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动画可能也需要心情与境界的配合。
没有一个合适的心情和契机,没有对某种类型的偏好,可能有时候很难看进去。我之蜜糖,彼之砒霜。这也是渐渐的,我不再和别人推荐我喜欢的作品的原因。
这是一部很早之前,几乎一口气看完的片子。那之后的几天里,阿尔卑斯山上的雪山、开满鲜花的草地,高大的枞树,便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人本从自然界而来,也许,这种自然,对人也存在着永恒的召唤。
不同于第一次时纯然的欢乐与幸福,这次重看,注意到了许多之前没有留意的细节。这里分集记录下来。
在一开始,黛特阿姨的做法就引起了争议。比如,在前往爷爷家的路上,走的那么匆忙,一点也不在乎穿着很多衣服的闷热而笨拙的海蒂,当海蒂不小心摔倒了,也只是催她快走,而不是过去抱一抱,拍一拍。
我想,小时候有过一个温柔母亲的孩子,应该很容易看出这其中的差别。妈妈不可能不在乎孩子的冷热,和摔跤,在她走不动的时候,甚至会把她抱起来,即便责备,也是带着亲昵的。而在这次远行的一路上,黛特从没抱过海蒂。她表现出来的,确实就像一个阿姨对待侄女的态度,不亲不近,不冷不热。所以,我们觉得海蒂可怜,并非没有道理。从而对黛特心生责备,也没问题——她不是做错了什么,她只是做到了一个再普通的人也能做到的事。换句话说,她做得不够好。
弹幕里有人说,黛特把一个只有一岁的孩子带大,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依照黛特这样的性格和照顾方式,我们很难判断,小海蒂在她的照顾中得到了足够的爱和温暖。从送他们一程的大叔的话里,我们知道,小海蒂是经常被“转手”的。
五岁的海蒂善良,乐观,善于为他人着想,在吃饭时会主动拿出餐具——这一行为在之前被我解读为懂事,但现在来看,一个孩子,会在什么情况下懂事呢?可能就是,寄人篱下,感觉到“不懂事”会带来的后果之后吧。
让我有些确认这点的,是剧中海蒂看爷爷的一个细节。
黛特不顾海蒂和爷爷的意愿,将海蒂留在山上就走了。——这个地方有人指责老头子,我不得不替他辩解一句,爷爷可能并不是不愿意照顾孩子,而是担心孩子不愿意和他一起生活,他当然知道自己“恐怖”的名声,他对黛特问出的问题是,“如果你走了之后,她哭个不停怎么办?”黛特说,“那我就不管了。爷爷自己想办法吧。”爷爷或许是担心委屈了这个孩子。
海蒂似乎不知道自己刚刚被一个不愿意带她一起生活、甚至当着她的面说带上她会没办法做事的阿姨,交给了一个在村民口中颇难相处、对自己的到来也没有表示欢迎的陌生老人手里。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小孩会是什么反应呢?会不会哭闹,撒娇说不愿意留下或一定要跟着阿姨走?
这些,此时的海蒂都没有。也许,她已经习惯了被黛特送来送去、交到陌生人手里的生活。可能,最开始的几次,她哭过,也闹过,但是没用。不管对方是否愿意,黛特将她留在那里,她就得想办法在那里生活。
她是不是真的开心呢?
黛特阿姨走后,老爷爷坐着一句话不说,低头沉思。小海蒂独自绕着小木屋走了一圈,最后静静站在爷爷面前,抬头,满脸笑容,低头,笑容消失,似乎是看了大狗一眼,重新抬头,还是笑容满面。
这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无论她多么乐观、开朗,五岁孩子该有的担忧、恐惧、彷徨,她一样不少。但是,她过分早熟与懂事,学会了低头把那不讨人喜欢的忧郁表情收起来,总是笑呵呵的跟所有人说话,乐观的做一切事。
在第一夜的梦里,她去跟之前住过的人家道别。梦里,是黑白萧索的场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纺车前织布,海蒂叫了几声,她似乎没听清,转过头来,也只是说,海蒂啊,要玩就在我家里玩,不要出去摔倒了。看来听力已经不是很好了。海蒂大声说了好几遍的是,奶奶,我要去阿尔卑斯山和爷爷一起生活了。她推开门,屋外的景色,都是彩色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推想出,海蒂以前,至少有一段时间,是和这样一位听力不太好的老人生活在一起的,没有人和她说话,而她在多数时候,也只能在家里玩。可能也不会有玩伴。任凭是谁,可能也没法说,这是一个小孩子该有的幸福生活吧。
好在,这一次的交手里,她如倦鸟归林,池鱼入渊。
海蒂是属于自然界的孩子,她在阿尔卑斯的群山里,找到了自己生命与灵魂的归宿。正如爷爷选择成为一只离群索居的孤鹰,海蒂爱阿尔卑斯的群山,胜过灯红酒绿、物质繁茂的法兰克福。这种本质上的类似,或许也是他们爷孙俩能如此珍爱彼此的原因吧。
海蒂虽然可能没有得到过幸福,但她并没有失去辨认幸福的能力,她的心很小,也很纯净,所以不记得坏事,也学不会怨恨。海蒂能带给我们快乐,正是因为她如此纯然而珍贵的天性。
年幼的海蒂因为贪玩,一时不小心忘了锅里还煮着羊奶,就去送小雪上山了。
回来之后,爷爷也没有骂她,只是说,是他的错,不该把这个工作交给她。也许爷爷不会知道,他这样的话,比责骂更令人难过。那仿佛在说,你不堪重用,是我看错人了。而海蒂这样聪慧,又怎么会不明白。
于是她伤心的跑到屋后,抬头忍着泪看枞树。
三棵高大的枞树在风中轻轻摇晃着,海蒂听见它们说,没关系,从明天开始努力工作,不要失败,爷爷就还会把工作交给你的。——所以,并不值得绝望,如果还有转机,还有机会,就有可以做事的空间,就不要伤心的哭泣,去为了明天做好准备吧。
也许是一路的上学过程——从小学到大学,一直被迫与所有人比较、竞争,尤其是在三年高中里,老师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在你在偷懒玩耍不用心的时候,比你聪明、成绩好的人在努力读书”。而学生之间传为笑话的“我也没复习”,也从侧面折射了这种竞争的惨绝人寰、背离人性。所以,不能停下来,没有不一样和不努力的自由。
我们的教育,没有交给我们如何面对失败。我们有光荣榜,榜上都是成功者。失败者被扫进垃圾堆,只配在角落里仰望。成为失败者是可耻的——不知在什么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被种下了这样的魔咒。没有人告诉我们,失败了也没关系,下次再作就好了;这个做失败了也没关系,总有你可以做好的事……一切都要等到成年之后,我们才不得不在长期的竞争的疲累中醒来,告诉自己,停下来也挺好的,失败也没关系。还有下一次,总会有别的事可做。
深秋了,啾啾不得不和它的朋友去温暖的地方度过冬天。
海蒂追着啾啾跑了很远,最终伤心的回来了,看到爷爷时扑上去痛哭不止。这可能也是海蒂在前期为数不多流泪的时候。
爷爷轻轻拍着海蒂说,这样啊,好不容易才养大的。
不知为何,我突然想到,爷爷,也许是在说自己吧。也许他也在借着海蒂的眼泪,表达自己没说出来的难过。在剧里,爷爷的儿子,也就是海蒂的爸爸,在海蒂一岁时就去世了,如今,应该已经去世四五年了。比起啾啾,儿子,更应该是老人辛辛苦苦、非常不容易才养大的吧。就像养了一个春夏的啾啾,不得不离去,儿子也不得不离去。不管养的有多么辛苦。
但明年春天,啾啾还会回来。而死去的人,却永远不会回来了。
海蒂也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在彼得将一只新的小鸟交给她时,她将鸟儿放了,并说明天会跟彼得道歉——想必,细心温柔如她,也能想到彼得抓鸟的不容易。她说,鸟儿应该更喜欢和自己的同伴待在一起吧。
真正的爱,是希望你幸福。
像候鸟不得不在秋天南去,像它不可能和人类长久的生活在一起。有许多事情,是没有办法的。不知怎的,想起了中国民间传说中人/妖/鬼相恋的故事。这种跨越种族的爱,是不会有结果的,在一起也只会导致不幸——比如夏目友人帐中,人类死去之后,妖怪却不得不独自度过漫长的孤寂岁月。“不可结缘,徒增伤悲”。
人长大了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无可奈何与不得不,做不到,没办法,必须要。然后,原来圆润饱满、生机勃勃的梦想,开始干瘪,显出线条。
“ 相信如果可以,海蒂永远也不会想离开阿尔卑斯山,因为山上有她最爱的一切。 ”(维基百科)
相信如果可以,我永远也不想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