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我生命中的男人 L'homme de sa vie(2006)

我生命中的男人 L'homme de sa vie(2006)

又名: 他和她的男人(台) / 生命中的男人 / 命中注定的男人 / The Man of My Life

导演: 扎布·布雷特曼

编剧: 扎布·布雷特曼 Agnès de Sacy

主演: 贝尔纳·康庞 夏尔·贝尔林 蕾雅·德吕盖 安托尼·查隆 菲利普·莱夫布瓦尔 安迪·吉雷 加布里埃尔·阿杰

类型: 剧情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2006-09-08(法国)

片长: 114分钟 IMDb: tt0462683 豆瓣评分: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费德烈(贝尔纳·康潘 Bernard Campan 饰)带着妻子弗德莉奇(蕾雅·德吕盖 Lea Drucker 饰)和可爱的儿子住在法国德龙省电一个小镇,生活幸福美满。一个夏天的傍晚,他们邀请新邻居——设计师雨果(夏尔·贝尔林 Charles Berling 饰)来家里参加烤肉晚宴,席间,雨果非常大方地提到自己是个同性恋,毫不避讳别人的目光。雨果的坦诚博得费德烈的好感,他开始每天约雨果去晨跑,以男人的方式坦荡交往,但是费德烈心中未免时时荡起涟漪,似乎雨果的到来为他的生活打开另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未知的自己……

演员:



影评:

  1. 周末是一个星期最无所适从的时间,特别是做完礼拜之后。我们要坦诚罪恶,这样才能得到主的宽恕。大部分基督徒都会这样讲。昨天上豆瓣的时候,发现豆瓣上很多人都觉得基督徒是那种自说自话自以为是想要纠正别人的人,我想,可能是由于豆瓣上某个基督徒的小组里那些人的原因吧。

    那让我首先来点下题,新约里有这样一句话,“那本来不是我的子民,我要称为我的子民”。这被用在美国黑人女作家ToniMorrison的小说《宠儿》(《Beloved》)开篇,相信看过这部小说的人不会陌生,因为后一句话是,“那本来不是我的宠儿,我要称她为我的宠儿”。

    回到电影上来。从教堂回来S打电话让我去音像店找他,没错,就是那个推荐我看《The Love of Siam》的老板的店。老板叫Fredo,我说Fredo,给我找两部片子看看吧,要男主特别帅的,说完拿眼睛睥睨S——我的眼神一向很好用,S立马转过头不再怒气冲冲瞪着我。是要看过的还是没看过的?
    要是特别帅的就没看过的,要是没有那就找看过的。(其实我当时很纳闷儿,他怎么可能知道我看过哪些?)
    然后他给我翻了《深蓝即是黑》。没说的,这部电影里的男主的确很帅,是我喜欢的类型,小兔牙,下巴有沟,而且腼腆,笑起来很那什么。
    但是我看见了《我生命中的男人》,封面真的很好看,全部是向阳花,黄灿灿的。这让我想起来曾经看德国一部小说时里面一段情欲场景的描写,那男人看着那女人,“觉得她的皮肤是一层中国纱,而在那之下,活跃着一轮新鲜的橙黄的太阳”(俺翻译水平很烂)。其实对白种人我觉得这样的描写不太靠谱儿,介分明是给我们黄种人写的句子嘛!

    有淫说,我写东西很罗嗦,好吧我承认,我喜欢罗里罗嗦东扯西扯,因为这是打发时间并让自己快乐的好方法。
    电影我是一早看过的,剧情再简单不过,就是一个已婚男人发现他被一个同志男人吸引了,在他平淡的婚姻生活之外,那无疑是一束楔形的光对一株黑暗属植物的吸引。
    典型的欧洲文艺片范儿,文艺片说穿了是怎么回事儿呢?就是导演想当作家,但又觉得自己的想象力不够,于是改行当导演,这样的情况下,安静长镜头对着自然风光——尤其是地中海气候影响下的灼热耀眼的夏天——就是文艺片导演们难以规避的一种表达了。

    用这样一部电影来导出我对基督教对上帝的理解可能有些冒昧,那大家就当作我在自说自话好了,反正也有人说过“议论上帝是议论自我的同义词”嘛。
    现在基督教(至少是豆瓣上所代表的在中国发展的基督教)面临的两个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同性恋,二是安乐死。安乐死我不说,因为没有涉及到我自己,我想说的是同性恋,不对,应该叫同性爱情。
    没错,圣经里确实是有“一夫一妻”这样的规定的,并且人不应生欲念,即使是交合,也应该怀抱着对上帝的爱,祈求上帝赐给我们子女。这是教义。
    在我信教的最初一段时间,我也这样忏悔过,我跟神父坦白自己的性取向,并祈求上帝宽恕(但我当时并没有希望上帝帮我纠正“错误”,现在也没这想法。)
    神父说过的一句话令我很感动,他说,我的孩子,爱怎么会是错误呢?爱是神赐给我们的珍宝,爱是一种神性,爱怎么会是错误呢?
    我们不要去讨论动物界里是不是存在同性爱的情况,也不要思考上帝说它是对是错。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宗教希望我们做什么?
    在我决定将此生献给上帝之前,我一度对藏地佛教很感兴趣,也确确实实去过西藏尼泊尔好几次,希望通过了解加深自己的信仰。当然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上帝。我这样说,其实是想说我对宗教的看法。
    为了有一个信仰而选择信仰不能算一个虔诚的信徒——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为“有信仰的人生会更容易”这句话选择让自己假扮成信徒的。这样很危险,因为你没有真正打算接受它。
    上帝说,有末日审判;藏传佛教则说,人在转世轮回。这两句表面上看不搭界的宗教教义实际上揭示了宗教的目的——每一个宗教都有两个相同的目的:一是让我们在有生之年充分享受生命的欢愉,二是让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

    说第一点。在我看到的很多基督徒认为,同性爱是人对肉体的无能为力。这种说法谁都看得出来不值得推敲,因为传统的男女之间,基于肉体的生殖崇拜也从未消失——爱正是产生于肉体。宗教是为了让我们面对未知活得轻松,宗教与科学并不矛盾,科学也可以算作一种宗教,也同样是为了让我们面对未知活得轻松。

    再说第二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受到上帝的宽恕最终上至天堂。而在藏传佛教里,这一点说得更加贴近人的自身利益——因为每个人都是会轮回的,那么每个人都会再次来到世界上,因果循坏的报应就显得特别重要。
    但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的是什么?是对世界的爱护,对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的爱护,对世界最大的平和与友善,是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跟我们一样享受到好的生态环境——这与爱上的人是同性异性真的一点关系也没有。

    在电影《我生命中的男人》中有一幕,导演在一间大雨中空旷原野边的小木屋里设置了灯火辉煌的一次演奏,是黑夜,光明的演奏与外界的黑暗间有一个小孔,男主角通过门上这个小孔感受到一种来自精神的张力。背景里的音乐是一首我不太熟悉的协奏曲,但我相信那表达着导演对宗教的一种态度——这一点在后来男主角背着同志男人走过满眼弥望的太阳花地时表现的尤为明显。

    所以不要忘了,上帝的真理包含着上帝的欺骗。我写这些话,可以看作是传播我心中上帝对我的指引,但并不是为了强迫人们都来信教。信与不信,都是一种生活,而关于生活,有这么一句话,“生活,也让别人生活”。

    我的上帝告诉我,有一天,他也想要一个男人。
    因为爱是他教会我们的第一项技能。
    那是在创造我们的当天。
    第六日。
  2. 这部片子找得千辛万苦,在我差点以为看不到它的时候在xunlei上发现了资源。下的时候也是坎坷,足足有3个小时的模样。看第一遍,再看一遍,也不感到满足,情绪却被一股悲伤占据,无法抽离。静静悬空,若即若离。

    电影的结局给得模糊,是导演刻意的作为。Hugo在阁楼的玻璃上看到Fredick用血写的hugo字样,以及Fredrick对儿子说的那一段话。让两个人的爱在最后一刻也披了面纱,是离是合谁能说清楚。就像Fredick在pub门口想给不敢给的吻一样,尽管两额相抵,却怎么也到不了对岸。
     
    只要一吻,Fredrick就成了道德的背叛者,他做不到,他始终是一个好丈夫,是好父亲。他知道,所以尽管那是最后的一面,Fredrick也甘愿将这样的遗憾揣进胸口。

    有那么一刻,我是希望Fredrick能够勇敢一些的。他们两人之间的爱,始终有回避、有怯怕,热情溶解不掉他们的存在,就像探戈,是强烈的,同时也是拒绝的。

    “我并不是打不垮的,我摇摆不定、不完美,脚受伤心也破洞。我爱你,但我还是要长大。”

    如果一开始Fredrick没有邀请hugo参加派对,如果没有那夜到清晨的长谈,也许他们就只是路过。各自生活,Fredrick和妻子Fredrique会是模范夫妻,hugo会继续坚持没有爱。但这一切只是假设的如果。就像有时候自己也会感慨在某一时刻假如做了另外的决定,人生会不会因此而不同呢。会不会我不在南京而在北方的另一座城市简单没有杂质地生活,会不会我长成了另外的模样交到不一样的朋友因此有了不一样的人生,会不会我不在这个专业而跑去学计算机或者美术。就像简南俊喃喃自语给他再活一次说不定会有什么改变一样。幻想只是让人暂时摆脱了现状。

    不会有什么改变。

    其实他们间的关系是那么单纯。只是一夜的长谈之后,让彼此发现了对方的软肋。交谈,清晨跑步,喝早茶,传短信,情感一日一日发酵,以为对方都没察觉,却早就渗入彼此,竟至思念成灾的地步。

    Fredrick跟着hugo跑在后面,林间,跳跃的鸟鸣,琐碎的光影。他跟在后面一拐一拐地跑,终于忍受不住。Fredrick在下楼梯的时候把脚崴了,却坚持晨跑。Hugo问那你还来。Fredrick说我想来,本来不觉得痛的。简单的一句话,却勾勒出太多太多,波澜的情感。

    Fredrick靠在hugo背后,穿过一大片棉花地,又穿过一大片葵花田,林间的光线迷离奇幻。对于Fredrick和hugo来说,这一刻是幸福的,如至天堂。

    Hugo是怀疑感情存在的人。在那个漫夜的交谈中,他表达了他的怀疑,否定,不赞同,他试图影响并改变Fredrick的观点。爱不存在。是万劫不复。Fredrick却相信爱情能给人带来活力。Hugo看得太透,他将Fredrick看得一干二净,以至让Fredrick以为他坚持的观点全被hugo化解。可是其实到最后,hugo离开的时候却说F你害人不浅。Hugo陷了进去。

    以为可以隐瞒不讲,却欺骗不了自己的心。Fredrick不小心的肉体触碰让hugo的心律从60跳到了120。逃避是hugo选择的方式。他一次一次的跑。传完“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短信之后的碰面也是如此,躲开Fredrick的目光,假装不在意,在Fredrick看不到的背后拼命奔跑。

    有个细节让Fredrick显得那么动人,他凝视着Fredrick,唱着“我只想听你聊我,我只在意你怎么说我”轻轻替hugo掖回外翻的领标。浪漫又诗意。

    最后结局如何,我不清楚,我更希望于两个人什么也没有发生,感情从此封存。就像hugo最后在墙壁写满彻夜聊天的内容。只有亲自经历了长长来路,才会有记忆的感慨。

    就像是看见了一朵花的绽放,即使只是路边的野菊,因它过程的凄美,才有铭记的意义。
  3. 《他和她的男人》这个中文译名取得很有水平,它很有一种暧昧不明的感觉,让人想入非非,耐人寻味.
    法国的某个山脚下的小镇,在一个有风的老房子里,住着费德烈一家,男主人拥有所有幸福的条件:他有一个深爱他的漂亮妻子,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生活平淡而幸福,只到有一天来了位设计师的邻居.
    费德烈邀请邻居雨果参加他们家的考肉晚会,晚会上雨果毫不隐瞒的说起自己是个同性恋,他不在意别人或鄙视或好奇的目光,坦然的态度让费德烈对他开始产生好感,他们第一次在微凉的夜里彻夜长谈.
    他们开始每天相约去的晨跑.
    费德烈去雨果的家里,看见雨果在他的窗户上贴了一些字母,那些字母的影子会随着阳光的变化而移动,于是墙上被留出空的字母与影子会随着光线的变化组成不同的词语.费德烈惊呆了,太神奇了,感觉就像有一扇神奇的大门向他敞开了.其实雨果字母的灵感来自费德烈,费德烈在小卖店时,正好有光线透过玻璃门的字母,而字母的影子落在费德烈因跑步而汗湿的T恤上.
    回家后他兴奋地不停向他妻子说起雨果的字母,而他妻子不断的追问放在床边的椅子到哪里去了.他笑着说椅子太难看了,没有提起是雨果说他能完全猜到费得烈的床前会有把椅子.费德烈潜意识里想要拿开那把椅子,他没有深究为什么,也许在认识雨果后,有太多不对劲的地方,只是他没有察觉...
    费德烈开始会不自觉望着邻居的方向,然后是每天早上相约去跑步,以及彻夜长谈.谈生活,理想还有感情,雨果喜欢谈费德烈自己都没看清的他,也谈被父亲驱逐的愤怒.但雨果潜意识里想接近很有父爱和责任感的费德烈.
    在电影的中间有一段插曲,剪辑了周围一群人的生活和梦想:漂亮男孩想成为一个伟大魔术师;内向的女孩想把第一颗钮扣解开;费德烈的儿子想做超人;小女孩穿上妈妈的文胸,扮成怀孕的样子;发福的中年人想像年轻时的样子;雨果在亲吻天使般的男孩...这个插曲戏剧性地表现了每个人的现实与梦想的距离,不过里面没有费德烈.费德烈的梦想是什么?
    电影用他们俩夜间在门前聊天的场景贯穿至终.山脚的夜晚微凉,不知名的小虫轻轻地叫着,风穿过树叶时发出细细碎碎的声响,一只大黑猫从脚下走过,气氛越来越暧昧,但没有谁说什么,他们都是成年男人.于是他们开始有意无意避开对方.
    妻子觉察到男人的不正常,但她又无力去改变什么.她是个好妻子,好妈妈,费德烈很爱她,他想表现得跟往常一样温情火热,但身体是坦诚的,他只是更多地不自觉地站在窗前望着邻居的方向,期待着每天早上和雨果一起跑步.
    早上,像初恋般的费德烈急着去见雨果,结果下楼梯时磕到了脚踝,但还是忍不住去和雨果一起跑步.在每天晨跑的树林里,费德烈摔倒了,雨果背起他,穿过山脚下一大片开满花的洋葱地,走过一大片盛开的向日葵地.费德烈伏在雨果的背上,脸上写着幸福.好像世界在这一刻定格了,是的,这就是幸福.直到走到家门口,看到吃惊的妻子也没掩饰那幸福的笑容.
    这部电影始终充满了女性视角的细腻与敏感,女导演把这部同志电影拍得浪漫十足,意味深长.主题是在追究幸福是什么.费德烈是一个成熟有责任感的男人,过着世人眼中正常幸福的生活.他不会踏出社会认同的正常男人的生活轨迹,但生活终究是漫长琐碎的.他不愿承认内心的渴望,自由没有束缚的生活.他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儿子,舍不得,放不开,但又无法不被睿智开朗的雨果吸引.影片里有很多暗示性的场景,"椅子"代表了他以往的生活,妻子一次次把他搬走的椅子拿到床边,认为它很实用,如同妻子本人.爱情的火焰会被生活熄灭,但生活还是要继续.那片灿烂的向日葵地里,向日葵都向着太阳的方向,只有角落的一只向日葵反方向地朝着太阳的背面,就像被自己家庭驱逐的雨果,另类又倔强.
    在电影里有个这样的场景,费德烈脚踝受伤在家休息的时候,一群人在外野餐.女孩在水边弹吉他唱歌,缓缓的,伤感的.小女孩在水里的石头上坐着,静静的听着.费德烈的妻子也在石头上静静的听着.镜头有时对着小女孩,有时移到费德烈妻子脸上.想到小女孩的梦想是做妈妈,而费德烈的妻子就像是小女孩未来的样子,而如今的妈妈也曾经是有过梦想的小女孩.而梦想和现实的差距总是让人无法预料的,但这就是生活.电影给一个漂亮男孩的镜头很多,虽然他都没有怎么说过话.他总是呆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远离人群,让人觉得他就是年少时的雨果.总是会有一些人游离在人群外,另类又突出,但天生的性情是无法改变的.这个漂亮男孩长大后会是另一个雨果吧.
    在一般的同志电影里,少不了激情床戏,但这部电影里两个男主角甚至没有太多身体接触,除了雨果把受伤的费德烈背回家.但有一个小细节却是无比性感.雨果手上戴着一块手表样的东西,费德烈问是什么,雨果说是心律显示器,上面显示雨果的心跳是七十几.后来费德烈起身要走,走前随手捏了一下雨果戴心律显示器的手臂,结果现实器上的数字直往上狂跳,急飙一百三十几.这个细节真是太可爱了,这种压抑略带禁欲的感情却让这个细节显得激情狂野.
    在社会这个群体里,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局限着人们,没有规则就没有文明,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如果他想违背人们共同的规则,就会遭到驱逐.雨果就是被驱逐的一类人,但没有被驱逐的人就不代表他没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费德烈的儿子很喜欢妈妈,总是在爸爸不在的时候,爬到妈妈床上,躺在爸爸睡觉的位置,说将来要娶妈妈.男孩子的恋母情节自古就有,在传说故事里就有奥狄浦斯弑父娶母的典故,有种说法是男孩一出生就和父亲是情敌.在电影里有一个小情节,妈妈给小男孩穿衣服时,小孩看到窗外的爸爸,就在眼前用食指和拇指比划爸爸的大小,妈妈没有看到,小男孩把比划在手指下的爸爸狠狠捏死了,表情是狰狞的.但这种恋母情结会随着男孩的成长而消失,一般不会成为社会的潜在道德缺陷.雨果最终要走了,他们彼此没有表白过,两人的交集就像一颗石子丢进平静的湖水,涟漪再美,最终也会平静.在人生这旅途,就像"X",和很多陌生人相识相知,产生感情,最后分离,留下的只是不会再重来的回忆.
    在故事的最后,雨果要走了,他们最后一次彻夜长谈.费德烈有些压抑不住情感了,但始终无法冲破阻隔.雨果深深明白费德烈不够勇敢,不会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但又禁不住自己对他的诱惑.男人都如此,或者说人类都如此.雨果要结束这段没有结果的"感情",选择离开.就算费德烈现在真的抛弃一切,跟随了雨果,但谁也无法保证俩人的感情会一如既往.在爱情的国度,没有永远.天快亮了,雨果要走了,费德烈没有挽留,甚至没有看他,他们两个都憋得要****,但依然是沉默.雨果抬腿走了,一瞬间,费德烈轻声说"你害我不浅".不知道雨果有没有听见.这句话概括了所有费德烈的话语.分手后的女孩会说,你为什么要让我知道糖的滋味.这时的费德烈就像吃过糖的女孩,哪怕他是隐约看得到已经开始秃顶的光头中年男人,他还是很想说为什么要让我知道糖的滋味.
    爱情没有永远,幸福没有永远...最初和妻子在一起的生活是幸福,伏在雨果背上也是幸福,但幸福总是悄悄来,又悄悄去.在山脚下的老房子里,风依旧是把门帘吹得飞扬,微凉的夜依然有风吹得树叶沙沙响,一切只像是仲夏夜的梦一场...
  4. 虽然是法国电影,但是我看到了铺面而来的北欧风。海报中的向日葵花田在影片中不到十秒钟的过场,正契合了影片中基佬设计师Hugo的设计理念:转瞬即逝。

    整个影片以Hugo和Fredrick最初那场夜谈穿插期间,贯穿始终,或以打乱时间排序或以同一时间的不同视角重新去组织蒙太奇,以达到令“转瞬即逝”延缓脚步的目的。

    电影中出现了数次的经典探戈舞曲Por Una Cabeza在《闻香识女人》等电影中也出现过,相对于Hugo和Fredrick的夜谈,这则是个声音的蒙太奇,目的当然两样不言而喻。大提琴小提琴这样的弦乐组合制造的旋律几乎可以令人相信相信这会使脑袋中的褶皱变得更加复杂,令思绪更加跃动,更加复杂。

    两性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为数百万年甚至是几亿年来——从古猿算起或是从第一条鱼算起,远古的基因自诞生就定下来的规矩,一种日积月累的基因记忆,为了繁殖,为了令自己的基因信息以某种退而求其次的虚荣的永生。很不幸人类以此现象发明了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词条:爱情。

    荷尔蒙,肾上腺素等等的化学反应让我们如坠云里,而因为对方的五官身材长的符合黄金分割这样的物理法则而令我们以为遇上了艺术品一枚……所谓“爱情”是因为我们主观的选择,是因为我们来自自然的身体的本能——Nature,英文中本能与自然的同个词条;惯性的结果让我们进化成了巴甫洛夫之犬。那么,其实拿“爱情这狗东西”这样的造句非常适合拿来作为爱情的定义。

    爱情这个词,就好像是基因自恋的自传。

    对于男人来说,勾女和赚钱为己任永远令人敬畏,这让所有雄性生物积累资本的才能望尘莫及;而女人的化装才能则让所有的雄性生物汗颜——大概也正因此,人才有自信称自己不是动物,并非禽兽。人类纪元,本能史无前例地进化,此见一斑。不过,我们确实还是可以感觉到某种影影绰绰的东西的存在。那是一种来自于意识交流、精神结合的产物。那么,这应该是爱情的本质,soul mate?可惜如上所述,大多数人还没能脱离巴甫洛夫犬这个进化中间态,进化到足以抗拒本能的程度。

    于是,也正由于这根深蒂固的基因记忆以及各种科学法则的基础巩固,同性走在一起便会让人觉得异样,而约瑟夫·史密斯跟他的摩门教游戏也遭遇了杀生之祸。除此之外,假若你突然喜欢形只影单起来了,别人又势必会发明一个“孤癖”来形容你。

    太多人在一起会超载,生命就得承受不必要的负担。过多的人际交流杀人折寿,相比起来独处更符合我的哲学。

    可惜这不是人的哲学,人的哲学是群居。

    人是一种群居的生物。人其实是一种只需要两个人在一起的生物。这一点在圣经的伊甸园里早有详细阐明。

    人其实是一种只需要两个人在一起的生物,不论男女,男男,女女。得不到独处宁静的人恐怕不得不去寻找这种退而求其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