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記述,向分三體:一為紀傳,如「史記」之類。一為編事,如「通鑒」之類。一為紀事本末,如「通鑒紀事本末」之類。近年來東西文化已相溝通,專史如文化史,文學史一類著作,亦稍稍採用其他體制,或詳其源流,或紀其衍變。或以時代為背景,或以社會作反映,繪聲繪影,夾敘夾評。但無論其體制如何變更。而「春秋」褒貶之義,自為不易之原則。中國戲劇,通常取材於歷史故事,其得諸稗販,襲自傳聞者,固多不盡不實,難免貽笑通人。然其體制實仿「紀傳」或「本末」而明寓以褒貶也。 戲劇之為物,自舊日中國人眼中視之,不過因其聲色足以娛人,可作無聊之消遣。至其本身之含義,雖有人作大聲疾呼,亦皆認為不足輕重,而有識者則以為「鑒往知來」,其功用似不當在一般歷史記載之下。蓋歷史記載,惟讀書者能讀之。而戲劇之下扮演為「演古」,自非無見。而戲劇之定義,據哈密爾頓(Clayton Hamilton)「戲劇論」謂:「戲劇,是一段特意做來在舞台上,觀眾之前,用優伶來表演的故事」。其「特意做來」,雖與中國舊有戲劇之取材歷史故事微有不符,而所謂「故事」,自為業成過去之事實,其中固仍含有歷史意義也。 中國戲劇既多取材歷史故事,具有前進意識者,或不免視為玩弄骸骨,實則劇中人物及故事結構,不過為傳達作者思想之工具。譬諸繪畫之寫生,其描摹之對象,或為活潑之生物,或為靜寂之建築物。其建築物有時為荒塔,有時為古廟,形態雖各不同,而作者之精神仍能一意貫注。故中國戲劇取材歷史故事,雖為傳統上之法則,而敬忠敬孝,其所收效果並不因其為歷史故事而減色。反之,其故事看無根據,雖理由極端充分,佈局極為周密,或詳載時地,或附註來源,在觀眾心目中,有時仍被疑為杜撰,因而減少其信心,此無他,中國舊有戲劇對觀眾之印象較深耳。 話劇在中國,雖為近代產物,雖除不動鑼鼓,不帶唱詞外,其與中國舊有戲劇不同者,以編劇言之,則為分幕,以舞台言之,則為佈景,以動作表情言之,則為接近自然而不作過甚之誇張。至於本事之結構,人物之安排,排場之穿插,情緒之表達,初不因範疇不同而各異其趣。話劇故多「特意做來」之故事,但歐美戲劇亦常從歷史取材。換言之,「特意做來」之故事,不必皆為上選;歷史上之取材,不必皆為駑下。蓋戲劇之為戲劇,在能扮演於舞台,劇本之取材與編製,不過為全程中一階段。其間如舞台監督,導演人,皆各有其調度,迨經粉墨登場,則一切表見,又當屬之分飾各項人物之演員,及後台一切有關係之職員矣。然而,戲劇之全程猶畢達。其不可或缺之一條件,厥為觀眾之鑒賞與批評是也。關於此點,固不獨戲劇為然,即其他藝術品,亦莫不以此為重要關鍵。話劇之取材於現實生活者,誠能對症下藥,予社會以正面之針砭。而鑑古觀今,歷史故事自亦可作吾人生活之反映。骸骨而付以靈魂,栩栩然仍為生人也;生人而靠而全無活力,默默然仍為骸骨也。矧環境如斯,不容作正面之抒發,計惟有作「奪胎換骨」之舉,以期警覺各人之良知,世不乏有心人,必當有以鑒此微忱也。 電影之形式,自其表而觀之,似與一般戲劇略有不同,而「舞台上」之定義,尤不適用。然而,其為「表演故事」,則無異致也,若必欲以電影與戲劇互作比較,與其謂戲劇能以演員之聲容笑貌直接訴諸觀眾,毋寧謂電影能打破空間之限制,而能以其他方法作時間上之表現。則電影雖為平面之寫真,實從立體之表演而攝製,其被人目為第八藝術,殆非無故。 舊有人目電影為「白日造夢」,其情形固相近似,但既為夢境,終有醒時。本人此次所編「李香君」,為佳夢,為惡夢,則知之者其惟賢明之觀眾矣。
金星第一砲——「李香君」偉構完成
申報遊藝界 主編 寄萍
金星影業公司創立之後,第一部鉅片「李香君」,於極端審慎的編導之下,攝製完成,作為處女的出品,正是一件很可欣喜與紀念的事。「李香君」這部戲,曾在中旅劇團演為舞台劇,以其劇情緊湊,意識超特,轟動整個孤島話劇界。譬如楊文聰畫扇,血淚交流;侯朝宗失節,悲憤填膺;李香君嘔血,悽愴入骨;馬士英亂國,天人共憤;阮大鋮貪功,廉恥盡喪!這幾個場面,已經夠悲壯了。金星公司創業於此時此地,居然抉擇有意義的劇本,搬上銀幕,再加以必要的煊染,我知銀幕上的「李香君」,比舞台上的「李香君」,必更獲得萬千觀眾的擁護,這是無可疑義的。其次,金星當局諸公早就保證以提高電影水准,復興中國影業盡其神聖的天職,我於此預祝金星事業成功。
推薦「李香軍」
新聞報藝海 主編 吳承達
在民間片風起雲湧之際,金星公司獨以「李香君」為牠第一個產兒,這足見金星公司態度的嚴正,而站在藝術的立場上,貢獻一種時代所需要的東西。 「李香君」劇本在舞台上演時,頗得輿論界好評,因為牠有一個激昂悲壯悱惻動人的故事。劇本結構的精密,人物描寫的細致,對白的生動而帶諷刺,再加以演出上良好的效果,自成為一支警世動人的戲劇。現由周貽白先生將原劇改編為電影劇本,加以優美的攝影配音,則亦必成為一部美好的影片無疑。 在孤島淫靡的氛圍中,「李香君」好比是一盞黑夜中的明燈。牠告訴我們國可以破,家可以亡,但人心不可以死,靈魂不可以出賣。在忠孝不能兩全的環境下,我們應當盡忠而可以不盡孝。因為盡忠就是盡孝,在國家危急的時候,男兒應以身報國而不顧兒女之私,女子即不從軍作戰,亦應克苦自勵,盡其一己之責任。無論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中,如何重大的威脅下,皆當忠貞自守,不妥協,不投降,不屈服。李香君以一個妓女而能深明大義,具愛國熱忱,勇敢的反抗惡勢力,斥罵一班喪心病狂認賊作父的廟堂人物,誰說她只是一個妓女呢? 李香君和侯朝宗的形態中,固是佳人才子一流人物;但本質上,李香君是一個時代的女兒,她不是一個依從順服的奴隸性的女子,就此一點,她已異於民間片中一班千嬌百媚的群釵,而足為我們敬仰了。
李香君的血和淚
吳村
李香君,她為了不願嫁給奸賊,流了鮮紅的血,她為了憤懣情人失節,流了悲愁的淚。啊啊!他終因流盡血和淚而死! 這樣的女性,在我編導中的電影,可稱為最尊崇最可愛的一個。 我很願意發見新李香君,我深信新李香君的血和淚必予吾人更高的讚頌與更高的追懷。
題李香君影片
周瘦鵑
自矢堅貞不辱身,綺羅叢裏一完人,胭脂血濺桃花扇,炳耀千秋色尚新。 水印山殘總可憐,如何晚節未能堅,侯生空負頭顱好,媿見香君到九泉。
文献来源:《金星特刊》之一,《李香君特刊》,民國二十九年九月五日。
金星影業公司貢獻給國人的第一部影片,就是周貽白所編吳村導演的「李香君」,這真是值得慶幸的。 清代傳奇的雙璧是洪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當時稱為南洪北孔。長生殿固然是傳唱不衰,就是嘉慶年間,四喜班也曾排演過桃花扇,所謂「新牌一曲桃花扇,到處鬨傳四喜班」,成為當時的韻事。但現在怎麼樣呢?「長生殿」中,如定情,賜盒,酒樓,絮閣,密誓,驚變,聞鈴,哭像,彈詞,至今仙霓社,崑弋社,平聲曲社,賡春社,嘯社,還有不少人會唱,至於桃花扇,集成曲譜雖譜了幾折,白雲生也曾請故吳梅譜過其中的哭主,沉江,究竟是極不普遍的。現在可好了,既有歐陽予倩的平劇「桃花扇」於前,又有周貽白的話劇「李香君」於後,貽白且再接再厲,把話劇重編,搬上銀幕,冷落已久的李香君,地下有知,當不知如何的感激貽白,只是苦了侯朝宗! 本來,顧彩改編桃花扇為南桃花扇,只是不滿於侯李分居,而要使其團圓,反落俗套,無怪不傳於世,但現在貽白不僅使侯李分居 ,並使侯李割斷恩愛,這却真是前人未到之筆,藉此也更能有發揮的機會。事實是不可掩的,李元度國朝先生正事略卷三十七文苑傳侯先生方域傳雲:「順治辛卯列副榜——順治十一年卒。」辛卯就是順治八年,南京失陷福王被執是順治二年,所謂「兩朝應舉侯公子,忍對桃花說李香」是南京陷後六年的事。 我在看過話劇以後,曾寫過一篇劇評: 此劇若照原來傳奇改編,頭緒紛繁,必難處理。貽白只抉出十人左右的重要角色來登台,既不太多,又不太少,做到了「省頭緒」的好處。 並且,結構也極清楚:差不多完全以阮大鋮李香君侯朝宗這三人的葛藤作為戲劇的中心。第一幕寫阮命王將軍以珍飾贈侯李納交被拒,第二幕緊接着就寫王將軍囘去報告,阮因懷恨而召香君,加以凌辱。第三幕又寫阮使王將軍迫香君嫁給田仰,不從,頭撞窗流血,楊文聰為繪桃花扇。第四幕又寫阮逼香君入宮演燕子箋。適值南京被清軍攻破,香君逃出。第五幕就寫香君逃出與朝宗的末次會面,朝宗已出山赴清廷考試,香君一慟而絕。差不多從第一幕到第四幕,阮大鋮一直做着侯李的對頭。第五幕阮鬍子雖未出場,也由柳敬亭點題,說他已降清,路死於仙霞嶺,無人收屍。使人看起來全神貫注,有一氣呵成之感。甚至前四幕出場過的人物,到第五幕都借柳敬亭之口說出他們和她們的結局。「都已有了交代」一語,不啻夫子自道。那末,「密針線」這一點也做得很使人滿意了。 還有一種巧妙的方法,就是借畫來引入本題,比方第三幕中的余澹心的詩,第五幕中吳梅村的字,都省力而且取巧。這方法好像是以前歷史話劇作者所不曾用過的。 作者是考據家,所以劇中各事,大部分俱合史實。他不把鄭妥娘和楊文聰作為小醜,不過分誇張福王,不把阮大鋮作為净,(僅使其作醜,讓他自己說,會唱戲。)不把朝宗看作完節的人,這都是他謹慎的地方。並且因為不掩飾侯朝宗短處的緣故,使得第五幕特別精采,成為以前諸家未到之筆,尤其值得稱讚。 既是改編電影,場數當然加多,阮大鋮的戲班也許要漏一漏臉,鏡頭中也許來一齒齣燕子箋狀元鑽狗洞。李香君雖不「輕發聲」,但却會唱牡丹亭,那末在侯方域未變節以前,兩情正濃,香君也不妨唱一段「遊園」。即令顧蘭君只會平劇,這香君唱崑曲的穿插也應當有的,自不比話劇中阮大鋮剛剛要唱,笛子就打斷了。 顧蘭君與唐若青,搊一個名詞,都是「激烈派」,演此等戲最為適宜。所以,話劇「明末遺恨」是唐若青演,電影「葛嫩娘」就是顧蘭君演。現在「桃花扇」也是一樣仍舊是唐若青演話劇,顧蘭君演電影。周芻演馬士英,真不錯,他那一雙的溜溜轉的,如炬的眼真像閃電一樣,加以虬鬚更足助聲勢,此次兼演電影,可謂用得其人。 貽白寫方域心理也極縝密,比方說,阮大鋮送賄賂來,方域就想接受;第三幕開始方域的議論也暴露出意志的不堅定。這都是第五幕失節的伏線;但這伏線又不能太明顯,否則觀眾早知其結局,及其實現,將味如嚼蠟,貽白只是不即不離,若隱若現的地給人一點暗示,此其所以好也。 我預祝,照徹全世界的,將是這電影「李香君」這金星的第一道光芒。
李香君職員表
監製:曾萬鋪 編劇:周貽白 導演:吳村 助理導演:黃漢 攝影:羅從周 助手:王玉如 收音:何兆璋 助手:袁慶餘 置景:楊鏡心 助手:錢小佛 劇務:葉良德 場記:陶由 剪接:陳瑞和 印片:陳福廷 洗片:嚴兆德 洗片:丁士廉
李香君演員表
李香君:顧蘭君 侯朝宗:白雲 李貞麗:袁紹梅 阮大鋮:徐莘園 福王:尤光照 卞玉京:陳璐 王將軍:姜明 柳敬亭:周起 鄭妥娘:徐天任 楊文聰:龔稼農 馬士英:周芻 寇白門:盧玲 陳定生:袁烈 吳次尾:黃域 柔柔:柳堤燕 田仰:田振東 韓贊周:許午 蘇崑生:周鳳文 保兒:諸羣 侍女:張鳳林 張魁宮:蕭如 黃得功:金剛
文献来源:《金星特刊》之一,《李香君特刊》,民國二十九年九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