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爱之闪电 愛にイナズマ(2023)

简介:

    讲述26岁的折村花子(松冈茉优 饰),在儿时梦想·电影导演出道前,被卑劣的制片人欺骗而被夺走了企划。处于失意状态的花子,以完全看不懂气氛的男子·馆正夫(窪田正孝 饰)的鼓励为契机,将10年以上音信不通的父亲(佐藤浩市 饰)和两个哥哥(池松壮亮·若叶龙也 饰)卷入其中,开始反击不讲理的社会。

演员:



影评:

  1. 热爱、认真、不妥协,充满活力,但绝大部分情况下没什么话语权,经费不足,是新人导演典型境遇。花子就是这样的女导演,有点资历的副导演酒后想要潜规则她,她无声中挡住门拒绝了。更悲催的是剧本被偷,她选上的演员也一起被踢出。

    “你觉得我除了演戏以外还有什么事该做吗?”无数演员、编剧、导演等一切创作者,或多或少都曾迷惘过、怀疑过自己的理想,不论最终他们是否还在坚持。

    在宰杀厂工作的正夫有时会停下来看着这些挂着的还未拆解的生肉,有天看到了寄宿在他家的演员朋友自杀了。这两段都拍得很平静,甚至可以说有点大师级气质的感觉。有人问我什么叫有追求的电影,其实看过一眼便知, 想法与尝试是拦不住的。

    整部电影,前半部分稍显拖沓,结尾加戏有些冗余,技法上也粗糙,画幅关于虚实结合对比分析略笨拙。但有了上述片段,以及电影核心部分是真诚的,值得鼓掌。

    废话不多说了,每次看到上限高,但成品一般的电影就忍不住要改进下:

    先把电影分成小卡片

    1,一个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开始女主日常。(插入很短的男主日常)

    这段戏为了强调女主的性格与坚持,篇幅过长,应当精简。

    2,女主和制片人、副导演的拉扯。

    这段戏为了铺垫女主被踢,但谈话过于多,应当精简。

    3,详细介绍男主。

    4,酒吧两人奇遇与奇谈。

    123是为了铺垫4,让4这场戏显得离奇又可信。1234都有技法过于单一、冗长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最笨也是最难的:改剧本、精简剧本、加强技法;第二种是采用倒叙的方式加快节奏,比如把8拆分成两段,一段放在电影开场。这样可以把12356打包起来,很多戏直接省去,比如15可以完全省去,236剪在一起。

    5,女主开始彩排。

    6,女主被踢,她的男演员也是男主的好友自杀。

    7,女主与男主的对峙,男主表白(精彩)。

    8,回老家拉父亲拍。

    9,父亲与男主交谈。

    10,两个哥哥因父亲电话通知,一起回家参与拍,质疑与对骂。(这场戏非常精彩)

    11,吵架后的缓解,引出母亲的话题。

    12,家人开始行动。男主再次表白(精彩)

    13,手机业务营业厅与诈骗电话。一家人团结铺垫。

    13、14、15删去。

    14,鱼店老板讲出父亲的秘密。

    15,一家人团结起来对电话诈骗分子出手。

    16,家人和解。

    17,大哥不满领导与合作伙伴说他妹妹。(插入父亲与二哥的对话)

    18,家人一起拍。

    19,送别与告白。

    18与19处理起来非常麻烦,一般情况下可以只保留19最基本的信息,将18留作结尾。但本片男主向女主告白的两段非常精彩,19里面有个女主的回应:相互拍。也算是首尾呼应,而电影的主体是亲情,如何将这份爱情融入到亲情中而又不抢戏,避免冲撞两者累积的情绪,需要通过技法,将父亲视角过渡到二人视角,需要在16的时候留铺垫,多一组父亲观看男女主的视角,暗示二人的爱情在这家人的磨合中已经融入这段亲情。

    下午其实当爆米花来看的,看剧情简介有关于拍电影的内容,多了兴致,加上演员阵容也是演技派,导演挺真诚,也有自己的追求,对于尴尬、神经质场景把握的很好,台词也写得不错。至于不足部分,如何精简内容、提高技法是所有导演毕生都在努力的。

    另外,也可采用完全相反的思路,扩充母亲、父亲的故事,大哥二哥的故事,男主的故事,用女主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做个6-10集的剧。

    以上是刚看完,我的初步想法。

  2. 很喜欢开头,能着眼拍摄日常生活中可能无人关注的小细节真的很吸引我,也很喜欢电影中的一些拍摄细节,比如一家人挂在窗边的口罩特写、父亲听到别人跟子女说出当年真相时不好意思低下头苦笑、屠宰场昏暗灯光下吊起来滑动的牛的尸体和回家后看到朋友上吊在阳台上的对比,还有黑暗中拥挤的城市灯光… 拥抱是确认彼此存在的方式,拥抱就是为了告诉对方“我在”。 总有些东西不像剪辑电影可以轻易剪掉,人的存在和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羁绊也没办法随意抹去; 释怀和原谅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选择都不受伤的那种就好了。 整体逻辑有点松散拖沓,但非常喜欢演员阵容,mayu依旧是坚强与脆弱的结合体,演技细节让人安心;被吐槽“读不懂气氛”的masa演出了无敌的憨憨和真诚,1:41:56拥抱父亲那段真的心头一颤;壮壮(跟戏份不多的社长高粱)认真说的那句“不是因为他,是因为你侮辱了我妹妹,说我无所谓,但你不能瞧不起我妹妹”很让人印象深刻;37:50太贺空降真的太可爱噜!“今天也是痛苦的打工人,我好想死”说出了我的心声;若叶龙也呆头呆脑沉默寡言的样子太适合天主教牧师了;佐藤浩市苦情到略有一丝搞笑,很符合东亚父亲的形象,有些东西可能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刻在骨血里的。

  3. 非常难评的一部电影。

    首先,它有很多明显的缺点。

    比如前后两段太割裂。前半部分讲电影业界和男女主邂逅,后半部分又把所有重心转回女主家庭。核心场景、主线人物全变了,哪怕有意拆分成七小节都弥补不了观感的撕裂。

    比如主角人物前后不协调。女主在前半部分抱着「我一定要拍电影」的激情和信念感,到后面轻描淡写,松冈茉优好不容易演出来的可爱的棱角和执念都不见了。男主的戏份在家庭群戏中大幅弱化,洼田正孝前面处理得如此成功的边缘人形象,一下子削弱,变得普普通通了。当然,这不是演员和表演的问题,是剧本的问题。

    还有一些诡异的制作,比如女主大哥从教堂接上二哥,开着宝马回家,我知道这是在棚里拍的,后来ps的,但车外的景色效果也太假了吧。还有一些冗长的、甚至在反复絮叨的台词,感觉导演哪怕多花两分钟润色润色剧本,都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


    说完这些意难平,再来讲讲为什么这部片子那么多问题,我依旧前后看了四遍,仍感觉意犹未尽。

    首先不管喜不喜欢,这部片子的情绪是特别充沛的,最核心的就是贯穿全片的愤怒。

    这种愤怒不光体现在花子对电影行业的愤怒、对家人的粗口,全家人的吵架里。观影时,我们也很容易代入角色,对副导演的行径产生愤怒,对电影业界产生愤怒,对那些不管别人死活赚钱的混混感到愤怒。特别说一下,三浦贵大演得真好,好久没在日影里看到如此可恨的角色了。

    而且,这种愤怒,是导演石井裕也这几年来作品一贯的基调。

    我很喜欢石井裕也。他的《编舟记》《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不少朋友也很喜欢,都是技法成熟、完成度很高的艺术性电影。此后,他的电影有一个明显的走向,就是越来越关注社会议题,关注抽象的生存和哲学层面的问题。比如《茜色如烧》,比如《月》,这两个片子的主调也都是愤怒。

    再比如这部《爱之闪电》,据说是石井花了2个星期,突然源泉奔涌,一气呵成写完,再临时组建演员班底拍出来的原创剧本。他的想法非常朴素:彼时疫情还没完全结束,想记录身处疫情当下的真实感受,包括去思考日本政府那些令人质疑的政策。因为石井发现,人真的会很快就遗忘,事实也的确如此。

    这就造成了一个观影壁垒:你需要身处这个社会之中,对他作品想要揭露的问题有切身感受,才能有共鸣。比如,影片里特别核心的意象,那个滑稽的「安倍口罩」。再比如日本的电影行业到底有多残酷。还有日本国民性的问题,比如花子一直讽刺父亲爱伪装、一直在演戏,喜欢回避、不愿意面对,如果不太了解,就很难直观感受到这个片子的辛辣。

    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因为石井借角色有太多的话要说,太多的愤怒要表达,所以越来越不顾及作品的可看性、故事性,设计大段的人物对话。一方面,这受制于表达主旨的客观原因,一方面,也是石井自己本身的创作短板或者是他无意解决的地方。

    不过,本片就花了2周写剧本,本子问题多也很正常。石井裕也稍早一点拍的那部《》,太贺、若叶龙也主演,剧情完全垮掉。我查了资料,说导演就花3天弄出了这个脚本,鬼才能写出来好东西呢。

    就从豆瓣评分来说,石井裕也这几年的作品没有今泉力哉、松居大悟的新片接受度那么高,更不要提和大热的三宅唱相比较。有意思的是,《爱之闪电》这个片子莫名在日本观众的评价体系里相当高,在Filmarks(近似于日本豆瓣)这个片子评分在4.0(差不多相当于豆瓣8.5+),在所有石井的影片里评分也是最高的。很多豆瓣高赞的那些日本口碑电影,评分也没有那么高,一般3.8、3.9就算是很不错的了。

    日本国内,关注作品艺术性和社会性的电影旬报还是一如既往在给石井认可,除了早年《从川底问好》《编舟记》《夜空中总有最高密度的蓝色》高票入选之外,这两年《茜色如烧》和《月》也都有上榜十佳,名次都还算靠前,《爱之闪电》离前十也就差一点,惜败,说石井是旬报宠儿也不过分。

    这也是我特别感慨的,石井裕也从年少成名,成功拍摄出好几部剧情片之后,已经在日本的社会批评、国民性思考的抽象问题方向越走越远,这也为他获得了一批忠实的本国观众,在日本各种层级的评价体系中也表现不俗。但他很难像三宅唱、滨口龙介等关注更普适性话题的导演在国外收到同样程度的认可,这是他的题材和风格限定的,确实也因为他有时出活比较糙,优点是真诚,缺点就是bug多,让人又爱又恨。


    最后,我简单罗列一下看《爱之闪电》这部片子需要了解的一些「后疫情时代」的社会议题,未必全面,欢迎补充。

    政府层面

    • 「安倍口罩」是日本人尽皆知的丑闻,现实中发的口罩就是那么一点大,很鸡肋。好多影视剧都讽刺过。故事通过男女主角的酒吧对谈,还专门计算了口罩生产仓储成本,高到难以置信。
    • 那个被血浸湿的口罩,正是白底红圈,日本国旗的意象,讽刺到位了。
    • 各种政府的防疫补贴也漏斗百出,有的企业杯水车薪,有的企业干脆靠补助就能过活。故事里多次提到。开场制片人、副导演之所以去花子家喝酒,就是因为好多餐饮店倒闭了。而酒吧吊灯也是个有趣的讽刺,店主获得了太多补助花不掉,只能装个新的高级吊灯。

    市民层面

    • 新冠之后的日本自杀率情况我没有查官方数据,但因为新冠自杀的大有人在,加上疾病肆虐,所以剧中说人命被视为很轻贱的事情,尤其是小人物的生命。落合之死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设计。
    • 日本人一贯的看客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故事开头有人要跳楼,路人带有某种幸灾乐祸的成分,甚至巴不得他跳下来。虽说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事情,但我想这个设计应该是导演在新闻或社交媒体里真实亲历或听闻的,不然他不会借花子之口一再强调。
    • 电信诈骗层出不穷,只要昧着良心,就可以践踏别人的生命去赚钱。这个在很多影片里都有,而且不是最近才有的事情。尤其日本老龄化社会,不少犯罪机构去专门搜集老年人信息,集中诈骗,比如《啊,荒野》,一开头就说主人公之前靠的是这类诈骗营生。再比如《纸之月》,设定在上世纪末的银行贪污犯罪,也是专门盯有钱的老年人。本剧里用普通市民去办合约取消,被左右为难,而几个社会混混轻轻松松就用电信诈骗月入千万来实现讽刺。
    • 人们瞬间就遗忘了疫情的存在,不再戴口罩。这个不用说了,我们也都能共鸣!故事里有一个很直接的对话,是通过饰演父亲的男演员拍完后和女制片人的对话提到的。
    • 故事中讲到,由于新冠,国民体检率持续降低,医院难以维持。由于无法向剧组直接收取场租费,需要对方提供五个人体检,并为此支付价格。这一点我之前没看过类似报道,但觉得很讽刺。

    电影行业

    • 电影业是一个残酷的行业——制片人直接说出了这句台词。但凡了解日本电影业的朋友,就知道日本真人电影制作的预算有多低。之前听过一个非官方数据,一个5000万日元成本的电影(250万元人民币),就不算小成本电影,可以请到许多顶配的一线演员,而这些演员的片酬在整个制片成本里占比,可能是相当少的一部分。可以想想,像本片里,请了那么多大咖客串,他们所有人加起来的总酬金可能也比不过我们一个小花一天的薪酬——不对,这个薪酬都够日本知名导演拍一个正经发行的片子了。
    • 靠拍电影赚钱是一个笑话,副导演嘲笑花子的这句话是事实。电影导演和无业游民一样被迫欠房租,被房东催债,这都不是在瞎说,毋宁说,放到石井裕也这些相对成熟的导演拍片早期,情况也没有好太多。除了极个别已经混出来的国际名导之外,导演赚钱就是个笑话。而且日本电影界容错率很低的,导演拍了一个不太成功的片子,搞不好后面直接就再也没片子拍了。
    • 日本电影没钱,搞电影的人没有艺术性,所以根本没法和韩国电影相比,池松饰演的大哥这句话,就是石井心声吧,毕竟投资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没法比啊。

    导演个人层面

    • 剧中副导演一直在强调电影中的一切都要有意义。没有意义的设计是不能要的。——这个话题应该是石井近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亚细亚的天使》访谈里也在讲,他觉得世界每天发生的事都是无意义、都是无法用常理去思考的。花子有一句台词说:她拍电影,拍《消失的母亲》没有什么意义,就是想要说出自己心中「もやもや」,那种朦胧的感觉,换言之,就是一种创作欲和表达欲吧。
    • 话说回来,石井裕也拍《爱之闪电》这部片子,说到底,未必就有什么微言大义,结构、人物、细节也都不是精心设计。他可能也是和女主一样,就是心中有话憋得难受,快速写了这个本子,恰好又有行业知名度,能够迅速拉拢那么一群超级演技派给他助阵,一拍即合,就有了这部电影了吧。
    • 副导演吐槽《消失的女人》这个剧本中对待世界、对待生命的态度过于浅薄。讲花子这个导演没有经历过生死,价值观肤浅。——这一点应该是石井自己辩护的话,和他自己的身世有关,他幼年丧母,所以很多作品都有突如其来的死亡,这是个人经验里的很重要的一个维度。

    国民性层面

    • 每个人天生都是演员,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表演(隐藏、欺瞒)。这是日本人典型的国民特色,客套礼貌的外在之下,其实可能隐藏着很多想法。但是就是没有人把它们说出来,如果说出来,引发尴尬,就变成了不会读空气,也是女主角一边吐槽男主,一边实际上很欣赏他的一点。这个话题很多朋友都了解。
    • 另外,家族或许是当代人困境的某种「居場所」。与家族团聚、与家人拥抱,或许是当下我们可以确证自己存在的方式。故事最后看似给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结局,因为在我们的观影体验中,日本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擅长拍这种家庭题材,而且很多电影最后都会弄得很温情。石井裕也在《爱之闪电》里兜兜转转这么一圈,最后也是把解决思路搬回了家庭,但我个人觉得他倒不是偷懒,而是花了不少时间去反思家庭结构、家人的疏离、父母和孩子之间、兄妹之间缺乏沟通等这些问题。包括大哥的职场戏,二哥最后的教堂戏,也都体现出每个家族成员各自的成长。怎么说呢,虽然倒没什么惊喜,但应该也算是一个真诚的「后疫情时代」的生存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