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玛德莲堕落少女 The Magdalene Sisters(2002)

玛德莲堕落少女 The Magdalene Sisters(2002)

又名: 青楼姊妹花 / 玛德琳姊妹

导演: 彼得·穆兰

编剧: 彼得·穆兰

主演: 杰拉尔丁·麦克伊万 安-玛莉·杜芙 诺拉简·努恩 Mary Murray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爱尔兰 英国

上映日期: 2002-10-25

片长: 119 分钟 IMDb: tt0318411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20世纪60年代,在自由开放的大环境下,古老的爱尔兰仍保持着古板和保守的风气。在这里,所有被认为堕落的女孩都要被送入玛德莲女子学院接受感化,而等待他们的不是和风细雨,而是无尽的黑暗与绝望。

演员:



影评:

  1. 什么人可以入院?

    无辜受害者:比如纯真的少女,从未见识过人心险恶,就在一场欢歌曼舞的婚礼上被堂兄夺去处女的贞操,在别人眼里,作为受害者的你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罪人和荡妇。
    诚实和信赖亲人者:一旦把痛苦向所信赖的亲人和盘托出,希望在他们那里得着安慰和保护,你就必然面临这样的危险:为了家庭的脸面,为了维护男性成员的尊严,他们可能会无情地牺牲你,包括你刚刚出生的婴儿。他们只盼望你从此消失,不给他们光鲜的脸带来一丝一毫的污垢。
    天真和轻率者:从生为女人的那一天起,你就要祈祷自己成为一个循规蹈距的邻家女孩,像圣女一样无欲无求,如果做出任何“正派女孩”不该有的虚荣和轻佻举动,在你身后,立即会有无数道绳索一样的目光将你牢牢捆缚,送入这座专为“婊子”设立的玛德琳教养院。

    为了生存和少受痛苦,你必须——

    有个让修女满意的名字:最主要的是不能重名,让修女们费神区分不同的两个人。如果重名了,你最好有其他的名字,否则修女们一定会给你取一个新名字,连你都不再认识自己。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像那些老女人在这里一呆就是40年,麻木而虔诚,有没有自己的名字又有什么要紧呢?
    超负荷工作:工作是你能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没有谁会愿意养一个废物,包括仁慈的修女们。6点起床,6点半祈祷,7点工作,总有没完没了的衣服让你洗,洗到两手由疼痛至麻木,惨白如纸。你的劳动所换来的钞票是不是真的寄给了非洲的儿童,那也不是你应该关心的事情,你只要知道,洗衣服就是在洗掉你的罪,洗涤你的灵魂。
    顺从:不要说“不”,不要发问,不要打断修女的命令和训诫。不顺从是最不可容忍的过错,否则你将面临削发、鞭打的惩罚,而被打之后,你还要满怀感激地说:谢谢,修女。
    不要交朋友:这个终年阴冷幽闭不见阳光的大屋,不生长盆栽、温情,也绝对不允许生长友谊。你的声音每天只须祈祷,赞美全能的主,感谢仁慈的修女,然后,就是沉默和冷漠,孤立无援。当有人偷了那个可怜的神经质女孩的圣主符,她唯一拥有的,她的孩子和希望,也没人觉得有什么大不了,那一室同谋而麻木的沉默,让人恐怖。
    与世隔绝: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进入这里,没有谁是出于自愿,你是被外面的世界主动抛弃的人,所以,不要妄想与他们取得联系,即使只给你的儿子寄一张圣诞卡。如果你提出这样的要求或者试图与外人交谈,等待你的,必然是骤雨似的鞭打。
    学会赞美和谎言:看着银幕上英格丽•褒曼修女凄美的表情,院长修女潸然泪下,一脸圣洁的光芒。你们目不转睛冷眼相对,这是最好的电影,装出来的感动和慈悲可以欺骗自己,你们也一定从中获益匪浅,对着主教和镜头隐藏怨恨,挤出最幸福的笑容。
    忘记耻辱:你的额头上永远烙着“罪人”两个字,而罪人是没有耻辱的。在黑袍重裹的老处女面前赤身裸体,任由羞辱,比起你所犯的罪、给上帝带来的耻辱简直算不得什么,你知道,那不过是修女们想让你高兴所发明的游戏。
    献身:在这里,你唯一的目的是赎罪,而修女和神父是上帝的人,代替主来引导和看管你。所以献身于尊敬的神父,满足他种种见不得人的肉欲需要,或者在主前起誓,把身体和灵魂永远献给教养院和无尽的工作,那是你最大的荣耀。
    当心老女人:不要以为那些熬红了眼睛,熬白了头发的老女人会同情你,与你有一样的痛苦和恐惧,40年,如果你能用你苦不堪言的40天来想象她们的40年,你就会明白,熬到今天,她们心里为什么只剩下仇恨、忠诚,脸上不是被恶毒和幸灾乐祸刻满的皱纹,就是像洗过40年的床单那样空洞苍白的满足。

    如果要逃离……

    你当然要记得两个前提,那就是:首先,你得有处可去,你的亲人必须愿意你回来,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面对你的是比修女的惩罚更痛苦的经历,家人的诅咒,父亲的鞭打,并亲自把你送回囚笼。其次,你必须有力量承受世人的目光,你永远洗不掉额头上的烙印,摆脱不了男人恶毒猥亵的目光,在这目光里,你会像那个叫做玛格丽特的女孩,当机会突然降临时却步不前。
    方法一:有个与你情深意笃的弟弟,耐心等待他长大成人,然后来带你离开。这是最理想的方法,可是几人有此幸运?即使有一个真心关心你的亲人,可也许就像克丝皮娜的姐姐,就算你已经奄奄一息,也根本无从知道你的消息。
    方法二:靠色相诱惑掌管钥匙的男人。这个办法很不可靠,你当然得有布兰达那样的美貌,更主要的,你只有完全依赖男人,而男人是多么肮脏懦弱卑鄙不可信,可怜的你早该知道。
    方法三:自杀。没有去路时,你会选择最决绝的方式永远地解脱。你可以悬梁,可以在料峭的春夜穿上浸水的睡衣发烧而死。可是一旦获救,你以死来公然藐视仁慈,只能激怒修女们。她们甚至不给你死的机会,而将你活活逼疯。
    方法四:杀出生路。就像布兰达,那天夜里愤起一搏,才发现修女们原来也是怕的,她们并不比你离上帝更近些,甚至一只黄铜的烛台就能从根上夷平这座大屋。那么,曾今是谁给了她们精神奴役的权力?

    关于“玛德琳”

    一、它是教养院的名字,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郊区,那个乔伊斯的城市,压抑甚至迷狂。类似于我们知道的少管所,不同的是,没有人会像欣然等待犯错的孩子那样等你回来,基本上,你是被社会和家庭遗弃的人。
    二、它是人名,玛德琳教养院的保护神,一个曾今“为了金钱把身体交给了邪恶和淫荡”的女人。她自杀未遂,于是禁欲,不吃不睡,超负荷工作,“把灵魂完全献给主,因此来到天国之门,得以永生”。
    三、它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导演是英国人彼得•穆兰,获得了200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如果你在片头和片尾,看见那份黑底白字的长长的名单,从而联想到了辛德勒名单,我丝毫不会觉得奇怪。纪实的风格,极力压抑的愤怒和哀伤忧郁的气氛,冷硬、潮湿、幽闭的空间,没有任何渲泄的出口,一部情感的力量让你忽略了技巧的电影。
    四、它是真相。在天主教统治下的爱尔兰,这种教会办的收容院遍布全岛,成为敛财和迫害妇女压制人性的连锁机构,而它那冷漠无情和伪善残酷的表情却不仅仅属于教会。至1996年最后一座关闭,全岛的教养院曾关过30000名妇女。当彼得•穆兰的电影去年在威尼斯获奖时,梵蒂冈的震怒和指责当然在人们的意料之中。选择这样的真实题材,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勇气,盗版商在DVD的封套上评价导演道:语不惊人死不休。
    ——但是你知道,惊人的,不是电影,而是生活。
  2. 每次看这类影片的时候都极为不适,百爪挠心似得希望影片的后半段突然变成一部cult,少女们邪恶的基因觉醒,变身天生杀人狂,上演一出血洗修道院之类的戏码,恶狠狠的舒一口气。比如嬷嬷们遇上海扁王里的小萝莉......

    当然,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现实残酷压抑的多。

    其实玛德琳真正的的“墙”并不高,嬷嬷们其实也是很怕死的。技术性的分析一下,仔细定个攻略,过关还是比较容易的。看看最后逃出去的,也并没有用什么高明手段,一颗坚定的心和一把随手拿到的剪刀就足以了。鞭打姑娘们的修女们用烛台一吓就跑了,根本毫无战斗力。

    但是逃出去就行了吗?逃去哪儿呢?

    伯纳黛特幸运的有个接纳的表姐,而可怜的乌娜则被父亲扭送回来遭到更残酷的对待。
    1960年代的爱尔兰世风极为保守,天主教会的势力在已经洋溢着自由之风的西方罕见的强大。1973年时爱尔兰定期弥撒出席率还超过90%,要不是1990年代,天主教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性丑闻,爱尔兰恐怕也不会终于在1995年以50.28%的公民投票率废止了延续了58年的禁离婚法,并于1996年关闭了最后一家像Magdalene这样的感化院。
    20世纪初,爱尔兰要求独立的运动极大的依赖于教会的力量,以至于北爱尔兰的新教徒开始要求与英国统一,此后天主教成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加上当时严重依赖农业的爱尔兰连年歉收导致经济衰退,社会气氛紧张之下,信仰成为稳定的唯一出口,假借宗教之名的迫害如此明目张胆并获得支持也就不足为奇了。
    影片的最后逃出来的姑娘最后去了英国,因为不被社会接纳的她们在爱尔兰始终不安全。
    影片因为揭露教会的罪行引来梵蒂冈的震怒,但是看过就会发现片子拍的还是很克制的。导演彼得•穆兰把更多的篇幅给了女孩们的各种感受,所以影片的细节还蛮有意思的。比如玛格丽特终于被弟弟救出感化所时为了讨回尊严,要求嬷嬷让路没成功时,突然跪下祈祷,嬷嬷最终绕行。有人说这反映了玛格丽特的软弱,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她的心机。如果不想发生正面冲突的话,在嬷嬷的地盘上让她让路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她开始对着嬷嬷向上帝祈祷,没有人敢站在前面接受,也无法说出不是,只好绕开了。

    现实永远比电影更惊人。

    不止是在玛德莲这样的不良少女感化院,在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爱尔兰天主教开办的感化院、学校和救济所有数万名儿童普遍饱受修女、神父和其他神职人员的虐待,在2010年,经过9年的调查,爱尔兰调查虐待儿童委员会最终公布了该国天主教机构持续虐待儿童丑闻的细节调查报告,最终版本多达2600多页。
    2002年,爱尔兰天主教会同意支付1.75亿美元,作为遭神职人员性虐待受害者的补偿。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万人领到了该补偿。而涉及防碍调查的梵蒂冈对于长达60年的虐童事件,至今未有任何回应。
  3. 引起我注意观看这部电影的第一点是因为这部电影名字的中文翻译。中文翻译的意思是“青楼的姐妹们”。我不知道谁首先翻译了这个名字,也不知道为什么玛德琳庇护所被贴上了妓院的位置,因为玛德琳庇护所是被视为一个宗教场所收容道德堕落的女性,被翻译者用青楼代替了。因此,我想在整部电影的评论写作中带着这个问题出发去思考。

    首先,这是什么地方——玛德琳庇护所?这是一个真实的地方,而不是虚构的环境。玛德琳庇护所所也被称为“玛德琳洗衣厂”,这是一个由爱尔兰天主教徒经营的营利性组织。在这个地方,天主教修女是经理,因为他们安排并教学妇女在那里从事洗衣服的工作。修女是主管,因为他们监视妇女的工作过程并申明工作规则,例如“工作时不说话”。修女不但是老师也是兼职美发师,因为他们在尝试教育妇女时会剪掉她们的头发。修女也是游戏评委,因为他们要求妇女们赤裸裸地站成一排,并对妇女的乳房和阴毛发表评论。修女某种意义上还是电影爱好者,因为他们播放有关修女的电影来庆祝耶稣的生日,而且每个人都需要在那里观看。那么,在玛德琳洗衣厂中,有什么角色是修女们不可能担任的呢?有一个答案我比较肯定——他们不像在那里工作的其他妇女一样是道德堕落的人。为什么?也许是因为他们信仰上帝,或者是因为他们将生命奉献给了神圣的事业,或者可能是因为他们似乎与任何人都没有性接触,或者你可以告诉我另一个原因。

    接下来,我想比较一下玛德琳洗衣厂和“青楼”,以试图理解翻译者的观点。青楼在中国文化中,’老鸨’是场所经理和教学专家,因为她们安排妓女工作和训练技能。但是,她们不会呆在同一个房间里,监督妓女工作的全部过程。她们也不是美发师,可能一个秃头的妓女不会为她们赚太多钱吧。但她们可以是游戏的裁判,而游戏可能和玛德琳洗衣厂里修女玩的相似——评判女性身体的隐私部位。

    从盈利的角度而言,玛德琳洗衣厂是一个青楼,管理阶层的女性利用工作阶层的女性谋取更多的利益。但是,在撰写本文时,我发现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称可能还有另一种解释,因为“青楼”最初并不被视为妓院。

    在中国文化中,“青楼”的原始含义之一是指一个装潢精美且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居住的地方。住在青楼的女性是一群有才华的人。好像“青楼”是在唐代以后开始与妓院紧密联系的。相对于“青楼”的原始含义,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称——青楼姐妹花,听起来更不合适,因为在玛德琳洗衣厂的妇女不是特权人士也不是有特殊才能和天赋的女性。

    那么那些在玛德琳洗衣厂中的女性是谁呢?她们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妇女,不幸的是,在其亲戚的婚礼上被强奸;

    她们可能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即使孩子的父亲“消失了”,她还是决定要生下小孩子并盼望抚养小孩长大;

    她们可能是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喜欢和男孩调情;

    她们可能是行为举止看起来似乎有所不同的女性,但对其他人没有任何威胁,相反,她热心于帮助他人。这些是在玛德琳洗衣厂中的妇女的一些例子。她们被带进宗教院地,并被锁了起来。为什么呢?是什么把这些妇女送到了玛德琳洗衣厂?答案是他们“道德沦丧”。即使那个乡村妇女反抗强奸者并试图告诉其他家庭成员以求伸张正义;即使年轻的母亲试图一个人照顾新生的婴儿,并恳求父母不要把婴儿送走;即使那个十几岁的女孩实际上并没有与任何人做爱。那么到底是什么把这些妇女送到了玛德琳洗衣厂?我的理解是社会对妇女的偏见。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个答案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强奸受害者会受到社会风气的鄙夷?为什么苦苦挣扎的单身母亲会受到家族荣誉的唾弃?为什么一个处于性好奇时期的少女在生物学上受到宗教法规的制裁?也许会有不同的解释,这其中包括性别偏见。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称本身就可以认为是性别偏见,因为在玛德琳洗衣厂中的妇女不是性工作者,也不属于上层社会。我仍在努力理解翻译的观点并提出了这种潜在的解释——翻译者是不是尝试指出,住在青楼的女性实际可能是一群有才华的女性,但是,她们必须用才华招待或服务高级人士,这种服务和娱乐逐渐包括了她们的身体。在这种理解下,我觉得从围墙外的人角度来看,有一种对青楼女性的怜悯。但这种怜悯也使我感到一种无望感,因为这种怜悯是高级阶层可以剥削较低级人民的证明,只有低级阶层才会受到审判和怜悯。这样,性别偏见在阶级偏见中被放大了。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自己可能无法弄清楚翻译者的意图了,其实我也不在乎翻译者的意图。笔者只是感到愤怒,因为中文翻译不仅不能反映电影的真实含义,而且其出发角度正是这部电影所反抗的偏见。但这样的名字也许并不是很糟糕,它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去看电影,例如,我首先也是被这个名字所吸引,想想,“玛德琳姊妹”这样的名字不会太无聊了吗?

  4. 影片的社会背景太陌生了,但还是让我感到一些挠心的东西,而且觉得匪夷所思,难以理喻。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曾被信徒们的虔诚所感动过,我一直相信信仰是克制情感的圣事,那是屈服于理性的沉思。显然我误解了信仰的意义。假如伪善披上了洁净的黑袍外衣,也会变得和上帝一样和蔼可亲,至少在一些不稀罕怀疑力量和自觉意识的伟大信徒心里是这样的,他们只懂忏悔,以至于自己的灵魂一文都不值。

    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其实并不是玛德莲寄养院那些老修女们惨无人道的卑劣行径,批判的也不仅仅针对教会和“堕落女子寄养院”的黑暗,虚伪,利欲熏心,毕竟那还只是腐朽的宗教氛围延伸到的一块小角落。舍弃那些无辜女孩的亲人和家庭才是令人痛心的罪恶根源。那些女孩的悲惨命运开始于她们本该依赖的亲人和家庭,我想象那些女孩留在家里,受到的残害绝不会比囚禁在寄养院里轻微。片中有个女孩成功逃出寄养院,但被还是凶神恶煞般的父亲送了回来,另有个女孩偶然碰到了一次可以逃离的机会,但她犹豫之后,甘愿选择继续被囚禁下去,显然她意识到出去后面临的是同样压抑绝望的生存环境,人的奴性被一种极端残酷的生存环境压榨出来,影片的意义因此也不仅仅停留在宗教层面上了,进一步深入精神领域的解救,正如导演所言的,影片的重心并不在反宗教,而是揭示我们社会常见的压迫行为。

    一旦健全社会被愚昧保守的风气侵扰之后,首当其冲的必是家庭,如果家庭失去了抵制这种腐朽风气的能力,人性在亲情的覆灭中开始扭曲,整个社会的畸变也就为期不远,极端偏执的宗教氛围赋予家庭强劲的生杀予夺之权,就连解救这些不幸女子的唯一机会,也放在日后肯重新接纳她们的家庭身上,事实上很多进去的女子最终是在寄养院里终老病逝的,女人在家庭地位中的低下,决定了她们生存状态上的飘零和无依无靠,因此她们的悲惨遭遇在那样一种幽闭传统的时代背景下成了难以逃离的宿命。

    主持寄养院的修女折磨那些“堕落少女”的手段异常残忍,鞭打,剃发,禁止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甚至剥光她们的衣服拿她们的身体大玩变态游戏,而这些令人齿寒的暴虐行径在修女的意识中以上帝名义进行,是对“堕落少女”进行的洗礼,是在拯救她们“堕落的灵魂”,这层揪心的反讽给伪善的教义一次毫不留情的抨击,人性在宗教的掩饰下名正言顺地扭曲,一次报复行为中,教会院长的衣服被扒光后,不堪忍受折磨的一名女子高呼“你不是神的仆人”,作了一番痛快淋漓的控诉,这也是影片最为光明的一段,其他发生多在与世隔绝的寄养院内,影片气氛沉闷压抑,让人心口憋着一股长长的闷气,直想雇头野猪强奸那个控制寄养院的老修女。

    影片对宗教领域的黑暗进行激烈批判的同时,附上了一份强烈的女权意味。这样一种暗无天日的环境下,反抗是她们的唯一出路,她们不曾有罪,她们要争取回来的,不仅是自由,还有尊严,人格,和生存的意义。影片最后,两个女孩奋力反抗,最终脱离苦海,其实从她们相对好一点的结局我看不到胜利的影子,她们不过换了斗争的环境而已,社会风气保守和愚昧到那样一种程度的生存环境,也只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才行。