性不过是财产、是工具、是附庸。

    而令人稍加安慰的是,有女主和女二这样的人,在努力推动法治完善。历史上,弱肉强食的规则一直在人类社会的黑暗深处呢喃,如同古神的低语,人类在这个震动的地基上建立起法律和规则的高楼,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剧烈的地震摧毁这片高楼,让弱肉强食的法则统治这个世界,但是后来又会有人重建这片高楼。周而复始,一直如此。

    4、女性之间的友谊和惺惺相惜

    现在双女主戏、女性独立的戏仿佛成了一种潮流,虽然我也是女的,可对此是有点不太喜欢的,感觉有些矫枉过正,过度强调女性独立、强调女权了,仿佛成了一种陈词滥调的政治正确。甚至有的时候故意往橘里橘气上面靠,当然不是说我反对橘里橘气,主要是很不用心,很廉价,仿佛工业糖精一般。

    但是这部片子不太一样,首先历史上的女主和女二就是密友,这为这种剧情设定增加了可信度。其次,导演对度的把握比较好。女主和女二并不是像现在的很多片子一样,化学反应爆棚仿佛在谈恋爱,而更像是有共同痛点和目标之后并肩而行的战友。比方说,女主收到骚扰电话非常恐惧,而女二则一脸淡定的说,早在多年前就不公开自己的电话号码了。

    我喜欢这种设定。以前的片子里,女性都在争男人,像敌人一样,现在很多片子,即便不是蕾丝,也要故意把女性弄成像恋人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质上都是对女性的脸谱化,认为女性为了爱情可以做一切事情,只不过以前是对异性,现在是对同性。

    实际上,女性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这部片子里,女二作为一个勇敢的存在,一直是在引导和陪伴女主成长的重要战友。

    刑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需要理性和逻辑,需要冷静和勇气的职业,这种职业往往与社会对女性的一般描述不符合。而女二,一出场就穿着一身护士服,独特又大胆的性格跃然纸上。

    女主第一次申请报道受害者联系的时候被拒绝了,是和女二的交流让她有了勇气,再次尝试并获得了报道的机会。

    调查碰壁的时候,女二熟练的和警察沟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后来女主收到骚扰信,很担心自己的安危的时候,女二二话不说冲到老板办公室,让老板撤下两个人的照片,前后不超过2分钟,有种温酒斩华雄的畅快感。

    之后了解到迪萨尔沃有重大嫌疑,可是警探说案子发生时,迪萨尔沃还在监狱里,调查陷入死胡同时,是女二冷静的问女主是否核实过释放文件,才让案情峰回路转。

    当大家都觉得案子被破了,一直支持女主的上司也觉得到此为止了之后,虽然女二被安排了新的报道任务,可是当女主拿到迪萨尔沃的供词,女二还是端着咖啡跑来,一起继续并肩作战。

    密歇根之行,女主了解到布里奇沃特医院的罗比医生也举报了,又拿不到更多信息的时候,是女二大半夜跑到医院,打通关节查到了重要的线索。

    再后来迪萨尔沃被杀,女主收到小纸条去拜访布里奇沃特医院曾经的病患哈里森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着回来,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她只是将这个地址告诉了女二,让她一个小时之后收不到消息就报警。这是把自己的后背交给了对方。

    这种在细节之中体现出的两个人的相互信任、相互扶持是最难得的,也是更让人信服、也更让人感动的,比很多剧本里的同性工业糖好吃很多倍。而且这才是更真实的,现实中哪有那么多两个女生看一眼就开始化学反应爆棚,暧昧到不行仿佛谈恋爱的。。。不得不说导演这个处理我是很认同的。

    总而言之,这部剧我觉得拍的还挺不错的,6.8对于这个片子来说有点低了,影片悬疑气氛的调动也挺好,悬疑之外也涉及了很多关于女性独立和女性在社会中如何自处的问题,比较有深度。结尾是开放的,或者说,凶手是谁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个处理我是蛮喜欢的,现实就没那么多大团圆结局。

    整体的镜头语言和剧情节奏也是比较真实向、比较稳健、甚至说比较克制的。可能有些喜欢硬核破案的朋友,不太喜欢悬疑剧里有太多别的东西,或者有些喜欢快节奏、悬疑刺激的朋友,会不太喜欢。其他人的话我都还挺推荐看看这部片子的,尤其是女孩子们,可以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还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3. 《波士顿绞杀手》。6分。

    马特·罗思金编剧、导演,凯拉·奈特莉、凯莉·库恩主演作品。

    故事根据1962-1965年波士顿臭名昭著的连环扼杀案改编,但人物主角聚焦在对该案进行连续关注报道的记者格雷塔身上,这一视角使全片的类型发生了较大的偏差——表面看这是个剧情、犯罪片,但实际上它更偏向半真实的传记。传记,就很难进入犯罪探案的悬疑、惊悚,所以全片警察的戏份完全弱化,而重点在记者的调查报道上。

    我个人不成熟的观点是,若是这片子拍成犯罪片,可能会成为影视经典。

    一个随机作案的杀手不停地在波士顿地区针对独居老年女性进行犯案,动机不详、目标随机、手法恶劣,而这一开始竟然没引起警方的注意,而反而进入了凯拉·奈特莉饰演的记者格雷塔之眼,于是她不顾一切投入了全部精力进行持续报道。

    很遗憾的是,案件并未有质的进展。不仅如此,作案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目标也由老年女性转移到了年轻女性。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按理,这确实是个相当值得打磨的好故事,虽然凯拉极力奉献知性的表演,但依然无法唤醒全片的沉闷与低迷。

  4. 由凯拉·奈特莉、凯莉·库恩主演的《波士顿绞杀手》(又名《波士顿扼杀者》)3月17日上线Hulu,讲述两位记者带头揭露发生在波士顿有史以来最臭名昭著的连环谋杀案的故事。1962年到1964年,13名19岁到85岁的单身女性在寓所被袭、性侵、勒死,警方经调查锁定嫌犯Albert DeSalvo,后者认罪被判终身监禁,之后在监狱被人杀死。随着科学的进步,使隐藏在角落中的罪恶无处遁形,让真相慢慢浮出水面。2013年,通过比对DNA后确定,第十三起凶杀案的凶手就是Albert DeSalvo,他就是传说中的“波士顿绞杀手”。但另外12起真正的连环杀手和杀害DeSalvo之人至今仍是谜。影片再一次让观众看到新闻媒体的作用和有正义感的媒体记者的不懈努力和贡献,让人敬佩并感慨。大约十年前去过波士顿,那里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城市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不知道半个多世纪以前,波士顿也是一座犯罪率相当高的黑暗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