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声生不息 聲生不息(2022)

声生不息 聲生不息(2022)

又名: 声生不息 港乐季 / 超S级港乐歌唱竞演节目 / 声生不息·港乐季 / Infinity and Beyond 2022

导演: 洪啸

主演: 何炅 王祖蓝 林子祥 叶倩文 李克勤 林晓峰 杨千嬅 李健 李玟 周笔畅 刘惜君 曾比特 毛不易 安崎 单依纯 炎明熹 张智霖 王源 夏颖 卓越 林玉峰 高欣 王彦深 田昌宇 杨丞琳 周柏豪

类型: 音乐 真人秀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2022-04-24(中国大陆/中国香港)

集数: 12 单集片长: 270分钟 IMDb: tt20205004 豆瓣评分:7.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芒果TV、湖南卫视、TVB香港回归25周年特别献礼《声生不息》,节目召集来自两地热爱港乐的16位歌手,分为男女两队,通过6场主题公演的对抗,与观众共创一张『声生不息』港乐时代唱片,共著一部『唱出来的港乐史』。

演员:



影评:

  1. 看了两期,由于港乐不是我们老年人当时接触的范围,没几首歌是我听着熟或听得懂的,但是节目策划组织得还蛮吸引人。几位内地歌手至少是70年代后出生,少年时期遇到了80-90港台流行音乐的浪潮。湖南卫视搞综艺节目有一套,这回又是纪念香港回归,在内地与香港同时播出,影响会不错。

    听下来更觉得流行歌曲对青少年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真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过去的守着收音机、电视,还是今天网络上的收听,从8、9岁到11、2的少男少女们,是最容易从听歌、学歌到追星、模仿,从而成为一代人最美好的少年记忆,和我们40、50后的“苏联歌曲情结”一样,它的影响会延续人的一生!

    80年代拍《湘女萧萧》时,通读沈从文的著述,记得他写过:“山村里十几岁的女孩子们没上过学,是四处飘扬的山歌、乡曲教会了她们大自然、农业种植、以及男婚女嫁的各种知识和道理。” 今天的少年女孩子们迷歌星,男孩子们迷“手(机)游(戏)”,并非妄言啊!这是人之天性所致,只有引导,无法制止。

    由于专业缘故我把看电影、系列剧当作本行,而每天晚上看看篮球、网球等体育比赛和好的综艺节目就是娱乐、休息。近来常看过的《最强大脑》已经结束,就剩这个《声生不息》虽然听不大懂,但还可看

  2. 看了两期,由于港乐不是我们老年人当时接触的范围,没几首歌是我听着熟或听得懂的,但是节目策划组织得还蛮吸引人。几位内地歌手至少是70年代后出生,少年时期遇到了80-90港台流行音乐的浪潮。湖南卫视搞综艺节目有一套,这回又是纪念香港回归,在内地与香港同时播出,影像会不错。

    听下来更觉得流行歌曲对青少年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真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过去的守着收音机、电视,还是今天网络上的收听,从8、9岁到11、2的少年少女们,是最容易从听歌、学歌到追星、模仿,从而成为一代人最美好的少年记忆,和我们40、50后的“苏联歌曲情结”一样,它的影响会延续人的一生!

    80年代拍《湘女萧萧》时,通读沈从文的著述,记得他写过:“山村里十几岁的女孩子们没上过学,是四处飘扬的山歌、乡曲教会了她们大自然、农业种植、以及男婚女嫁的各种知识和道理。” 今天的少年女孩子们迷歌星,男孩子们迷“手(机)游(戏)”,并非妄言啊!这是人之天性所致,只有引导,无法制止。

    由于专业缘故我把看电影、系列剧当作本行,而每天晚上看看篮球、网球等体育比赛和好的综艺节目就是娱乐、休息。近来常看过的《最强大脑》已经结束,就剩这个《声生不息》虽然听不大懂,但还可看。

  3. 到底是哪些人在看《声生不息》?

    作者:星纳金

    一个听了粤语歌三十多年最终还是去看《声生不息》的普通歌迷


    到底是哪些人在看湖南卫视的“港乐”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要先反过来问:谁不看《声生不息》?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那些真正能被称得上“资深”的粤语歌歌迷,基本都没在看这个节目。我在线上线下有大量粤语歌歌迷朋友,这是我听粤语歌三十年累积下来的朋友圈,这些朋友几乎个个都是广东歌专家,不单对从仙杜拉许冠杰开始一直到邓小巧Supper Moment等等五十年香港歌手乐队了如指掌,还对从周聪到林若宁等等超过半世纪的粤语歌创作者的作品倒背如流,但他们却在2022年表现出了一个惊人的一致:对《声生不息》节目不屑一顾。

    仙杜拉

    这些资深歌迷也会看《声生不息》,但他们看节目的目的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挑错——在这些资深歌迷看来,《声生不息》节目大小错误层出不穷,从预告片开始就爆雷不断。从原则性错误来说,比如作为节目基础定位的“港乐”一词就用得不对,在资深歌迷的认知里,“港乐”从来就是香港管弦乐团的简称,而节目所要定义的那种音乐形式范畴,一般被称作“广东歌”或者“粤语歌”,又或者Billboard杂志定名的“Cantopop”,《声生不息》叫的“港乐”,根本就是一种误用。再比如“声生不息”这个节目名字,在广东话里根本就不是“生生不息”的谐音,用来为一个粤语歌节目命名玩谐音梗,从一开始就有欠考虑。

    以上两点都是节目最底层的“基调”,这种“基调”已经出现偏差,并不奇怪节目在普及音乐知识和表演作品的选择方面跟着出现的大量“跑偏”,比如《我要你的爱》《抱一抱》《潇洒走一回》(后者曾用于节目前期宣传)等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港乐”的歌曲入选,更是让资深粤语歌歌迷对这个节目嗤之以鼻。至于把“叱咤乐坛排行榜”写成“叱咤风云排行榜”、把“夏韶声”写成“夏诏声”等等细小错误更是集集可见,一抓一大把,捉都捉不完。

    叶蒨文、李玟、周笔畅合唱《我要你的爱》

    以上这些不屑一顾,其实源自于资深歌迷因为长年积累带来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光从年龄这个角度来讲就是大多数节目制作团队成员无法具备的,更遑论日积月累的专业度。粤语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于内地非粤语区大行其道是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原因主要是当时香港地区发达的经济而带来的文化影响,跨越了方言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的阻隔,培养出了资深粤语歌歌迷群体(这种情况其实在香港电影、TVB电视剧等多种粤语流行文化载体在内地非粤语区的传播中都有相同的体现),而内地经济极速发展以后成长起来并在今天成为娱乐行业职场中坚力量的那批人,在普通话强势社会里再也不可能经历粤语文化兴盛时期的一切,没有经历便无法输出,做出来的节目肯定会缺少真正“香港文化”的灵魂,各种关于“港乐”的错误和不严谨更是在所难免,完全不可能满足资深粤语歌歌迷,而这是《声生不息》节目的基因缺陷。

    那如果粤语歌资深歌迷不看《声生不息》,又是谁在看这个节目呢?我们不妨来仔细研究一下这个节目。

    请各位注意,在节目名称“声生不息”这四个字之前,在节目的冠名赞助商之前,有一长串的定语和背书:“香港回归25周年特别献礼”、“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港澳台办公室、香港中联办宣传文体部为指导单位”,还有特首破天荒地在一个内地娱乐节目里热情洋溢地致辞,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声生不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方卫视音乐综艺节目,它身上,背负着重大的“任务”。只消举一个例子:那位因为某些原因没法在内地媒体上拥有名字但又是“港乐”几乎无法绕过的著名作词人,以往各音综节目的“统一”操作都是化名“佚名”或者以不具名处理,而《声生不息》截止目前六期节目数十首选曲,竟然可以“完美绕过”这位词人,没有选用其填词的任何一首作品,如此“用心良苦”,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节目的特殊身份。

    演唱《傻女》的李克勤

    而把这样的节目落地到湖南卫视,考量之一就是需要强大的音乐综艺制作的外衣来减淡上述“任务”意味,然后我们就发现了,《声生不息》从制作上和审美上变成了《(我是)歌手》的“港乐版”,“大”演唱、“大”编曲、“强”修音、永远不缺席的“风格混搭”和“歌曲混搭”、突然起身流泪鼓掌的现场听审、自以为好笑的“串讲”、言必称“老师”、各种植入品牌的“游戏”、尬聊的真人秀…… 《我是歌手》有的,《声生不息》一样不缺。问题在于,以上这些,没有一样是香港的粤语歌保有的特质,也和以商业化和市民化为基底的香港流行文化的传统远离十万八千里。

    事实上,近些年音乐产业内有一种划分“音乐综艺类节目代际”的理论,简而言之,就是把20年前以“超女”为代表的选秀型音乐综艺定义为音乐综艺1.0,把10年前开始风行的以“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为代表的竞演类音乐综艺定义为音乐综艺2.0,把近几年由“中国有嘻哈”“即刻电音”“我是唱作人”等为代表的风格门类垂直化的音乐综艺定义为音乐综艺3.0。从纯粹音乐的角度而言,如果把《声生不息》放到这个理论里考察,它其实应该能以“港乐”这一“垂直”门类归入音乐综艺3.0,但音乐综艺3.0对于节目的制作和审美乃至播出平台都提出了和之前两代截然不同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声生不息》其实还是停留在了湖南卫视最熟悉、最拿手的音乐综艺2.0框架里,但问题是,音乐综艺2.0已经越来越被时代所抛离了。

    《声生不息》舞台上林子祥牵手叶倩文

    讲到这里,到底谁在看《声生不息》节目的答案也昭然若揭,无非还是当年爱看“我是歌手”的那批受众。当然不同点还是有的,当年,这批观众需要被“歌王歌后”们所谓的“唱功”折服,而今天,还是这批观众,他们需要的是被“港乐”的所谓情怀所感动,而这种情怀,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亲身体验过,《声生不息》节目,是他们很好的一种代偿。

    -FIN-

  4. 李克勤问毛不易:“你相信老友最后会变成知己吗?毛不易先是沉默。后来,毛不易说的:“小的时候,我们觉得维持友情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好像我们主观上想要维持就可以维持下去,友谊地久天长。……我的朋友都很自然地,淡出了彼此的生活。……如果真的有一个朋友是,就我们说的那种,能在你的葬礼上完整复述你的一生的人,这个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大家都很希望有这样一个人,但好像……”李克勤在旁边不停的说的:难的、难的、难的

    这样的朋友其实每个人都曾经拥有一些,但是后来都走远了、走散了、走丢了

    杨千嬅和黄伟文在早些年是很好的朋友,黄伟文写了很多歌给杨千嬅,例如《野孩子》、《勇》、《可惜我是水瓶座》。只要是杨千嬅的事情,黄伟文都愿意不计辛劳的付出,黄伟文曾说,如果是杨千嬅的电影,不要钱他都会去演, 于是有了《玉女添丁》、《新扎师妹》中的黄伟文。2005年前后,杨千嬅出新专辑,但是,她却选择了粤语歌坛两大伟文的另一个伟文,梁伟文(就是著名词人林夕)。而黄伟文为杨千嬅量身打造的《野孩子》最终被杨千嬅抛弃。第二年,杨千嬅的新专辑《Unlimited》,所有词作都由林夕完成,如杨千嬅所说、如杨千嬅所愿,下一张专辑给林夕包碟。

    黄伟文从心底爱着杨千嬅,他为她每首歌曲做的词都是量身打造,字字泣血,篇篇肺腑。比如《可惜我是水瓶座》(2003)——这是他为杨千嬅写的情歌。杨千嬅与郑中基分手后,她很不开心,总是约朋友喝酒。黄伟文说,当时杨千嬅收工后走进黄伟文喝酒的夜店,连续点了8杯长岛冰茶,而黄伟文也没问那个令她落泪的人是谁,就静静地陪杨千嬅喝。该曲当中的一句「要是回去,没有止痛药水,拿来长岛冰茶换我半晚安睡」就是杨千嬅的亲身经历。黄伟文在他的词作《十年选》中《可惜我是水瓶座》的批注上写道:其实我一直都怀疑杨小姐从来都不喜欢我为她写的歌词,那些道谢,直觉上都是客套话,但一直不太喜欢却一直采用,也许才是种更伟大的包容。而我,真的,都尽力了。

    黄伟文对于杨千嬅选择梁伟文(林夕)而放弃他作词的歌曲耿耿于怀,像吃醋一样,像负气一样,仿佛挚爱被夺走,仿佛孩子被抢走。于是黄伟文决定写一首新歌词,找来和杨千嬅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EricKwok(郭伟亮)作曲。然后,黄伟文又找来跟杨千嬅关系最好的陈奕迅来唱。这首歌就是《最佳损友》【广东话里损友的意思是和东北话中损友不同的: 彼此之间是很好的朋友,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而伤害了对方的那个被叫做“损友” 】 。最后,黄伟文要杨千嬅的挚友陈奕迅问杨千嬅:“为什么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 据说,杨千嬅正在开车的时候,忽然听到收音机里播这首歌,她立刻停车、放声大哭。Eric Kwok(郭伟亮)在《声生不息》中也讲到,当年陈奕迅在录这首《最佳损友》的时候,眼眶都是红润的,要哭又没哭出来,这种感觉让郭伟亮为之感动。

    黄伟文和杨千嬅曾经有过约定:如果一方有结婚或演唱会,另一个一定要去。2010年,黄伟文出席了杨千嬅与丁子高的婚礼,他特意戴了紫色的领带——那是千嬅最喜欢的颜色。2012年,黄伟文举办个人音乐展,身怀六甲的杨千嬅挺着大肚子,在《可惜我是水瓶座》的前奏中,缓缓地出现在舞台上。杨千嬅连唱了《可惜我是水瓶座》、《勇》、《野孩子》这三首黄伟文写给她的歌曲。三曲唱罢,黄伟文推着紫色的婴儿车,手捧紫色的花束,一言不发,两人紧紧相拥从升降台上落下,此时陈奕迅歌声响起:朋友 我当你一秒朋友;朋友 我当你一世朋友……当年景、当年情,怎不泪目?

    那紫色的花束、紫色的婴儿车,不仅仅是因为千嬅喜欢紫色,更是因为,在黄伟文心底,杨千嬅永远是他的“野孩子”、是他的“勇”、是他的“水瓶座”。

    黄伟文说:“见你现在过得幸福,我就安心了,杨小姐。”

    三年后的2015年,黄伟文十年后,重新为杨千嬅写了一首歌,叫《最好的债》。在演唱会上唱这首歌之前,杨千嬅说:“水瓶座是很任性的野孩子。野孩子和自己的最佳损友,因为一些时差或者说一些……或者大家思维上有一些事情上的执着……或者是态度上的问题,那忽然间这笔债就冻结了。”她说:“到了今天,突然之间有机会,在一个公众场合的地方,大家重新看到这笔债。从今后开始,我要好好唱(包括这位最佳损友在内的)所有作词作曲者的每一首歌、每一个字,来报答他们,把这么好的作品给了我。”当她唱完这支歌,黄伟文再次登台,捧着紫色花束,与她拥抱。

    有很多人都记得在梁伟文(林夕)名言:我当千嬅是我身上的一块肉。但是,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杨千嬅曾是黄伟文的最佳损友?她也是黄伟文的心头肉啊。

    在《声生不息》第四期李克勤和毛不易在翻唱这首《最佳损友》的那一段时间里,节目组始终没有给杨千嬅镜头,我很想知道杨千嬅在听到这首歌响起的时候,她心里在想什么、想谁、想怎么样

    曾经,我们因为自己的贪念,让红颜知己成为了自己的陌路;

    曾经,我们因为自己的贪念,让自己成为了兄弟姐妹的远方;

    更可悲的就还有那些、不知道因为什么,就永远、消失在了彼此的人生中的那些旧朋故友。

    每个人都有一段年轻的时候,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其他人年轻时的回忆。这是陈慧娴写给《声生不息》节目组的信中所说的。当你听到《最佳损友》这首歌时,你又会想起你年轻记忆中的谁呢?

    如果你、恰好青春年少,偶然间看到这篇随笔,希望你要珍惜和感恩你此时身边的朋友:不要太近,也不要走远,就是朋友,一直走下去,直到有一方在另一方的葬礼上、给大家讲述你或者他(她)那些年的故事……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