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摇滚藏獒(2016)

摇滚藏獒(2016)

又名: 摇滚狗波迪 / Tibetan Rock Dog / Rock Dog

导演: 艾什·布兰农

编剧: 郑钧 艾什·布兰农 库尔特·沃尔克

主演: 郭麒麟 路知行 郭德纲 于谦 孙越 张雪凌 朱云峰 郑钧 冯小刚 刘芸 郑熙岳 张成楚

类型: 动画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美国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2016-07-08(中国大陆) 2017-02-24(美国)

片长: 93分钟 IMDb: tt2822672 豆瓣评分: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藏獒波弟(郭麒麟 配音)在山村长大,本该子承父业担当村庄卫士,却爱上了现代摇滚乐。为了追求音乐梦想,他进入城市,寻找乐队未果、拜师学艺受挫、屡遭狼群算计,但他坚持不懈,不仅拯救村民,还弥补了亲情上的裂痕,最终梦想成真。

演员:



影评:

  1. 《摇滚藏獒》里,真正唱歌的有两个:
    痴心追梦的毛头小藏獒波弟,灵感停摆的摇滚猫王安歌士。
    后者,才更像现在的郑钧。

    <图片1>
    2009年,互联网还是博客的天下。那些文化名人博客更新的瞬间,就像在精神世界里擦火柴,瞬间的光亮和永恒的期待。1月10日,郑钧更新了博客,他的《摇滚藏獒》出版了。
    编创近四年。四年前,郑钧在做什么呢?
    四年前,是2005年。郑钧依然没有发新专辑。在2001年的《郑钧=ZJ》后,郑钧曾经在2003年出过一张翻唱专辑,下一张,就到2007年了。
    但是,没写歌的这些年里,郑钧写完了一本书。《菜刀温暖》。
    也是摇滚歌手的自传体故事,男主名字叫「温暖」。
    后来,这个名字出现在漫画《摇滚藏獒》里。是「温暖」发现了藏獒麦头(Metal),把他带到大城市唱歌。
    但在电影里,「温暖」不见了——当然,是整个故事都改了,连藏獒的名字也是。除了题目(或者说IP……)还是《摇滚藏獒》,故事,已经完全是好莱坞的故事。国内上映时,郑钧还在编剧列表里,还放在第一个。而在国外,编剧中没有他的名字。
    也是在博客上,那一年,郑钧公布了自己要去好莱坞考察学习的进程。在那个国产动画谈不上有希望的年代,一群热爱音乐的人,已经开始期待,郑钧会在将来带回什么。
     ——跟之前说的去好莱坞学习似乎不太一样,六七年后,是把整个好莱坞都搬来了。
    不再唱那么多歌的这些年,郑钧做了很多事情:写书、画漫画、开酒吧、做APP、做高管、拍电影……在文化界各种吹响号角。在看《摇滚藏獒》前,我们先要明白一件事:老郑是曾经让你爱上摇滚的人,但今天的老郑,是不再写书的韩寒郭敬明,是不再写歌的高晓松……他和他们一样,都是文化玩家。

    <图片2>
    「燃起你的火,就现在!」
    虽然有郭德纲老师的配音,但这段体现中心思想的台词——和其他更多台词一样,依然让人出戏:
    翻译腔。
    除了配音、突兀乱入的插曲、更突兀的广告外,连角色名字和口型都是西化的,国产味到底在哪里?
    在讨论这部中美合拍片的到底有多少国产基因之前,先说郑钧和摇滚的故事。
    后来人们提到郑钧追梦音乐的经历里,这一条显得闪闪发光:毅然放弃去美国的机会,留在国内追寻音乐梦想。
    不过,故事的另一头是,郑钧不需要出国,就能接触到那些足以支撑他追梦的资源了——
    第一代摇滚人,都是最有条件接触到西方音乐的那批人,传说中的林少爷,音乐家庭的崔健窦唯……其他平头百姓如果想要这样的机遇,得靠天上掉下来什么的东西——像《摇滚藏獒》里从天而降的收音机
    郑钧,就遇到了这样的机会,他的专业——工业外贸——让他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接触欧美音乐。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The Doors,Led Zepplin……这些六十七年代的老牌乐队,在当时还是稀缺资源。而这时,离打口带风行起来也还有十来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差,足以让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占领高地,举起弄潮儿的旗帜。
    更老的中国摇滚人比,郑钧听到的更多。有老如滚石,有年轻如涅槃枪花,有新潮如英伦一代。在这种熏陶下,做出来的也更多。1994年,《回到拉萨》《赤裸裸》《灰姑娘》《极乐世界》……一炮而红。
    然而随着技术发展,当滚石经典500首可以放进MP3后,听歌变得很简单,一些痕迹也在不断被发现。最经典的,当属质疑《赤裸裸》抄袭枪花的《Bad Obsession》。此外,还有《极乐世界》模仿枪花的《Patience》,其他两首成名作借鉴滚石等。后来的作品中,《塑料玫瑰花》借鉴Radiohead的《Fake Plastic Trees》,《私奔》借鉴碎瓜的《Mayonaise》……这些都成为网友的热议话题。
    最大规模的一次误伤来自Coldplay的《Yellow》。郑钧签约百代后有的同名专辑里,有一首《流星》,完全是《Yellow》的翻译版。虽然这件事有着明确的官方解释:当时百代为了打响郑钧名气,把同属百代的《Yellow》授权给郑钧重新演绎了。但也消除不了人们提到这件事时的违和感。

    <图片3>
    在贫瘠年代,这样的成长路线无可厚非。但当我们说到土摇时,有些时候,会为一些真正有中国土味的音乐感到自豪,比如崔健切中要害的呼喊,比如万青,虽然师从盲瓜,但出来的是自己重工业城市的味道;有些时候,却是为一些强硬的international无语凝噎,当添加了太多国际化的高端调料后,端出来的菜却土味更突出时,就尴尬了。

    <图片4>
    说回《摇滚藏獒》,在这部显然是好莱坞口味的动画里,那些老套路旧桥段用得似乎也不是那么走心。在之前的预告片中,有一部单独拎出了藏獒去猫王屋子的段落,但这一段,却像极了《卑鄙的我》——那部造就了「小黄人」的经典电影就是围绕着怎么进这间机关重重的房子展开的。——这只是桥段而已,整个故事的套路,也都还是美国梦模式,倒没必要说和《疯狂动物城》撞车之类的,都是同一个母题。
    就算不看这些桥段,不听译制腔,种种涉及纸和文字的部分也未作相应的汉化,这些细节的诚意,还是差了一点。
    只有简单的正邪二分法和低幼剧情走向还是在一片国际化包装中凸显出来。也许,我们对跨界导演本来就没有很高期望,但也不至于去双重标准地去忽视很多瑕疵。我们对摇滚老炮,也本来就没设置太高的期待。

    <图片5>
    在《摇滚藏獒》里,藏獒波弟在摇滚猫王安歌士的房子里遥望家乡写出了歌,但作品却被安歌士窃取了。面对媒体,安歌士试图把波弟寻找灵感的过程说成自己的,但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最终坦诚面对了错误,并帮助波弟走上舞台。
    波弟当然是奋斗的那个人,像郑钧自己一样,从睡公园长椅一路走来。而波弟的家乡,雪山村,也完全是仿照拉萨而来。从许多隐喻来看,郑钧是拿波弟自喻,一路奋斗,不忘「回到拉萨」。
    也许吧,也许郑钧曾经是波弟。但现在,他更像安歌士。
    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摇滚歌手,有着知名度和粉丝,优渥的创作条件,但远离出道之初那么多的原始灵感后,再没有惊世之作出现。

    雪山村=拉萨
    雪山村=拉萨

    安歌士有着满屋子的吉他,有着轻松可以调动的资源,还在努力写歌,真心想写出更多歌,但总在灵感那一关卡壳。对,他现在站在辉煌的高台,但曾经,他何尝没有像藏獒波弟一样奋斗过呢?
    安歌士的形象,融合了猫王、Mick Jagger和Angus的元素,这都是郑钧尊崇的老前辈们。电影里的安歌士,或许真的是作为偶像存在。但是,走到今天,郑钧自己也已经是老摇滚的辈分了,他自己,已经可以站在安歌士的角度,在评委席上,在合音量APP里,指导和提携后人。
    1994年的《回到拉萨》,一遍一遍唱起,越来越唱不上去。新歌越来越华丽,团队越来越国际范,口碑越来越走低。而回到拉萨的灵感,也该说再见了。
    从最初选中「藏獒」作为主角,到上映前巡回至拉萨倒立做宣传,这些年的郑钧,已经走过太多,改变也太多。他还想做那只藏獒,但就算我们看到初心还在,已经不能像曾经那样唱起来了。

    Angus是藏獒的目标,那Angus的现状是否也是藏獒的未来
    Angus是藏獒的目标,那Angus的现状是否也是藏獒的未来

    抛开对影片的评价,对很多早就关注《摇滚藏獒》的人而言,还是算圆了一个六七年的小梦。毕竟,郑钧答应过我们的那部片子,上线了;毕竟,郑钧说要用好莱坞的技术做一部良心动画给小朋友看,也没有食言。
    喜欢他的歌的人们,也还是希望他能够一如辉煌往日,带领中国摇滚更进一步——电影中的安歌士,能否继续走下去呢?
  2. 作为一名始终关注着中国电影发展的热心观众,我一直都特别畏惧两个神秘组织,并对他们参与的电影作品敬而远之,这两个神秘组织分别是“快乐家族”和“德云社”。它们都是旗下只需一人出马就能让一部电影的可看性瞬间灰飞烟灭的可怕组织。而当两个组织分别组团出现时杀伤力尤为惊人。

    一部以“摇滚”为主题的电影配音的主力阵容却是一帮说相声的,这种设定怎么看都很无厘头。难道是大数据告诉了郑钧他的歌迷跟德云社的相声迷有很高重合度吗?不过仔细一想,这种安排又似乎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相声演员的本职工作就是靠语言,他们嘴皮子远比一般人利索,甚至比一般演艺明星都利索。既有知名度又有不错的嘴上功夫,大概片方就是出于这种考虑才做出这样的配音阵容安排的吧。毕竟在动画电影里只出声不露脸比起出演真人电影要更接近相声演员们的本职工作,似乎砸锅的机会不大。何况去年岳云鹏在《煎饼侠》里的亮眼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德云社的成员不必然是以破坏者的身份出现在电影中的。没准以后德云社会逐步变成声优事务所,还能走上声优偶像化路线。想象一下Anitama声优特典如果收录了德云社旗下艺人的写真与问候语音,一定十分酸爽。

    配音阵容固然会引起我这种爱听德云社相声的人对本片的关注,但未必就能真的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如本文开头所说,这个阵容在过去常常是被当成雷电预警的。真正激起我的观影兴趣的,就是本片的片名。“摇滚”加“藏獒”听上去有种很酷的感觉,而颇具荒诞喜感的配音阵容又钝化了这一题材原本可能会存在的那种锋利的装[哔]气息,再加上预告片里呈现出还不错的画面素质,因而我想去电影院对这部电影一探究竟的欲望愈发强烈。

    结果是,看完电影后,我学会一个道理,盲目地拉高对某部电影的期待值对这部电影以及对身为观者的自己都很不公平。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平庸”,它绝对不是烂片,只是距离让我这样的成年观众满足又差得很远。

    首先,上面反复在提德云社老少爷们大举出动参与配音这个噱头,实践证明即便都是考验嘴上功夫,说相声与给动画配音仍是隔行如隔山。片中主角父子的声音感染力都相当一般,而配角则有不少带有浓重的陈腐的译制片腔调。倒是于谦和孙越二位配的反派让人听得很顺耳。看来所谓藏獒与狼族的争斗又是逗哏与捧哏这两个势同水火的敌对种族矛盾冲突的延续,只不过就本片来看,这次应该是捧哏一族扬眉吐气了。仔细一推敲,于谦和孙越二位老师能把片中动物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倒也不奇怪。毕竟于谦老师在他开办的天上人间宠物乐园里积累了丰富的跟动物相处的经验;而孙越,据他搭档岳云鹏表示,更是曾经在投身相声界之前在动物园工作过,当年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动物园当动物。这样的生活和工作经验想必给他们二位为动物角色献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抛开喧宾夺主的配音阵容这个话题,作为一部来源于知名音乐人构思的故事的动画电影,在听觉方面观众更期待的其实是一场音乐盛宴,然而这方面却没能得到满足。对于本片来说,这种不足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本片的主题曲《热爱》在最后才露出庐山真面目,而在之前的剧情中,残缺不全的旋律加上无聊的歌词(垃圾车什么的想想就让人觉得不适,根本无法帮助观众享受音乐),使得猫王安歌士看中波弟才华这一段显得很没有说服力。而波弟第一次用吉他发出“火”的情节,观众期待的应该是一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震撼旋律,使得音画相谐。可片中用的却是一段极为平淡的旋律,勾不起观众心中的火,也就无法让观众相信银幕中的火是由这段旋律引起的。恐怕不少观众还会以为是吉他漏电了。至于经典乐曲的借用和插入,本片也显得不那么走心。且不说这些歌曲在近年来各种贩卖情怀的影视作品中都被用烂了,就算观众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听这些歌,也会觉得它们的出现大都很突兀,相比之下去年《大圣归来》里那首《勇敢的心》简直都能算是若合符节、浑然天成了。与本片在选歌口味上高度一致的《夏洛特烦恼》在歌曲与情节的契合度上更是比本片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上面说的主要都是听觉方面,而视觉方面本片也不算特别令人满意。上面提到我初看本片预告片时觉得它画面不错,但这是一种毫不出彩的不错,一种观众不会觉得画面出现了问题却也不会被它打动的不错。相比之下,去年的《大圣归来》视觉方面有不少明显的瑕疵,但凭借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造型以及与角色和故事相呼应的颜色搭配,却能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到电影营造的世界中并充分享受观影乐趣。本片的美术设计实在太一般了,大部分角色和场景都让人觉得平平无奇,主角们的造型更谈不上有多可爱。动画电影当然不是非得可爱不可,像即将上映的国产页游大作《爵[哔]》那样走面瘫生化危机路线做成每个角色都面目可憎也未尝不可,但是选择拟人化动物做主角不就是为了方便利用Q版造型卖萌吗?如果这个优势发挥不出来,就实在有点浪费影片类型了。

    总体来说,我对本片的感受是以不满和失望为主的。但产生这样的感受的前提是我是作为一个成年观众的立场去要求的本片。事实上,如果是作为一部面向儿童的电影,那么本片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部电影并不会因为它适用的人群的年龄高低而有高下之分,有专门拍给年长观众看的烂片,也有专门拍给小朋友们看的精品。本片就属于后者,只不过它有更多机会被成年观众误当成是适合自己看的电影结果在看完之后又大呼上当。“平庸”虽然不是什么好词,但是考虑到在国内上映的大部分所谓动画电影的成色,那么能获得“平庸”这样的评价,本片可以说已经是处于中上水平了。角色造型和画面虽然不够动人,但至少不丑,不会影响年轻观众的审美;配乐和配音也都达到了及格线的水平。最重要的是,本片的故事在散发着正能量之余,还很符合好莱坞电影规整的套路。跟“平庸”一样,“套路”原本也不是什么好词,但在更多毫无章法的动画电影的映衬下,有套路就显得难能可贵了。举个例子,本片当中对安歌士被擒这一线索的利用就是一个很让人觉得舒服的套路:初看感觉这一段像是在凑剧情、混时间,但这一伏笔在后半段寻找被擒的波弟时却发挥了作用。这种对线索的最大限度利用正是好莱坞屡试不爽的增强剧情紧凑度的套路。不要说是国产动画电影,即便把范围放大到全部国产电影,能自觉地使用这样的套路去让剧情显得规整的作品都不多。所以说,这是一部适合年轻观众理解能力同时又质量过关、审美正常、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电影。成年观众未必能从中获得多少观影乐趣,但如果是要带着家里的小观众一同观影,那么本片绝对值得推荐。

    最后说一下我给本片的评分。有人可能会质疑,既然我那么卖力地推荐年轻观众去看这部电影,为什么又只给它打了三星,是不是我这个人就是喜欢倚老卖老、有种作为长者的优越感、觉得给成年人看的影视作品天然地要比给小孩子看的影视作品高级?有可能。但我自己认为我给它打三星只是因为我作为一个成年观众确实没有从这部电影里获得那么多满足感,不能因为它适合给年轻观众看就违背心意打出一个不符合我观影体验的分数。我相信更多年轻观众看了这部电影之后会按照自己的心意为它打出高分,使这部电影获得一个能反映出它在受众心目中地位的分数。
  3. 这篇影评,在看完电影的当天写下,今天,突然想发到豆瓣上来,于是我来了。

             摇滚藏獒,我等了很久,首映那天没能去看,第二天才有机会去看。
             明明是部很正能量的电影,可是看完我是一路哭着回家的。为什么这样的良心电影,准备了6年的优良成果,会遇到这般的磨难。先不说别的,光是配音阵容都不该让这部电影受到这般冷落。为了《摇滚藏獒》老郑做了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两天在微博上没少关注影评以及关于摇滚藏獒的动态— —排练率很低,即使有排片,时间点也让人尴尬。正如我今日去看的时候,空空荡荡,全场只有两个人。
             剧情不复杂,如郑钧性格一般纯粹。主人公波弟其实是以郑钧为原型,立意在于传达“热爱”“梦想”“坚持”,满满的都是正能量。波弟被从天而降的收音机砸到,被这个“音乐魔盒”里传来的摇滚乐所吸引,之后就是猫王安歌士接受采访的一段自述,唱出你心底的声音,而且永不放弃,就算你亲爹说不行,也要坚持。郑钧内心最真挚的声音,他的热爱,他的摇滚,他的梦想,很温暖的画面却直戳我泪点,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共鸣,这也是我没有喊任何小伙伴同行的原因,我害怕他们没有这种情怀,没有感受到郑钧的用心,甚至害怕他们在心底里会觉得这是一部无聊的电影。
            我热爱摇滚起源于郑钧,我的情怀都是因为那颗跳动着的热爱摇滚的心,我抑制不住一直在无声泪流,心疼当年的郑钧,心疼现在的自己。
            波弟的家乡在雪山上,他们的居住地的原型就是布达拉宫,想起《回到拉萨》中: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那雪山,那青草,美丽的喇嘛庙。许许多多的细节都在彰显老郑这6年的专注与辛劳,背后有太多太多我们看不到的艰难与绝望。电影插入了很多经典歌曲,《蓝莲花》《那些花儿》《作》《私奔》等,每一首歌都会让我起一身的鸡皮疙瘩,无论是许巍还是朴树,都和郑钧一样热爱坚持着他们的音乐,惺惺相惜。
            结局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音乐和热爱能给予我们战胜一切的力量。温暖积极的结局又一次引燃我的泪腺,将我的情怀和我的热爱揉成一团,碾碎在空荡的影院里。我哭着走出影院,哭着走回家,哭着写下我这篇不知所云的观后感。
           去他妈的票房,去他妈的排片,去他妈的狗屁电影圈规则!
           郑钧牛逼!!!
  4. 文/车厘子

    “如果累了,就回家吧!”
     
    1
    看电影前,让儿子在《大鱼海棠》与《摇滚藏獒》之间选。因为喜欢音乐,儿子选了后者。

     
    它讲述的是一只想当音乐家的藏獒追逐梦想的故事。
     
    藏獒波弟有一种类似美国傻大姐的一根经精神,头脑简单,单纯善良,心无旁骛,一切行为活动都围绕他认定的梦想展开。
     
    这可愁坏了波弟的爸爸康巴。藏獒的本职本应该是看门,守护羊群。康巴空有一身本领,震慑得了狼群,却震慑不了儿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野心。
     
    是不是这块料?其实从来都不重要。有没有那份心?才是成败的关键。这是无数拥有梦想的人之所以能撑到最后的动力——单凭着一腔如火的热爱。
     
    而这股热爱的代价是,本来应该子承父业的传承,变成了后继无人。
     
    那就这样吧!这个担子还是得自己扛下来。后人自有后人的一片天地。
     
    于是,经过一番心理挣扎的康巴,将车票交到儿子手里说:
     
    “进城去吧,要是不顺利就回家来。从此跟你的音乐梦想永别。”

     
    去吧!去吧!狼群的威胁不用考虑,羊群的安危不用考虑,雪山村的存亡不用考虑。从此将家乡的一切遗忘,仗着梦想走天涯。等哪天倦了,累了,疲了,想回来了,这里仍是你的家。
     
    2
    康巴送别波弟的那一段,不由令我想起《我在伊朗长大》里的玛嘉。
     
    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朗社会动荡不安,世风日渐保守,生活艰难,而玛嘉离经叛道、早熟大胆地迷上了西方音乐和文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出于对女儿的担心,父母决定将14岁的玛嘉送往奥地利上学。
     
    临行前,爸爸对玛嘉说:“走吧,这里不适合你。”
     
    你是自由的,不羁的,那就应该到一片自由的天空下,自由地生长,自由地选择你所热爱的生活。
     
    在奥地利,身为一个伊朗人,玛嘉不得不面对来自周边人的歧视和自己自卑的情绪。当她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赢得大家认可的时候,爱情的伤痛又将她重新逼回墙角。
     
    在爱情面前,再理智的女人也容易失去理智。过去有多甜蜜,失去的那一刻就有多痛不欲生。
     
    玛嘉的过去,走过躁动叛逆的青春期,因为战乱被迫离开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谋生。她孤独的流浪,吃垃圾堆食品,捡烟蒂抽,睡板凳,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尝尽了流浪他乡的辛酸。短短的成长历程让人揪心,却又从中获得一种坚韧的力量。
     
    这一路,她承载了太多,抵抗了太多。她孤独过,彷徨过,脆弱过,绝望过,却也独立过,坚强过。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在一次失败的恋情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她彻底地心灰意冷,一个人流浪街头,任其自生自灭,最终病倒在地。
     
    当好心人将她送进医院,捡回了一条命之后,她才发现,在那个陌生得可怕的地方,家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存在。
     
    她拨通那个永远能倒背如流的电话号码。
    “爸爸,我可以回家吗?”
    “可以!”
    “爸爸,请答应我,不要问我任何问题。”
    “我答应。”
    妈妈抢过电话:“我们答应,没有人会问你任何问题!”
     
    不管你在外面的世界有多么风光,不管你吃尽了多少苦,不管你爱过多矬的渣男,家,永远为你敞开着大门。
     
    在家里,你不是孤独在外的游子,不是渴求融入群体的新人,不是依赖于爱人的附庸,你只是家里的一份子。
     
    只因为你出自这个家,这个家就永远属于你,永远无条件地接纳你。
     
    所以,总有那么多的人,打拼累了之后,想回家。那么多的人,失去恋人后,想回家。那么多的人,跟情侣闹不和之后,想回家。那么多的人,在拼到不想做出任何努力的时候,想回家。
     
    3
    生长在和平年代,已经少有人像玛嘉一样被迫离开家了,更多的人像波弟,为了一个自己执着的梦想,说出走就出走,不带一丝留恋。
     
    在家面前,我们永远可以理直气壮地选择自私,大概是因为,我们心里非常清楚,它是一个永远也不会遗弃我们的地方。
     
    也许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以为这世界都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才终于知道,只有家才是为自己而存在的。
     
    4
    我曾那么唾弃过自己的家,给自己施加了一万个不得不出走的理由,然而在梦想被现实击碎,身心俱疲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却还是家。
     
    当初那么踌躇满志,对父母说:“等我闯出一片天地,接你们一起出去享清福,咱再也不回这里了。”
     
    父亲说:“可是孩子,这里是我们的家啊!你可以远游,但家只能在原地守候。”
     
    一个人拼久了,才知道,有一个在原地为你守候的家,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我们都是自私的孩子,享受美食的时候,潇洒玩乐的时候,人前风光的时候,都以为是自己一个人在努力前行。只有在倦鸟归巢的时候,才发现,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家在为我们负重,为我们清除后顾之忧。而当世界将我们遗弃时,只有家向我们敞开大门。
     
    5
    我还记得父亲去世后很长的一段日子,仿佛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彻底坍塌。
     
    与此同时,我发现实现梦想付出了太多不可承受的代价。于是,再一次回到那座岿然不倒的老家。
     
    然而,新的装修将旧日的痕迹完全掩盖。那四周都有裂缝的墙壁,那儿时留下的涂鸦,那曾经被当作游戏界限的地板裂缝,以及那些熟悉的味道,都不在了。全被洁白干净的白粉墙壁和散发着原木气息的崭新家具所代替。
     
    万般心绪涌上心头,我拨通爱人的电话,说:这里好像已经不是我的家了。我感觉自己像棵无根的绿植,没处生长了。
     
    爱人说:那就在我的土里生长吧!
     
    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家。
     
    如果累了,就回家吧!
     
    END

    车厘子看电影:原创治愈系影评。一部电影治愈一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