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平常的心 The Normal Heart(2014)

平常的心 The Normal Heart(2014)

又名: 平常心 / 常人之心(台)

导演: 瑞恩·墨菲

编剧: 拉里·克莱默

主演: 马克·鲁弗洛 马特·波莫 吉姆·帕森斯 乔纳森·格罗夫 朱莉娅·罗伯茨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泰勒·克奇 丹尼斯·欧哈拉 乔·曼特罗 芬·维特洛克

类型: 剧情 同性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4-05-25(美国)

片长: 133分钟 IMDb: tt1684226 豆瓣评分:8.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The Normal Heart》将背景设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艾滋病刚出现的时期,以一个同性恋社群为切入点,展现他们的抗争和生活。尽管是虚构的剧本,但仍然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相似的人物事件,电影改成这样也不容易,给我感觉用词要缓和很多,可能是为了让大众更易于接受。从《Queer As Folk》、《The New Normal》到《The Normal Heart》,这些作品从标题上就想让人们意识到,同性恋不是什么会长翅膀还能喷火的恶魔,或者手指会发光的ET,而是普通人,主要的原因,是LGBT群体一直以来被边缘化,过着并不普通的生活。

    大概四五岁,当我的眼睛总往男孩身上瞄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和别人有些不一样,也没那么不一样,爱玩游戏,不喜欢上的课就逃学、睡觉,偶尔打篮球,和几个玩得好的哥们都比较调皮,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脾气有时候很爆,没人问过我是不是gay,我一直知道答案。所以我还是一个演员...工作时间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全年无休。有人觉得我话少,有人觉得我话多,有人觉得我很凶,有人觉得我很乖,除了有必要接触的人之外,我基本不理,他们觉得我很酷。

    新手演员演技差是正常的,小学时电脑坏了,我爸找懂这个的表叔来修,结果发现我硬盘里的“你懂的”影片后,跟我说那是不对的,当然我肯定死活不认那是我下的,我装无辜说是电脑里本来就有的,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小时候智商堪忧)...虽然最终他也没多讲,不过从那以后我就切断了和他们一家人的往来。我并不是羞耻我的性取向,也不是在意他人的看法,只是人都本能趋利避害,谁会想把自己的人生搞砸?从那以后电脑上锁,房间上锁,心也上了锁,事情变得简单,也变得复杂。

    所以我明白Ben为什么不为Ned出面,为什么Bruce不愿意上电视,为什么Felix会选择和女人结婚,我也明白Ned为什么对他们发火,怒其不争,他有个有钱又爱他的大哥,过着抽版税的生活,想买房随时可以买,他不在乎后果,因为压根没有后果,其他人可没那么幸运...当你有一个工作,你依赖于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又依赖于别人的决定的时候,在法律没保护你前,你最好老实演戏,这个时候我是Bruce。当有人觉得网上几乎一边倒的政治正确,同性恋就该闭嘴了,好像突然间世界就大好了,说我们在搞“反向歧视”“弱势群体暴力”,说同性恋不该允许结婚,而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这个时候我是Ned。

    随着十几年不间断地练习,我演得越来越好,外在并不需要改变什么,眼睛别乱瞄手别乱摸就行,主要是说的话要过一遍脑子,一开始会刻意回避,后来发现适当放开反而能以真乱假,为了观察观众的反应,以前同寝室的小哥说虽然不歧视,但不能理解同性恋,我说我就是,他不信说我不像,不可能的巴拉巴拉...我没接他这个话题,继续玩游戏。

    工作后去了一个地方实习,被领导安排跟着一个大叔学,聊到私人生活,我问他结婚了没,他回答已结婚生孩子,我记得他回答的方式,那种规避的意图,如果是其他人可能就被蒙过去了...这个单位还有一位中层管理人物眼镜男,这位经常打小领结的要显眼的多,但这里的多数人应该不知情。某天,组织去吃烧烤,不知怎么的大家突然起哄俩直男亲吻,结果他们真亲了,女领导顺势表达了一下观点,说她不介意同性恋,觉得只要是真爱都很好。我猜她对眼镜男心里有数,说给他听的,但包括我在场的三位专业演员,不约而同开启表演模式:我在演愣头青吃牛肉串顺带仰望星空,眼镜男在演微信飞机太好玩你们刚才说啥,结婚大叔在演尿频尿急你们先聊我上个厕所。
    这就是异性恋看得到,却没意识到的同性恋日常生活。

    在看不到的另一面,像影片里一样,同性恋有着复杂的性关系,但不是所有人。在舞台剧里有一段台词,描述了这种性关系,当Emma想让Ned叫所有同性恋停止性生活,Ned觉得很荒谬,
    Emma:Are you saying you guys can't relate to each other in a nonsexual way?
    Ned:It's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For a lot of guys it's not easy to meet each other in any other way. It's a way of connecting — which becomes an addiction. And then they're caught in the web of peer pressure to perform and perform.

    从联系同类到成瘾,究其根源只有俩字:孤独。我相信很多同性恋都感同身受,大部分人依然渴望爱情,即便不渴望,来了也不会拒绝,但在一个不能结婚的国家,一个官方谈同性恋还很敏感的国家,很难有什么结果。朋友A作为我最早认识的一个,毕业就选择了和女同闺蜜形婚;朋友B觉得还可以再混几年,到时候再找个喜欢他的女人结婚;朋友C没什么计划,和男朋友先谈着,走一步算一步;至于我,谈过的都以对方要找或已经有女友而告终,所以出国会是我的选择。

    Men do not naturally not love.
    They learn not to.
    Felix这个角色恐怕是和观众最有共鸣的一个,始终在生活中挣扎,对待感情认真,有过一段很长的感情,但因为对方想找个更年轻的把他甩了,曾妥协和女人结婚,离婚后连自己孩子也不能见,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纽约时报记者,在大家看不见的另一面,他也在用他的方式寻找爱。他是喜欢Ned的,至少是喜欢他的外在,不然之前也不会跟着他进小房间,在接触后,发现Ned也喜欢自己,至少喜欢自己的外在,还和自己有共同的喜好,这才有了床上哭的那段,紧握的拳头终于松开,他决定在Ned身上赌一把,也许这会是他一直想要的。

    影片一直在谈艾滋病,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是借着与艾滋病的抗争谈性解放、歧视、漠视、平权、感情等方面,展现同性恋所生活的环境。

    因为怕受伤,我们学会不去爱,可也希望有一天能够遇到对的人,享受平凡的浪漫。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每天都在寻找明天的出路,一个人守着秘密坚强着,终究不过是颗平常的玻璃心,摔了也会碎一地。
  2. 费城故事过去二十年,同性恋运动的书写俨然重点已经从现时的抗争转向了历时的历史化叙述,可喜可贺。

    从《费城故事》到《王尔德的情人》《我爱你莫里斯》《断背山》再到《平常心》,如今各大或独立或主流电影节gay片儿遍地开花,随便一个腐妹子都能说得出比这多的多的讲同性恋的片儿,无数花季少年少女在全世界最大的同性交友网站——哔哩哔哩【此处有梗】用一条条弹幕表达了对这些片儿的感想:虐得胃疼或萌得肝颤。不聊专业,不聊学术,不聊各大电影节这些电影的斩获,我们就来聊聊这些电影。

    歧视同性恋早就跟重男轻女种族歧视一样变成了政治不正确的典型标杆。所以早先的电影里大多也在讲世俗的眼光给无辜的恋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磨难以及他们或有效或徒劳的斗争。要么讲讲他们和家庭,和传统的碰撞,或温情或残酷。总之,就如同好莱坞电影里出现的黑人一般都不可能是反派一样,几乎没有导演或者编剧愿意来完成一部抨击同性恋的片子。总之一开始的同性恋影视作品都在讲哎呀我们不能歧视同性恋呀。

    今年HBO的Looking在微博上血雨腥风地刷屏了很久。Looking很多人喜欢,对我来说基本上是14年十佳之一。我是小乔粉我的排名可以不算作数,可是即使抛去了同性恋的方面不谈,Looking真的足够动人,其中的桥段谁说不会出现在异性恋的身上,看的时候无数次我都想起了《欲望都市》,并不是因为情节,而是因为看得时候往往会感慨,感情的事其实说开来不过这些桥段,来来回回排列组合就是每个人以为自己独一无二荡气回肠百转千回的心事。你看同性恋终于可以开始讲日常了,不用每天歇斯底里的抗争,不用动不动就谈到生死。有困扰,但更多的是普通人日常。我们还有《极品基老伴》这样暖心的日常。

    《平常心》我期待了很久,毕竟有谢耳朵还有孔雀还有男神的男神噜噜【此处又有梗】。一开始我有一点激动,又有一点杞人忧天的担忧。毕竟单纯的真人真事改编和写历史是两回事。无疑,取材于同志运动史上里程碑事件的《平常心》从题材上来说就不可能是一部仅仅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即使导演想这么做。恐慌和疾病本来就是无关性别,无关性向的事。就如同身份认同并不是要刻意保持不同也不是要刻意趋同,而是意识到【我们有不同,那也没关系我们都是一样的】。就像电影不刻意淡化性关系的混乱,也不刻意强调艾滋病开始传播时候人们的恐慌。开始孔雀说,我只报道那些同志的设计师,模特,艺术家。到最后医生对着病床上的两人大喊说他们是如此的相爱。不知不觉间其实已经完成了一个巨大的转变:从他们是不能相爱的,到我们要允许他们相爱,到我们要支持他们相爱,到他们相爱了,我们知道而已,如同片名——平常心。

    刷这部片子的人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有个共同的最近很火的名字——腐女。讨论腐女的学位论文都已经有好几篇了,虽然写得都挺扯淡,但不可否认这个群体也成为了一个公众注意的对象。之前有人问我说你是腐女吗,我会说我不腐,而现在有人问我的时候我会反问:“定义腐女?”

    朋友去年从费城回来,聊天时候无意间跟我提到说你看,《费城故事》拍完也就二十年,世界上支持民事伴侣或者同性婚姻的国家已经有那么多了,我对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信心的。是啊,我们为什么不对这个世界充满信心呢,奴隶制在法律上的彻底废除用了几千年,妇女用了一个多世纪获得了参与政治投票的权力,世界越来越小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期待几十年间同性婚姻就能彻底合法化呢。

    其实这根本不是一篇影评,这只是一篇写论文写神经了半夜刷完生肉的碎碎念。有人问我说你为什么要做同性恋研究,你为什么要研究性,你为什么要读博士,你为什么是个腐女。其实,冠冕堂皇的讲,我们每个人都是少数群体。社会怎样对待同性恋,其实就在怎样对待腐女,女博士,大龄未婚青年,丁克族,当然啦不止女性,还有那些所谓的“窝囊”的男性。我们都在承受着同样的压力。而人类不同群体的自我认同史告诉我们,其实呢大家都知道彼此不同,但是我们一样,没有谁比谁优越也没有谁比谁低劣。不用避讳不用掩饰更不用嘲讽,这才是文明社会。

    ————这是发完神经的分割线——————————
    乔果便当的好快噜噜出场那件衬衣好轰骚Jim大部分时间都是严肃脸儿好萌看到萝卜丝儿阿姨就忍不住想到她侄女男朋友不过阿姨老了好多啊不开心孔雀美爆了虽然很虐但我还是要去舔屏谁都别拦着我。

    完。
  3. 只是观后感,不是影评。

    《平常的心》,很长一段时间没看过这么喜欢的片子了。

    想看看2600多条网友的短评和50多篇长评,看别人对这部电影的想法和评价,看了几十条,有一条说“一个严肃的题材没能表现出该有的沉重与情感厚度,平庸又矫揉,琐碎没有重点”,就不想往下看了。我不找共鸣,管别人怎么看呢。他们大概是带着学术的眼光去看,而我作为一个跟电影专业无关的人,一直只是在电影里感受能打动我的故事,或者镜头、台词。

    电影一开始就吸引到我了。吸引我的不是同性恋济济一堂在火岛开狂欢大派对——应该叫彩虹岛,跟现在的泰国差不多。我对这种派对没有兴趣,年轻时没有,现在也没有,人群会让我窘迫,虽然别人根本不会把目光放我身上。我不想融入,或许更想拿机关枪突突突像水枪一样扫射。吸引我的是男主角内德。我跟内德一样,看到只穿泳裤的好身材从身边经过,会把刚解开的扣子再扣起来;去海滩是穿得最多的那一个;别人在“舞池里翩翩起舞”隔着裤子摩擦肉体,我只在旁边看,帮朋友看看包、手机什么的;朋友叫我跳舞,我就朝他们摇摇头。我就是跟内德一样无趣。

    内德置身热闹边缘时,那脸上的寂寞太迷人。我爱死这个男主角了,他激进,容易愤怒,那又怎样,他对爱人无可挑剔地好。即使是把以前爱的人在淋浴下抱在怀里,嘴上却说我也恋爱了(和菲利克斯)。得到的就是比得不到的好。

    内德几年前还会去浴室猎个艳,在那里跟后来的男友菲利克斯有了第一次深入交流,他却全忘了。菲利克斯一直记得,记得内德说的每一句话。你大概也有这样让你念念不忘的炮局吧,日后想着能开盖再来一发。现在同志浴室少了,不比当年欣欣向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约会和约炮的方式、场所。年轻一代大概也就知道杭州天德池,本地有哪些浴室说不出。不知道有没有人怀念浴室文化。

    此前内德一直喜欢布鲁斯。一厢情愿是很常见的事,我干过,估计以后还会干。布鲁斯长得帅,身材好,光彩照人,没有人不愿意跟他,连主席都一致认为该由他当。我却不喜欢他。不觉得他有吸引人的地方。其余每个人我都喜欢,包括艾玛,这个只是希望同性恋们收敛一点,却被骂婊子的女人,她浑身散发着力量和光芒。

    我曾经跟一个感染者互有好感,接触了一段时间,我认真考虑后觉得,可以试着和他在一起,相处看看,在一些方面多照顾他是没有问题的。我不介意对象是感染者,依然会亲吻他的嘴。他刚开始同意交往,后来反悔了,觉得跟非感染者交往压力很大,对我不公平,没有健康的未来,他去找了个跟他一样的感染者,他说那样的关系才会长久。结果还是没能长,一个月就黄了,找我聊天,话里有话想复合,我装作听不懂。我的立场没有变,如果对象真的感染了,我还是爱他,照顾他。有一次跟别人开玩笑,说恨不得喜欢的人是感染者,这样就少了很多情敌。哈哈笑过之后,特别失落,其实就算他是感染者,也有很多人争先恐后要排队跟他上床搞。你别不信,你在jack’d上放几张很棒的假照片,资料里写你A了,求约炮的私信照样如雪花般纷至沓来塞爆你邮箱。

    时常看到一些人把艾滋病说得好像没什么大不了。这样说的人如果是感染者,那是他心态好,如果是非感染者,那我想,还是多认识些感染者,跟他们做做朋友,见见病床上的人,经历了生离死别再来说吧。

    生病就是一件沉重的事。

    三十年了,同性恋的世界还是那样,几百万人纵情享受性,他们觉得性是自己的全部,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性,整容、健身、护肤、打扮、吃饭、上网、交谈、挣钱、聚会,都是为了滚床单,跟不同的人滚。这可能是生活的最终形态。收敛?“那样活着还有什么劲?”

    有句台词是“如果你无法打败他们,那就加入他们。”我懒得去讨好谁,刻意做什么去吸引别人,我选择疏远。

    最后,就说说影片最后半小时吧。立个遗嘱都那么感人,更不用说在病床上亲友见证下的结合仪式了。哭得我差点断气。终于体会到了哭晕在厕所这几个字的分量。内德还是像以前一样,坐在翩翩起舞的人群边缘,依然要一个人继续生活,多了怀念。

    陪伴,是比性更美好的事。
  4. 不知道为什么,这篇影评最近突然多了好多人看。这应该是我将近10年前写的了吧,之前有太多不成熟的想法和内容,现在看起来真的好羞耻。虽然现在删掉了,但如果之前有看过,觉得有冒犯或者说觉得写得不好的地方,在这里先给大家道个歉哈!

    分割线————————————————— 先说点题外话吧。从高中开始身边就有很多要好的朋友是弯的,平常接触起来也没什么不同,不明白为什么老有人会谈之色变讷? 老早知道了这部片的卡司,一个个全是我喜欢的。Sheldon,绿巨人,孔雀…之前还跟别人说过,如果孔雀来,一定能掰弯我,哈哈! 开头尽管有些伤感的离别,但总体还是欢快的。看到孔雀出场的一瞬间简直惊艳了啊!刚觉得他最近胖了一点没那么好看了呢。实在是…太风骚,对,想不到别的词形容他了。看着他们这样腻在一起,看着孔雀那小鸟依人般的表情,看着马克说,“you are too good to be true”, 连我这个直男都开始羡慕了。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难过的呢,应该是从市长婉转地告诉他们不愿意帮忙,从谢耳朵在葬礼上的那番讲话开始的吧。看看时间,刚好是过半。 说实话从Jim一出场开始,只要听着他的声音就让我十分出戏,然后到了葬礼那场,看着他声泪俱下,终于把出戏的我拉了回来。什么叫演技啊!真的是那种,“今天我们为他们立碑,但是明天谁为我们刻字”的悲痛、无奈和恐惧。那句无奈的,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帮忙?“they just don’t like us”真的是…不知说什么好了 也许有人觉得,作为一部有关gay以及政治题材的电影,剧情来说并不出彩,泪点也有点俗。对我来说吧,同性恋题材的电影看得不多,整部电影我的泪点是两个,一是他们两人的爱情,二就是那些恐同者的无动于衷。 他们两个,才甜了半个小时左右。看到孔雀染病开始日渐消瘦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曾经如此炫目的他,到最后还是给疾病折磨成了这样。不得不佩服演员的敬业,听说他为了这戏减了差不多40斤,为了不让孩子担心,那段时间还不敢住在家里,好莱坞的演员就是赞。 看到最后,看到他哥终于认同他了,看到他们在病房里结婚,他一遍又一遍地说着 I do, I do, I do…看到他穿着他曾穿过的外套去耶鲁大学的 gay week,把自己2个月前的承诺兑现了,真的又是流泪。谁规定了直男,就不能为这种爱情感动呢? 至于最最最受不了的,还是里面各种恐同者的反应。 飞机上那场戏,是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掉眼泪了。(当然,美剧不算)。因为歧视艾滋病人飞行员甚至不愿意起飞?人家都病成那样了,没人去想着帮忙?看到飞机上其他乘客的表情,看到病人最后死了以后都不能有个好归宿,只能用垃圾袋装走,真的是绝望了。 这部片赞,很大一部分是要感谢演员。每一个主演都有一段show自己演技的机会。印象最深的就是茱莉亚罗伯茨说服上面资助自己对艾滋病的研究。整部电影,就两个女生。主角的话就是只有她一个女的。看着她独自一人为同性恋团体争取权益,简直心痛。 多的,我也真的不太会说了,肯定有更多更有阅历或者更学术的人能写出更有深度的东西。想说的就是,有力的故事,绝佳的演技,铸成了这部年度催泪大戏。

    我是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要恐同呢?还是说…我的接受能力比较强?gay怎么了?他们好看,爱干净,有品位,又不会吃了你,有什么好怕的。 我就很想看到电影拍这个,可惜没有。比如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这是同性恋群体的病,于是恐同者无动于衷,等到第一个异性恋被感染的时候,大家会是什么反应呢?我们只能自己猜测了。 我还记得断背山,(应该差不多年代吧?)记得那个时候同性恋是要给打死的。好在现在越来越开放了,越来越多的明星出柜,越来越多腐女,嚷着“烧死那对异性恋”啥的…不过我想说的是,电影的名字叫平常心,我觉得应该就是平等对待gay吧,现在这样,还不能叫平等。 我的梦想就是,当有一天,一个人站出来喊,“我是gay”的时候,大家不是像以前那样恐惧,也不是像现在这样欢呼支持,而只是平平淡淡的一句,“哦”,那才是他们gay需要的社会,那才是真正做到了 the normal heart。 再补充一句吧。看到一句话也是说得很有道理。什么时候,涉及同性的电影,不再死人,而是尽力表现他们生活在一起后最庸常的烦恼,那宽容的,平等的一天才算是真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